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红山脚下一栋清净幽雅、建筑古朴的办公楼里,记者慕名采访了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如何统筹国防和经济两大建设?如何科学系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整合全国力量捍卫国防安全?作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的先行者和全国国防经济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姜鲁鸣在国防经济研究这个寂静的战场上奋勇战斗了30年。
传统观念认为,国防和经济就像“剑与犁”,天然矛盾。姜鲁鸣却用潜心研究的结果证明——剑犁相配也能奏出和谐的交响曲。只有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才能构筑确保国家经济安全“驰骋”的高速路和立交桥。
“我愿意做一个架桥的人”
1985年,经济史硕士毕业的姜鲁鸣被分配到国防大学任教,那时,正赶上学校迈出军地融合研究的第一步。
曾经一度,我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对封闭的两大体系,国防投入与经济建设投入在资源上互相竞争,此消彼长,导致国防建设的成本高,效果差。而国际上早已出现了两大体系的融合模式——国防领域与民用领域的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双向扩散、交流,共生共长,国防建设成本降低了,效率大大提高。
“实现国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解决我国国防经济发展瓶颈的主要途径。前些年,我们在‘寓军于民、军民结合’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用现代经济发展的标准看,国防和经济两大建设体系总体上还是‘两张皮’,国防建设是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体外循环’。”
他举例向记者说明:譬如,美国、英国、日本高速公路网遍布全国,其中有许多路段都专门修建了应急飞机场;韩国的一些大型运输船设计为军民两用型,战时不用改装即可成为容纳700名士兵、10架直升机和10多辆战车的轻型航母……
而在中国呢?姜鲁鸣专程去军工企业实地考察,见闻令人瞠目——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厂房破旧,有的企业甚至还在使用北洋时期的老机器。军工企业属于国家战略产业的细胞,技术和设备理应是最先进的,但一次次对军工企业的调研结果,使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忧虑。
国家的大笔国防投入没充分发挥效用,症结就在于国防建设游离于国民经济之外,两大系统互不相融。实现互动机制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军民兼容度,保证国防领域中民用经济效应最大化和经济领域中国防经济效应最大化。
犯其至难,才能图其至远。姜鲁鸣深知,作为一名国防经济理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是一位洞察时代、观澜潮头的思想先行者。“国防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探寻满足实际国防安全需求的科学答案,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就必须构架‘犁’与‘剑’的立交桥,我愿意做一个架桥的人。”
“科研是兴趣也是使命”
在业界眼里,姜鲁鸣的学术科研可谓战果斐然,创造了许多“最早”、“最先”和“首次”。上世纪90年代,他最先把西方相关学说引入研究,带领团队翻译了介绍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的《国防经济学手册》、《国防经济学》,在学界引发了一场“中国国防经济学转型”问题的大讨论。
他从史学视角研究国防经济,撰写了《中国国防经济历史形态》、《中国国防经济史》等专著,促成了中国国防经济史学的产生。
进入新世纪,他提出“军民融合发展应当建立现代制度保障体系”、“必须实现三层涵义的富国强军”、“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实现八个纳入”等重要观点,引发了人们的深层思考。
在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进程中,他深感肩上责任之重,理论成果逐渐喷涌而出——
针对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他先后写下了数十份研究咨询报告,引起高度关注,一些建议进入了相关决策……他提出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需要在三个层面建立制度保障”等观点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中国国防预算制度的创新》一书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国防预算制度的著作。该书出版后,国家财政部国防司、总后勤部财务部等国防预算决策和管理部门批量购书,对相关部门工作和决策均起了重要参考作用。
他主译并审校的《国防经济学手册》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原理以及前沿问题的译著,主编的《现代国防经济学导论》是国内第一本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和工具阐释国防经济原理的专著。目前已成为国内军队和地方高校国防经济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教材之一。
他连续多年参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白皮书》的撰写,并参与了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十一五’规划”的起草,全国人大“军民融合促进法”提案的起草以及国外军民融合法制建设研究。负责或参加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课题19项,先后有16项成果分获国家级、军队级、省部级等共22个奖项,多项研究对全国国防经济研究和有关部门工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姜教授的研究始终是和时代同频共振的,总是先一步引领着研究方向,折射出他登高望远的睿智与远识。”他的同事沈志华如是评价。
“科研是兴趣也是使命。能写几本在书架上摆得住的书,能提出几个对国防建设发展有用的观点,能做些对国家有帮助的研究,是我的价值所在。” 姜鲁鸣说。
“小鞭子就在他手里,每天抽得自己团团转”
