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蛹为蝶,是痛苦的经历,更是脱胎换骨的必由之路,此次危机对中国企业而言正是如此。
对于处于微观层次的企业来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热”转“冷”令许多企业始料不及,使企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诸如市场需求减少、订单下滑,库存增加,生产线开工率不足,经营风险增大,应收账款增加,预付款减少,资金链紧绷,上市公司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等。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是当前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最大课题。
不过,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大危机过后必有一个较长的经济繁荣时期,如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战后西方国家曾出现过战后直至1972年长达二十多年的持续高增长和世界经济繁荣期。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如果通过国际合作有效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危机后世界经济将迎来一个长期经济繁荣期。因此,对企业来说,渡过当前危机就是渡过黎明前的黑暗,危机之后,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前景可期。
外销转战新兴市场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并未见底,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对出口企业带来很大压力。目前,国内相当一批中小企业甚至大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因对国内市场基本未涉足且情况不清,处于观望状况,有的甚至幻想国际金融危机能够尽快见底,等待外销市场回暖解困。但企业要清醒认识形势,不要对国际市场在短期内回暖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至今,在危机发源地美国,危机不仅尚未见底,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目前,尚有三大因素可能使危机进一步恶化:一是美国商业银行坏账增加,今年以来已有14家地方商业银行破产,专家预计,全年可能达到百家以上;二是写字楼、零售店铺、大型超市等商用房地产出现大量空置,租金大幅度下跌,导致商用房地产贷款市场开始出现新一轮危机;三是居民财务状况恶化,信用卡违约增加,2008年发卡商因坏账亏损410亿美元,今年预计将增至960亿美元,信用卡危机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美国国内有舆论认为,美国经济已面临从衰退进入萧条的边缘。欧洲危机主要是受美国影响,因此,其危机发展过程比美国慢一拍,年内将面临危机继续恶化的过程,因此,欧洲市场不可能在短期内回暖。
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中的大危机一般长达4~6年,这次危机无疑是一次罕见的大危机,目前才进入第二年,指望危机在短期内见底是不现实的。考虑到这次危机得到美国政府的积极干预,最短也许要持续3年,也就是说,最快到2011年才有可能出现复苏。
在国际市场形势恶化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使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对沿海地区出口企业的调查,大多数外贸品种不容乐观,部分国内市场已开始回暖的商品如汽车零部件等企业,明显感到外需尚未真正回暖。
中国企业应尽快调整外销市场结构,实行外销市场多元化的战略,重点向新兴市场倾斜,积极开拓诸如中东市场、东盟市场、俄罗斯市场、非洲市场、拉美市场等新兴市场。从一些去年仍取得较好出口业绩的企业的经验看,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不亮东方亮”,国际市场仍有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历时近一年,“口红效应”开始显现,中低档日常消费品需求上升,特别是,中东战后国家重建,南美、非洲发展中国家对物资的刚性需求上升。
做“扩内需”主动参与者
按照目前发展的条件和实力以及经济运行趋势,我国经济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对企业来说,将面对“冷热不均”的国际国内市场。企业要清醒认识这种现象,趋利避害,迅速调整市场结构和内外销比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扩大内需不仅是政府和消费者的事,更是广大企业的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商品生产和生产资料、原料消费的主体,扩大内需需要广大企业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而且,企业处于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中间环节,是落实政府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实践者,也是为国内消费者生产符合需求商品的生产者。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说明依靠国际市场生存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过大。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剧烈收缩,威胁到很多企业的生存。一批技术含量低、管理不善的小企业、地下作坊已经倒闭,情况较好、规模稍大、依然生存的出口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寒冬”,要继续生存,势必迈出由主要外销向主要内销转变的关键步伐。
开拓国内市场
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潜在的市场需求极大。我国的每个省几乎都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国家,企业应重视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一般都比较好,但因长期外销,国内消费者对其产品缺乏认知度。企业要做好广告宣传工作,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营销队伍,逐步扩大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和网络。
企业要主动参与扩内需,通过立足国内经济复苏,尽快调整企业销售战略,特别是出口企业,要积极调整产品销售市场结构,从过去主要外销转为主要内销。从企业自身来讲,可从两方面调整运营重点。
其一,向管理要效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实现科学发展,向管理要效益。比如,加强财务监管,确保资金链不断裂。通过控制企业合理库存,严格控制资金回笼,最大限度压低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的风险,避免形成不良债务;厉行节约,降低非生产经营性开支。
其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企业要把应对当前挑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科技研发,促进转型发展。有条件的企业可配合国家4万亿的基建投资,加大对相应产品市场的开发力度,加大产品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或借国家增值税转型改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新设备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和技术应用新领域,引领消费。
编辑:张小玲
点评:如何逆境生存,是当今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重大课题。如赵涛秘书长所指出的,不要对国际市场“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唯有转换思维,“转战新兴市场”和“开拓国内市场”,迎刃而上,方能迎刃而解。
