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炎性肠梗阻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52例,治愈50例(96.2%),中转手术2例治愈。早期手术4例,死亡2例(50%)。结论:炎性肠梗阻以保守治疗为主,早期手术疗效差,常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治疗;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644-02
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特点,临床上往往认识不足而早期采取手术治疗,常发生严重的并发症[1]。我院1995年1月-2008年1月术后发生各种肠梗阻共366例,诊断炎性肠梗阻56例(15.3%)。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45.6岁,大于50岁30例(53.6%)。发病时间:术后3-7天54例(96.4%),9天1例,11天2例。原發病及手术类型;肠粘连松解术22例,急性阑尾炎并穿孔12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0例,胃癌根治术6例,结肠癌根治术6例。症状和体征:全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伴有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其中腹胀较重者44例(78.6%)。腹部触诊脐周有柔韧感者48例(85.7%),肠鸣音减弱或消失50例(89.3%),肠鸣音亢进6例。全组腹部X线片均有多处大小不等气液平面。腹部CT检查34例均显示肠腔扩张,积液积气,肠壁水肿增厚成团块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偏高6例,血电解质正常。
1.2治疗方法:本组52例给予保守治疗,即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缄平衡、静脉营养支持及应用抗生素,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及中药。2例保守治疗过程中发生机械性肠梗阻中转手术,术中发现小肠广泛粘连,有一束带嵌压肠管形成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早期手术4例:1例小肠粘连成团,无法分离行大部分小肠切除,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2个月后死亡;1例行肠切除吻合术后第5天发生肠瘘,死于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1.3结果:保守治疗52例,治愈50例(96.2%),治疗时间为8-20天,平均为14天。2例中转手术后8天治愈。早期手术4例,治愈2例(50%),死亡2例(50%)。
2 讨论
2.1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
炎性肠梗阻常发生在手术后1-2周内,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1]。本组占15.3%,比文献报告稍低,笔者体会炎性肠梗阻有如下特点:①本病常见于年老体弱、手术时间长、腹腔内操作范围广、创伤面积大或污染重的病人;②多于腹部手术后3-7天内出现肠梗阻症状,肠功能曾一度恢复;③大部分病例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腹部触诊有柔韧感,压痛较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④腹部X线和CT提示典型的肠梗阻表现,排除术后低血钾、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等其它术后肠梗阻。⑤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稍偏高; ⑥较少发生肠绞窄,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
2.2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炎性肠梗阻因其特殊的病理特点,治疗上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肠梗阻,早期手术易发生肠瘘、短肠综合征、腹腔重度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达29.4%[2]。本组早期手术4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50%,教训深刻。炎性肠梗阻属于一种无菌性炎症,当炎症控制后梗阻症状随之解除[3]。我们体会炎性肠梗阻诊断明确后,采用下列方案进行正规的保守治疗:①持续胃肠减压,鼓励病人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②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缄平衡。③静脉营养支持,防止分解代谢造成的营养不良。④常规应用头孢三代广谱抗生素和替硝唑,防治感染。⑤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周后逐渐减量停药,同时应用H2受体阻滞剂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⑥醋酸奥曲肽(善宁)0.1 mg,每8h皮下注射1次,直到病情缓解后逐渐停药。生长抑素能降低胃肠液的分泌量,减轻肠道的负担,有利于改善肠壁血运,促进炎症消退。⑦在保守治疗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体温持续上升,腹痛腹胀进行性加剧,疑及肠绞窄应及时手术。本组2例保守治疗9天时腹痛加剧,复查腹平片发现气液平较前变宽大且固定,考虑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而及时手术,手术中发现小肠广泛粘连,有一束带嵌压肠管形成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后痊愈。
参考文献:
[1] 任建安,李宁.深入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4):285-286.
[2] 杨建芬,李宁,黎介寿,等.术后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附137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2):730-731.
