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转型工作,各个职业学院要积极地配合企业转型,及时地了解当前国内市场要求,有针对性地对人才进行培养。企业也要积极地与学校进行合作,不断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更好地为企业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下面笔者就对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概述
学徒制作为一种能有效培养学习者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不但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2015年8月,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要求12个试点省(区、市)各选择3~5家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每家企业选拔100人左右参加学徒制培训。
从实践反馈看,企业参与积极性较高,试点企业获批数量远超《通知》要求。如某省有40家大中型企业申报试点,最终有16家企业(每家企业都有明确的合作培养院校)获批;重庆市10家企业与9所重点技工院校联合开展试点,首批培养人数为950名。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方案刚刚推出,必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改进,还应该深入剖析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给予实践方案更多的科学指导。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的困境
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因为国内职业教育发展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比较落后,并且在校企合作机制构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国内高职院校在应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下述问题。企业要转变传统直接由高职院校引进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方式,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主动培养人才;企业要积极地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参与积极性,要发挥主导性的作用;研究校企双赢目的的有效路径。
2.缺少复合型人才
我国现在很多企业都是流水线式制造流程,所以每一位工人只需要掌握一种技能就可以,这就导致了我国当前技能型人才掌握的技能大多都是单一的,而且这些技术人员也很难有机会进行技能拓展。
3.制造业升级亟须补齐人才短板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差距体现在质量问题突出、经济效益差、持续发展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才短板造成的。我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亟须培养大批技能型产业工人。企业新型学徒制不但要改革技能人才的培育方式,还要求企业建立待遇与技能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工人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并投身生产制造一线,从根本上扭转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
三、企业新型学徒制与智能制造的契合点
1.加强顶层建设工作,建立合理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结构
企业专家以及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企业文化、智能制造专业群专业技能、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规定等有效融会贯通,对专业群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构建,大力建造数字化资源库,并搭建有效的信息化平台,结合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差异化培养目的,对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具体课时进行科学有效地分配 ;必须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功能,将企业设备引进到高职院校,对实践基地进行构建,并引入企业工作人员联合教师对师资团队进行重构。
在落实质量评价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行业技术标准以及企业岗位招聘标准,对立体多元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对第三方评价机制进行不断地研究,发挥其在智能制造专业群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2.采取丰富而灵活的内部培训方式
合理运用适合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方法,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提升不同岗位的员工主动换位思考的能力; 可以借助案例培训法,让员工既动脑又动手、积极思考、主动解决生产组织、职能管理、技术攻关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来提高广大员工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还可以利用思想交流会的形式,草去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关心解决员工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增进同事间的友谊。
3.对优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产学研平台
将智能制造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借助创新的推动力量,使物联网和制造业能够更好地进行整合,推动工业4.0模式的快速发展,构建高科技产业园区。同时还要对改革开放大平台进行构建,使平台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并且拥有大量的高端制造业。除此之外,还要对制造类产业结构进行详细探究,集中围绕智能制造技术以及汽车工程技术等相关的应用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借助创新的推动力量发展先进制造业,确保制造也能够同工业制造物联网进行有效整合,对产学研用平台进行研发和设计,使其拥有江浙地区的独特特征。
在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区的引导和带领下,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和趋势,使产教能够达到完美整合。在完成产学研用平台构建工作之后,要找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这些都建立在构建技术创新基地的前提下,进行协同发展的关键核心就是校企统一价值链,加快人才培养工作和科技服务工作二者的有效互动,使智能制造专业群构建工作能够更加稳定持续的开展。
4.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科学制定接班人计划
针对管理人才可以设置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级,针对专业类人才建立后备人才梯队,包括技术类、專业类和操作维修类人才等级区分体系,如首席、一级、二级、三级等等。各等级明确相应的任职资格和角色定位,同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培养使用和激励约束机制。
5.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发展通道,即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员工的面谈,沟通了解、精确定位、帮助确定其发展通道和职业目标,激励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实现其个人能力和职位提升同时,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技术类、专业类和操作维修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同时,员工除了可以纵向提升外,员工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横向流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也能够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供充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贾文胜,潘建峰,梁宁森.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瓶颈及实践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5(01):118-119.
[2] 胡秋初,张劲松.现代学徒制在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8(12):150-152.
