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当说教味过浓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ho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被赋予了“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人文生态的语文教育,在其中应该界定什么、筛选什么、甄别什么,应该警惕什么、把握什么、避免什么,实在是“巨大”的问题。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去努力的或许正在于此,避免以“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代替人文味。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需要对自己的道德说教慎之又慎,酌之又酌,同时需要对孩子们言说的走向加以合理的引导,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
  【关键词】道德说教 语文教学 拓展整合
  一、语文教师应避免以“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代替人文味
  曾经听过不少“思品味”浓浓的语文教学,发现了一些遗憾。教师从道德的角度引领孩子们细读、深读,却往往演变为嚼碎文本之后随心所欲的滥读、误读。“假如是你,究竟会怎么办?”诸如此类的剖析不是不能进行,但是过分地与“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相挂钩,过分地在课堂当下影射具体的人或事,很有可能陷入到另一种尴尬之中。当教学用一套惟一的“道德”模式,箝制孩子们丰富多元的说话方式之时、难免带来课堂的无措、孩子们的混乱,以及教学上的似是而非。正如一位教师所指出的,一味发掘文本“新颖”之处的教学,会出现以下一些教学病态: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生拉硬拽、前提虚假、无中生有。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
  面对这样一篇意蕴十足的哲理小品,某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时,进行了这样的德育渗透:“德国人养花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么,通过比较,中国人养花如何呢?我们该如何向德国人学习呢?”
  生1:中国人都在屋内养花,说明中国人没有做到“我为人人”。
  生2:我们还没有达到德国人的境界。
  生3:德国人太伟大了,我们要向德国人学习。
  生4: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
  师:对,我们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努力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境界。
  可以发现,上述教学环节中,一种狭隘拘囿了孩子们的思维,一种短视遮蔽了孩子们的灵性,更可怕的是教师对此不加以制止,反而推波助澜,大有将“中德”“一决高低”的气势。事实上,无论孩子们讨论得多么热闹,多么的激情澎湃,多么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最后的落脚点脱离不了一个相同的结论:“中国人不如德国人。”这实在是典型的主题先行,一叶障目。季羡林先生可绝没有这样的意思。他只是真实、平实地抒发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他只是时隔多年之后还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他只是被这种长久的、奇异的、奇特的异域文化和异域风情所深深吸引。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必要非要让孩子们进行“中德”对比呢?这样的“对比”有助于更深地理解季羡林的所感所想吗?这样的对比滋养了孩子们的精神根须了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德国人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是有原因的。据说德国的气候比较阴湿,在屋子里种花且想让花开得灿烂不太可能,只能让它开在窗台上享受阳光的沐浴。还有一种说法是德国战后民生凋敝,城市满目疮痍,各种社会问题又接踵而来,人们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来掩盖城市创伤,也藉此来抚慰心灵的创伤,久而久之,“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养花”就成为德国人的一种奇特风俗。显然,风景的背后,是风情、人文的密码。
  更重要的是这种异域风情和異域文化已经渗透到德国人的血液和骨髓中,宛如吃饭呼吸一样自然而然。正如女房东的莞尔一笑,分明在告诉我们,把花儿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太正常不过了。既然如此,我们就没有必要把这样平平常常的事情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高大上的理念联系起来。无论是季羡林,还是教师学生,抑或是每一个普通人,我们所做的就是欣赏这样的异域风情,而不是非要跟“非此即彼”的道德说教相挂钩。要知道,一旦这样的“挂钩”过多,就会削弱文章原本的整体气脉,在一片喧腾背后,是孩子们很难有整块时间潜心会文的尴尬,是孩子们和道德挂钩之后仍然无动于衷的窘迫,是道德说教像轻风吹过什么痕迹也不曾留下的现实。
  二、语文教师重要的品质是具有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
  正如王崧舟所说:细读之“细”,绝非细碎、细小、细枝末节之“细”。细读必须基于文本整体,必须从整体的视角加以分析和把握。既然,异域风情、异国文化才是解读和把握本文价值的一把钥匙,那么有意识地拓展于此相关的其他资料弥补于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教师执教此课的一个重要的视点。
  1.PPT课件出示季羡林先生《重返哥廷根》一文的片段:”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依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绝不会沾上一点尘土。”引领孩子们想想:德国人做事有什么特点?