[3] 孟强,孟荣贵,廖秀军.炎性肠梗阻诊治[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6,26(4):19.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治疗;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644-02
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特点,临床上往往认识不足而早期采取手术治疗,常发生严重的并发症[1]。我院1995年1月-2008年1月术后发生各种肠梗阻共366例,诊断炎性肠梗阻56例(15.3%)。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45.6岁,大于50岁30例(53.6%)。发病时间:术后3-7天54例(96.4%),9天1例,11天2例。原發病及手术类型;肠粘连松解术22例,急性阑尾炎并穿孔12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0例,胃癌根治术6例,结肠癌根治术6例。症状和体征:全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腹痛伴有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其中腹胀较重者44例(78.6%)。腹部触诊脐周有柔韧感者48例(85.7%),肠鸣音减弱或消失50例(89.3%),肠鸣音亢进6例。全组腹部X线片均有多处大小不等气液平面。腹部CT检查34例均显示肠腔扩张,积液积气,肠壁水肿增厚成团块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偏高6例,血电解质正常。
1.2治疗方法:本组52例给予保守治疗,即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缄平衡、静脉营养支持及应用抗生素,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及中药。2例保守治疗过程中发生机械性肠梗阻中转手术,术中发现小肠广泛粘连,有一束带嵌压肠管形成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早期手术4例:1例小肠粘连成团,无法分离行大部分小肠切除,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2个月后死亡;1例行肠切除吻合术后第5天发生肠瘘,死于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
1.3结果:保守治疗52例,治愈50例(96.2%),治疗时间为8-20天,平均为14天。2例中转手术后8天治愈。早期手术4例,治愈2例(50%),死亡2例(50%)。
2 讨论
2.1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
炎性肠梗阻常发生在手术后1-2周内,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1]。本组占15.3%,比文献报告稍低,笔者体会炎性肠梗阻有如下特点:①本病常见于年老体弱、手术时间长、腹腔内操作范围广、创伤面积大或污染重的病人;②多于腹部手术后3-7天内出现肠梗阻症状,肠功能曾一度恢复;③大部分病例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腹部触诊有柔韧感,压痛较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④腹部X线和CT提示典型的肠梗阻表现,排除术后低血钾、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等其它术后肠梗阻。⑤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稍偏高; ⑥较少发生肠绞窄,多数可通过非手术治疗缓解。
2.2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炎性肠梗阻因其特殊的病理特点,治疗上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肠梗阻,早期手术易发生肠瘘、短肠综合征、腹腔重度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达29.4%[2]。本组早期手术4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50%,教训深刻。炎性肠梗阻属于一种无菌性炎症,当炎症控制后梗阻症状随之解除[3]。我们体会炎性肠梗阻诊断明确后,采用下列方案进行正规的保守治疗:①持续胃肠减压,鼓励病人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②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缄平衡。③静脉营养支持,防止分解代谢造成的营养不良。④常规应用头孢三代广谱抗生素和替硝唑,防治感染。⑤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周后逐渐减量停药,同时应用H2受体阻滞剂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⑥醋酸奥曲肽(善宁)0.1 mg,每8h皮下注射1次,直到病情缓解后逐渐停药。生长抑素能降低胃肠液的分泌量,减轻肠道的负担,有利于改善肠壁血运,促进炎症消退。⑦在保守治疗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有体温持续上升,腹痛腹胀进行性加剧,疑及肠绞窄应及时手术。本组2例保守治疗9天时腹痛加剧,复查腹平片发现气液平较前变宽大且固定,考虑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而及时手术,手术中发现小肠广泛粘连,有一束带嵌压肠管形成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后痊愈。
参考文献:
[1] 任建安,李宁.深入认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4):285-286.
[2] 杨建芬,李宁,黎介寿,等.术后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附137例报告)[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2):730-731.
[3] 孟强,孟荣贵,廖秀军.炎性肠梗阻诊治[J].中国肛肠病杂志,2006,2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