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单位,低年级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更是学生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寒假延长,在复课复学后部分低年级学生出现假性厌学现象,需要师者以爱为指引,用爱铺就儿童成长之路。
[关键词] 假性厌学;师爱指引;微笑激励;平等交流;爱严结合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跃、喜动、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他们的心灵是一方纯净的肥沃土地,埋着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种下的“种子”如何生长,取决于他成长路上遇到的每一道风景、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陪伴他的每一个人,而教师无疑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向导,师爱便是这一颗颗幼苗发芽滋长的雨露。师爱以他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在孩子思想品德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0年的寒假是一个特殊的假期,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为防控疫情、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教育部要求学校延期开学。于是孩子们的寒假方式发生了变化,不能出门、不能聚集并以居家为主,学习由课堂学习转换为在线居家学习,因此,教师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防疫抗疫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校也迎来了复课复学,但当学生走进教室开始学习后,少部分低年级学生出现了“厌学”现象。
一、案例呈现
【案例1】磊磊是一個特殊的孩子,生理方面有些不同于其他同龄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走路都还有些困难。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磊磊走路已经和同龄孩子相差无几,学习写字上也稍显进步,但说话仍然是口齿不清、语速缓慢。复课后,磊磊似乎又回到小学前的状态,课间和其他同学打闹,或捉虫子,或地上打滚,“活力”无限。一到课堂上便沉默不语、消极对待,“厌学”情绪开始滋生,作业完成情况差,或不写、或拖拉、或写得极其邋遢;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带一些玩具在课堂内偷偷玩耍,或神游于课堂之外。问他便两手一摊,表示“我就是这样,我特殊!”
【案例2】鹏鹏的家乡在湖北,寒假初始和父母自驾回家,一场疫情使得他滞留湖北。湖北解封后,其随父母返校复课,在隔离期满、核酸检测通过后回校上课。但在校学习期间鹏鹏变得“不合群”,学习态度消极。具体表现为:课堂上不听讲、不思考、不回答问题;在课间不与同学交流,独来独往;作业拖拉、不完成;在单元检测中更是交了白卷。
二、案例分析
厌学是学生学习消极情绪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看,厌学是指学生消极被动地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在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对学习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案例1中的磊磊由于其身体的特殊状况,使得他的妈妈和奶奶对其无限溺爱。在磊磊进入小学之前,走路困难需要人搀扶,因此,家人对他的期望便是会正常走路就行了,孩子提出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他。在其能够和同龄孩子相差无几地正常行走后,妈妈提高了对他的要求,但是奶奶却还是一味地维护,久而久之磊磊便以为学习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良好学习习惯的缺失、家长的溺爱和对自我认同的偏失,使其逐渐脱离于班集体。
案例2中的鹏鹏,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学习较为主动的小男孩儿。当他身处湖北,懵懂地感受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法出门,无法按时返校,需要隔离,需要做核酸检测时,小小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冲击。鹏鹏在居家网课学习期间,由于家长的监管教育缺失,在线听课率为“0”。因此,在知识量日渐加大的学习生活中,鹏鹏感觉越来越难以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就日渐自暴自弃。他说“老师,我还会和以前一样吗?可爸爸说让我重新读一次。”疫情的影响,家长监管教育的缺失,以及学习的遗漏,都成了他“厌学”的幕后推手。
在以上的两个案例中,两位学生均表现出学习的负面情绪。如被动的学习态度,散漫的学习习惯,“无所谓”的学习情感,同时学习兴趣的低下催生出“厌学”情绪。究其根本原因后,不难发现他们的“厌学”是一种假性“厌学”。假性“厌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内心积极向上,但学习行为上却表现出疑似厌学的相关症状。如果不及时干预,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样的假性“厌学”也会慢慢变成真厌学。
三、案例反思
1.用爱指引,微笑激励
每个孩子最原始的内心里都有着积极向上的欲望,但在长久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们内心的小小期待与向上的欲望,在一张张严肃的面孔下和一声声的批评责骂声中,或没被激发或被埋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他们会犯形形色色的错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见证,只有在不断地跌倒与爬起中才能体味到成长的滋味,寻找到生命的方向。假如将孩子的错误一个个放大,当作十恶不赦的存在,那就不是人们追寻的教育了。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微笑是这个世界上美好的存在,它存在于教师对孩子的无限关爱中,它体现了教师良好的教育情怀。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用亲切的话语、温暖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敞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地交流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为师爱插上翱翔蓝天的翅膀。在了解到案例2鹏鹏的情况后,教师便常常把他拉到身边和他聊聊天。如果他依旧不说话,教师便剥一颗糖喂到他嘴里,他不可思议地看着教师,然后脸上渐渐地乐开了花儿,慢慢地他会主动和教师交流他的所见所闻所想,会主动找老师补上之前网课落下的课程,他还说“老师,我喜欢学校,学校里有我的朋友,和朋友们在一起真开心!”他的内心其实渴望着朋友之间的关爱,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与鼓励。“亲爱的孩子,老师很愿意成为你最好的朋友。你愿意吗?”拉着他的手,能够感觉到手心中传来的温暖,当孩子们微笑着大喊“老师,我们爱您!”时,看着其中那个曾经沉闷的他,一种甜蜜与幸福充盈内心。在微笑中,迎来与孩子们心灵上的碰撞,这种温暖的感觉唯独从内心深处发出,才能温暖人心打动学生,才是教师所追寻的教育。
