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番亮相“瑞庆祯祥——清代织锦珍品特展”的藏品,被习惯称为“月字型大小”织锦。60余年前,它们从中原故土出发,冒着炮火硝烟辗转迁移几千里,穿越茫茫海峡,最后落脚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得以在战乱中完整保存下来,不能不说是业界一大幸事。
| 烽火离乡路 |
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河南博物馆,是中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自价值论,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1937年7月,日本军国主义者发起了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北平、天津很快落入敌手,整个华北平原暴露在日军面前。日军每到一处,都要掀起毁灭学校和各类文化教育的狂潮。
河南博物馆这座中华文物精品的宝库,早已成为日寇进犯中原的重点目标。为使馆藏文物免遭日寇劫掠和毁坏,河南省政府下令转移文物。时任馆长的王幼侨和以保管部主任赵惜时为首的工作人员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挑选5678件馆藏精品文物、1162张拓片、1472套(册)图书,分装68箱(其中有一箱是月字型大小织锦),由河南省督学淩孝芬、河南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赵惜时与雷荫堂等率5位押解员、2名宪兵、4名勤务兵押运文物,11月下旬由开封西行,经郑州南下武汉,开始了炮火硝烟中的文物大迁徙。史料记载,这批文物在转移途中,频遭日本飞机轰炸,一路险象环生,着实为一次险恶之旅。
天上有敌机监视,地上有侵略者的军队截击,还要躲避强盗和土匪的抢劫,但赵惜时一行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了三天的时间将文物安全运抵武汉,存放在汉口法国租界的一座小楼里。他们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日夜厮守着这批国宝。1938年10月7日,赵惜时等人护送这批文物离开武汉,准备从水路去重庆。经过50多个胆颤心惊的日子,这批文物终于在1938年11月底涉险运抵重庆。他们肯定很难在想像,这批文物运走之后,大部分精品文物就再也没有踏上回家之路。
日军投降后,原本该回归家乡的河南文物因为国共内战不得不继续保存在重庆一个仓库里。1949年11月,国民党政府准备撤离重庆,迁往台湾,慌乱中也没忘记带上河南博物馆的那68箱国宝文物。文物起运当天,由于运输工具有限,负责看管文物的工作人员决定分两批将文物运至机场。第一批38箱(其中包括月字型大小織品一箱)文物率先离开,第二批30箱文物在解放军的押运下运回开封,成为河南博物馆重要珍藏。
运往台湾的38箱河南博物馆的精品文物,在张克明的押运下,先到台北的松山机场,后转到台中糖厂仓库,和北平故宫等押运文物,一并安置。1950年5月,“河南省运台古物监护委员会”对38箱的河南文物进行清点,并共同完成“河南省运台古物清册”。1955年,河南运台的精品文物被台湾的第一个公立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这批饱经战乱、辗转迁移的文物,成了那段曲折坎坷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
| 织锦的由来 |
在运往台湾的38箱文物中包括一箱建馆之初收藏的一批清代织锦。这些织锦色彩斑斓夺目,花纹图案灿烂多姿,图案组织繁缉优美,异常名贵,其中不乏江南三织造之精品。据河南博物馆馆刊记载,其来源系于1927年12月,开封县法院债务执行案内物品,因为当事人无法传到,高等法院以事关古物,未便久事搁置,乃呈报省政府备案,由河南古物保存委员会保存,后该会移交河南博物馆。
河南博物馆文物编号在1935年12月辉县琉璃阁大墓发掘以前,是采用《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按出土地域编号,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一批为“天”字型大小,洛阳出土的一批为“地”字型大小等等,从辉县发掘文物后便采用以出土地名编号了,辉县出土的就定为“辉”字。河南运台文物中的织锦类,文物编号为“月”,这批织锦也就习惯称之“月字型大小”织锦。
| 图案寓吉祥 |
锦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清代丝绸纹样在沿袭明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在吉祥纹样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举凡装饰纹样,都要求寄寓某种吉祥的含义,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常见的吉祥动物:飞禽、走兽、虫鱼;吉祥花草:牡丹象征富贵,石榴多子以示子孙繁衍。又如月字型大小织锦“蓝地灵仙祝寿江南织造织金缎”,通体由灵芝、水仙、牡丹等构成,寓意“长寿富贵”。吉祥器物:礼器、货币、乐器等。
“月字型大小”织锦的吉祥图案,采用妇孺皆知的物象象征符号,建构出表现各种吉利、祥瑞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众的生活智慧和文化想像力,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这批织锦中,有绚丽辉煌的云锦,也不乏色泽丽而不俗、图案繁而不乱、丰富多彩的民间锦,大多配以中国传统的吉祥装饰图案。有的用作衣料,有的用作琴桌面、凳面、炕毯、枕顶等,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现实生活中,直接体现人类生存的本能,是一种追求吉祥、平安的生活需求。当然“月字型大小”这批清代织锦,可能是达官显贵人家的装饰、服饰用品,而一般百姓人家表达吉祥的载体,可能是棉布、剪纸等。
