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中“最重要”和“最根本”两个核心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阐述了核心思想在思政课建设及改革中的重要指导意义。为了贯彻落实核心思想在思政课建设及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本文分别从增强思政课教师自信、创新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及使命感等三个方面对思政课改革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改革;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53
1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核心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思政课程改革和创新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主战场,如何有效推进思政课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中有两个核心论述,一个观点是“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另一个观点是“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两个核心理论点明了思政课建设的方针和方略、规范了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原则,并指出了解决思政课建设相关问题的指导思路。信心理论和信心建设方法是解决当前新形势下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意识形态领域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党中央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在对我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规律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用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眼光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最基本和最深沉的动力源泉,也是深入和持续发展持久力的根本所在。在思政课建设中解决好自信问题才能有效解决教师队伍素质问题、学生学习共情能力和思政课良性化发展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思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就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引导学生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
2 坚定职业自信,增强思政教师培根铸魂实效
2.1 夯实理论学习
自信来源于人们对于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掌握,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取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掌握是人类获得自信的基本手段。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理论是基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党的历史性和制度优势提出的,为我党和我国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自觉把自信理论运用到思政课程建设实践中去,是坚持和发展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员保持先进性并带领众多师生群众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学习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发展史、学习我党我国建设的丰硕成果和疫情大环境下我国发展的独特优势,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程教师队伍的四个自信,而这种自信在备课、授课和课程建设中必然会有良性反馈,进而提高授课质量,提升学生的共情、共鸣和学习兴趣。在思政课程中引入自信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和爱党爱国情怀,而加强理论学习则能够提升思政课教师自信的高度。
2.2 丰富实践认知
通过实际的案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实践活动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师自信的重要途径,而这些成就无不为思政课程提供了鲜活的现实素材,也为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心、增强“四个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深入学习红色文化能够发扬革命传统精神、保持革命本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学习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等内容增强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组织和参加“重走红色之路”、传承“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学习党史等方式强化和内化革命大无畏精神,帮助思政课教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同时激发对党忠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通过定期组织专题报告会和座谈会、通过红色教育中心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培训等形式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学习热情并检验学习成果,巩固和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四个自信”。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素养,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教师端正政治站位和建立自信心,帮助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也为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本源动力。
2.3 增强职业认同感
教师行业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思政课教师则承担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者和铸魂者,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对思政课的态度及其自信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想道德教育的育人质量。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角度出发,强调了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可信、可敬、可靠”的基本素質,更应该有“乐为、敢为、有为”的胸襟和气魄,思政课教师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而具有崇高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声望,加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可以有效提升其自信心。
思政课程作为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传播途径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和投入,思政课教师获得项目、建设支持、课程改革和社会地位的比重和机会越来越多,大环境整体的变好和更多的尊重获得感为思政课教师获得职业认同感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思政课程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它的成果输出和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隐形和长期性的特点,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尤其在相关教学资源、福利待遇和人文关怀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倾斜,让思政课教师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尊重,从而实现安心从教和乐于施教的良性循环。学校从学科建设层面上应该把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度放到更为重要的地位,形成全社会、全校师生尊重和重视思政课的理想局面,为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内涵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美誉度提供支撑。 3 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3.1 促进思政课程改革
思政课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形式、课程考核等方面。在填鸭式的理论讲解中加入更多学生关心、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和知识点是改善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讲解国家政治和经济政策、结合学生专业的行业产业政策解读、区域规划政策、行业发展动态、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和互动式等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问答、知识竞赛、情景设置等手段提升学生课题和实践教学的参与度,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和教学效果。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大环境下重视线上网络教学也是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广泛利用学校宣传平台搭建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慕课和腾讯雨课堂等专业网络课程平台拓展思政课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普及面较广的微信和腾讯QQ等平台建设学生移动用户端的网络教学阵地。课程考核是评价课程授课质量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单一理論考试无法准确、合理地评价改革后的思政课程需求,在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综合评价方式也是体现思政课改革与时俱进的重要一环。由于思政课程改革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均有一定的改变和创新,可通过加入课堂评价、课堂参与度、专题讨论、阶段式考核、实践环节大报告和期终考核等多种方式的评价方法,提升评价的合理性和综合性。