2.用爱指引,平等交流
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其实,这正是师者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相尊重,一种平等交流。教育工作中,更应当以尊重为理念,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地强硬灌输一个个道理,应当放下架子,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对话,平等地和谐相处,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探知他们内心的小小想法,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尊重和平等始终是相互的。教育是师生之间平等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可是在一次次居高临下的“教育”中,学生变得沉默不语,变得畏畏缩缩,丢失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而兴趣恰恰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志倾向,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助推器,对学习活动态度起着促进作用,是推动学生通过努力提高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根据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品尝到学习的胜利果实,从根本上打败假性“厌学”情绪。
3.用爱指引,爱严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教学工作是一场爱的教育,用最无私的师爱包容理解每一个孩子,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案例1中的磊磊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一味退让,使他养成了娇纵任性的个性,在家长的溺爱中迷失自我,对自我认同产生偏失,逐步形成“我很特殊,我可以不学”的错误观念。学校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校合作共育,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严结合,才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乘数效应。
孩子们的小小心灵是一方方純净肥沃的土地,当教师在播撒希望的种子时,除了给予他们关心与爱护,更应当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方向,并严格地教育和要求他们,爱严结合,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样,希望的种子才能茁壮成长。
爱,是教育中的一束光。一个“爱”字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尊重、与学生的平等,更是对教育工作的爱。赞科夫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自己,让教师俯下身子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陪着他们沐浴阳光风雨,伴着他们一路成长!
参考文献:
[1]邱玉连.用爱照亮心灵——对一名厌学学生的辅导[J].内蒙古教育,2018(5).
[2]范兰珍.师爱——让厌学儿童沐浴阳光雨露[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4).
(责任编辑:姜波)
[关键词] 假性厌学;师爱指引;微笑激励;平等交流;爱严结合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跃、喜动、精力充沛、求知欲强。他们的心灵是一方纯净的肥沃土地,埋着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种下的“种子”如何生长,取决于他成长路上遇到的每一道风景、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陪伴他的每一个人,而教师无疑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向导,师爱便是这一颗颗幼苗发芽滋长的雨露。师爱以他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在孩子思想品德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0年的寒假是一个特殊的假期,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为防控疫情、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教育部要求学校延期开学。于是孩子们的寒假方式发生了变化,不能出门、不能聚集并以居家为主,学习由课堂学习转换为在线居家学习,因此,教师无法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防疫抗疫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校也迎来了复课复学,但当学生走进教室开始学习后,少部分低年级学生出现了“厌学”现象。
一、案例呈现
【案例1】磊磊是一個特殊的孩子,生理方面有些不同于其他同龄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前走路都还有些困难。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磊磊走路已经和同龄孩子相差无几,学习写字上也稍显进步,但说话仍然是口齿不清、语速缓慢。复课后,磊磊似乎又回到小学前的状态,课间和其他同学打闹,或捉虫子,或地上打滚,“活力”无限。一到课堂上便沉默不语、消极对待,“厌学”情绪开始滋生,作业完成情况差,或不写、或拖拉、或写得极其邋遢;课堂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带一些玩具在课堂内偷偷玩耍,或神游于课堂之外。问他便两手一摊,表示“我就是这样,我特殊!”
