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师健康人格的培养是当前幼师教育的核心目标,也是幼师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以生命为起点,关注人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同时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健康人格培养的温床;以情调情,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真正在教育教学中践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文章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师;理念;幼师生;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18-02收稿日期:2016-06-27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把视角放在让学生终身发展上,以人格教育为抓手,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之形成源于栽培,而人之形成源于教育。”的确,教育是为了育人,育人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自觉地把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纳入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中,主动地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在深刻认识人性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一切教育都应以“人”为出发点及最终归宿。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师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也随之不断发生转变,与此同时,语文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也少了,不过,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仍把自己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把学生视为客体,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很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按照事先准备的教案教授,不能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只把学生当成一只可以随意往里面填充东西的容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也就是说教育应直面生命。幼师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弊端都源于没有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学生。幼师教育面对的是将来从事幼儿教育的准教师,他们的身心发展将深刻影响到未来的幼儿教育的质量。因此,幼儿师范教育教学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能完全认识这种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正形成状态。而且,他们此时的生命正充满活力和潜力,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因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善于反思与创造,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共同进步与成长中的一个陪伴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组织者和引领者。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可以从知和情两个方面来说。一是知方面的民主和平等。在知的方面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因为年龄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正如韩愈在《师说》中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流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要以知识的权威者、教学的控制者、行为的支配者、学生优劣的评判者等权威自居,对学生存在偏见和歧视,而要放弃权威思想,放下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理解和观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人格,从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安全、开放、温暖、宽松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才能主动学习探究。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现象,真正把学生推上课堂的大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这样才能使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绽放。再加上幼师生本身就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同时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根本就不重视语文课程。此时,如果教师还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的话,那么必将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并对语文彻底放弃。因此,幼师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指导者的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发问习惯,搭建民主的平等对话平台,努力成为学生的平等学习伙伴,这样才能使幼师生重新燃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情感方面的民主和平等。在人格上,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而平等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情绪体验。教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各种情感。生活中,教师每天接触各种不同的学生,他们有的活泼外向、善于辞令,有的腼腆内向、不善辞令。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采用恰当的交流方法。幼师生更需要教师“蹲下来”真诚地用心对心平等地对话,因为这些学生的情况大都比较特殊,他们在初中时学习往往比较差,老师和家长都漠不关心,任其发展。因此,幼儿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面对这样一群学生,一定要尊重他们,不能觉得他们差,无视他们的存在,课堂上自己讲给自己听,而是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去开导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从“成人化”的交流中获得父母般的关爱,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失,从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素养。每一朵花都美丽,幼师生尽管存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问题,但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也都有闪光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引导,多一些尊重,以心交心,这样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碰撞,从而培养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也曾指出教学从其本质上来说,是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从思想上把学生当作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人,从地位上把学生当作朋友,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勇于质疑,敢于争辩,同时认真倾听接纳别人的意见,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建立了这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向往这里,寻求自己的梦想,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不断健全人格。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语文学科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渗透着人格教育的课文逐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启迪智慧,感悟人生,滋补精神,陶冶情操,徜徉于祖国悠久且灿烂的文化,激起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之情,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塑造心灵、培养人格的目的。然而在传统的幼师语文课堂上,尽管教师课前认真备课,课上滔滔不绝,但是面对眼前的学生,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无奈与悲哀。因为,对于幼师生来说,语文课的上课铃声是其睡觉的“哨音”,教师的讲课声是其“催眠曲”,下课声则是其起床的“号角”,学生对语文课丝毫不感兴趣。
语文教师该如何唤醒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幼师语文教学中这种无奈的现状?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吃透教材,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整体把握,而且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思想状况和语文实际水平等因素。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培育完美地结合起来。然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则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作为幼师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借鉴名师的教学经验,深入地研究教材和教法,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文,运用最为恰当的方法来教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真正艺术在于教师如何用自己的激情唤醒学生,激励学生,而不是靠传授的本领。由此可见,课堂教学需要激情。所谓激情,其实就是教师对事业的热情与追求,是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关爱,是教师教育智慧与高尚情操的交融。它是一种积极高昂的情绪,是一种炽热动人的感情,是教育的一种渴望。没有激情,课堂就会索然无味。有了激情,学生的情绪会受到感染,身心感到振奋;有了激情,课堂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了激情,课堂教学中才会不断迸发出探究的火花;有了激情,教学活动才会生动形象、富有情感,课堂才会使学生刻骨铭心。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别人,并会使之产生感染或共鸣。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语文教学的情感,才能领悟到语文教学的真谛,因为语文教学与情感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语文教学不单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教师用积极昂扬的情绪来授课,学生就会受教师情绪的影响,也产生积极的情绪,并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此一来,学生的情感就被激发出来,于是唤起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经验,促进他们意志的发展,推动他们积极、自信地去学习,主动地探求知识、陶冶情操、培养人格。
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的文章组成的,无论是何种文体的文章,它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饱含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即使是说明文,也同样蕴含着一定的感情色彩。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中,教师应将作品情、师生情、学生情相互协调、融合统一,才能使语文教学弹奏出美妙乐章。因此,我们应该使语文课堂成为探讨人生真谛、聆听天籁的场所。
综上所述,在幼师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将情感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把教材中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展示出来,用自身的激情去感染、激励学生,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树语文教育下高中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2]陈思和语文教育是“人格”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 2001,(2):15—16.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语文教师;理念;幼师生;健康人格
