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相关性探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t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作用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这历来是广大一线教师努力追求的。笔者认为,以恰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不错的方法。如何才能保证问题的有效性呢?提问的类型有哪些?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些思考,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普遍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制影响,也有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课堂提问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
  一、问题的类型
  1.判断性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主要针对一些基础知识记忆中,学生容易混淆和模糊的知识。其基本形式是“是不是”“对不对”等判断性的问题,主要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如提问“《芦花荡》是一篇小说,对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体裁,当学生作出判断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补充。
  2.描述性问题
  这种类型的问题针对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获得感悟的相关语句的分析理解。一般采用“是什么”“怎么样”的形式进行提问。描述性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学生刚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
  如在《山的那一边》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以问题“为什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来进行提问。
  3.分析性问题
  此类型的问题主要针对的是原因的分析,即要求学生在教师问题的指导下进行“为什么”的探究。分析性问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的分析,进行逻辑推理,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是问题中较高层次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如在《故乡》教学中,以问题“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来引导学生分析“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但社会黑暗,困难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实现”。为了让学生能分析闰土、杨二嫂、“我”、母亲、水生、宏儿的形象,提出问题:“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哪些人物刻画得较详细?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
  4.发散性问题
  此类问题是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对同一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教师通常以“除此之外,你还有其他想法吗”进行提问。发散性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明显作用。
  如在《桃花源记》教学中,通过学习,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以问题“桃花源象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中可能存在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桃花源的真正含义和作者在文章中寄予的理想社会。
  不难看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什么样的问题进行提问,是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来确定的,问题的类型决定着学生回答的方向和引导学习的深度。
  二、提问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非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为此,问题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新课程理念下,在“杜郎口中学模式”的影响下,笔者也主张先学后教,教师先以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学,然后质疑,从而获得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达成。如在《〈诗经〉二首》教学中,教师首先以下列问题作为课前基础知识的预习目标:(1)什么是《诗经》?(2)按配乐曲的性质,《诗经》可以分为哪些类别?(3)《诗经》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简单举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及其分类,课堂上通过提问、展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转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效率更高。
  2.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原则
  由于学生个体客观存在着差异,但教师面对的是班级这一个整体,因此设置问题在兼顾群体的同时要照顾个体,从而保证班级整体得到发展,个体也获得成长。这将在下面的循序渐进原则和层次性原则中具体阐述。
  3.循序渐进和启发性原则
  即问题设置遵循由简而难的原则,教师设置问题要从简单的开始,逐步向深层次的问题深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回答,由表及里地进行挖掘。如教学《变色龙》时,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答:“善变。”接着问:“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一是变得快,一瞬间对狗的态度变了5次;二是变得蠢,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逻辑。”教师接着问:“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呢?”学生答:“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最后教师提出是什么因素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一形象?经过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左右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作者讽刺的锋芒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而且也指向造成这种社会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
  4.层次性原则
  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着教师的问题设置要对学生“区别对待”,即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来设置难度不一的问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以判断性和描述性问题为主,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以分析性和发散性问题为主。如在《社戏》第一段的教学中,问题“课文的第一段有一个关键词语,它体现全篇的主题思想,你能找到吗”,就适合提问基础薄弱的学生;而问题“这个词语又和小说的标题有什么关系”,则适于提问基础较好的学生。
  从提问的原则分析中发现,在问题设置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学生这一主体,其次是问题要以全体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宗旨,最后要照顾到个体的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问题的设置需要从基础知识开始,逐步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向文本内涵迈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发独特的感受。   三、提问的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提问方式也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程度,同时,这也是教师检查和评价学生的主要方法。
  1.个别式
  此方式是教师根据问题对个别学生进行抽查性提问,目的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预习和理解程度。该方式优点是省时,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缺点是无法准确地掌握整体的学习情况,如果教师方式不当,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整体式
  整体式提问,是指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整体进行回答的方式。这类问题主要针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问题一般简单明了。如在了解鲁迅的简介时,教师以问题“周树人, 人,字 。原名 ,1898年改为 ,字豫山、豫亭。以笔名 闻名于世。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 、思想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 ’”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3.自问自答式
