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建筑的非正式交流空间设计探析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e15807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讨营造符合艺术类专业特点的非正式交流空间设计策略。将艺术教育建筑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抽象为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并结合实例分別从节点空间、线性空间、面域空间三个角度以及包含于其中的“不定空间”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初步得出点、线、面不同类型空间的具体设计策略。各类非正式交流空间的合理组织和设计对内部空间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得出的具体设计策略可以成为艺术教育建筑设计的有益参考。
  关键词:艺术教育建筑 非正式交流空间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10-0152-03
  引言
  艺术教育关乎心灵,是人的基本素质;高校所具有的精英性、学术性与民主性特点使之成为国家推进艺术教育的主力军。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08年至2015年,全国艺术普通本科在校人数由82.5万人逐年递增至148.9万人,高校艺术教育建筑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作为承载艺术类专业师生行为与功能需求的物质资源,良好的空间环境对激发师生活力与创造力并进一步促进艺术类学科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教育建筑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空间,还要提供讨论、展览、休息和独处思考等多种空间形式;在设计中,对非正式交流空间的理解与关注既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手段变化的结果,也是现代人情感得以满足的需要。
  一、艺术教育建筑中的非正式交流空间解析
  艺术教育建筑是指艺术类专业的教育建筑,通常包括教学、实验、科研、行政及配套服务用房等。高校艺术类专业可以分为三类:纯艺术、师范艺术、应用艺术。其中,应用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多从事设计类工作,如环境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近年来,更加贴近大众生产、生活的应用艺术类专业发展很快,本文理论分析及案例讨论的主要对象是应用艺术类学科教育建筑。
  艺术类专业教学方式与师生行为特点决定了艺术教育建筑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艺术类专业师生往往个性活跃、多才多艺,善于表达并乐于表现,其行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常规的集中教学及课堂实验,还有小组讨论、个別辅导、模型制作、评图看图等教学活动,以及多种多样且频繁发生的娱乐休闲、展览展示、相互讨论等“课外活动”。这些活动涉及的对象包括集体、小群、个体各类使用对象,涉及的空间包括大、中、小各类交流空间;艺术教学的过程亦是一个创作的过程,自由的交流可以促进信息快速流动与思想激烈碰撞,无论是对专业能力的提升还是学生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
  交流是分享、建立共同看法的行为,是知识、技术转移的过程;参与人员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方式分享知识和信息。非正式交流相较于正式交流具有更多的优越性,首先,非正式交流多为主动产生,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选取某一主题进行平等交谈,交谈的氛围更为轻松愉悦;其次,非正式交流形式更为自由随意,交谈的地点、内容选择广泛,因而发生得更为频繁;最后,非正式交流强调参与者的互动,交流内容可以得到快速反馈,大大增加了交流的效率。因此,正式交流之外,促进非正式交流的产生将有助于知识与信息的快速传播与共享。
  高校教育建筑是知识获得与传播最重要的场所之一。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里曾写到,学生在大学中的主要才智收获,并不主要来自对具体知识分支的学习,而更多来自生活于洋溢着普遍知识的氛围中。艺术教育建筑内各种非正式交流活动如小组讨论、评图看图、展览展示、聚会闲聊等发生得更为主动与频繁,而利于形成更加开放互动、更具创新活力的教育环境;同时有研究显示,非正式交流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共享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传播,进而有助于促进创新创意的产生与设计灵感的进发。合理地组织和设计非正式交流空间,努力实现空间环境对于使用人群的行为活动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各类非正式交流更高频次地发生,对营造新型教育建筑內部空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艺术教育建筑的非正式交流空间组织