3.2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领域,形成全程育人和协同育人的理想局面,培养出政治过硬、业务素质精专的合格人才。课程思政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集中在:坚持专业技能和价值引领统一、深挖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课程目标改革。在讲授专业课时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挖掘科学精神、拼搏精神、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爱党爱国、社会责任感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解读国家大政方针、行业发展和规范、区域发展规划,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的情怀和“四个自信”。通过聘请行业、专业领域内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道德标兵等先进人物进校进课堂,增强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意志精神。为了达到课程思政的理想效果,可以在课程中适当植入思政内容并在课程目标中加入思政内容的子目标和相应的考核内容。对于公共基础课等通识课类别,课程思政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法制精神、科学精神和国家安全意识,打造一批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法制教育、爱国教育相统一的内涵公共课。
4 培养家国情怀,增强学生主人翁和责任感
厚植和内化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通过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做到自觉听党话跟党走,自觉践行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可缺失。思政课程通过民生问题分析、带入式教学创新等模式改革和国际视野授课,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政治自觉素养。
思政课应该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设计教学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形式,能够更科学和准确地讲解、剖析和解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当前复杂大环境下的各类问题。通过高站位的眼光和论点,以居高临下的全局意识分析和解答思政课重点内容和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接受并内化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坚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民生问题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民众深切关心的重大问题,学生群体中的“民生问题”则主要体现在职业规划、行业发展、就业、创业、考研和入伍等多个方面。加强民生问题结合政治理论知识的讲授力度和频次,由于此类问题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思政课程中的民生问题课选题可为而不限于教育公平及教育质量提升、医疗福利制度、全面小康建设、西部及欠发达地区扶贫政策等,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意志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引入带入式教学模式改革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提高“理论性和亲和力”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以“四个自信”的胸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和精神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中“最重要”和“最根本”两个核心思想是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思想,思政课改革应从增强思政课教师自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增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等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促进师资、学生和课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炜.基于“四个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价值取向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45-48.
[2]石海兵,王苗.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心和底气[J].高校辅导员,2019,(03):31-36.
[3]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54-55+70.
[4]高宁,徐梦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视野的突破与课程体系的创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4):34-38.
关键词: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改革;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1.053
1 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核心思想及其重要意义
思政课程改革和创新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领域的主战场,如何有效推进思政课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中有两个核心论述,一个观点是“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另一个观点是“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两个核心理论点明了思政课建设的方针和方略、规范了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原则,并指出了解决思政课建设相关问题的指导思路。信心理论和信心建设方法是解决当前新形势下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解决意识形态领域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党中央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在对我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规律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用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眼光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最基本和最深沉的动力源泉,也是深入和持续发展持久力的根本所在。在思政课建设中解决好自信问题才能有效解决教师队伍素质问题、学生学习共情能力和思政课良性化发展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思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回答好这三个问题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就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引导学生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和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
2 坚定职业自信,增强思政教师培根铸魂实效
2.1 夯实理论学习
自信来源于人们对于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掌握,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取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掌握是人类获得自信的基本手段。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理论是基于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党的历史性和制度优势提出的,为我党和我国建设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自觉把自信理论运用到思政课程建设实践中去,是坚持和发展高校意识形态阵地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员保持先进性并带领众多师生群众共同进步的有效途径。通过深入学习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知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发展史、学习我党我国建设的丰硕成果和疫情大环境下我国发展的独特优势,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程教师队伍的四个自信,而这种自信在备课、授课和课程建设中必然会有良性反馈,进而提高授课质量,提升学生的共情、共鸣和学习兴趣。在思政课程中引入自信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和爱党爱国情怀,而加强理论学习则能够提升思政课教师自信的高度。
2.2 丰富实践认知
通过实际的案例和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实践活动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师自信的重要途径,而这些成就无不为思政课程提供了鲜活的现实素材,也为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自信心、增强“四个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深入学习红色文化能够发扬革命传统精神、保持革命本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学习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等内容增强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自信和文化自信。通过组织和参加“重走红色之路”、传承“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学习党史等方式强化和内化革命大无畏精神,帮助思政课教师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同时激发对党忠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通过定期组织专题报告会和座谈会、通过红色教育中心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培训等形式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学习热情并检验学习成果,巩固和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四个自信”。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爱国情怀和政治素养,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教师端正政治站位和建立自信心,帮助思政课教师“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也为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本源动力。
