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创新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不断深入,围绕着“生态”这个主题,在国内外的许多会议和报告中发表了大量的讲话和论述,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理论层面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内容,面对全球生态恶化、资源紧张的现状,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生态民生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治理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等重大理论成果。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52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
  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核心要义。从美索不达米亚的居民到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再联想到欧洲人推广马铃薯惨痛教训中,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了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破坏性,如果罔顾自然规律,一味强行的去征服自然,自然界便会起着反抗、反对人的作用,并对我们施加报复。当前,发展经济与生态保护是我国生态建设亟须解决的矛盾。最初,为了多、快、好地进行社会建设,我们采取“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在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带来了惨痛的生态教训,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等系列问题层数不穷,反过来威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类的实践充分证明,过去“人定胜天”“主宰自然”的观念,对于构建生态文明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既荒谬又不可取。新时代,必须通过打造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新模式,才能真正摆脱以往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的悲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果经济的增长要以付出环境为代价的话,我们宁可让发展的步伐先慢下来,不能为了得到眼前的金山银山而放弃大好的绿水青山。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构建绿色环保的生态文明新体系,助推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总结过去的教训,始终做到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将改善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开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习近平的绿色生态观融入在生产生活的各个维度,他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强做大绿色经济”。算好生态这本大账,不要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就對生态环境进行严重透支,那样的发展只是短期的,行而不远,还会使子孙后代面临生态风险,得不偿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和谐共赢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解是实现人于人和解的关键,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局限,为子孙后代探索出一条科学、永续、长久发展的道路,对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意义重大。
  2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的生态民生观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展现出鲜明的人民性,他大胆的揭开了德国哲学的虚伪面纱,将对人的理解从抽象回归到了现实,即要立足当下,着重考察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其间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关注人的现实处境,要从人的实际需要入手,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意图,将发挥人的积极性、实现人的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有了新的追求,生活质量的好坏以及幸福指数的高低逐渐成为人民最广大的向往。与生命健康直接相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民群众期盼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渴望享受蓝天碧海、青山绿水以及清新空气。
  “一餐一饭系民间,一举一动为人民”“计利不应只计自家利,计利当计天下利”。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民福祉息息相关。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生态民生观,阐明了良好生态环境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对于生态环境,始终要保持种敬畏和尊重,不要为了一己之私,去破坏生态环境,去侵害公众的利益。这是一种全新的认识,让人耳目一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其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基于此,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清洁美丽家园的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同安排,从源头出发,打造优质生态产品,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中国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纯。“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领和基本原则,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需要人民群众发挥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作用,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理应由人民群众平等共享。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民生观深刻阐明了这一思想,开辟了生态民生建设的新境界,为接下来的环境治理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治理观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土壤,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精髓,它将万物视作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其中皆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目的的思想因素。马克思指出,现代性的生态危机源自于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在私有制条件下,国际垄断资本忽视人类本身的发展,以自身的扩张为目的,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国际关系的紧张。故而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价值准则,各国的行为要建立在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目的前提之下。放眼当下,面对人类共同遭遇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需要国与国之间共同商议、共同协作,使双方的利益达到最大的契合。   “和为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世界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治理观,强调生态环境的治理,不仅仅是“地方”的事情,还得“全球”共同参与。不仅是一个国家,甚至于国内一个地区建设,都有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地区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问题。应该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实体有不同的探索和实验,各自从不同的实际探索和实验,各自从不同的实际摸索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最佳模式。首先,全球生态治理应遵循其公认的基本原则,面对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国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为改革全球治理体系贡献智慧力量,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广泛传播、赞誉不断。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当下全球性挑战的紧迫性以及国与国之间利益相互融合的现实,主体缺位和责权模糊是摆在全球生态合作面前的一道难题,他强调要不断加强国际法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合法性和执行力,制定和完善国际治理规则,以法治为基石,从多领域入手为全球生态环境提供坚实基础。其次,多边主义的路径充分展示了其协调各方、统领全局的巨大优势,联合国在国家集体行动和国际合作的核心地位越来越凸出。习近平在国际会议上多次提出要坚持弘扬多边主义,推动建立对话、协调和合作机制,本质上与共商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是我们改善和提高全球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再次,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正确义利观,自觉遵守和维护国际环境新秩序,积极倡导环境公平与生态正义,承诺将举全国之力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远景目标,明令禁止生态污染对外输出,绝不损害本国乃至其他国家的生态权益。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为各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同时也为全球各国加强生态治理发出了最强的中国之音,产生了积极的外溢效应。
