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至今依然头痛于作文,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真正而持之以恒地尊重并发挥学生点滴的写作表达习惯和表达长处。学生也很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我们不宜从成 人的角度要求学生,不宜面面俱到。我们要尊重和鼓励学生在立意、布局、选材和表达上的习惯和点滴长处,并及时地推荐学生的习作去发表和参赛,甚至于将自己的作文能力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文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能在将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积极主动的作文和提高 作文水平。
近年来逐渐重视了自主作文,但多少还是保留了些要求,一要求,学生往往就去顾虑那些要求,结果发挥得不自然不顺畅。固然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学生终究要面对考试,试卷里的作文题也不可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但平时训练时,还是要先让学生本着自己的特长和感觉来自由发挥,而后再表扬或建议。如果作文之前就先限定,那学生肯定就有被动感,被动感觉下做事,显然难以酣畅淋漓,难以让学生感觉到作文的乐趣。缺乏乐趣,哪里还能提起兴趣?有了平时的自由发挥和宽容的指点,才有可能在考试时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文章。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具体地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作文?
尊重学生的思维自由。面对着学生的立意和感想,教师总会说“你怎么会这样想?”而后按自己的思考去要求学生该怎么想。这就是以教师的思想水平去要求学生了,有拔苗助长之嫌。学生因为学识和阅历所限,不可能达到教师的思维水平。就算是同龄人之间,也肯定是各有所思。如果一味以老师的成人思维标准要求学生,学生肯定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要求所有学生的思维都朝着优等生看齐,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兴趣。再差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也都希望自己的思考得到老师的认同。一刀切似的要求,无疑是一种打击。打击的结果,学生自然会懒于思考,进而僵化思维,僵化思维的结果是降低国民的创造力。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哪怕是幼稚和可笑的立意。即使是有悖于政策和常理的立意,也不要武断地否定和批评,必须耐心地分析和引导,在其基础立意上指导其修正。尊重学生的基础立意,学生才容易理解并接受教师的指点。尊重对方的思想,是激起对方表达欲的根本。先秦之所以能掀起中国思想的第一个高潮,并成为中国后世的哲学根基,就在于先秦的思想家拥有较为宽松的言论天地,常常受到领导者的尊重。如果先秦的君王们都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中国的哲学宴席上永远只有儒学这一道菜,中国人将严重地缺乏营养,将多么的畸形。历史已告诉后人,单一思想标准的国家,也许初期时因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而辉煌一时,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在自我束缚中走向封闭和落后。
尊重学生的体裁喜好。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和作文要求淡化了体裁要求,因此多数学生就写出了四不像文章。其实,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任何事物都自有其形态,所以,做事得先尊重事物的特点要求,作文也要先符合特定的文体要求。为了减少争议和方便阅卷,多数教师都喜欢要求学生围绕记叙文、散文、議论文和议论性散文来写,这就限制了学生对文体的了解,也可以说缩小了学生的作文园地,降低了作文的魅力和吸引力。事实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是作文体裁借鉴和仿照的对象,除了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外,还有小说、信函、古体诗、寻物启事、辩论词、新闻报道、产品说明书、日记、祭文、电视短片、访谈录、广告、广播稿、演讲稿、研讨会、戏剧、病历诊断书、病危通知单、实验报告、倡议书、申诉书、庭审记录、招生简章、文件摘要、书序、人物传记、文学短评、赋体、文言文等。2001年四川考生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一文之所以获得满分,除了幽默的语言外,新颖的病历诊断书的文体形式也是重要的得分点。
尊重学生的结构喜好。再好的内容也离不开相应的结构来承载。近年来中考和高考都放宽了作文要求,鼓励立意、结构和表达上的创新,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考虑到电脑改卷的时间限制和扫描效果问题以及缩小差生面的要求,都在三段论和学生字体上下功夫,缺少多样化结构的创新和训练,这就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选择余地,进而感到乏味。文章的结构,除了传统的三段论、五段论、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还有并列式、转折式、因果式、对比式、层进式等等。除了全文结构,还有段落结构。多数学生能掌握整体结构,却不知道段落结构该如何安排,结果凌乱而简单的段落结构导致了严重失分。段落结构的类型一如全文结构,常见的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转折式、因果式、对比式、层进式等等。即便为了在考场上稳妥得分而尽量采用传统的结构方式,也必须进行多种作文结构训练来扩大作文的世界,使学生找到自己所擅长的结构,而后创造机会让他们扬长避短。打个比方,人总得先按照自己的喜好进入原野瞎跑一阵后才会知道自己擅长走水路还是陆路,找到自己所喜爱的路;走熟自己所喜爱的路以后,才有可能走好别的路。
尊重学生选择素材的自由。我们向来都爱要求学生选择富于哲理性、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大素材,说这样才能使作文富于深刻性,结果反而难倒了学生。事实上由于年龄、阅历和阅读面所限,有多少中小学生能够了解那么多大事?即便大素材真能提高作文的内容深度和思想深度,但时代在发展,一味地使用被人用了许多次的大素材,也降低了素材的鲜活性,减弱了作文的时代感。为了使作文具备时代意义,一些语文教师常要求学生要选取富于主流性和潮流性的素材,但如今的学生,光是作业就占去了所有的业余时间,还能了解多少主流的大事?家住农村的学生,还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水平的限制,哪有可能去知道那么多的主流大事?时事政治课堂倒也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主流事,但这些与政治的关系紧密的素材又容易让学生写出生硬的教化类文章。大家都使用时事政治课堂上的事例来作文,也容易写出千人一面的文章。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所熟悉的身边事来循序渐进地写,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近年来逐渐重视了自主作文,但多少还是保留了些要求,一要求,学生往往就去顾虑那些要求,结果发挥得不自然不顺畅。固然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学生终究要面对考试,试卷里的作文题也不可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但平时训练时,还是要先让学生本着自己的特长和感觉来自由发挥,而后再表扬或建议。如果作文之前就先限定,那学生肯定就有被动感,被动感觉下做事,显然难以酣畅淋漓,难以让学生感觉到作文的乐趣。缺乏乐趣,哪里还能提起兴趣?有了平时的自由发挥和宽容的指点,才有可能在考试时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文章。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具体地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化作文?
