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创新活用各种生活资源素材,将游戏教学渗透到科学实验中去,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轻松、活泼、愉快、自由放飞思维的、富有体验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有着极大地学习兴趣,能迅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等科学能力。
一、概念界定
游戏教学,就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恰当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活动创设轻松、愉悦环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消化知识、提高他们探究世界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初中科学学科中渗透游戏教学,就是把有关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艺术的设计,再通过游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辅助教学形式。
二、渗透游戏教学的基本策略
1.将静态的知识渗透于游戏活动中,使之知识教学动态化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游戏教学,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案例1
在教学《电的安全使用》中安全用电的原则时,安排了表演游戏。要求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以下八种情形下是否触电。(用课前准备的两根木棍分别代表零火线)
①人站在地上一手抓零线;
②人站在地上一手抓火线;
③人站在地上一手抓零线,一手抓火线;
④人站在木凳上一手抓零线;
⑤人站在木凳上一手抓火线;
⑥人站在木凳上一手抓零线,一手抓火线;
⑦人站在木凳上一手抓零线,一手按墙壁;
⑧人站在木凳上一手抓火线,一手按墙壁。
师:“大家先同桌讨论,看哪八桌同学最先讨论出结果,就由那八桌同学上来表演。
由于游戏的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内在动机,学生争取赢得时间早些举手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便积极的展开了讨论。等讨论差不多时,教师请了八位最先举手的学生。其中两位学生分别表演第一种和第五种情况,且表演出现了触电的肢体语言。这时台下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师:“既然同学不同意第一种和第五种有触电,我请位同学讲一下为什么没触电?”教师随机点了一位举手的同学。
生:“第一种手接触的是零线,站在地面这两点间的电压为零,所以不会触电。第五种虽然是一手抓火线但脚站在木凳上其实质是断路,所以也不触电。”
这时课堂上出现了掌声,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深刻理解了安全用电的原则。不难看出通过学生讨论家庭电路中的八中触电情况,并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虽是教师安排和引导,但其目的在于利用游戏本身的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内在动机。
2.体现知识的呈现规律,让复杂的知识接受通过游戏提升效率
初中学生由于受其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学习的兴趣不稳定,对于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往往学习情绪高涨,而对不感兴趣的问题会失去学习热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设置体验类的游戏教学,增强了对记忆材料的直观性,使它带有情感色彩并能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和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既提高教学学习效率,突破难点,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目的。
案例2
教学《平面镜成像规律》,笔者安排了两人上台表演游戏。要求其中一位当作实物,另外一位当实物的像来体验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台下的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认真的表情观察着台上的表演。当物的学生把自己的两腿一前一后站着,左手放在口袋里,右手放在头上,右眼闭着左眼睁开,这时当像的同学把自己的左手也放在口袋里,右手放在头上,其他动作还没开始做。几个反应快的台下学生马上叫起“在平面镜里应该左右相反,应该右手放在口袋左手放在头上。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由此可见,通过游戏让学生有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能深入思考问题,在兴奋而快乐的气氛里快速有效的学到知识。
3.把握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合作学习通过游戏得到完善
与人合作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良好的合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全面的发展。
案例3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笔者设计了矿泉水瓶中拉出小球的游戏。
游戏步骤:
(1)按班内的四个自然组分成四组。
(2)每一组推选三位同学来参加实验。
(3)给每组提供一个带大半瓶水和内装三个带绳不同颜色小球的矿泉水瓶。
(4)每组三位同学分别提与小球相连的绳子,作好准备。
(5)教师发出指令,学生迅速地从矿泉水瓶中拉小球,观察现象。
(6)根据活动信息,反思、分析、交流、评定学生行为,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的合作意识。
注意事项:
(1)矿泉水瓶要各带大半瓶水来增加矿泉水瓶的稳定性,以免实验中争抢,矿泉水瓶摔倒。
(2)矿泉水瓶内的小球分三种颜色,便于认出球只能一个个地依次从瓶内拉出。
(3)反思、分析、交流、评定学生行为是本活动的关键,达到引导自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合作能力的效果。
游戏分析:由于矿泉水瓶口小,每次只能通过一个小球。如果学生事先在某一位同学的指挥下,约定好一、二、三的顺序,依次有序的拉小球,小球才能迅速地从矿泉水瓶中拉出,获得胜利。利用大家通力合作的方法,先舍弃一点个人的利益,不在小组内争第一,宁愿最后,从而获得小组的总体的最快速度,最终取得竞争的胜利。
4.把握知识的探究情境,让枯燥的探究过程通过游戏得到乐趣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和其他相关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条件,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虽然许多科学现象和知识来源于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过不了多久,有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很精彩的科学现象感到麻木。如果采用游戏中的情趣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有了提出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才有科学探究动力。
案例4
在教学《大气压强的存在》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设计一个拔河游戏:一上课,向学生们出示“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起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非常好奇,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人更多呢?