  4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如果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还会引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整个社会将不能达到和谐状态。诸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行为都是人的活动超过生态系统的进化能力,从而使得自然的构成要素发生变化,通俗地讲,就是一部分人产生污染,被整个社会承受,这就是追求利益的阶层与承受代价的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反应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本身便具有一定的自然力和生命力,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先意义的自然以及不复存在,而是处处留下人的印记自然,主要表现在动植物的迁移、居住地以及气候的改变等方面,人类社会和自然内部的平衡逐渐被破坏。与此同时,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习近平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他将自然、社会和精神当作一个巨大的、复杂的系统,从多个层面理解人与自然发展变化规律。“西方过度消费主义趁机蔓延”“贫富差距带来严重的利益冲突”,习近平总书记理性审视国内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塑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构建人与自然、社会三维和谐的生态价值观。自然界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所需的物质资料,人无法脱离自然而独自生存和发展,两者是一种共生共荣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的认识到了人自身与自然的一体性,将“和”文化贯穿生态建设始终,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共建清洁美丽的和谐家园。在具体实践中,他主张摒弃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思维,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彰显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情怀,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矛盾,实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生态观的调和,不仅有助于人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新格局,而且进一步升華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为世界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沙占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生态文明观探析[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8,20(10):4-9.
  [2]李艳芳.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8.
  [3]本教材修订组,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年版)修订说明[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4-9.
  [4]郝芮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当代价值探析[J].法制博览,2020,(15):239-240.
  [5]读懂“两山”理念的时代意义和世界价值[N].光明日报,2020-08-15(01).
其他文献
摘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代对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考验,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全面实现大众化仍是一个漫长又艰难的過程。在当代,受到西方主流意识以及国内自身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群众信仰缺失、利益分化以及大众化难以得到有效进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解决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找到应对的策略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  关键词:新时代;大众化;挑战;策略  中图分类号:D9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中“最重要”和“最根本”两个核心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核心思想在思政课建设及改革中的重要指导意义。为了贯彻落实核心思想在思政课建设及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本文分别从增强思政课教师自信、创新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及使命感等三个方面对思政课改革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改革;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有中医药参与的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在近年受到重视,并大致分支出四种模式:医院养老改造、养老机构改造、医院和养老机构合作运营、资本运作的医养中心。本文以医养结合为切入点,探讨中医药在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下运用的现状及问题,并有区域针对性地在江苏省范围内提出对策。  关键词:医养结合;中医药;社会服务;江苏省;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让数字经济在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方面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增强,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带来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影响到了具体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和方式方法的革新,数字技术在财务会计领域也得到了深入地应用。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应当主动顺应数字技术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特定数字素养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数字经济;会计;数字素养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价格评估逐渐演变成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企业清算、房地产交易等相关经济活动中,均需要开展房地产价格评估工作。但与此同时,房地产业的泡沫经济发生率最高,最易形成金融风险,所以规范化管理房地产价格评估的意义极为重大。对此,本文主要阐述了房地产价格评估的意义,同时对新时期下房地产价格评估管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共产党宣言阐释的智慧以及对当代的启示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简要阐述了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同时提出了共产党宣言阐释的核心智慧,并总结了共产党宣扬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智慧;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56  在社会主义思想传播过程中,共产党宣言的价值重大、意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