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秋,新疆军区某部抽调多个兵种挺进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某生疏地域练战法,强技能,全方位提升战斗力。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千余名官兵战严寒、抗缺氧,不断向生命极限挑战,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过硬的素质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圆满完成了适应性训练任务。
初上高原
这天上午十点钟,随着一声紧急出动的号令,一辆辆威武的战车驶出营区,踏上奔赴昆仑山的征途。
车上的战士一个个美滋滋的,略显稚嫩的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纵深几十公里的解放军车队吸引了沿途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好多人不停的向军车挥手致意,用崇敬的眼神目送着默默守卫在他们身边的子弟兵。
几经颠簸,车队终于开始上第一个达坂了,平时跑得飞快的军车在陡峭的山路上象一头喘着粗气的老牛,油门加得嗡嗡响,车却冒着黑烟,显出一副力不从心的样子。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闷热的车厢慢慢凉了下来,战士们高兴地喊着:“真凉快,真凉快。”
又往上走了一顿饭的功夫,天更冷了,嘴里呼出的热气瞬间变成了白色,金属的大厢板冰得让人不敢碰,有的战士不小心碰上了,立刻触电般紧缩回来,大家都紧紧的抱住身上的背包,再也听不到抱怨天热的声音了。从南方来的小李不停地搓着手说:“妈呀,这鬼天气,比我们那儿的‘三九’天还来劲儿……”。越往上走,气温越低。快到达坂顶端的时候,战士李楠瞄了一眼闹钟上的简易温度计,零下十五度半,他忍不住打了个冷战。
海拔高了,氧气也少了,车上有的新战士就像刚跑完400米障碍似的,“呼哧、呼哧”的喘开了粗气,大家肺里的空气好像怎么也吸不够,可又不敢张嘴大口大口地吸气,一张嘴,寒冷的空气立刻直逼过来,剑锋般刺的牙根生疼。班长张明显出一副身经百战的样子,他把披在身上的大衣往车厢板上一放,站起来摆出音乐指挥家的架势:“来,咱们唱首军歌鼓鼓劲儿,军歌的力量能驱寒!”
于是,大家使劲吼起那支不知唱了多少遍的军歌:“我们的队伍像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声音一吼出来,倒真觉得没那么冷了。
翻过达坂,温暖的阳光一下子扑进了车厢里,战士们又恢复了先前的热闹,不苟言笑的张班长也跟着大家笑了起来。他拿起军用水壶,想喝点水给快唱肿的嗓子降降温,却没倒出来一滴水,他疑惑的摇了摇水壶,接着往壶里一瞅,水壶里的水早已结成了硬梆梆的冰块……
袭击捕俘
要打赢未来战争,必须能够适应各种作战环境。为提高训练层次,警侦连把“袭击捕俘”课目训练定在了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
“侦察分队,命你部今晚潜行至八号高地附近隐蔽,在部队炮火延伸后拔掉上面的“敌”火力点!”
“明白,坚决完成任务!”分队长陈耀宇打了一个漂亮的立正。
从大雪山上吹下来的冷风揪着每名队员的神经。十几名全副武装的队员静静的站在待机地域,只等一声命令。暗淡的星光下,只能隐约看清战士的轮廓。他们身上没有一点反光,挺拔的身躯透出军人特有的刚毅。
碎步小跑,没有一点声息,蜿蜒迂回,健步如飞,侦察队员平日的汗水没有白流,哪怕扛着沉重火箭筒的战士跑起步来,也感觉不出一丝沉重。
“敌人”的火力点狡猾的隐藏在一条水深至胸口的冰水河后面,这里常年半水半冰,水寒刺骨。他们妄图用冰水河这道天然屏障拦住我部的进攻。