应该指出,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也许并不是新发现或创新,但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事物,这是创新的起点。游戏蕴含着探究,探究意味着创新,为了学生能自主自觉的探索未知,走进科学,游戏之花就应该在科学课堂中灿烂地开放。
三、渗透游戏教学应掌握的原则
游戏教学虽是一种能带来很多意义的一种好教学方法。但科学游戏是千变万化的,运用时切忌盲目使用,应把握使用时机,提高游戏教学效果。
1.摆正学习主体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自己只是游戏教学的设计者,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把游戏作为课堂的主题。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巧做游戏来活化科学实验,目的是使科学因游戏的载体而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变抽象知识为直观感受,体现教学的直观、形象、趣味性,达到课堂的和谐协调,做到在轻松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2.明确学习重心
课堂教学中科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心,教师为了更好地传递学科知识把游戏活动融洽在教学之中,教师是游戏活动的组织者,知识掌握是学生学习的重心,学生在这个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得以保证。
四、实施游戏教学应注意事项
1.实施游戏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相契合
游戏教学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关键是使学生在游戏中的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高度巧妙地统一。要完成它,教师不但需熟悉游戏的理论,了解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活动特点及兴趣爱好,掌握教材内容与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将教材内容真正溶化在游戏活动中,要抓好游戏设计这一环。切不可生搬硬套,为用而用,否则会令人产生蛇足之感。游戏活动大都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按顺序预先计划好的,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来选择时机,以确定放在一节课的哪个环节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教师要注意自身在游戏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学生进行科学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到他们进行科学游戏的效果。教师若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就会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压力,不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教师要以游戏伙伴的身份进入游戏,使学生成为游戏的主人,这样教师才能开展有的放矢的指导。
合理运用科学游戏教学不仅要注意各种因素,同时要与教学内容匹配,使科学课既有游戏的“形”,又有游戏的“神”,使学生既要获得科学知识,又能得到自由。愉悦和创造性的体验,正如新课标所说的:“科学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要所要学习的科学内容有关系,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要让学生‘玩’的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科学道理”。
一、概念界定
游戏教学,就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恰当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活动创设轻松、愉悦环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强化记忆、消化知识、提高他们探究世界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初中科学学科中渗透游戏教学,就是把有关科学知识进行科学、艺术的设计,再通过游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辅助教学形式。
二、渗透游戏教学的基本策略
1.将静态的知识渗透于游戏活动中,使之知识教学动态化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游戏教学,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案例1
在教学《电的安全使用》中安全用电的原则时,安排了表演游戏。要求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以下八种情形下是否触电。(用课前准备的两根木棍分别代表零火线)
①人站在地上一手抓零线;
②人站在地上一手抓火线;
③人站在地上一手抓零线,一手抓火线;
④人站在木凳上一手抓零线;
⑤人站在木凳上一手抓火线;
⑥人站在木凳上一手抓零线,一手抓火线;
⑦人站在木凳上一手抓零线,一手按墙壁;
⑧人站在木凳上一手抓火线,一手按墙壁。
师:“大家先同桌讨论,看哪八桌同学最先讨论出结果,就由那八桌同学上来表演。
由于游戏的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内在动机,学生争取赢得时间早些举手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便积极的展开了讨论。等讨论差不多时,教师请了八位最先举手的学生。其中两位学生分别表演第一种和第五种情况,且表演出现了触电的肢体语言。这时台下的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师:“既然同学不同意第一种和第五种有触电,我请位同学讲一下为什么没触电?”教师随机点了一位举手的同学。
生:“第一种手接触的是零线,站在地面这两点间的电压为零,所以不会触电。第五种虽然是一手抓火线但脚站在木凳上其实质是断路,所以也不触电。”
这时课堂上出现了掌声,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深刻理解了安全用电的原则。不难看出通过学生讨论家庭电路中的八中触电情况,并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虽是教师安排和引导,但其目的在于利用游戏本身的趣味性激发起学生内在动机。
2.体现知识的呈现规律,让复杂的知识接受通过游戏提升效率
初中学生由于受其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学习的兴趣不稳定,对于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往往学习情绪高涨,而对不感兴趣的问题会失去学习热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设置体验类的游戏教学,增强了对记忆材料的直观性,使它带有情感色彩并能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和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得应有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既提高教学学习效率,突破难点,又能减轻学习负担的目的。
案例2
