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遵宪,山东郓城县人,出生于1932年,著名柳子戏表演艺术家,柳子戏代表人物。曾任山东省柳子剧团副团长、艺术顾问,山东省文化厅艺委会委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
近几十年来,业内人士只要谈论起柳子戏,大多话题会涉及到剧种的经典剧目《孙安动本》,一谈到这出历经千锤百炼的剧目,又自然会联系到饰演剧中人物孙安的黄遵宪。黄老先生的一生都与柳子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山东柳子戏的发展与沉沦、衰落与辉煌。
黄遵宪1932年出生于山东郓城县黄岗村,在他小的时候,黄岗村就是柳子戏演出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正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对柳子戏产生了兴趣。黄遵宪13岁拜柳子戏老艺人张元伶为师学艺,三四年后,天资聪颖的他就唱得有模有样,还学会了不少武戏把式。抗日战争时期,柳子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先的老艺人改行的改行,回家的回家,剧种一时岌岌可危。一直到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之后,山东已经很难找到像样的柳子戏演出团体。
这一时期,有位唱旦角的老艺人刘进堂邀约了一班人到黄岗村演唱柳子戏,听说村里有一个能唱能武的黄遵宪,便三番五次邀请他同台演唱。这个柳子戏班在黄岗村唱完之后,又邀请黄遵宪一起到别的村子演唱。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柳子戏班在菏泽地区越唱越响,黄遵宪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1953年,在郓城县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柳子戏班改为郓城县工农剧社。1956年,更名为国营郓城县工农剧团。1959年6月,剧团调至济南,正式挂牌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黄遵宪跟团来到了济南。
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使黄遵宪掌握了高深精湛的艺术造诣。在表演上,他文武兼备;在唱腔上,他以高亢激越的嗓音,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同时,他更善于学习前辈和兄弟剧种的长处,进行再创作,在柳子戏演唱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孙安动本》是柳子戏史上划时代的剧目。1962年,该剧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播放,引起强烈反响。黄遵宪的名声也同剧中人孙安一起蜚声艺坛。《孙安动本》的巨大成功,为柳子戏赢得了空前的荣誉。黄遵宪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宁死不屈、为民请命、不惜杀身的清官形象,他把孙安的情感表现得起伏有致,准确地契合了剧中规定情景,使人物气质的单纯性与人物情感的丰富性达到完美结合。《孙安动本》一剧中的孙安形象,因此也成为黄老最具代表性的舞台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永久而又光彩夺目的记忆。
在《孙安动本》不断的演出中,黄老师也不断地倾注自己的心血与感悟,不断地进行再创作。他演活了孙安,也把在舞台上扮演孙安视为一种享受。他说,在戏台上,能够一边演出,一边感受着观众的情绪,在观众情绪进发的一刹那,舞台上的黄遵宪也能被激发出更多的激情,从而使台上的表演达到高潮。
1959年11月,山东省柳子剧团进京演出,在北京引起强烈反响。柳子戏曾三进国务院,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毅、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得到了肯定和赞赏。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观看柳子戏《孙安动本》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东柳重青》,评价扮演孙安的黄遵宪是从武生基础上演老生的,能做能唱,很见功力。
孙安形象的成功,不仅为戏曲舞台增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更在柳子戏艺术表演史上,开启了以细腻清晰的夹本嗓主演挂须老生角色的先例。在柳子戏的传统中,惯例是以“红脸”一行在班社中挑大梁,担任重要角色。“红脸”包括勾脸和俊扮两种,而“红脸”行当的演员主要扮演勾脸的角色,如《打登州》的秦琼(京剧秦琼是俊扮,柳子戏则勾红脸)、《挂龙灯》的赵匡胤、《关羽斩貂蝉》的关羽等等。这些勾脸角色在演唱时,其嗓音多较粗壮,沙音较多,因此,“红脸”演员在兼演俊扮的文老生,如《孙安动本》的孙安时,也是用粗沙的嗓音演唱。自黄遵宪用细腻清晰的夹本嗓主演挂须俊扮老生之后,柳子戏的俊扮老生就从表演上开始扭转过去那种用粗沙嗓音来兼演这类文老生的情况。而孙安这一人物。更成为这类角色中的典型。因此,黄老的孙安表演,实际上是柳子戏表演方面的一次变革,他开创了用清音主唱柳子戏老生的先河,对剧种在表演方面的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黄遵宪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表演素质,在舞台上曾表演过众多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形象。除了俊扮老生,他所塑造的《武松打虎》中的武松、《打登州》中的罗成、《火焰山》中的孙悟空等武行角色,也是刚劲潇洒、气势非凡,具有独到的艺术魅力。另外,在扮演现代戏角色方面,黄老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不仅很好地塑造了《南海长城》中的曲英才、《杜鹃山》中的雷刚、《三回船》中的张凤祥等正面人物形象,还成功地扮演了《江姐》中的沈养斋、《沙家浜》中的胡传魁等反面人物形象。
作为山东省柳子剧团的元老和柳子戏的代表性传承人。黄老深感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说,现在剧团保留的剧目有限,哪个剧目如果没人唱了,就将永久性失传。柳子戏要想发展,既不能一味地走前人老路,也不能毫无法度的任意创造,切实可行的办法是:继承传统的唱腔和曲牌,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去掉老戏中拖沓冗长的部分,丰盈其单薄不足的部分,让新观众看起来是老戏,让老观众看出新东西。