  结合知识及信息的传播方式与建筑内使用者流线的动态特点,可将穿插于整个艺术教育建筑并呈现出一种网络形态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抽象为点、线、面的有机组合构成。其中,点是指整个非正式交流空间网络中的节点空间,知识和信息在这里交换,如各类小型交流平台,通常适用于小群体即2-4人的交流对象,次数更为频繁、内容亦更加深入;线是指编织这一空间网络的各类线性空间,是人员流动、信息传递的路径,包括所有的水平及竖向交通空间,由于空间的流动性特点,主要适用于小群的交流,交流较为频繁但内容多浅尝辄止,不会久聊亦不会深入;面是指多种交流行为发生的场所即面域空间,有大量的人员聚集、信息汇聚,并在这一空间分散与传播,如建筑门厅、展厅、中庭等,适用的交流群体数量范围更大,通过空间的划分或限定,2-4人的小群体与5-10人的小团体都可以在其中进行较深层次的交谈。
  点线面的结构划分并不意味着空间之间是孤立存在,相反,点线面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使之成为艺术教育建筑非正式交流空间活力与吸引力的源泉,也是形成激发创新创意产生的新型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艺术教育建筑的非正式交流空间设计——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为例
  2005年,同济大学在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2018年QS世界排名第18(数据来源: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官网),现已成为全世界顶尖设计学院之一,其“艺术与设计”学科入选2017年国家发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院共有三座教学楼,分别为IF楼、IT楼、IS楼,总占地面积共计4742.5平米,如图1。IF楼(Innovation Field),意为“创意工场”,共三层,设有多个实验室和实践基地;IT楼(Inspiration Tank),意为“灵感智库”,俗称“堡垒”,建筑由玻璃外墙环绕,楼内三层空间为各专业教室;IS楼(Interaction Shelter),意为“交互天地”,俗称“大棚”,改造自原上海巴士一汽维修车间,主要包括愤怒小鸟广场、报告厅、图书馆、展厅等,是学院最为开放和交互的场所。空间组成上,设计创意学院的非正式交流空间占比远大于一般教育建筑的非正式交流空间所占比例,其中,IF楼与IT楼以实验室、教室等正式交流空间为主,使用者行为主要包括上课、做实验、模型制作、材料加工等,局部穿插非正式交流空间,体现方式为以节点空间与线性空间元素为主;IS楼则含有大量的展览、咖啡茶饮、运动休闲等非正式交流空间,使用者行为包括看展、交流、讨论、打乒乓球等。除了沿南侧外墙布置部分行政办公用房外,设计者将报告厅、会议室等正式交流空间嵌入原工业厂房的穹顶之下,打破了原有大空间一望到底的节奏,增加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与层次性,如图2。   下文将主要从节点空间、线性空间、面域空间三个角度以及包含于其中的“不走空间”方面结合实例探讨各类非正式交流空间设计策略。
  (一)节点空间设计:赋细微处以精彩
  节点空间属于小尺度的非正式交流空间,尺寸通常为6m2(2m x 3m)以下,适合2-5人的小群体交流讨论。其地点设置往往兼顾交通的便捷性,交流发生频次较高,讨论的内容亦较为深入。节点空间位置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与水平线性空间即各类走廊相结合,通过廊道一侧的栏杆外凸或空间附加形成节点空间,具有交通便捷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领域感,构成了稳定的利于非正式交流发生的空间特性;第二类是与垂直线性空间即楼梯、坡道等相结合,通过梯段、楼层的平台扩大构成节点空间,与交通流线关系紧密,具有更高的交流发生可能性,但较容易受到交通的干扰;第三类是与功能用房相结合,位于出入口周围,作为附加空间,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设计时可通过引入阳光、通风及良好的景观,配备促进深入交流的设备,如可移动黑板、小型书架、杂志架、座椅、电脑电源及网络接口等,来增加节点空间的活力与吸引力。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节点空间设置包含上述三类,如图3。在建筑内部的走廊、楼梯与实验室的门口等设置了可供师生进行非正式交流的节点空间。其中,与水平交通空间结合时增加了玻璃门,引入景观、通风采光的同时更加强了交流空间的领域感;位于楼梯楼层平台的节点空间加入了杂志架与面对面的双人小沙发,提供一个可供休息交谈的小空间,增加了空间的使用率;实验室入口空间配备了可移动白板与座椅形成了可供交流讨论之所,特殊的地点及讨论内容更容易引起实验室出入人员的兴趣和共鸣,引发更广泛和更深入的交流。设计创意学院内的不同类型、各有侧重的小空间设计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室内节点空间,对于触发高频率、深层次的非正式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线性空间设计:破冗长线之单调
