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务周刊》: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中国与美国进出口额为224.44亿美元,同比下降17.1%。中美之间贸易规模下降,您认为给金融危机中的两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迈尔(Marshall Meyer):我非常惊讶出口额只下降了这么点,不是很多。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在亚洲,包括中国台湾省、日本、韩国等,这些亚洲经济体出口下降的额度大概在40%~50%。同时中国的进口,特别是这种大宗商品的进口,像铁矿石、煤炭和钨的进口也下降得非常厉害。
此外,即使是有具体的数字,但对于集装箱的运输还是比较难衡量。总的来说集装箱的统计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物品的运输量,因为集装箱的运输是按照时间定时运的,所以它里面是否装满了货物,有时候很难看出来,并不能准确反映集装箱运送的货物量的变化。但是总体来讲目前12%的集装箱船队都是空的,空载的集装箱船队2月份只有6%,现在涨到了12%,这个数据上涨的非常快。
我认为真正的问题是,进出口下降是一个暂时性的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根据我的猜想,在未来这种情况会有好转,但是肯定不能回到以前的水平。主要依据是欧洲和美国的家庭开支情况。一般来讲,一个美国家庭的开支主要是房屋、食品、交通、保险、教育。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目前经济进入严重衰退阶段,但美国家庭储蓄率反而上升了,由衰退之前的0上涨到5%。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房屋价值已经开始下降了,之前美国人的花费主要是基于房屋价值的升值,他们把自己的房屋价值抵押出去来贷款,现在他们不能做抵押了。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减少消费的,比如说房屋、交通、医疗、税务,所以他们能够减少消费的这部分就是以前能够节约的部分开支,包括制造品的开支,比如说从中国进口的电器和衣服。
《商务周刊》:过去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是因为中美两国人民消费观念不同造成的,美国人习惯透支消费,中国人消费观念非常保守,更希望把钱存起来。而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的年轻人变得更倾向于透支消费,美国人则开始往银行存钱。您怎么看这种变化?
迈尔:我对中国年轻人的这种消费倾向表示担心,因为中国商业银行在第一季度发出去的贷款已经超出了去年发出贷款的总和。在中国一些诸如住房、汽车等商品的消费。大家是通过借贷来实现的,同时借贷消费还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保持稳定。但是我认为借款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为,特别是对于30岁以下的人来说。我也经常这样告诫我的子女,除非是必要、必需,否则千万不要借钱。因为借来的钱肯定是要还的,不会自动消失,你的财产可能会升会降,但是你的债务会永远存在,它只会从一个地方挪到另外一个地方。
目前美国政府吸收了一部分的债务,它不会自动消失,最后债务是要偿还的。所以,美国不仅仅要在生产总值方面有增长,同时在劳动效率方面要有显著的增长,也就是说每个工人的产出率能够有一个显著的增长,这样才会缓解债务。
《商务周刊》:双边贸易额的下降促使中国正努力推动经济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您怎么评价中国政府的这一努力?
迈尔:这是个好主意,但怎样实现这个转变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中国的储蓄率一直比较高,消费则很低,这也是中国消费者的一个消费习惯,不会轻易改变。
此外,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高储蓄会进一步加强。因为父母在他们老的时候只有一个孩子能够赡养自己,所以他们要多储蓄一些。特别是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不发达的话,储蓄倾向会进一步上升。中国消费率的提升从长远来看主要依赖于社会保障的建设,而不是政府的其他政策。一个是要靠社保,再一个是看独生子女政策是否有松动,这两个政策性的变化会刺激人们进一步的消费。
中国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当消费者开始消费的时候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所以中国一定要把出口保持在健康的水平上,使得出口和进口能够达到平衡。
2007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增长大干进口的增长,贸易顺差还在持续扩大。我不知道2009年的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中国消费者开始消费,进口开始上升,出口开始下降,可能中国就需要非常谨慎地确保进口和出口更平衡。
最后补充一下,一般谈到中美贸易的时候大家总会从金融或者贸易的角度谈,比如说贸易平衡或者是持有美国国债这些问题。我认为通常中国与国外的贸易还应该提到粮食问题。也就是中国的粮食供给不足,同时美国和加拿大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出口,中国有世界40%的农民,但只有世界7%的耕地。中国采取了很多办法希望通过建立一些龙头企业来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但是水源是个重要问题。从长期来看,就像美国长期将会依赖于中国的制造业一样,中国在比较长的时期可能也会依赖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作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国。
《商务周刊》:实际上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而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它的产能是惊人的,欧美作为一个很大的需求端,如果一旦萎缩下来,我们就会发生持续的产能过剩现象,这中间的时间差时期该怎么办?