在一年内拿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创办《中国国防经济》杂志;筹办10届全国国防经济学学术年会;荣立集体三等功并获十几项奖励……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成立11年来硕果累累,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其間,首任中心主任姜鲁鸣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
10年最好的光阴,被中心繁杂的行政事务充斥着。白天忙于教学,晚上挑灯夜战。重度失眠症就是在这个时期落下的。青灯黄卷的孤独,苦中求乐的求索,壮心不已的使命,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姜就是一个陀螺,小鞭子就在他手里,每天抽得自己团团转。”现任中心主任罗永光说。 每每三更半夜,老伴见他还在电脑前曲背勾脖,就心疼地“喝斥”:“不要命了!有这么拼命的吗?”她心疼他的身体——经常睡不足四小时,教学中咳过血、做过7次胃镜,还患过心脏病。
他当兵时“闭门读书”的故事已传为佳话:那时的他是甘肃临夏驻军的一名电影放映员,一到星期天,战士们互相串门、热闹嘈杂。他苦于无法安心读书,便带上几本书,两个馒头、一壶水,求战友把自己反锁在一间小仓库里,开始了精神世界的漫游。几年下来,他阅读了当时能够找到的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文学等领域的书籍,通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打下了比较厚实的理论基础。
那年,国家财政部国防司翟刚司长带领全司18人专程到大学,通过校领导专门点名听了他讲富国强军一课。课后大家感喟:这一课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用很专业的分析,阐释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对做好统筹好国防费资源工作很有启示意义。
从教30年,姜鲁鸣几乎在国防大学各主要班次都讲过课,在很多重要班次担任教学组长,近几年先后6次获优质大课奖,还出色地完成了为中央军委军事学习讲座授课的任务。
“做一个报国忧天下的学者”
200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研究进行了第15次集体学习。那一天,主讲人之一便是姜鲁鸣。“准备的时间不是很长,讲课前有一点紧张,讲课时倒也不紧张了。”时隔多年,姜鲁鸣还记得那一天的准确日期。作为一个军人,一个学者,能走进中南海,为政治局常委讲课,内心也有几分自豪。在讲解我国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部分以及对策建议时,姜鲁鸣提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而他则为胡锦涛同志当场所作的重要讲话激动不已:只要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就能不断化解种种融合难题,国防和军队建设就能不断开辟新领域,建立新机制,注入新活力。
近40年来,姜鲁鸣亲身感受到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给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来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军民融合发展道上已迈出了可喜步伐:明确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法规环境不断优化,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军用飞机和舰艇等项目的研制,从材料、元器件到技术服务,民用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军工企业也加入到民品生产队伍中来。军民互动,大大提升了军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伴随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申报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热情持续高涨,园区建设喜报频传。
一些地方院校及地方经济学者开始参与国防经济研究。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国民经济动员培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防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了国防经济与管理学院……由此,形成了军地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发展局面。军民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机。
令姜鲁鸣振奋的是,党和国家对军民融合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三大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国家层面建立四大融合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三个体系,特别是近期中央决定成立习近平同志任主任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这体现出国家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极端重视。
姜魯鸣说,《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颁发,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就是最大的时、利、和。以前“民参军”障碍重重,许多民企“报国无门”,恰如“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而今“民参军”障碍逐步清除,渠道日益畅通,企业家们正在感受“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的喜悦。
位卑未敢忘忧国,文章社稷一戎衣。早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他,更加殷切地守望着军民融合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通过深度融合实现军民之间的‘车同轨、书同文’。否则,国家就会像‘一麻袋土豆’,陷入‘有资源无聚合、有实力无能力’的境地。”姜鲁鸣表示,在国家、国防和军队管理日趋复杂的今天,只有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才能更好地凝聚国家力量,形成中央、地方、军队、企业、社会等各方协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才能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维护兴国强军的强大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制度力量。