  线性空间是建筑室内承载信息传递、人员流动的交通空间,包括内廊、外廊、连廊及垂直方向的楼梯、坡道等,其最大的特征是触发信息交换的可能性更高,但往往交流的内容深度较浅,长时间驻足交谈的意愿较低。传统的教育建筑由于追求较高的建筑使用系数,交通空间设计仅仅满足消防疏散之用,环境质量重视程度不够,如昏暗冗长的内廊、尺度仅够通行的楼梯等,因此,非正式交流发生频率偏低。新的教育建筑开始注重从设计改善交通空间环境的质量,通过适当加宽线性空间宽度、赋予空间内涵信息、引入自然通风采光等方式增加空间的事件性与话题性,引发人流驻足,激发深入交谈的欲望与可能性。
  设计创意学院水平线性交通空间主要体现为建筑内廊与外廊,其中内廊由于光线不足,需要设置合适的光源照明,同时通过加宽走廊、布置陈设与展览等增加走廊空间的吸引力,另外,专业教室临内廊的墙壁材质处理为玻璃,大大削弱了教室与廊道的隔离之感;外廊则通过引入自然通风采光改善环境质量,同时通过引入室内台阶、地面材质划分、局部空间扩大并置入家具等方式打破线性通道的冗长与单调。垂直线性交通则在满足消防疏散的前提下,设置开敞楼梯,并将之置于有趣的大空间中,划分区域的同时增强了空间使用率与事件性,使楼梯成为驻足拍照、交流讨论的理想之所。最后,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发挥师生兴趣与特长,在墙面绘制或装饰体现专业特色的标志或墙绘,增强空间的文化特质,形成独特的场所记忆,如图4。
  (三)面域空间设计:点与线交织成趣
  面域空间是建筑内部信息传递与交流行为大量聚集的场所,可以看作是人员与信息流动线路中的枢纽,既有线的流动,又有点的安定,空间主要包括常见的门厅、中庭、过厅以及部分建筑设置的用于休闲活动的屋顶花园与底层架空等。其中,门厅、过厅及中庭主要承担的是交通集散的功能,是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空间围合与限定,合理地进行区域划分,使交通流线与人员驻足交谈相对独立,整体空间里流动的区域与安定的空间相互交织而由各得其所;空间布置可以引入多种触发行为与交流发生的功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如信息发布、咖啡茶饮、零售小卖、打印复印、运动健身等等。屋顶花园与底层架空等往往通过营造具有良好绿化、开阔视野的空间环境给使用人群一个休闲放松的非正式交流场所。
  设计创意学院内的面域空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与活力,建筑门厅及与门厅相连的展厅部分成为展示学院精神文化与师生创新能力的舞臺。同时又通过灵活的区域划分,将展示、演讲、咖啡、休闲座椅、运动设施如乒乓球桌等置于大空间中,使各类活动形式趋于多样性,相应的各种行为呈现丰富性,大大增加了利于非正式交流的空间特征即事件性与驻足交谈的可能性,如图5。
  (四)不定空间:“无”和“有”灵活可变
  “不定空间”即“不特定空间”,由日本著名建筑师楨文彦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偶然性,而空间被设计为特定功能的做法会阻碍或限制使用者的自发行为,不利于形成充满活力的室内环境。因此应考虑空间的不定性设计,使有限的空间去适应人们的多种活动和人际交往。设计创意学院的“不走空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设计师赋予的空间灵活多变。在进行原建筑改造设计时,选择“点到即止”,设计师安排了很多开放性空间,让使用者在建筑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如IS楼的门厅在使用过程中被师生改造为阅读、展览、会客等可以进行多种复合活动的功能空间;另一类是师生根据独有的使用经验,设置一些功能不定空间,由使用者针对自身需求提前预约,通过后自行布置使用。
  结语
  建筑空间资源是高校教育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重要硬件基础,也是学院文化与教育理念的物质载体,空间环境设计直接影响到其中使用人群的行为活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各类非正式交流空间层次不同、大小各异,且能够面向不同师生群体、适应多种行为需求,大大提高了内部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与活力,形成了良好的空间氛围。文章基于此案例探讨促进非正式交流空间的设计策略,以期为以后的艺术教育建筑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他文献
2019年7月5日,首届红旗设计挑战赛迎来最终决赛,与此同时,红旗品牌正式发布新高尚美学。邀请了各行业百佘位嘉宾及媒体到场,并就新高尚美学开展圆桌论坛。圆桌论坛上,行业大咖及艺术大师等嘉宾围绕新高尚美学的涵义与为这个时代所带来的改变进行了探讨。  体验城市性格畅想未来生活红旗设计挑战赛开启新高尚美学探索之路  2019年红旗新高尚美学发布会暨红旗设计挑战赛总决赛,在北京观唐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诞生半
期刊
设计说明:数字艺术作品《晨起》的设计理念:神经科学用模拟意识发生的机制,用电刺激或磁刺激促使意识的被动运动,艺术却能创造生动的意识内容,从而促进意识主动运动。这种主动运动更有效地促进了神经重塑,复原意识活动。  设计内容:收集日常生活声音,设计剪辑做成能充满情景想象的日常生活剧,配以简单而生动有趣的画面,创作出节奏明快的动画。具体表现为用早晨、春天和孩童的声音与抽象意象来呈现生命的初起,引发患者的
期刊