迈尔:“二战”时期美国基本上在一夜之间把制造汽车的工厂转变为制造飞机的工厂。所以对我们来说,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制造商品是适合中国市场、吸引中国市场的,而现在这种商品不存在。
我并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目前中国的产能确实非常大,如果中国不能在短期内产生出更多的需求,我想—些企业就会出现亏损,这些产能也会贬值非常快,同时在市场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投机者。现在我们已经看到有一些投资者开始租用一些工厂的产能,比如说日本的制造商租用这些工厂生产LCD液晶电视,为他们进行生产。所以短期来看我们认为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即中国能不能把原有的制造能力转换为新的制造能力,以此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但是长远来看中国政府需要对工人提供培训,这也需要时间,同时还需要技术上的更新,主要是在建筑和交通等领域提高能效方面的技术。中国建筑在能耗方面是非常低效的,如果大家看到饭店的耗能,就能看出中国在节能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我想这些需求都有可能在未来作为新的商品制造的需求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应该放松相应的管制,比如说在汽车行业通过放松管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的来讲,中国的生产成本在2005年之后上升得非常快。2007年东莞一个普通工人工资就上涨了20%,这是以人民币计算的,如果以美元计算则是上涨了25%。所以我们认为在制造业方面中国面临着这些困难,他们需要给工人们提供足够的培训,使他们有更高的水平,当然这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对中国来说比较幸运的一点是中国政府不像美国政府一样,他们目前还是有钱的,所以短期内可以靠刺激手段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但是长期来看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
迈尔(Marshall Meyer):我非常惊讶出口额只下降了这么点,不是很多。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在亚洲,包括中国台湾省、日本、韩国等,这些亚洲经济体出口下降的额度大概在40%~50%。同时中国的进口,特别是这种大宗商品的进口,像铁矿石、煤炭和钨的进口也下降得非常厉害。
此外,即使是有具体的数字,但对于集装箱的运输还是比较难衡量。总的来说集装箱的统计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物品的运输量,因为集装箱的运输是按照时间定时运的,所以它里面是否装满了货物,有时候很难看出来,并不能准确反映集装箱运送的货物量的变化。但是总体来讲目前12%的集装箱船队都是空的,空载的集装箱船队2月份只有6%,现在涨到了12%,这个数据上涨的非常快。
我认为真正的问题是,进出口下降是一个暂时性的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根据我的猜想,在未来这种情况会有好转,但是肯定不能回到以前的水平。主要依据是欧洲和美国的家庭开支情况。一般来讲,一个美国家庭的开支主要是房屋、食品、交通、保险、教育。非常有意思的是虽然目前经济进入严重衰退阶段,但美国家庭储蓄率反而上升了,由衰退之前的0上涨到5%。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房屋价值已经开始下降了,之前美国人的花费主要是基于房屋价值的升值,他们把自己的房屋价值抵押出去来贷款,现在他们不能做抵押了。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减少消费的,比如说房屋、交通、医疗、税务,所以他们能够减少消费的这部分就是以前能够节约的部分开支,包括制造品的开支,比如说从中国进口的电器和衣服。
《商务周刊》:过去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是因为中美两国人民消费观念不同造成的,美国人习惯透支消费,中国人消费观念非常保守,更希望把钱存起来。而现在的情况是中国的年轻人变得更倾向于透支消费,美国人则开始往银行存钱。您怎么看这种变化?