为了抢占有利地形,迅速接近“敌人”,分队长决定强行渡河,取捷径破“敌”。他们将身上的装具一一卸下,高举过头顶,缓缓的下到冰河里。刚一接触到河水,刺骨的寒气立刻让刚跑出一身汗的战士打了个寒颤,身体单薄一点的战士脸唰的被冻白了,不一会儿,脸上的肌肉有些痉挛,牙齿开始上下打鼓,湿透的身体犹如有一根根钢针直插进去,说不出是疼痛还是麻木。
试探着前行,战士扶培根被河底的石头绊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只见他使劲儿挣扎了几下,很快恢复了平衡,转瞬,又阔步向前走去,他高举着枪支的胳膊没有一丝晃动,他心中存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人可以掉到水里,但枪坚决不能被水浸坏。
一阵趟河涉险,终于上了岸,队员们刚想小跑几下热热身,谁知,分队长一个手势:就地隐蔽!不要惊“敌”。大家赶紧卧倒,全然没有理会脚下的利石磕到冻麻的身体上疼痛难忍的滋味。
时间每一秒钟都显得那样漫长,大家明显感觉到身上的水在慢慢结冰,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因为身上浸透冰水而动弹一下。几分钟过后,分队长发出了冲锋的信号,看到分队长的手势,队员们一下子来了精神,猛地平地跃起, 动若风发,向“敌人”的巢穴直逼过去,冰碴子从他们身上哗啦啦的抖落下来。
全队兵分三路,分队长陈耀宇和队员扶培根作为中心攻击组从正面进攻,直插“敌人”心脏,其他两路向后迂回,实施伏击。只见陈耀宇、扶培根不断变换战术动作,很快接近“敌人”前哨,没等哨兵做出反应,他们顺势前扑,将两个哨兵,扑倒在地,紧接着,一连串漂亮的擒拿手,令对方措手不及,束手就擒。正在这时,前方传来“破袭”成功的指令。 烟火中,侦察分队的队员将红旗高高擎起在“敌人”火力点的残骸上。
化雪取水
部队所在的的演练地域,海拔5100米以上,常常是早冬午夏晚狂风,冰雹雨雪不间断。就在演练即将收尾的时候,一场没膝的大雪使整座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看着昆仑山盛夏飘雪的神奇景观,后勤保障分队的同志犯了愁。原来,官兵的饮用水要从山下的兵站拉运上山,通车的山路平时就险峻难行,大雪一封山,根本无法运水。情况迅速反映到党委会议桌上,讨论过后,会议决定:号召全体官兵充分发扬革命老前辈万里长征时战天斗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就便取材,化雪取水!组织上积极协调尽快寻求其他供水途径。
一时间,连队的水桶,做饭锅,战士的脸盆、饭盒全派上了用场,一场化雪取水的战斗很快在雪域高原打响。在收雪过程中,战士们有的拿锹铲,有的用做饭的勺子一勺一勺的向盆里舀,有的干脆把棉手套一脱,用双手小心翼翼的捧起白白的积雪,然后轻轻的放到盛雪的容器里。不管哪一名同志,采取哪一种方式,他们的神情都那样庄重认真,他们像爱惜自己心中圣洁的宝物一样珍爱着手上的白雪,在他们看来,手中的雪就是战士的生命之源。
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各种容器里很快装满了积雪。为节省燃油,方便蓄水,炊事班的同志把所有野战炊具集中到一起,火的热量使雪慢慢融化,让战士们看到了希望。可当雪化完,大家往锅里仔细一瞅,发现每个锅底都沉淀着一层厚厚的沙粒,高原上风沙大,难免把一些异物刮进雪里,看上去棉花一样的白雪,其实掺杂了许多杂质。大家只好将水先盛到另一个容器里,然后把锅底的沙粒倒出,再把净水放到锅里。战士们知道这水来之不易,一滴水都舍不得丢掉,恨不得在淘沙粒的时候将沙子表面粘着的水汽都刮下来。
水有了,但高原的水是不能轻易喝的,为了确保战士饮水安全,身体健康,后勤保障分队的同志把净水车开了过来,对雪水做进一步净化处理。经过净化的雪水从净水口流出后,又被分成几份存储起来,用来保障生活用水。第一批收集的雪化完了,战士们又赶紧拿起工具继续收集,以便多化一些雪水,储存起来留做备用。
整个上午,大家不断地在冰天雪地里穿梭,反复收雪,化水,凭借内心与恶劣环境抗争的不屈信念,共化雪存储了八吨生活用水,解决了部队用水的难题。