[3] 王建设,周晓天.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华东科技,2019(02):120-122.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概述
学徒制作为一种能有效培养学习者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不但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2015年8月,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方案》。要求12个试点省(区、市)各选择3~5家大中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每家企业选拔100人左右参加学徒制培训。
从实践反馈看,企业参与积极性较高,试点企业获批数量远超《通知》要求。如某省有40家大中型企业申报试点,最终有16家企业(每家企业都有明确的合作培养院校)获批;重庆市10家企业与9所重点技工院校联合开展试点,首批培养人数为950名。我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方案刚刚推出,必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改进,还应该深入剖析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给予实践方案更多的科学指导。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的困境
1.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因为国内职业教育发展同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比较落后,并且在校企合作机制构架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国内高职院校在应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下述问题。企业要转变传统直接由高职院校引进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方式,要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主动培养人才;企业要积极地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参与积极性,要发挥主导性的作用;研究校企双赢目的的有效路径。
2.缺少复合型人才
我国现在很多企业都是流水线式制造流程,所以每一位工人只需要掌握一种技能就可以,这就导致了我国当前技能型人才掌握的技能大多都是单一的,而且这些技术人员也很难有机会进行技能拓展。
3.制造业升级亟须补齐人才短板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的差距体现在质量问题突出、经济效益差、持续发展能力弱、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才短板造成的。我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亟须培养大批技能型产业工人。企业新型学徒制不但要改革技能人才的培育方式,还要求企业建立待遇与技能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工人地位,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并投身生产制造一线,从根本上扭转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
三、企业新型学徒制与智能制造的契合点
1.加强顶层建设工作,建立合理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结构
企业专家以及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现高职院校文化、企业文化、智能制造专业群专业技能、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规定等有效融会贯通,对专业群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构建,大力建造数字化资源库,并搭建有效的信息化平台,结合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差异化培养目的,对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具体课时进行科学有效地分配 ;必须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功能,将企业设备引进到高职院校,对实践基地进行构建,并引入企业工作人员联合教师对师资团队进行重构。
在落实质量评价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行业技术标准以及企业岗位招聘标准,对立体多元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对第三方评价机制进行不断地研究,发挥其在智能制造专业群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2.采取丰富而灵活的内部培训方式
合理运用适合不同类别员工的培训方法,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提升不同岗位的员工主动换位思考的能力; 可以借助案例培训法,让员工既动脑又动手、积极思考、主动解决生产组织、职能管理、技术攻关等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户外拓展训练等方式来提高广大员工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还可以利用思想交流会的形式,草去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关心解决员工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一步增进同事间的友谊。
3.对优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产学研平台
将智能制造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借助创新的推动力量,使物联网和制造业能够更好地进行整合,推动工业4.0模式的快速发展,构建高科技产业园区。同时还要对改革开放大平台进行构建,使平台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并且拥有大量的高端制造业。除此之外,还要对制造类产业结构进行详细探究,集中围绕智能制造技术以及汽车工程技术等相关的应用中心,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借助创新的推动力量发展先进制造业,确保制造也能够同工业制造物联网进行有效整合,对产学研用平台进行研发和设计,使其拥有江浙地区的独特特征。
在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区的引导和带领下,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作用,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和趋势,使产教能够达到完美整合。在完成产学研用平台构建工作之后,要找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这些都建立在构建技术创新基地的前提下,进行协同发展的关键核心就是校企统一价值链,加快人才培养工作和科技服务工作二者的有效互动,使智能制造专业群构建工作能够更加稳定持续的开展。
4.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科学制定接班人计划
针对管理人才可以设置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级,针对专业类人才建立后备人才梯队,包括技术类、專业类和操作维修类人才等级区分体系,如首席、一级、二级、三级等等。各等级明确相应的任职资格和角色定位,同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培养使用和激励约束机制。
5.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发展通道,即为后备人才建立良好的发展通道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员工的面谈,沟通了解、精确定位、帮助确定其发展通道和职业目标,激励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实现其个人能力和职位提升同时,帮助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企业应为员工设置管理类、技术类、专业类和操作维修类通道,员工可依据自身岗位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同时,员工除了可以纵向提升外,员工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横向流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同时也能够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弥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提供充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贾文胜,潘建峰,梁宁森.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构建的制度瓶颈及实践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5(01):118-119.
[2] 胡秋初,张劲松.现代学徒制在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8(12):150-152.
[3] 王建设,周晓天.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华东科技,2019(02):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