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都到眼前来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t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元稹在《遣悲怀(其二)》中写道:“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用在当今的教育教学实在恰当不过了。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改革,从1996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这无疑是得益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IT技术的发展新趋势已变为多媒体化和网络化,并且二者的结合日益紧密,使用电子教材、研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网络系统进行教学,已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面对教学环境的巨变,我们必须转变过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为普通基础教育事业服务呢?本文试就高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的整合作一些探究。
  
  多媒体教学含义的界定
  
  要想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指导教学,就必须先要真正理解多媒体。华东师大区培民教授指出:“所谓多媒体(multimedia)是指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教学特指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在课堂教与学及学生校内学习活动中的运用。”从这里不难看出,多媒体教学能够促使教学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储存的大容量、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等。
  
  教育理论实施的基础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建构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而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由此可知,信息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并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实现其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为语文的课堂教学、远程教学和终身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与语文学科相容的特点
  多媒体信息技术有以下特点:信息资源的海量化;信息传递形式的多样化;沟通的互动性;求知学习的主动性。
  而这一切又正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最重要的功用就是工具性,其次是人类文明文化的传承性。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主要为阅读、写作、口语交流。进入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会有新的特点。
  一是在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二是在写作的层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多媒体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流方式,写作教学也必将面临革命。
  采取语文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有以下一些优势。
  1.创设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教学过程灵活化。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将真正体现教师对学习者的智力、性格、兴趣、需求的尊重。
  2.创设和谐的“情景教学”,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从而能够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教学效率。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李镇西老师说过:互联网的发展是不可抗拒的,它对学生的诱惑更是难以抵御的。我们应该对此加以研究,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因素并限制其消极影响。他还认为,对语文教学而言,网络将带来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革命,我们应该将这种“革命”融入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使语文教学获得新的生命力。网络将带来阅读方式的革命。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网络也将带来写作方式的革命,但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却发生了书写工具、文本形式和写作速度上等革命性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我们不能坐等,而要积极面对、探索对策才是明智的选择。
  当然,任何事物过犹不及,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使用也是如此,不可滥用。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不会给教学以帮助,而且还会带来负作用。比如,为了赶时髦,多用、滥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宰;只让多媒体唱过场戏,而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意识;以视听代替教师的朗读、学生的思考和对文本的体悟等等都是我们要克服的弊端。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活动。“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必须把动画、视频、投影、网络帖子等形式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真正科学地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整合起来,创造出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语文大课堂,引发学生的生命体悟和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以推动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加快实现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建设,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出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在课程教学中以信息技术为杠杆,使教师的工作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扩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北京市的一系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面向全体教师,重在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与学”的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同时又是有效的方法。本文将结合一名生物课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实践,来探讨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问题。   A教
从2001版到2011版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回溯2001版新课标颁布之初,我国教育信息化刚刚起步,许多被称为典型或示范的“整合课”,往往是信息技术技能的学习课,或只是教师在课上运用了某种信息技术。尽管这样的“整合课”对突破教学重、难点有一定的帮助,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  这期间,相关研究也大多停留于定义、概念的讨论,真正深入到课堂教学中研究“如何实现信息技术
为配合第七届NOC活动开展,经全国组委会赛务部深入探讨、审订合格的第七届NOC活动竞赛指南,以文件下发和电子版下载两种形式向NOC活动各地组委会、各中小学校推出。竞赛指南由参赛人员范围、竞赛内容、学生竞赛项目、教师竞赛项目、备注五部分组成,详细阐述了学生竞赛的竞赛目标、评审要求、评审标准以及教师竞赛的参赛程序和形式、参赛内容与要求。  另外,第七届NOC活动全国培训拟定于2009年3月举行。同时,
纵观2010年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英语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  教学模式统计  笔者结合参赛实例探讨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整合的具体方式,一并将整合运用情况统计列于下图: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整合模式:展示型教学、操练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多种认知途径,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案,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互动创造了必要条件,有利于教师个别指导和教学过程调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探究、分析、构建信息的学习能力。  在几年的教改实践中,我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创新能力开发的要求,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构建一种以创新为核心,以学生为主
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科学团队及苏州工业园区跨校科学团队所呈现的课堂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Web2.0时代网络主体大众化及跨时空的优势,积极实现网络环境下同侪互助,发挥网络积淀教育资源的优势,高效整合信息    技术与科学课程教学,有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了学生科学概念的转变与形成。  ● 教学设计体现了科学性  教学设计中呈现了与传统教学设计不同的内容: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环境分析等。其中教学
教育信息化有具体的期望:通过编程,逐步实现虚拟的教育世界,增强人们教与学的效果。而信息化的虚拟如果没有到达课程的层面,技术就难有实际的效果。通过信息化方法论,信息分析被推向更基本要素的层面,就有更强的生成能力,许多不相干的课程,可以有许多共同面,而在共性之下,可以清楚讨论各自的特点。这样可以设计新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来统一处理共性的内容,而每个具体课程分别体现各自特点,使得教育内容和教与学的方法
总课题专家组  周忠继、顾明远、周满生、王珠珠、刘雍潜、钱培德、谢锡金  梁宁建、倪文锦、许庆豫、杨季文、袁爱玲、祁永华、岑绍基、林小苹(排名不分先后) 组稿:林小苹  组织实验  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上海、江苏、江西、湖北、北京、福建、香港、海南、云南、湖南、安徽、新疆等省、市电教馆或相关教育教研  机构(中小学及其他子课题单位参与者)  参加研究  朱巧明、吕强、李培峰、赵雷、朱晓旭、刁红
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在现代教育中推行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2007年发布的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第二版)指出:“在信息时代下要求教师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设计适应学生发展水平的学习活动,在其中采用能够发挥技术优势的教学策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能够促进、支持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和发现。”该标准对学生提出了“具备创造性
编者按:域外采风的视线,一直在关注着国外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发展。2010年11月,美国发布了一份题为《改变美国教育:技术增强的学习——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2010》(简称NETP2010)的重要文件。这份文件期望通过对教育信息化的革新,重构美国的学校,重构教育中的基础建设,最终从衡量“在座位上的学习时间”转移到衡量“学习效率”,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这份文件对我国未来的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