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方式。通过有效地课堂提问,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重点;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沿着预设的路子进行。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的感情,使课堂教学和谐的发展。但是,从教学改革现实来看,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上述的目的,一些问题的随意提出广泛存在,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掌握课堂提问的技能和艺术,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提问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的明确 难易适度
要使提问做到有效,必需明确提问的目的,让课堂提问的目的真正服从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在课前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本内容,特别是教材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在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要提出最需要和最值得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出问题,特别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内容要准确而具体。提问之前,必须对提问的目的、程度、角度和范围要反复研究、设计,使学生易于理解。如:在学习欧姆定律以后,同学们对公式R=U/I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可以设计一组这样的问题,(1)某段导体两端加6V的电压时,测得通过导体的电流是0.5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2)如果在该导体两端加18V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多少?导体的电阻是否为原来的三倍?(3)根据公式R=U/I,我们可以说导体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吗?这样提出的问题符合逻辑,遵循教材的顺序,层层设问,环环相扣,问题与问题间构成必然的内在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节节剥笋,水落石出。
二、鼓励质疑 正确评价
在提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显示了他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不要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的自欺欺人。提问不仅可以是教师提,也可以是学生问。能在司空见惯的地方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批判性与独创性的表现。提出自己解答或合作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疑问与教师共同研究,并鼓励他们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鼓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在解答过程中别出心裁、奇思妙想。当然,在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时、思维受到定势干扰时、思维缺乏深度时、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要热情、耐心在解答,一定不要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来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老师要有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对学生不正确或不太准确地回答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帮助,要用鼓励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对学生准确的或接近准确的回答要给予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回答问题不完整或回答问题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老师要给予纠正,使学生系统地、完整地掌握知识。
三、面向全班 先提后问
老师在提问时,应当面向全体同学,把问题提出来,先让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经过充分的准备,再点名让学生回答。假如老师先指名再提问,会让学生误以为问题是给被点名的学生提的,思考起来就不再积极主动了。老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把答案准备充分后再回答,会增加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最好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时进行,学生“心求通而未能”时,是老师启发学生的最佳时机。此时,学生思维活跃,跃跃欲试,老师提问要面向好、中、差同学,要让回答不同问题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步步提高。如:在一节课上,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下面我提出一些问题,看谁能回答。问题是这样的:这时全班同学都在聚精会神的听,在积极思考,在学生思考了一定时间后,老师也不急于指定谁回答,而是先说:被叫到的同学请站起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说得对不对,稍后请大家评价或补充。这样,被点名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就会争先恐后地、非常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提问顺序就能领会学生的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还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较容易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提问真正能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发挥重要作用,有经验的老师总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学生的思路,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向知识的顶峰攀登。
参考文献:
[1]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邱红心.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37-38
(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永丰路中学)
一、目的明确 难易适度
要使提问做到有效,必需明确提问的目的,让课堂提问的目的真正服从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在课前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本内容,特别是教材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在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要提出最需要和最值得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出问题,特别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内容要准确而具体。提问之前,必须对提问的目的、程度、角度和范围要反复研究、设计,使学生易于理解。如:在学习欧姆定律以后,同学们对公式R=U/I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可以设计一组这样的问题,(1)某段导体两端加6V的电压时,测得通过导体的电流是0.5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2)如果在该导体两端加18V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是多少?导体的电阻是否为原来的三倍?(3)根据公式R=U/I,我们可以说导体电阻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吗?这样提出的问题符合逻辑,遵循教材的顺序,层层设问,环环相扣,问题与问题间构成必然的内在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节节剥笋,水落石出。
二、鼓励质疑 正确评价
在提问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显示了他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不要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的自欺欺人。提问不仅可以是教师提,也可以是学生问。能在司空见惯的地方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批判性与独创性的表现。提出自己解答或合作探究过程中发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疑问与教师共同研究,并鼓励他们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鼓励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在解答过程中别出心裁、奇思妙想。当然,在学生思维发生障碍时、思维受到定势干扰时、思维缺乏深度时、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要热情、耐心在解答,一定不要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来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老师要有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对学生不正确或不太准确地回答要给予耐心的引导、帮助,要用鼓励的语言来激励学生,对学生准确的或接近准确的回答要给予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回答问题不完整或回答问题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老师要给予纠正,使学生系统地、完整地掌握知识。
三、面向全班 先提后问
老师在提问时,应当面向全体同学,把问题提出来,先让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经过充分的准备,再点名让学生回答。假如老师先指名再提问,会让学生误以为问题是给被点名的学生提的,思考起来就不再积极主动了。老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把答案准备充分后再回答,会增加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最好在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时进行,学生“心求通而未能”时,是老师启发学生的最佳时机。此时,学生思维活跃,跃跃欲试,老师提问要面向好、中、差同学,要让回答不同问题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步步提高。如:在一节课上,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下面我提出一些问题,看谁能回答。问题是这样的:这时全班同学都在聚精会神的听,在积极思考,在学生思考了一定时间后,老师也不急于指定谁回答,而是先说:被叫到的同学请站起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说得对不对,稍后请大家评价或补充。这样,被点名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就会争先恐后地、非常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提问顺序就能领会学生的心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还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较容易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提问真正能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发挥重要作用,有经验的老师总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阔学生的思路,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向知识的顶峰攀登。
参考文献:
[1]许高厚.课堂教学技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邱红心.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37-38
(作者单位:河北省任丘市永丰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