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分敌我信息是现代战争中关键环节。通过研究外军敌我识别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对提升我军敌我识别发展、增强战场生存能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外军;敌我识别;启示
敌我识别(IFF, 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是现代战争快速准确识别敌我属性,提高作战反应速度,降低误伤概率的重要手段,在增强作战指挥控制准确性和提升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协调性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近几场局部战争,由于敌我识别系统引起的“误伤”事件屡见不鲜。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生28起误伤事件,造成死35人、伤72人,占整个战斗死伤人数24%;在伊拉克战争中,发生误伤事件17起,几乎有20%的阵亡官兵死在了“己方”的炮火之下;在俄格战争期间,由于俄军部队装备的敌我识别设备数量不足,导致俄空军和地面部队将彼此误判敌军,双方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在2009年加沙“铸铅行动”中,以色列国防军坦克部队误击己方旅级前敌指挥所,造成了包括旅长在内的25名官兵受伤、3名士兵死亡……可见,敌我识别已经成为影响作战效能提升、制约战争胜负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研究外军敌我识别系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对于提高我军战场生存能力、赢得未来作战胜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敌我识别系统概述
敌我识别根据是否需要被识别目标参与识别过程可分为协同式敌我识别、非协同式敌我识别和综合敌我识别三种方式。
(一)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
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通常依靠雷达信号进行目标识别,主要由询问机和应答机构成,采用询问/应答机制在识别方和被识别方之间进行密码通信来实现属性识别。当发现目标后,由询问机发射一组询问信号,应答机接受到正确询问信号后,自动生成并发射应答信号,询问机通过是否接收应答信号以及应答信号是否正确来完成目标属性识别。其主要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由于协同式敌我识别原理简单,速度快、准确性高,目前广泛应用于各国军队装备之中,但由于其需要目标协同配合,在识别过程中信号易被干扰、欺骗和截获,在某些特定的作战场合无法使用。
(二)综合敌我识别系统
在当前实际作战运用中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是识别目标属性的主要方式,随着战场的日趋复杂,单一的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代战争作战需求,而非协同式由于当前技术手段受限还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行识别。综合敌我识别系统是结合协同式和非协同式两种手段进行综合目标识别的方式,既能发挥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识别距离远、速度快的优势,也能突出非协同式敌我识别能同时识别多个目标、获取信息丰富、能够识别隐身目标等特点,进一步提高了识别效率。
二、外军敌我识别系统发展现状
当前外军成熟的敌我识别主要是以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为主,如北约的MARK系列,美国的BCIS系统、LIFES系统、CIDDS系统,法国的BIFF系统,德国的ZEFF系统等。
(1)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
与无线电相比,毫米波波束窄,具有穿透能力强、角度分辨率高、隐蔽性好、不易被截获等优点,更适合目标聚集的战场环境。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TRW公司研制出了具有全天候数字加密问答功能的毫米波战场战斗识别系统(BCIS),是美陆军提供其装甲部队使用的,于2003年正式装备部队。该系统利用毫米波角度分辨率高的优点有效提高了系统识别的准确性,但由于其应答机发射信号为360°全向应答,存在易被截获的弱点。法国通过扩频技术和波束锐化技术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毫米波战场敌我识别系统,其与BCIS系统使用的信号波形相同、工作频率为33-40GHz、识别距离为6-8km。此外,英、美、法、德在2000年联合制定了研制新一代毫米波战场目标识别装置计划。在各国自身的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范统一的北约标准,实现各个系统相互兼容、互联、互通的功能。
