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喜观察,多阅读,重积累,教师善指导,学生明写法,乐比较,好修改,从而找到写作的出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困境;出路;阅读;兴趣;积累;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诉诸于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洞察学生的心理,让师生、生生真正互动,心与心的交流。
一、写作现状分析
多少年来,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以考试为中心,写作仍坚持“以文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这样扼杀学生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八年级学生所学课程多,“两耳不闻窗外事”,写起作文来“纸上谈兵”看似侃侃而谈,振振有词,实质是苍白说教,唱高调;作文与做人相脱离,思想与生活相违背,内容空洞不切实际,出现“假、大、空”现象;写作过程僵化,循规蹈矩,像在如来佛手掌心里跳舞,落入俗套;谈谈孔繁森,批批王宝森,想想钱学森,联系中学生;作文没有新意,更不用说文质兼美;究其原因:教师没有正确的技法点拨、指导,忽视课外阅读,没有养成观察习惯,素材欠缺,写作兴趣缺乏,没有足够积累,阅读品位降低,批改一元化,作文水平日趋下降。
二、写作困境具体表现
1.忽视课外阅读,写作手法单调
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受益匪浅,从中感受先辈的情操,英雄的形象,历史的屈辱,从而拨动沉睡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面的情感,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我对八年级(1-10)班1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以下问题:
(1)课外阅读面窄。
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以“考试”为中心,阅读作文选的占27%,阅读“学习辅导资料“的占25%,阅读“言情、武侠、漫画、儿童文学”等消遣性的书籍占36%,而阅读中外名著的只占12%,八年级学生考试科目多,为考试而写作,背范文,写作落入俗套,写法单一,不新颖。
(2)课外阅读量少。
八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阅读2-3本以及3本以上的人数占40%,而阅读量0的学生数占15%,由此说明学生阅读严重不足,写作语言平淡无奇。
(3)课外阅读方法简。
大部分学生应付了事,走观观花,学生专心致志阅读的只占34%,大部分学生马马虎虎,心不在焉,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直接影响写作的质量。无从借鉴美文的精妙,阅读盲目,随便,更不注重素材的积累、技法的提炼。
2.沉迷网络游戏,写作兴趣缺乏
兴趣是写作的动力,然而在信息时代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兴趣不是阅读、写作,而是被网络所取代,大多数学生宁愿花上几块钱遨游在有形有声有色的网络动画世界,同学之间谈网络,在竞争中升级,沉醉不知归路,路转街头又在网上忽见,即使勉强写了作文,但语言也不规范,网络语言冲击学生头脑,不正规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如,“有1个梦想,藕(我)要与你PK(竞争、升级),写作兴趣淡然无存。
3.被动观察生活,写作素材贫瘠
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 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会滔滔汨汨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平时多观察生活,多积累素材,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心灵舞蹈。
三、探求农村八年级学生写作的出路
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易中天讲《三国》,就激起学生读古典名著的阅读热,教师也写作,学生也会写吗?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率先垂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向师性心理,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可谓潜移默化。为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乐写,我也跟着学生写,师生养成勤写的习惯,多读多写,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除此之外,我每周利用二个时间段为学生辅导,激发他们写作兴趣,比如以“节日”为话题的作文,好多学生无法写作,我与学生互动,先找出节日名称,然后从节日中横纵联系,谈节日意义,影响,有的学生写到沙埕镇的感恩节,以歌曲《感恩的心》开头,然后举例他们节日的由来,以至于把“感恩“教育推己及人,产生影响,写身边事,抒真挚情。这样,学生认为有话可说,写作兴趣就调动了,就乐于写作。八年级半期考一百名学生作文平均70.3,期末考试作文平均76.2,作文明显进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善于观察生活:解决学生素材问题
新课标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把自然、社会、生活的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张扬。作文与做人是密切联系,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只有经过实践,才有自己的感悟,才能真情流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有充实生活才有好文章,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深入自然,感受生活,比如看到的花卉,让他们闻一闻,嗅一嗅,摸一摸,把他们的生活写出来,就能言之有物。
3.注重课外阅读,为写作积淀技能
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阅读能砥砺思想,润泽语言,掌握技巧,陶冶精操,开启学生的心门。为此,我开设文学欣赏课,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文,扩大知識面,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周末引导学生看电视、我看天下事以及感动中国的家事、国事,要求摘记其中优美的词句,并有自己确有所感的内容,章法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空间,以读促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是一粒种子,播下一粒好的种子,意味着会有好的收成。“博览群书而晓天下”,阅读能熏陶学生,对提高习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冰心、叶圣陶、毛泽东等人物终生学习的例子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写作材料,像“知识就是力量”,“不读书就像生活中缺乏阳光一样”等名言警句,引导学生走上课外阅读的“阳光大道”,为写作积淀丰厚的基石。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叶圣陶《论写作教学》