传统观念认为,国防和经济就像“剑与犁”,天然矛盾。姜鲁鸣却用潜心研究的结果证明——剑犁相配也能奏出和谐的交响曲。只有军民融合、协调发展,才能构筑确保国家经济安全“驰骋”的高速路和立交桥。
“我愿意做一个架桥的人”
1985年,经济史硕士毕业的姜鲁鸣被分配到国防大学任教,那时,正赶上学校迈出军地融合研究的第一步。
曾经一度,我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对封闭的两大体系,国防投入与经济建设投入在资源上互相竞争,此消彼长,导致国防建设的成本高,效果差。而国际上早已出现了两大体系的融合模式——国防领域与民用领域的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双向扩散、交流,共生共长,国防建设成本降低了,效率大大提高。
“实现国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解决我国国防经济发展瓶颈的主要途径。前些年,我们在‘寓军于民、军民结合’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用现代经济发展的标准看,国防和经济两大建设体系总体上还是‘两张皮’,国防建设是在国民经济建设的‘体外循环’。”
他举例向记者说明:譬如,美国、英国、日本高速公路网遍布全国,其中有许多路段都专门修建了应急飞机场;韩国的一些大型运输船设计为军民两用型,战时不用改装即可成为容纳700名士兵、10架直升机和10多辆战车的轻型航母……
而在中国呢?姜鲁鸣专程去军工企业实地考察,见闻令人瞠目——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厂房破旧,有的企业甚至还在使用北洋时期的老机器。军工企业属于国家战略产业的细胞,技术和设备理应是最先进的,但一次次对军工企业的调研结果,使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忧虑。
国家的大笔国防投入没充分发挥效用,症结就在于国防建设游离于国民经济之外,两大系统互不相融。实现互动机制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军民兼容度,保证国防领域中民用经济效应最大化和经济领域中国防经济效应最大化。
犯其至难,才能图其至远。姜鲁鸣深知,作为一名国防经济理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是一位洞察时代、观澜潮头的思想先行者。“国防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探寻满足实际国防安全需求的科学答案,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就必须构架‘犁’与‘剑’的立交桥,我愿意做一个架桥的人。”
“科研是兴趣也是使命”
在业界眼里,姜鲁鸣的学术科研可谓战果斐然,创造了许多“最早”、“最先”和“首次”。上世纪90年代,他最先把西方相关学说引入研究,带领团队翻译了介绍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的《国防经济学手册》、《国防经济学》,在学界引发了一场“中国国防经济学转型”问题的大讨论。
他从史学视角研究国防经济,撰写了《中国国防经济历史形态》、《中国国防经济史》等专著,促成了中国国防经济史学的产生。
进入新世纪,他提出“军民融合发展应当建立现代制度保障体系”、“必须实现三层涵义的富国强军”、“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实现八个纳入”等重要观点,引发了人们的深层思考。
在我国军民融合发展进程中,他深感肩上责任之重,理论成果逐渐喷涌而出——
针对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他先后写下了数十份研究咨询报告,引起高度关注,一些建议进入了相关决策……他提出的“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需要在三个层面建立制度保障”等观点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中国国防预算制度的创新》一书是我国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国防预算制度的著作。该书出版后,国家财政部国防司、总后勤部财务部等国防预算决策和管理部门批量购书,对相关部门工作和决策均起了重要参考作用。
他主译并审校的《国防经济学手册》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原理以及前沿问题的译著,主编的《现代国防经济学导论》是国内第一本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和工具阐释国防经济原理的专著。目前已成为国内军队和地方高校国防经济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教材之一。
他连续多年参加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白皮书》的撰写,并参与了国家“国民经济动员‘十一五’规划”的起草,全国人大“军民融合促进法”提案的起草以及国外军民融合法制建设研究。负责或参加国家社科基金等重大课题19项,先后有16项成果分获国家级、军队级、省部级等共22个奖项,多项研究对全国国防经济研究和有关部门工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姜教授的研究始终是和时代同频共振的,总是先一步引领着研究方向,折射出他登高望远的睿智与远识。”他的同事沈志华如是评价。
“科研是兴趣也是使命。能写几本在书架上摆得住的书,能提出几个对国防建设发展有用的观点,能做些对国家有帮助的研究,是我的价值所在。” 姜鲁鸣说。
“小鞭子就在他手里,每天抽得自己团团转”
在一年内拿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创办《中国国防经济》杂志;筹办10届全国国防经济学学术年会;荣立集体三等功并获十几项奖励……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成立11年来硕果累累,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晶,其間,首任中心主任姜鲁鸣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
