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应该说水电总体上讲还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排放的污染物比较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比较清洁的。但是从生态影响上讲,它也有它自己的一些问题。
“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2010年12月22日,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在“中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创新研讨会”上发出了这样的断言。作为环保官员如此直接地质疑水电项目,这是相当罕见的。
凌江的这一言论并非空穴来风,环保部近期在处理某一水域因水电开发而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时发现,修建水坝后,河流的水流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水白菜疯长,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凌江进一步阐述认为,水电开发还带来了原住民被迫迁移、地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其损失可谓触目惊心。
凌江的言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环保官员对水电污染问题的定性,立刻受到水利专家的激烈反驳。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就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环保官员应该懂得科学常识和起码的逻辑》的文章,认为“发出这样言论的环保官员没有任何新意,不过是重复了一些伪环保人士污蔑水电的谎言”。
事实上,对于水电建设是否破坏环境的争论已经延续多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怒江流域水电开发的争议。从2003年开始的决定建造,到现在的正在建造中,当地官员和大型电力企业始终都赞成建设怒江水电项目,并肯定它的建成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一些环保人士却认为,这个项目的上马将永久地毁掉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比如生物多样性、自然和人文景观等。
一直以来,我国的决策层对待水电开发的态度相当谨慎。早在2008年度国家提出4万亿振兴计划时,首批投资中电力行业核准的投资额逾千亿元,未有一分资金用于水电的开发。
自从2007年环保部成立以来,对大型水电项目的环境评价也异常严格,在2010年6月之前,没有一项水电项目获批上马。
到了2010年下半年,以金沙江龙开口和鲁地拉为代表的水坝工程的环评报告陆续通过环保部审批开工,围绕水电该不该建设的风向开始“转向”,因为这两项工程曾在2009年6月被环保部强力叫停。当时环保部给出的理由是这两项工程在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大江截留,对金沙江中游生态的影响较大。
到了2010年年底,随着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上水电站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批,同时,同样因“未批先建”暂停多年的金安桥水电站也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核准。水电工程纷纷由违规“变身”为合法。
那么,水电项目到底有没有污染?和火电相比,哪个污染更大些呢?“水电污染和火电污染其实没有可比性。”多年来一直从事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科研工作的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中心副主任廖文根这样对《北京科技报》表示。
廖文根说,如果从对大气的污染角度看,与火电不同,水电是不会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可以说是非常绿色的能源。但是,如果从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来看,水电开发后带来的污染影响也不可小视。水电开发中“自身”的弱点,也是环保人士攻击水电项目的主要“靶子”。
在中国水电科学院2010年完成的“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政策框架研究”项目报告中揭示,大坝与水库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河流的水流流态、水温、水质和地形等水文、水动力条件,破坏了水生生物生长、产卵、繁殖所必需的生境,降低了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报告指出大坝与水库的兴建对洄游性鱼类是个致命的打击,它阻隔了鱼儿的洄游通道,断了鱼儿的生路。曾有千百万条中华鲟逆流而上产卵时,不幸撞死在葛洲坝上;青海湖入湖河流上的一座拦河水坝将成千上万条逆流产卵的湟鱼憋死在坝下。同时,修筑的水坝还阻断了水坝上下游鱼类基因的交流,这对多种鱼类的繁殖都很不利。而水坝下泄的水流对下游河床和河岸的强烈冲刷,也对下游堤防和岸边的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面对水电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廖文根认为,其实,任何人类的活动,比如城市化进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
“对于水电开发问题的争论,首先应该站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这一问题,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多少能源?这些能源需求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水电工程作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要明晰和权衡水电建设的利弊。”廖文根说。
其实,国家在水电建设上已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了。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对于水电也明确使用了“积极发展”一词。
另外,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其中,9%要靠水电,远高于核能的4%,在我国可用的4亿千瓦水力资源中,有3.8亿千瓦必须得到开发。
“除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求,减排的承诺也让我国不得不选择积极发展水电项目。”廖文根说,这就需要我们最大程度地发挥水电工程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最大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但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毛显强告诉《北京科技报》,水电对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考察。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水库淹没植物后会产生甲烷气体,科学家怀疑这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原因。
毛显强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应该说水电总体上讲还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排放的污染物比较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比较清洁的。但是从生态影响上讲,它也有它自己的一些问题,例如,水坝把水流截断了,改变了河流自然的状态,截断了湖原先的路径,这对生态性能构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土地淹没造成了土地类型的变化,还可能会有一些次生地质灾害的产生,它的这种生态的影响也是实际存在的。
风电会出现打死飞鸟的情况、搞太阳能会有多晶硅的废弃物的污染、核电站有安全问题的困扰,毛显强表示,在核能、太阳能、风能自身还存在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还不能为我国减排和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足够的电力时,发展水电无疑是 “无奈之举”。
有资料表明,美国水能资源开发比重已经超过了70%,欧洲的冰岛、挪威这些国家,水能资源利用比例达到90%以上。中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比重还不到30%。
廖文根认为,如果谁能拿出一个比发展水电更好的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案,我也认为没有必要发展水电,但是,至少在目前看来还没有。而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保护生态而不去考虑发展。
“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水电项目开工之前,做好开发规划、设计、运行等环节的环境评估,切实采取措施将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可以容忍’的程度。”廖文根强调。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摸索,针对水电工程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环境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每一个大型水电站都要经过异常严格的环境审批程序,这在国际上也是走在前列的。”廖文根最后说。