第二天下午,山路开始通车,水有了充足的保障,可是战士们仍没有忘记断水之后化雪取水的感人场面。在没有水的日子里,他们有的把一个苹果分成了几十份与战友分享,在取雪化水的战场上,分不出哪位是部队领导,哪个是普通战士,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雪水煮熟的饭菜是那样的快乐甜蜜……
初上高原
这天上午十点钟,随着一声紧急出动的号令,一辆辆威武的战车驶出营区,踏上奔赴昆仑山的征途。
车上的战士一个个美滋滋的,略显稚嫩的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笑容,纵深几十公里的解放军车队吸引了沿途不少市民驻足观看,好多人不停的向军车挥手致意,用崇敬的眼神目送着默默守卫在他们身边的子弟兵。
几经颠簸,车队终于开始上第一个达坂了,平时跑得飞快的军车在陡峭的山路上象一头喘着粗气的老牛,油门加得嗡嗡响,车却冒着黑烟,显出一副力不从心的样子。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闷热的车厢慢慢凉了下来,战士们高兴地喊着:“真凉快,真凉快。”
又往上走了一顿饭的功夫,天更冷了,嘴里呼出的热气瞬间变成了白色,金属的大厢板冰得让人不敢碰,有的战士不小心碰上了,立刻触电般紧缩回来,大家都紧紧的抱住身上的背包,再也听不到抱怨天热的声音了。从南方来的小李不停地搓着手说:“妈呀,这鬼天气,比我们那儿的‘三九’天还来劲儿……”。越往上走,气温越低。快到达坂顶端的时候,战士李楠瞄了一眼闹钟上的简易温度计,零下十五度半,他忍不住打了个冷战。
海拔高了,氧气也少了,车上有的新战士就像刚跑完400米障碍似的,“呼哧、呼哧”的喘开了粗气,大家肺里的空气好像怎么也吸不够,可又不敢张嘴大口大口地吸气,一张嘴,寒冷的空气立刻直逼过来,剑锋般刺的牙根生疼。班长张明显出一副身经百战的样子,他把披在身上的大衣往车厢板上一放,站起来摆出音乐指挥家的架势:“来,咱们唱首军歌鼓鼓劲儿,军歌的力量能驱寒!”
于是,大家使劲吼起那支不知唱了多少遍的军歌:“我们的队伍像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声音一吼出来,倒真觉得没那么冷了。
翻过达坂,温暖的阳光一下子扑进了车厢里,战士们又恢复了先前的热闹,不苟言笑的张班长也跟着大家笑了起来。他拿起军用水壶,想喝点水给快唱肿的嗓子降降温,却没倒出来一滴水,他疑惑的摇了摇水壶,接着往壶里一瞅,水壶里的水早已结成了硬梆梆的冰块……
袭击捕俘
要打赢未来战争,必须能够适应各种作战环境。为提高训练层次,警侦连把“袭击捕俘”课目训练定在了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
“侦察分队,命你部今晚潜行至八号高地附近隐蔽,在部队炮火延伸后拔掉上面的“敌”火力点!”
“明白,坚决完成任务!”分队长陈耀宇打了一个漂亮的立正。
从大雪山上吹下来的冷风揪着每名队员的神经。十几名全副武装的队员静静的站在待机地域,只等一声命令。暗淡的星光下,只能隐约看清战士的轮廓。他们身上没有一点反光,挺拔的身躯透出军人特有的刚毅。
碎步小跑,没有一点声息,蜿蜒迂回,健步如飞,侦察队员平日的汗水没有白流,哪怕扛着沉重火箭筒的战士跑起步来,也感觉不出一丝沉重。
“敌人”的火力点狡猾的隐藏在一条水深至胸口的冰水河后面,这里常年半水半冰,水寒刺骨。他们妄图用冰水河这道天然屏障拦住我部的进攻。
为了抢占有利地形,迅速接近“敌人”,分队长决定强行渡河,取捷径破“敌”。他们将身上的装具一一卸下,高举过头顶,缓缓的下到冰河里。刚一接触到河水,刺骨的寒气立刻让刚跑出一身汗的战士打了个寒颤,身体单薄一点的战士脸唰的被冻白了,不一会儿,脸上的肌肉有些痉挛,牙齿开始上下打鼓,湿透的身体犹如有一根根钢针直插进去,说不出是疼痛还是麻木。