2.3 增强职业认同感
教师行业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思政课教师则承担着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者和铸魂者,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对思政课的态度及其自信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想道德教育的育人质量。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角度出发,强调了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可信、可敬、可靠”的基本素質,更应该有“乐为、敢为、有为”的胸襟和气魄,思政课教师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而具有崇高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声望,加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自信和职业认同感可以有效提升其自信心。
思政课程作为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传播途径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和投入,思政课教师获得项目、建设支持、课程改革和社会地位的比重和机会越来越多,大环境整体的变好和更多的尊重获得感为思政课教师获得职业认同感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思政课程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它的成果输出和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隐形和长期性的特点,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尤其在相关教学资源、福利待遇和人文关怀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倾斜,让思政课教师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尊重,从而实现安心从教和乐于施教的良性循环。学校从学科建设层面上应该把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和课程思政的融合度放到更为重要的地位,形成全社会、全校师生尊重和重视思政课的理想局面,为思政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内涵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美誉度提供支撑。 3 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
3.1 促进思政课程改革
思政课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形式、课程考核等方面。在填鸭式的理论讲解中加入更多学生关心、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和知识点是改善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讲解国家政治和经济政策、结合学生专业的行业产业政策解读、区域规划政策、行业发展动态、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和互动式等方法的综合运用,通过问答、知识竞赛、情景设置等手段提升学生课题和实践教学的参与度,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和教学效果。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大环境下重视线上网络教学也是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广泛利用学校宣传平台搭建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慕课和腾讯雨课堂等专业网络课程平台拓展思政课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普及面较广的微信和腾讯QQ等平台建设学生移动用户端的网络教学阵地。课程考核是评价课程授课质量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单一理論考试无法准确、合理地评价改革后的思政课程需求,在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综合评价方式也是体现思政课改革与时俱进的重要一环。由于思政课程改革在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均有一定的改变和创新,可通过加入课堂评价、课堂参与度、专题讨论、阶段式考核、实践环节大报告和期终考核等多种方式的评价方法,提升评价的合理性和综合性。
3.2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领域,形成全程育人和协同育人的理想局面,培养出政治过硬、业务素质精专的合格人才。课程思政的基本指导思想主要集中在:坚持专业技能和价值引领统一、深挖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课程目标改革。在讲授专业课时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挖掘科学精神、拼搏精神、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爱党爱国、社会责任感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通过解读国家大政方针、行业发展和规范、区域发展规划,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的情怀和“四个自信”。通过聘请行业、专业领域内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道德标兵等先进人物进校进课堂,增强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意志精神。为了达到课程思政的理想效果,可以在课程中适当植入思政内容并在课程目标中加入思政内容的子目标和相应的考核内容。对于公共基础课等通识课类别,课程思政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法制精神、科学精神和国家安全意识,打造一批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法制教育、爱国教育相统一的内涵公共课。
4 培养家国情怀,增强学生主人翁和责任感
厚植和内化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通过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做到自觉听党话跟党走,自觉践行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可缺失。思政课程通过民生问题分析、带入式教学创新等模式改革和国际视野授课,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政治自觉素养。
思政课应该以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设计教学模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形式,能够更科学和准确地讲解、剖析和解答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当前复杂大环境下的各类问题。通过高站位的眼光和论点,以居高临下的全局意识分析和解答思政课重点内容和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接受并内化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坚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民生问题是包括学生在内的民众深切关心的重大问题,学生群体中的“民生问题”则主要体现在职业规划、行业发展、就业、创业、考研和入伍等多个方面。加强民生问题结合政治理论知识的讲授力度和频次,由于此类问题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思政课程中的民生问题课选题可为而不限于教育公平及教育质量提升、医疗福利制度、全面小康建设、西部及欠发达地区扶贫政策等,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意志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引入带入式教学模式改革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提高“理论性和亲和力”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以“四个自信”的胸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和精神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生头脑。
5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中“最重要”和“最根本”两个核心思想是学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具有深远和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思想,思政课改革应从增强思政课教师自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增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等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促进师资、学生和课程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炜.基于“四个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价值取向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6):45-48.
[2]石海兵,王苗.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心和底气[J].高校辅导员,2019,(03):31-36.
[3]汤苗苗,董美娟.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54-55+70.
[4]高宁,徐梦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视野的突破与课程体系的创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4):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