(2)激光敌我识别系统
相比于无线电和毫米波,激光具有波束更窄、发散角更小、角度距离分辨率更高的优势,且激光调制速度快、识别时间短,有效提高了识别目标的精度和系统的安全性。1992年,美国开始了激光敌我识别系统(LIFES)的研制工作,该系统的询问信号为對人眼安全的激光信号,应答信号为无线电,经测试LIFES在烟、尘和高湿度等环境条件下最大识别距离可达到5km。1997年,美国开始研制可用于近距离单兵作战的单兵敌我识别系统(CIDDS),由士兵武器上的激光询问机发出询问信号,然后由RF加密信号进行应答。1996年,德国研制成功了ZEFF激光敌我识别系统,采用固态小功率激光器发射波长为1.5μm的激光,通过探测激光能量和方向触发应答器,用于近距离作战的武器平台。
三、启示
随着战场环境的复杂变化,未来的敌我识别将是多种体制、多军种、多设备系统密切协同的综合系统。纵观外军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分析处理技术的推进下,其敌我识别在作战运用中的体系、性能、技术也将更加成熟完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从技术应用转向信息应用、从技术主导升级为信息主导、从注重发展装备能力转为注重体系能力。这对于我军敌我识别今后的发展研究也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增强身份属性识别效率上下功夫
身份属性识别是敌我识别系统在战场上被赋予的最首要任务。联合作战条件下,战场空间范围扩大、多要素协同作战,人员、装备交错,战场环境更为复杂。一方面,我军未来的敌我识别发展应由传统的“非我即敌”拓展为“敌、我、中、友”四方识。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技术研究,提升敌我识别系统在作战过程中识别属性的速度、准确度以及实时性。
(二)在扩大战场态势信息获取上下功夫
战场态势是指联合作战敌我双方作战力量、作战部署、交战行动、和战场目标、战场环境,在基于统一时空标准条件下所形成的状态和趋势。联合作战条件下,战场数据庞大复杂,高效获取战场态势信息是精准察敌、有效打击的关键举措,而敌我识别是实现战场态势感知的有效前提。因此,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敌我识别要从传统实现敌我属性识别转变为整体战场态势信息提供,要求更加精准地描述战场目标信息,为指挥员指挥决策、优化作战方案、合理配置武器使用提供有效依据,在防止“自相残杀”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减小敌方对我的攻击伤害,掌握战争主动权。
关键词:外军;敌我识别;启示
敌我识别(IFF, 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是现代战争快速准确识别敌我属性,提高作战反应速度,降低误伤概率的重要手段,在增强作战指挥控制准确性和提升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协调性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纵观近几场局部战争,由于敌我识别系统引起的“误伤”事件屡见不鲜。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共发生28起误伤事件,造成死35人、伤72人,占整个战斗死伤人数24%;在伊拉克战争中,发生误伤事件17起,几乎有20%的阵亡官兵死在了“己方”的炮火之下;在俄格战争期间,由于俄军部队装备的敌我识别设备数量不足,导致俄空军和地面部队将彼此误判敌军,双方造成了不必要的伤亡;在2009年加沙“铸铅行动”中,以色列国防军坦克部队误击己方旅级前敌指挥所,造成了包括旅长在内的25名官兵受伤、3名士兵死亡……可见,敌我识别已经成为影响作战效能提升、制约战争胜负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研究外军敌我识别系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对于提高我军战场生存能力、赢得未来作战胜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敌我识别系统概述
敌我识别根据是否需要被识别目标参与识别过程可分为协同式敌我识别、非协同式敌我识别和综合敌我识别三种方式。
(一)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
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通常依靠雷达信号进行目标识别,主要由询问机和应答机构成,采用询问/应答机制在识别方和被识别方之间进行密码通信来实现属性识别。当发现目标后,由询问机发射一组询问信号,应答机接受到正确询问信号后,自动生成并发射应答信号,询问机通过是否接收应答信号以及应答信号是否正确来完成目标属性识别。其主要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由于协同式敌我识别原理简单,速度快、准确性高,目前广泛应用于各国军队装备之中,但由于其需要目标协同配合,在识别过程中信号易被干扰、欺骗和截获,在某些特定的作战场合无法使用。