  2.出示《只砍有记号的树》故事梗概:二战期间的1944年,德国物资异常匮乏,特别是冬天,家中如果没有燃料,根本无法挺过寒冷的冬天。为此,德国政府,允许国民可以上山砍伐树木,但不能砍伐没有记号的树(老弱病残的树木才有记号),否则将会受到处罚。当时的德国,几乎将所有的政府公务人员都抽调到战争前线,到处看不到警察,更见不到法官,根本没人来执行处罚。但是,面临国家崩溃的德国人,在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们并没有去哄抢树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也没有发生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件。(想想德国人能做到这样是什么原因。)
  3.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俗,比如:在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奇丽景色是什么?“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的奇丽景色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奇丽景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结尾曾经提到:“美丽并没有改变”,这里的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上面拓展中提到的“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更包含着“只砍有记号的树”,等等。那么,“街道依旧整洁如新”“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依旧堵满了鲜花”和“只砍有记号的树”,三者背后有相同点吗?有。那就是“奇特的民族”所共有的一些性格。当孩子们朦胧意识到这是民族性格使然的时候,心头渐渐敞亮起来:打动季羡林的肯定是这种民族的的性格和文化,当然这也是打动我们的最重要的因子。
  随后,“威尼斯和万象之国”的引入,进一步从更广层面洞开了孩子们的多重视域。德国有“奇特的风情”,意大利亦然,泰国亦然,推而广之,中国也肯定有。如果,教师真的将这一拓展活动做精做细,那么,不但可以避免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而且能打造一片更为辽阔、更为理性、更为璀璨的语文新时空——至此,风景、风情和德国的民族文化的解读融为一体,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在更广的层面上完成了一种跨越性的融合和整体上的把握。
  三、结语
  这样的拓展和整合,能够释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间,在更大程度上给课堂松绑,赋予课堂更多的活力。小语课堂需要这样的拓展和整合。也许,对文本解读的无线可能性和创造性,都隐涵在这种积极的、有效的、有意义的拓展中——这样的拓展不仅仅是思维上的“由此及彼”,也是道德认知和情感滋养上的“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而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下语文教学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其他文献
【摘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学生开始让中华民族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形成文化心理与身份认同,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者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是以历史厚重感和神秘感为基础,增强认同感,建立规范管理体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宣传传播提供组织保障;二是以主流文化为导向,开展形式新颖、内容多变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熏陶氛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土壤和滋
【摘要】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有关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研究逐渐增多。法律信仰作为全民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能够指引公民从内心感知法律、敬重法律。而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力军,更应该首先做到信仰法律。目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形成状况相差较大,虽然国内对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日渐重视,但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研究基本没有。对此,以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为例,阐述独立学院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
【摘要】如何在生涯规划教学中将学科优势转变为人生的职业选择,还需要教师进行钻研与尝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依据自己本人的兴趣、能力、性格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与职业。与此同时,各科老师也要在本学科课堂上渗透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是如何在课堂上融入生涯规划教育,以“设计旅游活动为例”进行阐释。  【关键词】职业生涯地理教學渗透  基于很多大学生读大学时才知道自己选错了专业,基于新高考模式下学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背后必定隐藏着使用该种语言的民族固有的文化底蕴。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必然会与民族文化相联系。各种文化的差异都会不同程度地体现在语言上。由于当今时代处在一个多元化时期,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也频频发生,地球村的形成让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语言。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也必然会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如何通过正确、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理解并包容
【摘要】面向小学生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要想收到切实的效果,就需要首先从激发学生对道德教育活动的兴趣入手。道德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小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各种形式的理论宣讲和实践活动,让小学生们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进而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关键词】德育兴趣激发思想道德素质面向小学生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长期以来,道德教育活动之所以在实践中遇到了效果较差
摘要:通过一节课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发现校园环境之美,探究校园文化内涵之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美学素养。  关键词:校园文化 美学素养 审美意识 活动设计  一、活动依据  我校是小、初、高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这个班42名同学中有12位是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在学校度过了10多年的时间,他们熟悉学校的一草一木,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有23位同学是
【摘要】缺少正确的方法,即便是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陷入盲目摸索的旋涡中。迈入高三,我们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在数学一轮复习上,学习负担比较重。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那么势必影响到考试结果。在进行数学一轮复习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错题集的重要意义。巧妙利用错题集,不仅能极大提高复习效率,还能丰富我们的数学学习经验。本文对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中错题集的利用进行了阐述,希望能有更多人认可这种复习方式。  【
【摘要】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以手机端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技术,进一步搭建平台、再造流程、优化体验,切实提高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的移动化程度。以作者所在单位的实践探索为例,探索移动互联网条件下的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创新之路。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青少年校外在线教育实践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判断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9年2月发
【摘要】共体育设施只有符合公众的真实需求才能获得生命力。采取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PPP)模式供给公共体育设施,能够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元需求。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公共体育设施采用PPP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参与主体多元、实现方式各异,但都缺乏对公众诉求的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公众对公共体育设施现状的评价,研究何种类型的公共体育设施更能满足公众的期望、符合公众的真实需求,并
【摘要】本研究将着重从团体操主题构思、方案制定、训练计划、后勤保障、过程监控、效果提升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云南省高职院校团体操训练模式,有利于云南高职院校大型团体操的编排、训练和表演,让团体操成为云南高职院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充分彰显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团体操 主题构思 训练模式 训练计划  团体操是一项体育与艺术表演高度结合的,能够展现一定主题,表达一定思想,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