10年最好的光阴,被中心繁杂的行政事务充斥着。白天忙于教学,晚上挑灯夜战。重度失眠症就是在这个时期落下的。青灯黄卷的孤独,苦中求乐的求索,壮心不已的使命,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姜就是一个陀螺,小鞭子就在他手里,每天抽得自己团团转。”现任中心主任罗永光说。 每每三更半夜,老伴见他还在电脑前曲背勾脖,就心疼地“喝斥”:“不要命了!有这么拼命的吗?”她心疼他的身体——经常睡不足四小时,教学中咳过血、做过7次胃镜,还患过心脏病。
他当兵时“闭门读书”的故事已传为佳话:那时的他是甘肃临夏驻军的一名电影放映员,一到星期天,战士们互相串门、热闹嘈杂。他苦于无法安心读书,便带上几本书,两个馒头、一壶水,求战友把自己反锁在一间小仓库里,开始了精神世界的漫游。几年下来,他阅读了当时能够找到的哲学、历史、经济、政治、文学等领域的书籍,通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打下了比较厚实的理论基础。
那年,国家财政部国防司翟刚司长带领全司18人专程到大学,通过校领导专门点名听了他讲富国强军一课。课后大家感喟:这一课站在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用很专业的分析,阐释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对做好统筹好国防费资源工作很有启示意义。
从教30年,姜鲁鸣几乎在国防大学各主要班次都讲过课,在很多重要班次担任教学组长,近几年先后6次获优质大课奖,还出色地完成了为中央军委军事学习讲座授课的任务。
“做一个报国忧天下的学者”
2009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研究进行了第15次集体学习。那一天,主讲人之一便是姜鲁鸣。“准备的时间不是很长,讲课前有一点紧张,讲课时倒也不紧张了。”时隔多年,姜鲁鸣还记得那一天的准确日期。作为一个军人,一个学者,能走进中南海,为政治局常委讲课,内心也有几分自豪。在讲解我国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部分以及对策建议时,姜鲁鸣提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而他则为胡锦涛同志当场所作的重要讲话激动不已:只要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就能不断化解种种融合难题,国防和军队建设就能不断开辟新领域,建立新机制,注入新活力。
近40年来,姜鲁鸣亲身感受到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给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来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军民融合发展道上已迈出了可喜步伐:明确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法规环境不断优化,重点领域融合发展成效显著,越来越多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防建设。军用飞机和舰艇等项目的研制,从材料、元器件到技术服务,民用企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军工企业也加入到民品生产队伍中来。军民互动,大大提升了军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伴随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地申报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热情持续高涨,园区建设喜报频传。
一些地方院校及地方经济学者开始参与国防经济研究。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国民经济动员培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国防与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成立了国防经济与管理学院……由此,形成了军地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良好发展局面。军民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机。
令姜鲁鸣振奋的是,党和国家对军民融合越来越重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三大举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国家层面建立四大融合机制,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三个体系,特别是近期中央决定成立习近平同志任主任的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这体现出国家对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极端重视。
姜魯鸣说,《关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颁发,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成立,就是最大的时、利、和。以前“民参军”障碍重重,许多民企“报国无门”,恰如“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而今“民参军”障碍逐步清除,渠道日益畅通,企业家们正在感受“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的喜悦。
位卑未敢忘忧国,文章社稷一戎衣。早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他,更加殷切地守望着军民融合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通过深度融合实现军民之间的‘车同轨、书同文’。否则,国家就会像‘一麻袋土豆’,陷入‘有资源无聚合、有实力无能力’的境地。”姜鲁鸣表示,在国家、国防和军队管理日趋复杂的今天,只有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才能更好地凝聚国家力量,形成中央、地方、军队、企业、社会等各方协同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格局,加快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才能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取维护兴国强军的强大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制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