| 烽火离乡路 |
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河南博物馆,是中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自价值论,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1937年7月,日本军国主义者发起了惨绝人寰的侵华战争,北平、天津很快落入敌手,整个华北平原暴露在日军面前。日军每到一处,都要掀起毁灭学校和各类文化教育的狂潮。
河南博物馆这座中华文物精品的宝库,早已成为日寇进犯中原的重点目标。为使馆藏文物免遭日寇劫掠和毁坏,河南省政府下令转移文物。时任馆长的王幼侨和以保管部主任赵惜时为首的工作人员以满腔的爱国热忱和高度的责任心,挑选5678件馆藏精品文物、1162张拓片、1472套(册)图书,分装68箱(其中有一箱是月字型大小织锦),由河南省督学淩孝芬、河南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赵惜时与雷荫堂等率5位押解员、2名宪兵、4名勤务兵押运文物,11月下旬由开封西行,经郑州南下武汉,开始了炮火硝烟中的文物大迁徙。史料记载,这批文物在转移途中,频遭日本飞机轰炸,一路险象环生,着实为一次险恶之旅。
天上有敌机监视,地上有侵略者的军队截击,还要躲避强盗和土匪的抢劫,但赵惜时一行抱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了三天的时间将文物安全运抵武汉,存放在汉口法国租界的一座小楼里。他们不顾惜自己的生命,日夜厮守着这批国宝。1938年10月7日,赵惜时等人护送这批文物离开武汉,准备从水路去重庆。经过50多个胆颤心惊的日子,这批文物终于在1938年11月底涉险运抵重庆。他们肯定很难在想像,这批文物运走之后,大部分精品文物就再也没有踏上回家之路。
日军投降后,原本该回归家乡的河南文物因为国共内战不得不继续保存在重庆一个仓库里。1949年11月,国民党政府准备撤离重庆,迁往台湾,慌乱中也没忘记带上河南博物馆的那68箱国宝文物。文物起运当天,由于运输工具有限,负责看管文物的工作人员决定分两批将文物运至机场。第一批38箱(其中包括月字型大小織品一箱)文物率先离开,第二批30箱文物在解放军的押运下运回开封,成为河南博物馆重要珍藏。
运往台湾的38箱河南博物馆的精品文物,在张克明的押运下,先到台北的松山机场,后转到台中糖厂仓库,和北平故宫等押运文物,一并安置。1950年5月,“河南省运台古物监护委员会”对38箱的河南文物进行清点,并共同完成“河南省运台古物清册”。1955年,河南运台的精品文物被台湾的第一个公立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这批饱经战乱、辗转迁移的文物,成了那段曲折坎坷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
| 织锦的由来 |
在运往台湾的38箱文物中包括一箱建馆之初收藏的一批清代织锦。这些织锦色彩斑斓夺目,花纹图案灿烂多姿,图案组织繁缉优美,异常名贵,其中不乏江南三织造之精品。据河南博物馆馆刊记载,其来源系于1927年12月,开封县法院债务执行案内物品,因为当事人无法传到,高等法院以事关古物,未便久事搁置,乃呈报省政府备案,由河南古物保存委员会保存,后该会移交河南博物馆。
河南博物馆文物编号在1935年12月辉县琉璃阁大墓发掘以前,是采用《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按出土地域编号,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一批为“天”字型大小,洛阳出土的一批为“地”字型大小等等,从辉县发掘文物后便采用以出土地名编号了,辉县出土的就定为“辉”字。河南运台文物中的织锦类,文物编号为“月”,这批织锦也就习惯称之“月字型大小”织锦。
| 图案寓吉祥 |
锦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吉祥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清代丝绸纹样在沿袭明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尤其在吉祥纹样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阶段,举凡装饰纹样,都要求寄寓某种吉祥的含义,几乎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常见的吉祥动物:飞禽、走兽、虫鱼;吉祥花草:牡丹象征富贵,石榴多子以示子孙繁衍。又如月字型大小织锦“蓝地灵仙祝寿江南织造织金缎”,通体由灵芝、水仙、牡丹等构成,寓意“长寿富贵”。吉祥器物:礼器、货币、乐器等。
“月字型大小”织锦的吉祥图案,采用妇孺皆知的物象象征符号,建构出表现各种吉利、祥瑞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民众的生活智慧和文化想像力,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这批织锦中,有绚丽辉煌的云锦,也不乏色泽丽而不俗、图案繁而不乱、丰富多彩的民间锦,大多配以中国传统的吉祥装饰图案。有的用作衣料,有的用作琴桌面、凳面、炕毯、枕顶等,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现实生活中,直接体现人类生存的本能,是一种追求吉祥、平安的生活需求。当然“月字型大小”这批清代织锦,可能是达官显贵人家的装饰、服饰用品,而一般百姓人家表达吉祥的载体,可能是棉布、剪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