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异议之诉制度完善刍议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1xq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民诉法》第204条的规定首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我国执行异议之诉制度,该立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执行救济制度。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执行异议之诉的条件、诉讼主体、管辖等相关问题进一步作出解释,但新《民诉法》和《解释》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简单,且立法存在冲突和缺陷,审判实务中各地法院对该类案件处理又各异,以致影响司法统一。
   一、执行异议与执行异议之诉立法缺陷
  (一)执行异议审查程序不明确导致司法操作障碍
  主要表现在:1、审查主体不明确。新《民诉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于此种审查是由原案执行人员处理或者另由其他执行人员处理,还是由其他法官进行审查并无明确规定,是由执行员或法官一人进行独任审查,还是组成执行合议庭或审判合议庭进行审查均没有明确规定。2、审查程序缺乏具体规定。3、审查内容缺乏明确规定。 
  (二)执行异议前置程序错位难以凸显程序的效率价值
  将执行法院的审查作为执行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不仅不利于对案外人、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未必能提高执行效率。首先,新《民诉法》第204条的规定忽略了债务人异议之诉的独立地位;其次,执行法院针对“案外人异议”作出的裁定是针对实体问题所作的裁定,对债务人、案外人的实体权益有直接的影响,但在案外人异议制度中,案外人、债务人如果对裁定不服,针对该裁定本身却没有救济途径。 
  (三) 执行救济与审判监督混淆不利于对案外人权益的保护
  审判监督程序是对错误的裁判的纠错程序,而执行救济针对的是执行机关的违法或不当的执行行为,两者在目的、功能、内容等方面均有不同。以审判监督程序处理案外人异议的可能优势在于,既解决了案外人对于执行标的的实体争议,同时又能一并纠正原判决、裁定中的错误。但事实上,在审判监督程序中一并审理案外人异议的问题很难凸显程序的效率和效益,相反,这种做法遗留了两大问题:一是启动审判监督程序的方式模糊、复杂;二是案外人在审判监督程序中的地位亦难以界定。 
  二、执行异议之诉制度立法完善与构建
   (一)明确执行异议审查程序,赋予债务人执行异议之诉直诉权
  首先,应立法明确规定执行异议的审查程序。明确执行异议由执行法院的审判监督庭法官组成合议庭,适用“听证程序”进行审查,审查内容包括形式审查和实体审查;其次,应赋予债务人执行异议之诉的直接起诉权。应废除执行异议之诉的前置程序,赋予债务人执行异议之诉的直接起诉权。建议将新《民诉法》第202条修改为:“当事人、利害关系的案外人认为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当事人、利害关系的案外人提出书面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审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销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利害关系的案外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将第204条修改为:“执行过程中,利害关系的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实体权利的,或者被执行人(债务人)对执行标的请求排除强制执行的,可以向负责执行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执行异议之诉原则上由执行法院受理,如果生效裁判是上级法院二审作出的,或是外地法院委托执行的,应移送作出生效法律文书的法院受理。”
  (二)关于执行异议之诉的诉讼主体
  笔者认为,以下权利人可以提起执行异议之诉:1、所有权人;2、共有物之共有人;3、抵押权人; 4、质权人;5、留置权人;6、典权人;7、占有人。
   就债务人异议之诉而言,其原告应为执行债务人,亦即执行名义确定的债务人或其继受人,或其他因执行名义效力扩张而受强制执行之人。债务人异议之诉的被告应为执行债权人(申请执行人),即执行名义确定的债权人或其继受人,或其他因执行名义效力扩张而得请求执行之人。就第三人异议之诉而言,原告应为就强制执行标的物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权利的第三人。所谓“第三人”,具体指执行当事人以外之人,亦即执行名义效力所不及之人,包括权利所有人及对于该所有人的财产有管理及处分权之人。 
   (三)关于执行异议之诉的事由
   就债务人异议之诉而言,其目的在于请求以判决排除执行名义的执行力,故必须要有消灭或妨碍债权人请求的事由才能提起。消灭事由包括使请求权的全部或一部绝对消灭的事由和相对消灭的事由。绝对消灭的事由如清偿、提存、抵销、免除、混同、解除条件成就、和解、撤销权或解除权之行使、消灭时效完成、免除债务之法律施行等;相对消灭的事由如债权让与或债务承担等。妨碍债权人请求的事由是指可使执行名义所载请求的一部或全部暂时难以行使的情况。如债权人同意延期、债务人为同时履行之抗辩、债务人对请求之标的行使留置权,权利滥用或违反诚信原则等。就第三人异议之诉而言,其目的在于请求以判决排除对标的物的强制执行,因此,案外人对执行标的物必须享有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权利。所谓“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权利”系指就执行标的物有“所有权或其他足以阻止物之交付或让与之权利”,所有权以外的权利包括典权、质权、留置权、地上权、地役权、永佃权、抵押权和占有权等。 