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18-02收稿日期:2016-06-27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把视角放在让学生终身发展上,以人格教育为抓手,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之形成源于栽培,而人之形成源于教育。”的确,教育是为了育人,育人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人格。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自觉地把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纳入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中,主动地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践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在深刻认识人性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一切教育都应以“人”为出发点及最终归宿。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师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也随之不断发生转变,与此同时,语文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也少了,不过,仍有一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仍把自己当作课堂教学的主体,把学生视为客体,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很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按照事先准备的教案教授,不能根据课堂情境及学生的需要随时进行调控,只把学生当成一只可以随意往里面填充东西的容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也就是说教育应直面生命。幼师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弊端都源于没有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认识学生。幼师教育面对的是将来从事幼儿教育的准教师,他们的身心发展将深刻影响到未来的幼儿教育的质量。因此,幼儿师范教育教学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能完全认识这种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正形成状态。而且,他们此时的生命正充满活力和潜力,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因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善于反思与创造,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说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只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共同进步与成长中的一个陪伴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组织者和引领者。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可以从知和情两个方面来说。一是知方面的民主和平等。在知的方面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因为年龄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正如韩愈在《师说》中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流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要以知识的权威者、教学的控制者、行为的支配者、学生优劣的评判者等权威自居,对学生存在偏见和歧视,而要放弃权威思想,放下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理解和观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人格,从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出安全、开放、温暖、宽松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才能主动学习探究。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现象,真正把学生推上课堂的大舞台,让学生唱主角,这样才能使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绽放。再加上幼师生本身就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同时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根本就不重视语文课程。此时,如果教师还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的话,那么必将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并对语文彻底放弃。因此,幼师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放下指导者的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发问习惯,搭建民主的平等对话平台,努力成为学生的平等学习伙伴,这样才能使幼师生重新燃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情感方面的民主和平等。在人格上,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而平等的,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情绪体验。教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各种情感。生活中,教师每天接触各种不同的学生,他们有的活泼外向、善于辞令,有的腼腆内向、不善辞令。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这些个性特点采用恰当的交流方法。幼师生更需要教师“蹲下来”真诚地用心对心平等地对话,因为这些学生的情况大都比较特殊,他们在初中时学习往往比较差,老师和家长都漠不关心,任其发展。因此,幼儿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面对这样一群学生,一定要尊重他们,不能觉得他们差,无视他们的存在,课堂上自己讲给自己听,而是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去开导他们、教育他们,让他们从“成人化”的交流中获得父母般的关爱,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失,从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素养。每一朵花都美丽,幼师生尽管存在这方面或那方面的问题,但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也都有闪光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多一些关爱,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引导,多一些尊重,以心交心,这样学生才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与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碰撞,从而培养健全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也曾指出教学从其本质上来说,是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从思想上把学生当作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的人,从地位上把学生当作朋友,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勇于质疑,敢于争辩,同时认真倾听接纳别人的意见,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建立了这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学生才会向往这里,寻求自己的梦想,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不断健全人格。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语文学科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借助语文教材中渗透着人格教育的课文逐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启迪智慧,感悟人生,滋补精神,陶冶情操,徜徉于祖国悠久且灿烂的文化,激起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之情,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塑造心灵、培养人格的目的。然而在传统的幼师语文课堂上,尽管教师课前认真备课,课上滔滔不绝,但是面对眼前的学生,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无奈与悲哀。因为,对于幼师生来说,语文课的上课铃声是其睡觉的“哨音”,教师的讲课声是其“催眠曲”,下课声则是其起床的“号角”,学生对语文课丝毫不感兴趣。
语文教师该如何唤醒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幼师语文教学中这种无奈的现状?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吃透教材,对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整体把握,而且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思想状况和语文实际水平等因素。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制订恰当的教学目标,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培育完美地结合起来。然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则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作为幼师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借鉴名师的教学经验,深入地研究教材和教法,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文,运用最为恰当的方法来教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真正艺术在于教师如何用自己的激情唤醒学生,激励学生,而不是靠传授的本领。由此可见,课堂教学需要激情。所谓激情,其实就是教师对事业的热情与追求,是教师对学生真诚无私的关爱,是教师教育智慧与高尚情操的交融。它是一种积极高昂的情绪,是一种炽热动人的感情,是教育的一种渴望。没有激情,课堂就会索然无味。有了激情,学生的情绪会受到感染,身心感到振奋;有了激情,课堂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了激情,课堂教学中才会不断迸发出探究的火花;有了激情,教学活动才会生动形象、富有情感,课堂才会使学生刻骨铭心。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传染给别人,并会使之产生感染或共鸣。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语文教学的情感,才能领悟到语文教学的真谛,因为语文教学与情感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语文教学不单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教师用积极昂扬的情绪来授课,学生就会受教师情绪的影响,也产生积极的情绪,并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此一来,学生的情感就被激发出来,于是唤起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经验,促进他们意志的发展,推动他们积极、自信地去学习,主动地探求知识、陶冶情操、培养人格。
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的文章组成的,无论是何种文体的文章,它都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饱含着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甚至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即使是说明文,也同样蕴含着一定的感情色彩。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中,教师应将作品情、师生情、学生情相互协调、融合统一,才能使语文教学弹奏出美妙乐章。因此,我们应该使语文课堂成为探讨人生真谛、聆听天籁的场所。
综上所述,在幼师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其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充分将情感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把教材中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展示出来,用自身的激情去感染、激励学生,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流碰撞,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树语文教育下高中生健康人格培育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2]陈思和语文教育是“人格”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 2001,(2):15—16.
[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