关键词:艺术设计 开放式 教学模式 摄影课  引言  基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高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加强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如何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趋势?开放式教学无疑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摄影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教师需要不断树立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理念,以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培育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  一、开放式教学的
期刊
摘要:博物馆文创是参观的延续和深化,融娱乐体验与文化教育于一体的博物馆文创形式越来越受欢迎。为了进一步拓展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形式,以南京博物院经典藏品《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为原型,进行“竹林七贤”主题互动日历设计研究。该设计将动手拼装游戏和线上互动APP相结合,探索了博物馆文化、教育和游戏相融合的文创设计方法。结论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价值增值在于体验性环节的设计,将游戏化、互动性因素注入文创设
期刊
关键词:翻转课堂 微课 电脑绘图 高职  引言  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大大改变了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微课”和“翻转课堂”就是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事物,作为新兴的教学改革手段和方法,目前被国内外教育界广泛关注探讨和实践运用。  一、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概念  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形式上,以微视频为主,也
期刊
摘要:将薄膜太阳能技术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引领人们低碳生活,转变人们对能源消耗的模式,使人们生活更绿色、低碳、健康。通过查阅文献、分析、论证等研究方法,对现代绿色公共设施的设计趋势进行了研究。文章以开发设计薄膜太阳能公共座椅为例,从分析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优势与劣势,深入分析国内外的实际应用案例,设计出了一款既满足需求,又绿色环保、多元化的薄膜太阳能公共座椅。薄膜太阳能应用在公共设施类产品的可行性高及可
期刊
摘要:探究老年人疼痛评估工具界面信息的可视化设计策略。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疼痛群体迅速扩大和疼痛评估界面可视化不足,难以满足老年疼痛群体的矛盾入手,以疼痛评估工具界面的表现形式和信息设计之间的关联为基础,运用认知行为的基础理论对老年人的生理感知,认知理解和行为操作三方面进行研究。基于老年人在认知行为上存在着感知机能衰退,认知理解缓钝和行动操作老化的特点,得出疼痛评估工具界面信息设计在视觉层、结构
期刊
摘要:从集市文化传承和居民归属感方面对农村新集市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让文化传承下的农村集市以新的方式继承下去,延续家乡“乡土”之情。通过对无锡农村旧集市的实地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集市进行整理总结,利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现场数据,利用Sketch UP和Adobe Illustrator软件进行三维模型分析和现场重建,并利用Rhino软件进行新农村集市的模块化设计。得到农村旧集市分析数
期刊
宾尼法利纳设计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汽车,有时候我们要考虑的是,可能每一个人追求的趋势并不是一个真正重要的趋势。我们现在说到电动车、自动驾驶,但其实可能有一些现在谈论的东西并不会在未来出现,所以作为一个设计师,做出创意、美学、新的东西很重要。  1920年或者1930年的时候,高级材料和高级表面加工会给产品带来一种高级感,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是这样的。我们有一个客户有时候自己做表面加工,打电话给我说做完之
期刊
摘要:现代城市建设中从建筑主体到区域环境的塑造,再到城镇服务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塑造城镇服务建设,提高城镇居民幸福感能够有效地提升城镇形象,增加城市的知名度,促进城市的发展。以社会福祉结合服务设计相关的理念去探索未来服务型城镇的建设方法。通过信息传输的可续与形成的功能性服务,以优化居民生活体验。引入科技和智能等相关领域,便民利民,使居民能够更好地生活。社会弱势群体、城镇高龄者及失能者是社会福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