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伦理 构建和谐社会

来源 :领导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in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人与人的关系是在自然生态环境的依托前提下的关系,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环境问题本身是伦理学的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重视环境问题,也就是生态伦理。
  【关键词】 生态伦理 和谐 环境 资源
  【作者简介】 张亚琴,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3-0011-02
  生态环境问题本身是伦理学的问题,人类社会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而存在,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依托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关系,人类社会本身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也叫环境伦理,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所作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生态伦理需要人类改变过去破坏环境、向自然过度索取的传统价值观,形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加强生态伦理,并且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
  一、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同时,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异化。现代工业文明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雾霾、沙尘暴、酸雨、气候变暖、废水废气等各种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造成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逐渐波及到人类自身。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意味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化。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从认识论上来讲,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系统论上来讲,人和环境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成员是一个整体内部的两个子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地球生态系统的维持,就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讲,自然和人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
  “天”指整个宇宙,“人”就是指人类本身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所以“天人合一”体现出了人要与自然相互影响、和谐相处的思想内涵。孟子说:“尽心、知性、知天。”人与天是内在相通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相辅相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马克思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人靠自然界生活”的论述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又在改变着自然,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是人与自然的区别。同时,自然也影响和制约人的发展。生态环境作为客体,人作为主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主体的人在客体中生存,又对客体环境实施行为。如果人类不能处理好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的长久意义,为了满足眼前利益进行掠夺性开发、工业污染、滥伐乱砍等,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如城市热岛效应、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受损、脆弱的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土地荒漠化、能源短缺等。可见,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人类要重新审视自身行为,注重生态伦理,在合理利用自然的基础上保护自然,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坚持人和自然的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对待自然的基本原理,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维。
  3. 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坚持生态伦理
  第一,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影响和制约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第二,构建和谐社会能更好地实践生态伦理,二者相互促进。最后,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实践中,人类所形成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思维方式、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也必然为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提供有益的范式、机制和理念,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生态行政管理
  党中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生态伦理,需要制度的保障,即加强生态行政管理,引导人们提高认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二、坚持生态伦理,构建和谐社会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时一方面要坚持“用之有度”,依靠科技创新,大幅提高能源与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新型能源替代资源,构建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资源的“用之有节”, 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全面推进资源有偿使用,促进珍惜和节约资源,建立资源高效清洁循环利用的绿色工程。取之有度和用之有节是现代社会建立和保护生态伦理的基本要求。
  坚持生态伦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比如植被荒山、生态旅游开发、退耕还林等,在美化环境、呵护自然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海洋探测和应用研究能力、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构建资源的新拓展体系。
  坚持生态伦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需要坚持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于生产方式的直流型、粗放型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需要重新审视经济增长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消耗型向节约型的转变,系统认知环境演变规律,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修复能力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升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能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在这一方面,强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能有效阻止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经济的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相协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行为是违背生态伦理的。
  坚持生态伦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宣传、引导,使生态伦理深入人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营造氛围,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提高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这就需要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特别是生态的道德教育。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节能与减排从小事做起,对衣食住行提倡环保使用,真正使生态伦理思想植根民心。
  坚持生态伦理,要改变生态行政管理模式。改变以往人类向自然过度索取时,主要依靠强制手段去管制的行政管理模式。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以综合协调为主的服务型、生态型的行政管理模式。
  坚持生态伦理就是妥善处理并逐步形成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关系,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也是间接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生态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 刘湘溶.生态伦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 叶平.生态伦理学[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5.
  [4] 黄鼎成等.人与自然关系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5] 王岗峰等.走向和谐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 傅华.生态伦理学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 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达名流
其他文献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环境规制领域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催生环境规制拐点的出现。目前我国环境治理拐点要素已初步显现,为了尽快促成环境规制拐点的显
电动机是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传动能量的主要提供者,因此电动机的节能降耗控制对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具有重大意义。双馈电机是电机、电力电子与数控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兼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学业压力的增大,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中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学生离家出走、自杀等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的
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对民族地区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体育保健与康复的专业特色和民族院校
蛇莓是一种民间常用草药,为蔷薇科蛇莓属植物,又名有蛇葡萄,蛇果藤、三匹风等。蛇莓干燥叶子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为了研究蛇莓化学成分的结构及药理活性,本文对蛇莓进行提取分
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
目的了解陪伴参与护理工作对髋关节置换空巢老人心理焦虑及抑郁改善效果,以及空巢老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心理焦虑及抑郁的影响因素,探索空巢老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全方位护理策略.
自汉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胡商在中国的踪迹屡现于史籍。可以说,追逐商业利益是胡商东来西往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路途的遥远和艰险,他们一般以商队的形式奔波于丝绸之路上。近
目的探讨食物中毒事故处置的有效手段,减轻食物中毒的危害。方法分析食物中毒处置过程中存在问题。结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结论提高食物中毒事故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