[4]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
关键词:写作困境;出路;阅读;兴趣;积累;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精辟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诉诸于作品中,我们就可以洞察学生的心理,让师生、生生真正互动,心与心的交流。
一、写作现状分析
多少年来,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以考试为中心,写作仍坚持“以文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这样扼杀学生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八年级学生所学课程多,“两耳不闻窗外事”,写起作文来“纸上谈兵”看似侃侃而谈,振振有词,实质是苍白说教,唱高调;作文与做人相脱离,思想与生活相违背,内容空洞不切实际,出现“假、大、空”现象;写作过程僵化,循规蹈矩,像在如来佛手掌心里跳舞,落入俗套;谈谈孔繁森,批批王宝森,想想钱学森,联系中学生;作文没有新意,更不用说文质兼美;究其原因:教师没有正确的技法点拨、指导,忽视课外阅读,没有养成观察习惯,素材欠缺,写作兴趣缺乏,没有足够积累,阅读品位降低,批改一元化,作文水平日趋下降。
二、写作困境具体表现
1.忽视课外阅读,写作手法单调
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受益匪浅,从中感受先辈的情操,英雄的形象,历史的屈辱,从而拨动沉睡的心弦,产生多方位,多层面的情感,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我对八年级(1-10)班1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以下问题:
(1)课外阅读面窄。
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以“考试”为中心,阅读作文选的占27%,阅读“学习辅导资料“的占25%,阅读“言情、武侠、漫画、儿童文学”等消遣性的书籍占36%,而阅读中外名著的只占12%,八年级学生考试科目多,为考试而写作,背范文,写作落入俗套,写法单一,不新颖。
(2)课外阅读量少。
八年级学生在一学期内阅读2-3本以及3本以上的人数占40%,而阅读量0的学生数占15%,由此说明学生阅读严重不足,写作语言平淡无奇。
(3)课外阅读方法简。
大部分学生应付了事,走观观花,学生专心致志阅读的只占34%,大部分学生马马虎虎,心不在焉,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直接影响写作的质量。无从借鉴美文的精妙,阅读盲目,随便,更不注重素材的积累、技法的提炼。
2.沉迷网络游戏,写作兴趣缺乏
兴趣是写作的动力,然而在信息时代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兴趣不是阅读、写作,而是被网络所取代,大多数学生宁愿花上几块钱遨游在有形有声有色的网络动画世界,同学之间谈网络,在竞争中升级,沉醉不知归路,路转街头又在网上忽见,即使勉强写了作文,但语言也不规范,网络语言冲击学生头脑,不正规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如,“有1个梦想,藕(我)要与你PK(竞争、升级),写作兴趣淡然无存。
3.被动观察生活,写作素材贫瘠
叶圣陶曾形象指出:写作材料的 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会滔滔汨汨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平时多观察生活,多积累素材,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材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心灵舞蹈。
三、探求农村八年级学生写作的出路
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易中天讲《三国》,就激起学生读古典名著的阅读热,教师也写作,学生也会写吗?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率先垂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向师性心理,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可谓潜移默化。为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乐写,我也跟着学生写,师生养成勤写的习惯,多读多写,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除此之外,我每周利用二个时间段为学生辅导,激发他们写作兴趣,比如以“节日”为话题的作文,好多学生无法写作,我与学生互动,先找出节日名称,然后从节日中横纵联系,谈节日意义,影响,有的学生写到沙埕镇的感恩节,以歌曲《感恩的心》开头,然后举例他们节日的由来,以至于把“感恩“教育推己及人,产生影响,写身边事,抒真挚情。这样,学生认为有话可说,写作兴趣就调动了,就乐于写作。八年级半期考一百名学生作文平均70.3,期末考试作文平均76.2,作文明显进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善于观察生活:解决学生素材问题
新课标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把自然、社会、生活的清泉注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张扬。作文与做人是密切联系,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只有经过实践,才有自己的感悟,才能真情流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有充实生活才有好文章,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让他们深入自然,感受生活,比如看到的花卉,让他们闻一闻,嗅一嗅,摸一摸,把他们的生活写出来,就能言之有物。
3.注重课外阅读,为写作积淀技能
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阅读能砥砺思想,润泽语言,掌握技巧,陶冶精操,开启学生的心门。为此,我开设文学欣赏课,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文,扩大知識面,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周末引导学生看电视、我看天下事以及感动中国的家事、国事,要求摘记其中优美的词句,并有自己确有所感的内容,章法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空间,以读促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是一粒种子,播下一粒好的种子,意味着会有好的收成。“博览群书而晓天下”,阅读能熏陶学生,对提高习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冰心、叶圣陶、毛泽东等人物终生学习的例子对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写作材料,像“知识就是力量”,“不读书就像生活中缺乏阳光一样”等名言警句,引导学生走上课外阅读的“阳光大道”,为写作积淀丰厚的基石。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3]叶圣陶《论写作教学》
[4]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