【案例2】鹏鹏的家乡在湖北,寒假初始和父母自驾回家,一场疫情使得他滞留湖北。湖北解封后,其随父母返校复课,在隔离期满、核酸检测通过后回校上课。但在校学习期间鹏鹏变得“不合群”,学习态度消极。具体表现为:课堂上不听讲、不思考、不回答问题;在课间不与同学交流,独来独往;作业拖拉、不完成;在单元检测中更是交了白卷。
二、案例分析
厌学是学生学习消极情绪的表现。从心理学角度看,厌学是指学生消极被动地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在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对学习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案例1中的磊磊由于其身体的特殊状况,使得他的妈妈和奶奶对其无限溺爱。在磊磊进入小学之前,走路困难需要人搀扶,因此,家人对他的期望便是会正常走路就行了,孩子提出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他。在其能够和同龄孩子相差无几地正常行走后,妈妈提高了对他的要求,但是奶奶却还是一味地维护,久而久之磊磊便以为学习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良好学习习惯的缺失、家长的溺爱和对自我认同的偏失,使其逐渐脱离于班集体。
案例2中的鹏鹏,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学习较为主动的小男孩儿。当他身处湖北,懵懂地感受着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法出门,无法按时返校,需要隔离,需要做核酸检测时,小小的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冲击。鹏鹏在居家网课学习期间,由于家长的监管教育缺失,在线听课率为“0”。因此,在知识量日渐加大的学习生活中,鹏鹏感觉越来越难以理解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就日渐自暴自弃。他说“老师,我还会和以前一样吗?可爸爸说让我重新读一次。”疫情的影响,家长监管教育的缺失,以及学习的遗漏,都成了他“厌学”的幕后推手。
在以上的两个案例中,两位学生均表现出学习的负面情绪。如被动的学习态度,散漫的学习习惯,“无所谓”的学习情感,同时学习兴趣的低下催生出“厌学”情绪。究其根本原因后,不难发现他们的“厌学”是一种假性“厌学”。假性“厌学”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内心积极向上,但学习行为上却表现出疑似厌学的相关症状。如果不及时干预,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这样的假性“厌学”也会慢慢变成真厌学。
三、案例反思
1.用爱指引,微笑激励
每个孩子最原始的内心里都有着积极向上的欲望,但在长久的学习生活中,孩子们内心的小小期待与向上的欲望,在一张张严肃的面孔下和一声声的批评责骂声中,或没被激发或被埋没。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他们会犯形形色色的错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见证,只有在不断地跌倒与爬起中才能体味到成长的滋味,寻找到生命的方向。假如将孩子的错误一个个放大,当作十恶不赦的存在,那就不是人们追寻的教育了。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微笑是这个世界上美好的存在,它存在于教师对孩子的无限关爱中,它体现了教师良好的教育情怀。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用亲切的话语、温暖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敞开自己的心扉真诚地交流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为师爱插上翱翔蓝天的翅膀。在了解到案例2鹏鹏的情况后,教师便常常把他拉到身边和他聊聊天。如果他依旧不说话,教师便剥一颗糖喂到他嘴里,他不可思议地看着教师,然后脸上渐渐地乐开了花儿,慢慢地他会主动和教师交流他的所见所闻所想,会主动找老师补上之前网课落下的课程,他还说“老师,我喜欢学校,学校里有我的朋友,和朋友们在一起真开心!”他的内心其实渴望着朋友之间的关爱,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与鼓励。“亲爱的孩子,老师很愿意成为你最好的朋友。你愿意吗?”拉着他的手,能够感觉到手心中传来的温暖,当孩子们微笑着大喊“老师,我们爱您!”时,看着其中那个曾经沉闷的他,一种甜蜜与幸福充盈内心。在微笑中,迎来与孩子们心灵上的碰撞,这种温暖的感觉唯独从内心深处发出,才能温暖人心打动学生,才是教师所追寻的教育。
2.用爱指引,平等交流
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其实,这正是师者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相尊重,一种平等交流。教育工作中,更应当以尊重为理念,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地强硬灌输一个个道理,应当放下架子,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对话,平等地和谐相处,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探知他们内心的小小想法,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尊重和平等始终是相互的。教育是师生之间平等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可是在一次次居高临下的“教育”中,学生变得沉默不语,变得畏畏缩缩,丢失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而兴趣恰恰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志倾向,赞科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助推器,对学习活动态度起着促进作用,是推动学生通过努力提高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根据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品尝到学习的胜利果实,从根本上打败假性“厌学”情绪。
3.用爱指引,爱严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教学工作是一场爱的教育,用最无私的师爱包容理解每一个孩子,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案例1中的磊磊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一味退让,使他养成了娇纵任性的个性,在家长的溺爱中迷失自我,对自我认同产生偏失,逐步形成“我很特殊,我可以不学”的错误观念。学校教育还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家校合作共育,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严结合,才能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乘数效应。
孩子们的小小心灵是一方方純净肥沃的土地,当教师在播撒希望的种子时,除了给予他们关心与爱护,更应当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方向,并严格地教育和要求他们,爱严结合,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样,希望的种子才能茁壮成长。
爱,是教育中的一束光。一个“爱”字包含了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尊重、与学生的平等,更是对教育工作的爱。赞科夫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自己,让教师俯下身子倾听孩子们内心的声音,陪着他们沐浴阳光风雨,伴着他们一路成长!
参考文献:
[1]邱玉连.用爱照亮心灵——对一名厌学学生的辅导[J].内蒙古教育,2018(5).
[2]范兰珍.师爱——让厌学儿童沐浴阳光雨露[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4).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