迈尔:我对中国年轻人的这种消费倾向表示担心,因为中国商业银行在第一季度发出去的贷款已经超出了去年发出贷款的总和。在中国一些诸如住房、汽车等商品的消费。大家是通过借贷来实现的,同时借贷消费还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保持稳定。但是我认为借款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行为,特别是对于30岁以下的人来说。我也经常这样告诫我的子女,除非是必要、必需,否则千万不要借钱。因为借来的钱肯定是要还的,不会自动消失,你的财产可能会升会降,但是你的债务会永远存在,它只会从一个地方挪到另外一个地方。
目前美国政府吸收了一部分的债务,它不会自动消失,最后债务是要偿还的。所以,美国不仅仅要在生产总值方面有增长,同时在劳动效率方面要有显著的增长,也就是说每个工人的产出率能够有一个显著的增长,这样才会缓解债务。
《商务周刊》:双边贸易额的下降促使中国正努力推动经济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您怎么评价中国政府的这一努力?
迈尔:这是个好主意,但怎样实现这个转变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中国的储蓄率一直比较高,消费则很低,这也是中国消费者的一个消费习惯,不会轻易改变。
此外,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高储蓄会进一步加强。因为父母在他们老的时候只有一个孩子能够赡养自己,所以他们要多储蓄一些。特别是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不发达的话,储蓄倾向会进一步上升。中国消费率的提升从长远来看主要依赖于社会保障的建设,而不是政府的其他政策。一个是要靠社保,再一个是看独生子女政策是否有松动,这两个政策性的变化会刺激人们进一步的消费。
中国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当消费者开始消费的时候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所以中国一定要把出口保持在健康的水平上,使得出口和进口能够达到平衡。
2007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增长大干进口的增长,贸易顺差还在持续扩大。我不知道2009年的情况会是什么样的,如果中国消费者开始消费,进口开始上升,出口开始下降,可能中国就需要非常谨慎地确保进口和出口更平衡。
最后补充一下,一般谈到中美贸易的时候大家总会从金融或者贸易的角度谈,比如说贸易平衡或者是持有美国国债这些问题。我认为通常中国与国外的贸易还应该提到粮食问题。也就是中国的粮食供给不足,同时美国和加拿大有多余的粮食可以出口,中国有世界40%的农民,但只有世界7%的耕地。中国采取了很多办法希望通过建立一些龙头企业来解决农业发展的问题,但是水源是个重要问题。从长期来看,就像美国长期将会依赖于中国的制造业一样,中国在比较长的时期可能也会依赖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作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国。
《商务周刊》:实际上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而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它的产能是惊人的,欧美作为一个很大的需求端,如果一旦萎缩下来,我们就会发生持续的产能过剩现象,这中间的时间差时期该怎么办?
迈尔:“二战”时期美国基本上在一夜之间把制造汽车的工厂转变为制造飞机的工厂。所以对我们来说,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制造商品是适合中国市场、吸引中国市场的,而现在这种商品不存在。
我并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目前中国的产能确实非常大,如果中国不能在短期内产生出更多的需求,我想—些企业就会出现亏损,这些产能也会贬值非常快,同时在市场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投机者。现在我们已经看到有一些投资者开始租用一些工厂的产能,比如说日本的制造商租用这些工厂生产LCD液晶电视,为他们进行生产。所以短期来看我们认为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即中国能不能把原有的制造能力转换为新的制造能力,以此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但是长远来看中国政府需要对工人提供培训,这也需要时间,同时还需要技术上的更新,主要是在建筑和交通等领域提高能效方面的技术。中国建筑在能耗方面是非常低效的,如果大家看到饭店的耗能,就能看出中国在节能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我想这些需求都有可能在未来作为新的商品制造的需求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同时政府也应该放松相应的管制,比如说在汽车行业通过放松管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总的来讲,中国的生产成本在2005年之后上升得非常快。2007年东莞一个普通工人工资就上涨了20%,这是以人民币计算的,如果以美元计算则是上涨了25%。所以我们认为在制造业方面中国面临着这些困难,他们需要给工人们提供足够的培训,使他们有更高的水平,当然这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对中国来说比较幸运的一点是中国政府不像美国政府一样,他们目前还是有钱的,所以短期内可以靠刺激手段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但是长期来看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