如今,年近八旬的黄遵宪先生仍不服老,每天除了整理柳子戏的文史资料,还抽时间到剧团排练现场指导青年演员排练演出。在柳子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黄老,更是不顾年老体弱,继续以满腔的热情,为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忙碌着……
(作者单位:山东省柳子剧团)
近几十年来,业内人士只要谈论起柳子戏,大多话题会涉及到剧种的经典剧目《孙安动本》,一谈到这出历经千锤百炼的剧目,又自然会联系到饰演剧中人物孙安的黄遵宪。黄老先生的一生都与柳子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山东柳子戏的发展与沉沦、衰落与辉煌。
黄遵宪1932年出生于山东郓城县黄岗村,在他小的时候,黄岗村就是柳子戏演出最活跃的地方之一,正是从小的耳濡目染,使他对柳子戏产生了兴趣。黄遵宪13岁拜柳子戏老艺人张元伶为师学艺,三四年后,天资聪颖的他就唱得有模有样,还学会了不少武戏把式。抗日战争时期,柳子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先的老艺人改行的改行,回家的回家,剧种一时岌岌可危。一直到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之后,山东已经很难找到像样的柳子戏演出团体。
这一时期,有位唱旦角的老艺人刘进堂邀约了一班人到黄岗村演唱柳子戏,听说村里有一个能唱能武的黄遵宪,便三番五次邀请他同台演唱。这个柳子戏班在黄岗村唱完之后,又邀请黄遵宪一起到别的村子演唱。就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柳子戏班在菏泽地区越唱越响,黄遵宪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1953年,在郓城县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柳子戏班改为郓城县工农剧社。1956年,更名为国营郓城县工农剧团。1959年6月,剧团调至济南,正式挂牌成立了山东省柳子剧团,黄遵宪跟团来到了济南。
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使黄遵宪掌握了高深精湛的艺术造诣。在表演上,他文武兼备;在唱腔上,他以高亢激越的嗓音,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同时,他更善于学习前辈和兄弟剧种的长处,进行再创作,在柳子戏演唱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孙安动本》是柳子戏史上划时代的剧目。1962年,该剧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在全国播放,引起强烈反响。黄遵宪的名声也同剧中人孙安一起蜚声艺坛。《孙安动本》的巨大成功,为柳子戏赢得了空前的荣誉。黄遵宪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宁死不屈、为民请命、不惜杀身的清官形象,他把孙安的情感表现得起伏有致,准确地契合了剧中规定情景,使人物气质的单纯性与人物情感的丰富性达到完美结合。《孙安动本》一剧中的孙安形象,因此也成为黄老最具代表性的舞台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永久而又光彩夺目的记忆。
在《孙安动本》不断的演出中,黄老师也不断地倾注自己的心血与感悟,不断地进行再创作。他演活了孙安,也把在舞台上扮演孙安视为一种享受。他说,在戏台上,能够一边演出,一边感受着观众的情绪,在观众情绪进发的一刹那,舞台上的黄遵宪也能被激发出更多的激情,从而使台上的表演达到高潮。
1959年11月,山东省柳子剧团进京演出,在北京引起强烈反响。柳子戏曾三进国务院,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毅、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得到了肯定和赞赏。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观看柳子戏《孙安动本》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东柳重青》,评价扮演孙安的黄遵宪是从武生基础上演老生的,能做能唱,很见功力。
孙安形象的成功,不仅为戏曲舞台增添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更在柳子戏艺术表演史上,开启了以细腻清晰的夹本嗓主演挂须老生角色的先例。在柳子戏的传统中,惯例是以“红脸”一行在班社中挑大梁,担任重要角色。“红脸”包括勾脸和俊扮两种,而“红脸”行当的演员主要扮演勾脸的角色,如《打登州》的秦琼(京剧秦琼是俊扮,柳子戏则勾红脸)、《挂龙灯》的赵匡胤、《关羽斩貂蝉》的关羽等等。这些勾脸角色在演唱时,其嗓音多较粗壮,沙音较多,因此,“红脸”演员在兼演俊扮的文老生,如《孙安动本》的孙安时,也是用粗沙的嗓音演唱。自黄遵宪用细腻清晰的夹本嗓主演挂须俊扮老生之后,柳子戏的俊扮老生就从表演上开始扭转过去那种用粗沙嗓音来兼演这类文老生的情况。而孙安这一人物。更成为这类角色中的典型。因此,黄老的孙安表演,实际上是柳子戏表演方面的一次变革,他开创了用清音主唱柳子戏老生的先河,对剧种在表演方面的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黄遵宪有着非常强的可塑性表演素质,在舞台上曾表演过众多栩栩如生的戏曲人物形象。除了俊扮老生,他所塑造的《武松打虎》中的武松、《打登州》中的罗成、《火焰山》中的孙悟空等武行角色,也是刚劲潇洒、气势非凡,具有独到的艺术魅力。另外,在扮演现代戏角色方面,黄老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不仅很好地塑造了《南海长城》中的曲英才、《杜鹃山》中的雷刚、《三回船》中的张凤祥等正面人物形象,还成功地扮演了《江姐》中的沈养斋、《沙家浜》中的胡传魁等反面人物形象。
作为山东省柳子剧团的元老和柳子戏的代表性传承人。黄老深感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他说,现在剧团保留的剧目有限,哪个剧目如果没人唱了,就将永久性失传。柳子戏要想发展,既不能一味地走前人老路,也不能毫无法度的任意创造,切实可行的办法是:继承传统的唱腔和曲牌,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去掉老戏中拖沓冗长的部分,丰盈其单薄不足的部分,让新观众看起来是老戏,让老观众看出新东西。
如今,年近八旬的黄遵宪先生仍不服老,每天除了整理柳子戏的文史资料,还抽时间到剧团排练现场指导青年演员排练演出。在柳子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被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黄老,更是不顾年老体弱,继续以满腔的热情,为柳子戏的传承与发展忙碌着……
(作者单位:山东省柳子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