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本来就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孝文化则是中华文化闪耀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一颗闪耀的瑰宝。本文主要回顾这十年中有关“孝”的文章,具体阐述了孝的主要内涵;以及如何行孝,怎样很好的行孝。最后,让人们深刻理解孝,并从生活中进行践行。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6-01
中华民族关于孝的文化博大精深,它初具雏形成于西周时期,成熟于孔子所在时期,经过后代人们一点点的完善、积淀,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体系。
一、孝的含义
据史料 记载,我国商代早就出现了“孝”字,距离今天已经有了很多年历史。在金文中,“孝” 字,由“老”与“子”组成,结构搭配上,可以看出是一個孩子背着一位老者。表现出一种侍奉老者的形象。作为中国有名的儒家经典——《论语》,其中,“孝”出现了 17 次。尤其是在前十章,均都涉及到“孝”的美德。因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1.孝在敬养,孝是有层次性的
古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小戴记·祭义》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综上所述,孝表现为:首先,要养亲,敬亲。王璐的《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中有有体现,例如:该文提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其次,孝敬父母时,在敬亲的基础上,要和颜悦色,善始善终。程艳芝的《论语 》 中 “孝 ”的思想探析中提出:《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
再次,在悦色的基础上做到无怨。也是在韩高良的析《论语》中的“孝”中提出:《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无怨。”
2.孝在不忧,孝要让父母安心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作为人女,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拥有健康就是对父母孝道的开始。《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顺父母就要从爱惜自己的身体这种小事做起,不要让父母因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担忧。进而自己再努力学习,工作。
二、 如何行孝
1.要继承父志,父道
王璐中的“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提出子承父志,实现长辈未竟的遗志。例如:《论语·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有可能是一生。这是一个自觉性很强的过程,需要很大的毅力。”
2.要以礼祭祖先
李振坡《论语》之孝孔安国传:“以念祖德为孝,以不骄慢为恭”。中提出孝的使用范畴,是在供奉先祖时出现的。”[6]还有《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6]这里的“无违”指不要违背礼的规范。父母活着时,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以后要按礼祭祀他们。”可见祭祀祖先的重要性。
3.要仁爱他人
亲情关系是人伦关系的核心;我们要把这种对亲子的“孝”扩张为“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孝”的最高体现。“忠”主要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主要指“己欲利则利人,己欲达则达人。”
4. 委婉劝谏
孔子在倡导人们要“敬爱 ”父母的同时,提出了子女可向父母谏诤的意见可作是家庭中民主思想的 一点体现,也 可说是时代的进步与升华。《论语 ·里仁》中有: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有过错的我们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任性,语言粗鲁,即使父母做错了,也要平和自己的心态。曾子《事父母》所说:“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孔子生活的时代,家 长的权威和尊严是占统治地位 的,在 家庭中是没有“民主”可言的。在这种情况下,孔 子能提出“事父母几谏 ”的建议,应 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是孔子“孝”论中的又一闪光点。
三、行孝的价值
1.孝的社会政治作用
《论语—学而》中有子的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对“孝”的社会政治作用的坦率而明确的说。5因此,忠 君便是孝亲的扩大,可 以移“孝”为“忠”,由“孝亲 ”而“尊君 ”。冯友兰说过: “战国诸子,及其成家之时,无不谈政治。”这是从另一种方式阐述了孝的政治思想渗透在各个思想角落。
2.孝是德、仁之本
杨振华的阐释孔子的“孝”论,“孝”是“仁”的基础。在孔子看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还有《孝经》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里的孝,是众德之本。对老百姓的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孝是衡量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国语》曰:“为仁者,爱亲之谓仁。”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6-01
中华民族关于孝的文化博大精深,它初具雏形成于西周时期,成熟于孔子所在时期,经过后代人们一点点的完善、积淀,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体系。
一、孝的含义
据史料 记载,我国商代早就出现了“孝”字,距离今天已经有了很多年历史。在金文中,“孝” 字,由“老”与“子”组成,结构搭配上,可以看出是一個孩子背着一位老者。表现出一种侍奉老者的形象。作为中国有名的儒家经典——《论语》,其中,“孝”出现了 17 次。尤其是在前十章,均都涉及到“孝”的美德。因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1.孝在敬养,孝是有层次性的
古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更何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小戴记·祭义》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综上所述,孝表现为:首先,要养亲,敬亲。王璐的《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中有有体现,例如:该文提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其次,孝敬父母时,在敬亲的基础上,要和颜悦色,善始善终。程艳芝的《论语 》 中 “孝 ”的思想探析中提出:《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
再次,在悦色的基础上做到无怨。也是在韩高良的析《论语》中的“孝”中提出:《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无怨。”
2.孝在不忧,孝要让父母安心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作为人女,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拥有健康就是对父母孝道的开始。《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顺父母就要从爱惜自己的身体这种小事做起,不要让父母因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而担忧。进而自己再努力学习,工作。
二、 如何行孝
1.要继承父志,父道
王璐中的“儒家孝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当代价值”提出子承父志,实现长辈未竟的遗志。例如:《论语·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里的“三年”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有可能是一生。这是一个自觉性很强的过程,需要很大的毅力。”
2.要以礼祭祖先
李振坡《论语》之孝孔安国传:“以念祖德为孝,以不骄慢为恭”。中提出孝的使用范畴,是在供奉先祖时出现的。”[6]还有《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6]这里的“无违”指不要违背礼的规范。父母活着时,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以后要按礼祭祀他们。”可见祭祀祖先的重要性。
3.要仁爱他人
亲情关系是人伦关系的核心;我们要把这种对亲子的“孝”扩张为“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孝”的最高体现。“忠”主要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主要指“己欲利则利人,己欲达则达人。”
4. 委婉劝谏
孔子在倡导人们要“敬爱 ”父母的同时,提出了子女可向父母谏诤的意见可作是家庭中民主思想的 一点体现,也 可说是时代的进步与升华。《论语 ·里仁》中有: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有过错的我们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任性,语言粗鲁,即使父母做错了,也要平和自己的心态。曾子《事父母》所说:“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孔子生活的时代,家 长的权威和尊严是占统治地位 的,在 家庭中是没有“民主”可言的。在这种情况下,孔 子能提出“事父母几谏 ”的建议,应 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是孔子“孝”论中的又一闪光点。
三、行孝的价值
1.孝的社会政治作用
《论语—学而》中有子的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对“孝”的社会政治作用的坦率而明确的说。5因此,忠 君便是孝亲的扩大,可 以移“孝”为“忠”,由“孝亲 ”而“尊君 ”。冯友兰说过: “战国诸子,及其成家之时,无不谈政治。”这是从另一种方式阐述了孝的政治思想渗透在各个思想角落。
2.孝是德、仁之本
杨振华的阐释孔子的“孝”论,“孝”是“仁”的基础。在孔子看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还有《孝经》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里的孝,是众德之本。对老百姓的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开始的。孝是衡量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国语》曰:“为仁者,爱亲之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