试探着前行,战士扶培根被河底的石头绊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只见他使劲儿挣扎了几下,很快恢复了平衡,转瞬,又阔步向前走去,他高举着枪支的胳膊没有一丝晃动,他心中存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人可以掉到水里,但枪坚决不能被水浸坏。
一阵趟河涉险,终于上了岸,队员们刚想小跑几下热热身,谁知,分队长一个手势:就地隐蔽!不要惊“敌”。大家赶紧卧倒,全然没有理会脚下的利石磕到冻麻的身体上疼痛难忍的滋味。
时间每一秒钟都显得那样漫长,大家明显感觉到身上的水在慢慢结冰,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因为身上浸透冰水而动弹一下。几分钟过后,分队长发出了冲锋的信号,看到分队长的手势,队员们一下子来了精神,猛地平地跃起, 动若风发,向“敌人”的巢穴直逼过去,冰碴子从他们身上哗啦啦的抖落下来。
全队兵分三路,分队长陈耀宇和队员扶培根作为中心攻击组从正面进攻,直插“敌人”心脏,其他两路向后迂回,实施伏击。只见陈耀宇、扶培根不断变换战术动作,很快接近“敌人”前哨,没等哨兵做出反应,他们顺势前扑,将两个哨兵,扑倒在地,紧接着,一连串漂亮的擒拿手,令对方措手不及,束手就擒。正在这时,前方传来“破袭”成功的指令。 烟火中,侦察分队的队员将红旗高高擎起在“敌人”火力点的残骸上。
化雪取水
部队所在的的演练地域,海拔5100米以上,常常是早冬午夏晚狂风,冰雹雨雪不间断。就在演练即将收尾的时候,一场没膝的大雪使整座山变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看着昆仑山盛夏飘雪的神奇景观,后勤保障分队的同志犯了愁。原来,官兵的饮用水要从山下的兵站拉运上山,通车的山路平时就险峻难行,大雪一封山,根本无法运水。情况迅速反映到党委会议桌上,讨论过后,会议决定:号召全体官兵充分发扬革命老前辈万里长征时战天斗地的艰苦奋斗精神,就便取材,化雪取水!组织上积极协调尽快寻求其他供水途径。
一时间,连队的水桶,做饭锅,战士的脸盆、饭盒全派上了用场,一场化雪取水的战斗很快在雪域高原打响。在收雪过程中,战士们有的拿锹铲,有的用做饭的勺子一勺一勺的向盆里舀,有的干脆把棉手套一脱,用双手小心翼翼的捧起白白的积雪,然后轻轻的放到盛雪的容器里。不管哪一名同志,采取哪一种方式,他们的神情都那样庄重认真,他们像爱惜自己心中圣洁的宝物一样珍爱着手上的白雪,在他们看来,手中的雪就是战士的生命之源。
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各种容器里很快装满了积雪。为节省燃油,方便蓄水,炊事班的同志把所有野战炊具集中到一起,火的热量使雪慢慢融化,让战士们看到了希望。可当雪化完,大家往锅里仔细一瞅,发现每个锅底都沉淀着一层厚厚的沙粒,高原上风沙大,难免把一些异物刮进雪里,看上去棉花一样的白雪,其实掺杂了许多杂质。大家只好将水先盛到另一个容器里,然后把锅底的沙粒倒出,再把净水放到锅里。战士们知道这水来之不易,一滴水都舍不得丢掉,恨不得在淘沙粒的时候将沙子表面粘着的水汽都刮下来。
水有了,但高原的水是不能轻易喝的,为了确保战士饮水安全,身体健康,后勤保障分队的同志把净水车开了过来,对雪水做进一步净化处理。经过净化的雪水从净水口流出后,又被分成几份存储起来,用来保障生活用水。第一批收集的雪化完了,战士们又赶紧拿起工具继续收集,以便多化一些雪水,储存起来留做备用。
整个上午,大家不断地在冰天雪地里穿梭,反复收雪,化水,凭借内心与恶劣环境抗争的不屈信念,共化雪存储了八吨生活用水,解决了部队用水的难题。
第二天下午,山路开始通车,水有了充足的保障,可是战士们仍没有忘记断水之后化雪取水的感人场面。在没有水的日子里,他们有的把一个苹果分成了几十份与战友分享,在取雪化水的战场上,分不出哪位是部队领导,哪个是普通战士,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雪水煮熟的饭菜是那样的快乐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