   (四)关于执行异议之诉的适用范围 
   我国的先予执行制度的功能与大陆法系的假执行具有某种相似性,财产保全制度的功能则类似于大陆法系的假扣押和假处分。因此,债务人异议之诉不适用于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裁定的执行。第三人异议之诉,仅适用于对财产权的执行,不适用于对行为的执行。凡认为对标的物的执行影响了其合法权利的,第三人均可以提起异议之诉。第三人不在本案的诉讼之中,对于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不存在债务人那样的救济机会,因此,第三人异议之诉应适用于财产保全裁定的执行和多数情况下先予执行裁定的执行,但对需要“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和“立即制止某项行为”的先予执行不能适用。
   (五)关于执行异议之诉的管辖及审理程序
   执行异议之诉的管辖及审理程序涉及到三个问题:1、执行异议之诉由哪个法院管辖。对此《解释》第十八条和第二十二条均规定案外人、申请执行人执行异议之诉由执行法院管辖。但对债务人异议之诉的管辖和执行法院与裁判法院不同时如何处理没有作出具体规定。笔者赞同执行异议之诉原则上由执行法院受理,如果生效裁判是上级法院二审作出的,或是外地法院委托执行的,应移送作出生效法律文书的法院处理。这样,可以兼顾执行效率和诉讼公正,在执行法院与作出执行名义的法院不一致的情况下,可以避免异议之诉的判决与原判决在事实认定上相矛盾的情况出现。2、执行异议之诉由审判机构审理还是执行机构审理。从审执分立的规律和审判专业分工来看,笔者倾向于由审判机构组成合议庭审理执行异议之诉更为适宜。3、执行异议之诉适用何种程序审理。民事诉讼法学理论认为,对实体权利义务的归属进行裁判应属于司法裁判权的专属管辖范围。案外人异议,是针对其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而提起的,属实体上的争议,理应由审判机构通过审判程序解决。因此,执行异议之诉应当按照民事诉讼的普通程序进行审理,适用法律对回避、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的程序规定。但由于在第三人及债务人提起执行异议之诉之前,公权力已影响和介入到当事人私权实现的过程之中,并在具体程序规则的设计上要与民事诉讼的普通程序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在审理期限上应短于普通民事审判程序。 笔者认为,执行异议之诉应适用普通程序进行审理,并以4个月审限为宜。
   (六)完善分配异议之诉制度 
   分配异议之诉主要是指尚未取得执行名义(依据)的债权人参与分配之诉。我国新《民诉法》未规定分配异议之诉制度。笔者认为,对尚未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如果债务人或其他债权人明确表示反对时,立法应当授予申请参与分配的此债权人可对提出反对的债权人、债务人提起分配异议之诉,通过诉讼确认其参与分配的债权是否存在。这样,有利于及时有效保护尚未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因可供执行的财产分配完毕而将使尚未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的债权落空。 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省漳浦县人民法院,福建 漳浦 363200)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以调查访谈材料为基础,结合社会认知与群体动力相关理论,以时间进程为主线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的集群行为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探讨群体活动进程中群体角色与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群体结构  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9年群体性事件仍然保持着多发的态势。相关统计显示,近10年来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增了5倍。群体事件作为矛盾纠纷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已显现
期刊
摘 要:本调研将结合我县近三年来发生的民生领域职务犯罪,对2010年我局所查办涉及民生的案件,特别是涉“土”案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案件的特点,试图找出发案的原因,并就查办此类案件总结了一些经验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涉及民生案件;土地;涉农;工程;手段;特点;原因;经验做法  今年, 泰宁县检察院反贪部门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服务大局,紧密围绕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查办民生领域职
期刊