尊重学生的思维自由。面对着学生的立意和感想,教师总会说“你怎么会这样想?”而后按自己的思考去要求学生该怎么想。这就是以教师的思想水平去要求学生了,有拔苗助长之嫌。学生因为学识和阅历所限,不可能达到教师的思维水平。就算是同龄人之间,也肯定是各有所思。如果一味以老师的成人思维标准要求学生,学生肯定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要求所有学生的思维都朝着优等生看齐,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兴趣。再差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也都希望自己的思考得到老师的认同。一刀切似的要求,无疑是一种打击。打击的结果,学生自然会懒于思考,进而僵化思维,僵化思维的结果是降低国民的创造力。要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结果,哪怕是幼稚和可笑的立意。即使是有悖于政策和常理的立意,也不要武断地否定和批评,必须耐心地分析和引导,在其基础立意上指导其修正。尊重学生的基础立意,学生才容易理解并接受教师的指点。尊重对方的思想,是激起对方表达欲的根本。先秦之所以能掀起中国思想的第一个高潮,并成为中国后世的哲学根基,就在于先秦的思想家拥有较为宽松的言论天地,常常受到领导者的尊重。如果先秦的君王们都像汉武帝那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中国的哲学宴席上永远只有儒学这一道菜,中国人将严重地缺乏营养,将多么的畸形。历史已告诉后人,单一思想标准的国家,也许初期时因符合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而辉煌一时,但用不了多久,就会在自我束缚中走向封闭和落后。
尊重学生的体裁喜好。近年来的语文教学和作文要求淡化了体裁要求,因此多数学生就写出了四不像文章。其实,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任何事物都自有其形态,所以,做事得先尊重事物的特点要求,作文也要先符合特定的文体要求。为了减少争议和方便阅卷,多数教师都喜欢要求学生围绕记叙文、散文、議论文和议论性散文来写,这就限制了学生对文体的了解,也可以说缩小了学生的作文园地,降低了作文的魅力和吸引力。事实上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是作文体裁借鉴和仿照的对象,除了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和议论性散文外,还有小说、信函、古体诗、寻物启事、辩论词、新闻报道、产品说明书、日记、祭文、电视短片、访谈录、广告、广播稿、演讲稿、研讨会、戏剧、病历诊断书、病危通知单、实验报告、倡议书、申诉书、庭审记录、招生简章、文件摘要、书序、人物传记、文学短评、赋体、文言文等。2001年四川考生的《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一文之所以获得满分,除了幽默的语言外,新颖的病历诊断书的文体形式也是重要的得分点。
尊重学生的结构喜好。再好的内容也离不开相应的结构来承载。近年来中考和高考都放宽了作文要求,鼓励立意、结构和表达上的创新,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考虑到电脑改卷的时间限制和扫描效果问题以及缩小差生面的要求,都在三段论和学生字体上下功夫,缺少多样化结构的创新和训练,这就限制了学生对文章结构的选择余地,进而感到乏味。文章的结构,除了传统的三段论、五段论、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还有并列式、转折式、因果式、对比式、层进式等等。除了全文结构,还有段落结构。多数学生能掌握整体结构,却不知道段落结构该如何安排,结果凌乱而简单的段落结构导致了严重失分。段落结构的类型一如全文结构,常见的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转折式、因果式、对比式、层进式等等。即便为了在考场上稳妥得分而尽量采用传统的结构方式,也必须进行多种作文结构训练来扩大作文的世界,使学生找到自己所擅长的结构,而后创造机会让他们扬长避短。打个比方,人总得先按照自己的喜好进入原野瞎跑一阵后才会知道自己擅长走水路还是陆路,找到自己所喜爱的路;走熟自己所喜爱的路以后,才有可能走好别的路。
尊重学生选择素材的自由。我们向来都爱要求学生选择富于哲理性、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和人生意义的大素材,说这样才能使作文富于深刻性,结果反而难倒了学生。事实上由于年龄、阅历和阅读面所限,有多少中小学生能够了解那么多大事?即便大素材真能提高作文的内容深度和思想深度,但时代在发展,一味地使用被人用了许多次的大素材,也降低了素材的鲜活性,减弱了作文的时代感。为了使作文具备时代意义,一些语文教师常要求学生要选取富于主流性和潮流性的素材,但如今的学生,光是作业就占去了所有的业余时间,还能了解多少主流的大事?家住农村的学生,还受地理环境和生活水平的限制,哪有可能去知道那么多的主流大事?时事政治课堂倒也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主流事,但这些与政治的关系紧密的素材又容易让学生写出生硬的教化类文章。大家都使用时事政治课堂上的事例来作文,也容易写出千人一面的文章。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所熟悉的身边事来循序渐进地写,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