教学《平面镜成像规律》,笔者安排了两人上台表演游戏。要求其中一位当作实物,另外一位当实物的像来体验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台下的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兴奋认真的表情观察着台上的表演。当物的学生把自己的两腿一前一后站着,左手放在口袋里,右手放在头上,右眼闭着左眼睁开,这时当像的同学把自己的左手也放在口袋里,右手放在头上,其他动作还没开始做。几个反应快的台下学生马上叫起“在平面镜里应该左右相反,应该右手放在口袋左手放在头上。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由此可见,通过游戏让学生有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能深入思考问题,在兴奋而快乐的气氛里快速有效的学到知识。
3.把握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合作学习通过游戏得到完善
与人合作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良好的合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全面的发展。
案例3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笔者设计了矿泉水瓶中拉出小球的游戏。
游戏步骤:
(1)按班内的四个自然组分成四组。
(2)每一组推选三位同学来参加实验。
(3)给每组提供一个带大半瓶水和内装三个带绳不同颜色小球的矿泉水瓶。
(4)每组三位同学分别提与小球相连的绳子,作好准备。
(5)教师发出指令,学生迅速地从矿泉水瓶中拉小球,观察现象。
(6)根据活动信息,反思、分析、交流、评定学生行为,引导学生自觉培养的合作意识。
注意事项:
(1)矿泉水瓶要各带大半瓶水来增加矿泉水瓶的稳定性,以免实验中争抢,矿泉水瓶摔倒。
(2)矿泉水瓶内的小球分三种颜色,便于认出球只能一个个地依次从瓶内拉出。
(3)反思、分析、交流、评定学生行为是本活动的关键,达到引导自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合作能力的效果。
游戏分析:由于矿泉水瓶口小,每次只能通过一个小球。如果学生事先在某一位同学的指挥下,约定好一、二、三的顺序,依次有序的拉小球,小球才能迅速地从矿泉水瓶中拉出,获得胜利。利用大家通力合作的方法,先舍弃一点个人的利益,不在小组内争第一,宁愿最后,从而获得小组的总体的最快速度,最终取得竞争的胜利。
4.把握知识的探究情境,让枯燥的探究过程通过游戏得到乐趣
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造能力和其他相关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条件,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虽然许多科学现象和知识来源于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过不了多久,有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很精彩的科学现象感到麻木。如果采用游戏中的情趣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有了提出问题才会去思考,有了思考才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才有科学探究动力。
案例4
在教学《大气压强的存在》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设计一个拔河游戏:一上课,向学生们出示“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起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非常好奇,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人更多呢?
应该指出,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也许并不是新发现或创新,但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事物,这是创新的起点。游戏蕴含着探究,探究意味着创新,为了学生能自主自觉的探索未知,走进科学,游戏之花就应该在科学课堂中灿烂地开放。
三、渗透游戏教学应掌握的原则
游戏教学虽是一种能带来很多意义的一种好教学方法。但科学游戏是千变万化的,运用时切忌盲目使用,应把握使用时机,提高游戏教学效果。
1.摆正学习主体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自己只是游戏教学的设计者,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把游戏作为课堂的主题。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巧做游戏来活化科学实验,目的是使科学因游戏的载体而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变抽象知识为直观感受,体现教学的直观、形象、趣味性,达到课堂的和谐协调,做到在轻松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2.明确学习重心
课堂教学中科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心,教师为了更好地传递学科知识把游戏活动融洽在教学之中,教师是游戏活动的组织者,知识掌握是学生学习的重心,学生在这个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得以保证。
四、实施游戏教学应注意事项
1.实施游戏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相契合
游戏教学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关键是使学生在游戏中的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能高度巧妙地统一。要完成它,教师不但需熟悉游戏的理论,了解本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活动特点及兴趣爱好,掌握教材内容与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将教材内容真正溶化在游戏活动中,要抓好游戏设计这一环。切不可生搬硬套,为用而用,否则会令人产生蛇足之感。游戏活动大都是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按顺序预先计划好的,根据教师的教学要求来选择时机,以确定放在一节课的哪个环节才能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教师要注意自身在游戏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学生进行科学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到他们进行科学游戏的效果。教师若以领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就会在无形中给学生造成压力,不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教师要以游戏伙伴的身份进入游戏,使学生成为游戏的主人,这样教师才能开展有的放矢的指导。
合理运用科学游戏教学不仅要注意各种因素,同时要与教学内容匹配,使科学课既有游戏的“形”,又有游戏的“神”,使学生既要获得科学知识,又能得到自由。愉悦和创造性的体验,正如新课标所说的:“科学游戏带有‘玩’的色彩,又要所要学习的科学内容有关系,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要让学生‘玩’的开心,又要诱导他们从中悟出科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