检察机关量刑建议,是指公诉人在出庭支持公诉发表公诉意见时,根据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性质、情节、认罪态度和社会危害程度,代表人民检察院建议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在适用刑罚种类、幅度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的一种诉讼活动。  量刑建议权的法律性质,从公诉活动的内容来看,属于公诉权应有之义。提起公诉是人民检察院公诉活动的核心内容,其根本任务是向法庭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并要求法院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追究被告人的刑事
期刊
刑事拘留是指侦查机关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拘留期限适用的对象、条件以及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然而,由于立法的不完善、办案人员人权观念的淡薄以及检察监督机制的缺位等诸多因素,司法实践中随意延长拘留期限的现象屡见不鲜。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对刑事案件的立案、逮捕、判决、执法等诉讼环节都有权进行
期刊
摘 要:随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全面展开,人民监督员产生和管理机制由同级人大常委会主导可能更为妥当。本文就人民监督员的产生方式和组织管理这两个人民监督员制度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人大;思考  作为检察机关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和深化检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人民监督员制度已由试点走向全面展开。试点工作开展六年多的实践证明,人民监督员制度对于加强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监督,提
期刊
摘 要: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提出了著名的“法律内在道德”的理论,该理论是富勒新自然法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通过对“法律内在道德”的理论进路分析,可以发现在富勒的程序性自然法理论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尊重和人本主义思想,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法律内在道德;人性;人文关怀  富勒是新自然法学派的领军人物,《法律的道德性》是他的代表著
期刊
摘 要:口供补强规则是证据补强规则之一种,它的功能在于确保口供的真实性以及保障人权。我国目前关于口供补强证据的规定十分笼统,以致并未发挥其实质作用。本文在分析域外有关口供补强规则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完善我国的口供补强规则。  关键词:口供补强;功能;建议   口供补强,是指仅有被告人的口供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必须经由其他证据的补强法官才能作出有罪的判决。口供
期刊
摘 要:死刑制度,不论在中方还是西方都有很悠久的历史。许多的中西学者都对死刑制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对死刑制度的社会价值、法律价值进行分析。本文就我国死刑制度的本质、产生、发展、功能以及以后的发展做了介绍。同时叙述了不同学者对于死刑制度的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观点,针对这些看法和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进而对死刑制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新的评价和看法。  关键词:死刑制度;产生;现状;发展  死刑,是古
期刊
近年来,我国各地检察机关纷纷结合本地区特点,尝试在刑事检察业务中推行刑事和解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是刑事和解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刑事和解的成功进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刑事和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一剖析,以期对检察实践有所帮助。  一、刑事和解制度概况  无论是原始社会的“同态复仇”及神灵审判,还是近代纠问制及对抗制刑事诉讼模式,刑事诉讼的核心都是犯罪人,而近年来刑事司
期刊
摘 要:患者隐私权是患者一项基本人权,是患者作为人的基本尊严。《侵权责任法》第一次对隐私权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做出了原则性规定,而之前司法实践对隐私权的保护是以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患者隐私也不是毫无限制的,为了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权、他人的知情权及公众(公共)利益,医务人员可以合理使用患者的隐私而不构成侵权行为。  关键字:隐私权;名誉权;合理使用  一、问题的提出  医疗行为服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