“水电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火电造成的污染更严重。”2010年12月22日,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凌江在“中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创新研讨会”上发出了这样的断言。作为环保官员如此直接地质疑水电项目,这是相当罕见的。
凌江的这一言论并非空穴来风,环保部近期在处理某一水域因水电开发而造成的水污染问题时发现,修建水坝后,河流的水流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使得水白菜疯长,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凌江进一步阐述认为,水电开发还带来了原住民被迫迁移、地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其损失可谓触目惊心。
凌江的言论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环保官员对水电污染问题的定性,立刻受到水利专家的激烈反驳。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就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环保官员应该懂得科学常识和起码的逻辑》的文章,认为“发出这样言论的环保官员没有任何新意,不过是重复了一些伪环保人士污蔑水电的谎言”。
事实上,对于水电建设是否破坏环境的争论已经延续多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怒江流域水电开发的争议。从2003年开始的决定建造,到现在的正在建造中,当地官员和大型电力企业始终都赞成建设怒江水电项目,并肯定它的建成将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一些环保人士却认为,这个项目的上马将永久地毁掉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比如生物多样性、自然和人文景观等。
一直以来,我国的决策层对待水电开发的态度相当谨慎。早在2008年度国家提出4万亿振兴计划时,首批投资中电力行业核准的投资额逾千亿元,未有一分资金用于水电的开发。
自从2007年环保部成立以来,对大型水电项目的环境评价也异常严格,在2010年6月之前,没有一项水电项目获批上马。
到了2010年下半年,以金沙江龙开口和鲁地拉为代表的水坝工程的环评报告陆续通过环保部审批开工,围绕水电该不该建设的风向开始“转向”,因为这两项工程曾在2009年6月被环保部强力叫停。当时环保部给出的理由是这两项工程在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擅自进行大江截留,对金沙江中游生态的影响较大。
到了2010年年底,随着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上水电站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批,同时,同样因“未批先建”暂停多年的金安桥水电站也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核准。水电工程纷纷由违规“变身”为合法。
那么,水电项目到底有没有污染?和火电相比,哪个污染更大些呢?“水电污染和火电污染其实没有可比性。”多年来一直从事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科研工作的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中心副主任廖文根这样对《北京科技报》表示。
廖文根说,如果从对大气的污染角度看,与火电不同,水电是不会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可以说是非常绿色的能源。但是,如果从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来看,水电开发后带来的污染影响也不可小视。水电开发中“自身”的弱点,也是环保人士攻击水电项目的主要“靶子”。
在中国水电科学院2010年完成的“提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政策框架研究”项目报告中揭示,大坝与水库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原有河流的水流流态、水温、水质和地形等水文、水动力条件,破坏了水生生物生长、产卵、繁殖所必需的生境,降低了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报告指出大坝与水库的兴建对洄游性鱼类是个致命的打击,它阻隔了鱼儿的洄游通道,断了鱼儿的生路。曾有千百万条中华鲟逆流而上产卵时,不幸撞死在葛洲坝上;青海湖入湖河流上的一座拦河水坝将成千上万条逆流产卵的湟鱼憋死在坝下。同时,修筑的水坝还阻断了水坝上下游鱼类基因的交流,这对多种鱼类的繁殖都很不利。而水坝下泄的水流对下游河床和河岸的强烈冲刷,也对下游堤防和岸边的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面对水电项目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廖文根认为,其实,任何人类的活动,比如城市化进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
“对于水电开发问题的争论,首先应该站在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考虑这一问题,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多少能源?这些能源需求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水电工程作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要明晰和权衡水电建设的利弊。”廖文根说。
其实,国家在水电建设上已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了。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对于水电也明确使用了“积极发展”一词。
另外,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其中,9%要靠水电,远高于核能的4%,在我国可用的4亿千瓦水力资源中,有3.8亿千瓦必须得到开发。
“除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需求,减排的承诺也让我国不得不选择积极发展水电项目。”廖文根说,这就需要我们最大程度地发挥水电工程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最大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但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毛显强告诉《北京科技报》,水电对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考察。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水库淹没植物后会产生甲烷气体,科学家怀疑这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原因。
毛显强说,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应该说水电总体上讲还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排放的污染物比较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比较清洁的。但是从生态影响上讲,它也有它自己的一些问题,例如,水坝把水流截断了,改变了河流自然的状态,截断了湖原先的路径,这对生态性能构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土地淹没造成了土地类型的变化,还可能会有一些次生地质灾害的产生,它的这种生态的影响也是实际存在的。
风电会出现打死飞鸟的情况、搞太阳能会有多晶硅的废弃物的污染、核电站有安全问题的困扰,毛显强表示,在核能、太阳能、风能自身还存在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还不能为我国减排和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足够的电力时,发展水电无疑是 “无奈之举”。
有资料表明,美国水能资源开发比重已经超过了70%,欧洲的冰岛、挪威这些国家,水能资源利用比例达到90%以上。中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比重还不到30%。
廖文根认为,如果谁能拿出一个比发展水电更好的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案,我也认为没有必要发展水电,但是,至少在目前看来还没有。而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保护生态而不去考虑发展。
“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水电项目开工之前,做好开发规划、设计、运行等环节的环境评估,切实采取措施将水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可以容忍’的程度。”廖文根强调。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摸索,针对水电工程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环境评价体系。目前,我国每一个大型水电站都要经过异常严格的环境审批程序,这在国际上也是走在前列的。”廖文根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