  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无法一时获得学生的回答,或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而采取自己回答的方式。这类问题,笔者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少用,虽然能节省一定的教学时间,但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没有达到相应的目的。只有在面对难度稍大的问题时,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以明确的答案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时,使用自问自答式的问题较好。
  4.暂不答式
  这类问题大多为发散式的,目的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资料或讨论获得属于自己的答案。一般用在课前预习和课后预留,在课前提出问题,暂且不需要学生进行回答,而是要学生根据问题去阅读课文,然后找到相应的答案。如在《济南的冬天》教学中,“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描述济南冬天的水的”一类的问题,都是需要学生通过阅读后再回答的。而课后预留的问题是让学生将两次课堂衔接起来,使知识形成系统性。如《故乡》在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熟读课文和掌握生字、词语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故乡》一文写了三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和‘我’,你眼中的这三个人是怎样的形象呢?”以此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加上自己的理解。
  四、提问的技巧
  1.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提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追求的最终结果,教学过程的逐步展开都需要以教学目标为线索,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应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如果脱离了这一点,问题哪怕问得再多,也只能带给学生一时的欢颜而无实质的效果。
  如教学《人生寓言》,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联系生活,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教学中,教师以问题“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来讨论如何对待耻辱。如此,随着问题的展开,一方面让课文的内涵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借助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可谓一举两得。
  但也应注意,教学目标和问题之间是以学生的知识基础为条件的,如果教学目标设定得太高,学生没有能力进行回答,那么问题不但无效,反而会占用课堂时间,甚至会引发无休止的讨论。如在《化石吟》教学中,本来是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的,但如果目标设定为“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征”,以七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言,不但不能回答这一问题,还可能衍生出许多本不属于该阶级教学的问题,导致课堂陷入僵局。
  2.根据教学重点进行提问
  教学重点是一堂课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只要重点问题得到了解决,那么课堂教学就是较为有效的。根据教学重点进行提问,要充分考虑提问的原则和类型,一般以描述性问题和陈述性问题为主,判断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则较为少用。
  如在《致女儿的一封信》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教学中,教师首先以问题“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怎样理解‘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这句话的含义”来引导学正确认识爱情。然后再以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的询问来揭示爱情,从而说明“爱情是美好的,是人类历久常新的话题”,再引导学生解释这一故事。如此,重点包含在问题中,通过问题的解决,重点也得到了突出。
  3.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进行提问
  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源于满足感,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进行提问,有利于学生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有兴趣去解决后一问题,有利于学生对问题保持持久兴趣。
  如在《变色龙》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教师不直接进行提问,而以问题“(1)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2)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的回答作为铺垫,最后才提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而是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通过解决多个小问题来解决大问题,在逐层推进中让学生获得了满足感。
  总之,问题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纽带,根据一定的类型、原则和方式进行有效的提问,对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作用。笔者也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积极总结,以期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黄潮.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教师,2011(12).
  [2]刘爱萍.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3]刘翠梅.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N].延安日报,2010.
  [4]于重扬.试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D].上海师范大学,2010.
其他文献
狭义的生命教育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一种全人的教育,既包括对生命的关注,又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
<正>3月29日,在中国船东协会领导下,由全国各地方船东协会组成"中国口岸收费协调行动委员会"正式成立。3月29日,在中国船东协会领导下,由全国各地方船东协会组成的"中国口岸
文章通过对山西省农户的问卷调查,运用Tobit回归模型对农户借贷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家庭人均收入、农户生活性支出、户主年龄对农户的借贷需求有正的影
桑哲(以下简称桑):钱先生,您既搞理论研究也从事教学实践,您认为咱们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钱理群(以下简称钱):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为老师教学能力的创造性发挥提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SCT) is a potential cure for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lymphoma that is based on the graft-versus-lymphoma (GVL) effect
期刊
中国航标历史悠久,近代航标与国际现代化接轨,但根据现有文献和文物,主要以灯塔航标为主,唯独缺漏了航标中的重要成员---浮标。笔者通过自身对文物的爱好和寻觅,无意中发现了
摘要: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胜利油田开拓海外石油工程市场的内在条件和外部环境,提出内外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认清形势,找出对策,有利于发展扩大胜利油田的海外业务。  关键词:SWOT分析 胜利油田 海外工程  中图分类号:F4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4-4914(2011)03-284-01    近年来,胜利油田的钻井、测录井、地面工程等企业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努力提升国际竞
连续拜读了一些权威教学期刊所载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及其相关评说,觉得作为阅读教学的导向和引领,无论是在阅读主体的观念形态,还是阅读技巧的方法论领域,都还有需要厘定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就有可能在认识和实践上进行背离新课程理念的误导。本文拟结合《中学语文教学》近期的一些课例和评点,从多元解读教学化的角度作一点浅析,以期引起编读者的注意。  一、多元解读的主体是教师还是学生?  “
惠州港位于广东省东南沿岸,珠江三角洲的东部,横跨大亚湾和红海湾,是粤东中部新兴的贸易港口.惠州物流基地码头位于惠州港东马港区,主要为服务于海洋石油生产勘探的船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