对于处于微观层次的企业来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热”转“冷”令许多企业始料不及,使企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诸如市场需求减少、订单下滑,库存增加,生产线开工率不足,经营风险增大,应收账款增加,预付款减少,资金链紧绷,上市公司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等。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是当前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最大课题。
不过,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大危机过后必有一个较长的经济繁荣时期,如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战后西方国家曾出现过战后直至1972年长达二十多年的持续高增长和世界经济繁荣期。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如果通过国际合作有效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危机后世界经济将迎来一个长期经济繁荣期。因此,对企业来说,渡过当前危机就是渡过黎明前的黑暗,危机之后,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前景可期。
外销转战新兴市场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并未见底,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对出口企业带来很大压力。目前,国内相当一批中小企业甚至大型出口导向型企业因对国内市场基本未涉足且情况不清,处于观望状况,有的甚至幻想国际金融危机能够尽快见底,等待外销市场回暖解困。但企业要清醒认识形势,不要对国际市场在短期内回暖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至今,在危机发源地美国,危机不仅尚未见底,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目前,尚有三大因素可能使危机进一步恶化:一是美国商业银行坏账增加,今年以来已有14家地方商业银行破产,专家预计,全年可能达到百家以上;二是写字楼、零售店铺、大型超市等商用房地产出现大量空置,租金大幅度下跌,导致商用房地产贷款市场开始出现新一轮危机;三是居民财务状况恶化,信用卡违约增加,2008年发卡商因坏账亏损410亿美元,今年预计将增至960亿美元,信用卡危机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美国国内有舆论认为,美国经济已面临从衰退进入萧条的边缘。欧洲危机主要是受美国影响,因此,其危机发展过程比美国慢一拍,年内将面临危机继续恶化的过程,因此,欧洲市场不可能在短期内回暖。
从历史上看,世界经济中的大危机一般长达4~6年,这次危机无疑是一次罕见的大危机,目前才进入第二年,指望危机在短期内见底是不现实的。考虑到这次危机得到美国政府的积极干预,最短也许要持续3年,也就是说,最快到2011年才有可能出现复苏。
在国际市场形势恶化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使我国外贸出口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对沿海地区出口企业的调查,大多数外贸品种不容乐观,部分国内市场已开始回暖的商品如汽车零部件等企业,明显感到外需尚未真正回暖。
中国企业应尽快调整外销市场结构,实行外销市场多元化的战略,重点向新兴市场倾斜,积极开拓诸如中东市场、东盟市场、俄罗斯市场、非洲市场、拉美市场等新兴市场。从一些去年仍取得较好出口业绩的企业的经验看,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不亮东方亮”,国际市场仍有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历时近一年,“口红效应”开始显现,中低档日常消费品需求上升,特别是,中东战后国家重建,南美、非洲发展中国家对物资的刚性需求上升。
做“扩内需”主动参与者
按照目前发展的条件和实力以及经济运行趋势,我国经济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复苏,对企业来说,将面对“冷热不均”的国际国内市场。企业要清醒认识这种现象,趋利避害,迅速调整市场结构和内外销比例,积极开拓国内市场。
扩大内需不仅是政府和消费者的事,更是广大企业的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商品生产和生产资料、原料消费的主体,扩大内需需要广大企业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而且,企业处于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中间环节,是落实政府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实践者,也是为国内消费者生产符合需求商品的生产者。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达60%,说明依靠国际市场生存的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过大。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际市场剧烈收缩,威胁到很多企业的生存。一批技术含量低、管理不善的小企业、地下作坊已经倒闭,情况较好、规模稍大、依然生存的出口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寒冬”,要继续生存,势必迈出由主要外销向主要内销转变的关键步伐。
开拓国内市场
我国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潜在的市场需求极大。我国的每个省几乎都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国家,企业应重视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一般都比较好,但因长期外销,国内消费者对其产品缺乏认知度。企业要做好广告宣传工作,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营销队伍,逐步扩大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和网络。
企业要主动参与扩内需,通过立足国内经济复苏,尽快调整企业销售战略,特别是出口企业,要积极调整产品销售市场结构,从过去主要外销转为主要内销。从企业自身来讲,可从两方面调整运营重点。
其一,向管理要效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实现科学发展,向管理要效益。比如,加强财务监管,确保资金链不断裂。通过控制企业合理库存,严格控制资金回笼,最大限度压低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的风险,避免形成不良债务;厉行节约,降低非生产经营性开支。
其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企业要把应对当前挑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加大科技研发,促进转型发展。有条件的企业可配合国家4万亿的基建投资,加大对相应产品市场的开发力度,加大产品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或借国家增值税转型改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进新设备和先进制造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适应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和技术应用新领域,引领消费。
编辑:张小玲
点评:如何逆境生存,是当今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重大课题。如赵涛秘书长所指出的,不要对国际市场“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唯有转换思维,“转战新兴市场”和“开拓国内市场”,迎刃而上,方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