(二)综合敌我识别系统
在当前实际作战运用中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是识别目标属性的主要方式,随着战场的日趋复杂,单一的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已不能满足现代战争作战需求,而非协同式由于当前技术手段受限还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进行识别。综合敌我识别系统是结合协同式和非协同式两种手段进行综合目标识别的方式,既能发挥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识别距离远、速度快的优势,也能突出非协同式敌我识别能同时识别多个目标、获取信息丰富、能够识别隐身目标等特点,进一步提高了识别效率。
二、外军敌我识别系统发展现状
当前外军成熟的敌我识别主要是以协同式敌我识别系统为主,如北约的MARK系列,美国的BCIS系统、LIFES系统、CIDDS系统,法国的BIFF系统,德国的ZEFF系统等。
(1)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
与无线电相比,毫米波波束窄,具有穿透能力强、角度分辨率高、隐蔽性好、不易被截获等优点,更适合目标聚集的战场环境。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TRW公司研制出了具有全天候数字加密问答功能的毫米波战场战斗识别系统(BCIS),是美陆军提供其装甲部队使用的,于2003年正式装备部队。该系统利用毫米波角度分辨率高的优点有效提高了系统识别的准确性,但由于其应答机发射信号为360°全向应答,存在易被截获的弱点。法国通过扩频技术和波束锐化技术成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毫米波战场敌我识别系统,其与BCIS系统使用的信号波形相同、工作频率为33-40GHz、识别距离为6-8km。此外,英、美、法、德在2000年联合制定了研制新一代毫米波战场目标识别装置计划。在各国自身的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范统一的北约标准,实现各个系统相互兼容、互联、互通的功能。
(2)激光敌我识别系统
相比于无线电和毫米波,激光具有波束更窄、发散角更小、角度距离分辨率更高的优势,且激光调制速度快、识别时间短,有效提高了识别目标的精度和系统的安全性。1992年,美国开始了激光敌我识别系统(LIFES)的研制工作,该系统的询问信号为對人眼安全的激光信号,应答信号为无线电,经测试LIFES在烟、尘和高湿度等环境条件下最大识别距离可达到5km。1997年,美国开始研制可用于近距离单兵作战的单兵敌我识别系统(CIDDS),由士兵武器上的激光询问机发出询问信号,然后由RF加密信号进行应答。1996年,德国研制成功了ZEFF激光敌我识别系统,采用固态小功率激光器发射波长为1.5μm的激光,通过探测激光能量和方向触发应答器,用于近距离作战的武器平台。
三、启示
随着战场环境的复杂变化,未来的敌我识别将是多种体制、多军种、多设备系统密切协同的综合系统。纵观外军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分析处理技术的推进下,其敌我识别在作战运用中的体系、性能、技术也将更加成熟完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从技术应用转向信息应用、从技术主导升级为信息主导、从注重发展装备能力转为注重体系能力。这对于我军敌我识别今后的发展研究也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增强身份属性识别效率上下功夫
身份属性识别是敌我识别系统在战场上被赋予的最首要任务。联合作战条件下,战场空间范围扩大、多要素协同作战,人员、装备交错,战场环境更为复杂。一方面,我军未来的敌我识别发展应由传统的“非我即敌”拓展为“敌、我、中、友”四方识。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技术研究,提升敌我识别系统在作战过程中识别属性的速度、准确度以及实时性。
(二)在扩大战场态势信息获取上下功夫
战场态势是指联合作战敌我双方作战力量、作战部署、交战行动、和战场目标、战场环境,在基于统一时空标准条件下所形成的状态和趋势。联合作战条件下,战场数据庞大复杂,高效获取战场态势信息是精准察敌、有效打击的关键举措,而敌我识别是实现战场态势感知的有效前提。因此,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敌我识别要从传统实现敌我属性识别转变为整体战场态势信息提供,要求更加精准地描述战场目标信息,为指挥员指挥决策、优化作战方案、合理配置武器使用提供有效依据,在防止“自相残杀”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减小敌方对我的攻击伤害,掌握战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