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赵国威(1988-)男,湖北汉川人,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史。
郑欣(1987-)男,湖北武汉人,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调查点概况
湖北鹤峰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州的东南部,与湖南省毗邻。铁炉乡隶属于鹤峰县,位于鄂西东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东邻湖南石门,南毗湖南慈利,西接湖南桑植,北靠本县走马。铁炉乡距湖南桑植县城96公里,离鹤峰县城126公里,走水路到慈利江垭大坝只有60公里。湖北省惟一白族乡——铁炉白族乡所辖有12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4445户,总人口达15100人。其中,白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2.7%。铁炉是一个多民族集散地,除白族外,还有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铁炉乡海拔地势较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全乡林用地面积29万亩,人均20.71亩;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4%。
二、铁炉村见闻
(一)铁炉村整体概况
铁炉村位于铁炉集镇,下辖10个村民小组,大约有500来户人家,总人口1873人,土地总面积1524.8公顷,粮食总产量为621吨,林地面积2.2万亩,现有柑橘面积350亩,茶园面积880亩;生猪出栏915头,山羊出栏300只。该村属于江垭水库重点移民村之一,是整个行政乡的核心,也是当地人民工作生活的核心,不仅乡镇府等重要机构和山区移民的安置小区都在该村之中,更重要的是卫生所、乡中小学、汽车站、邮局等关系到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场所在铁炉村一应俱全。
走在铁炉村的街道上,我们不难发现房屋统一刷成白色,上面有中国风的图画,据当地村民反映这是政府专项拨款粉刷的。我们刚到时正是黄昏时分,就选择住在前村主任的家里,也是他开的一家旅馆,名字挺有意思叫“明治大酒楼”。在茶余饭后,我们与服务生说明了来意,便攀谈起来,下面是我们的部分访谈记录。
访谈对象,A女性,20岁,现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大三学生,前村主任的女儿,现在正放暑假在家中,充当家里的临时服务员。
访谈者:“听说你父亲是前村主任,同时能开这么一家旅馆,而且把你和你的妹妹都教育得这么好,在当地一定是个能人。他什么时候回家?我们想从他那里了解铁炉乡白族的一些基本情况。”
A:“村口死了个人,我们这里的老支书,这几天他得守在那里,估计都回不来。”
访谈者:“你们这里的白族文化特征明显吗?比如说婚丧嫁娶的仪式中、平时的民歌、乐器中有白族人特有的地方吗?”
A(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了,跟现恩施其他地方的土家族、汉族一个样子,我觉得没有一点区别。”
(二)夜遇村主任
在我们出门之后,天已经完全黑了,整个镇子不大,我们走了一圈,发现很多新建的房屋基本没有灯光,可见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而村口有一家灯火辉煌,敲锣打鼓。我们猜那是有人去世的那一家,就和随行者一起去看看。在老板娘的介绍下我们访谈了前村主任B。
访谈对象B,男性,50岁以内,穿着朴素随意,非常健谈。
访谈者:“您觉得铁炉这里的白族文化还存在吗?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能否看得出来?”
B(微微一笑说道):“基本不存在了,生活都和汉族、土家族一样。这里的一支白族人是从湖南桑植那边迁移过来的,在当年成立白族乡的时候,很多人上报的是白族。而现在无论是迁徙过来的那支,还是后来自认是白族的人基本都没有白族的风俗习惯了。”
访谈者:“我们进村的时候,看到村公告栏那里宣扬有关于白族的饮食、歌舞和习俗,如果像您说的那样现在铁炉已经没有白族文化了的话,政府的这种对文化的再构建,是否会成功?”
B:“我觉得不会成功,政府对于本地文化的重建首先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这个以现在的财力和能力是办不到的;其次,要在本地培养文化元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一个适合的环境,而现在的政府难以创造这样的环境。”
(三)铁炉乡的唐家村规划
第二天,我们起的比较早,先围着整个小镇子走了一圈,发现村口有一座“南昭遗风”的牌坊,整个铁炉村被几座山包围着,在镇上的可以看到半山腰的梯田和住户。早餐、晚餐都与恩施市去乡政府搜集资料,铁炉乡政府文化站的站长C接待的我们,在交谈和将政府部分可以给的资料给我们之后,他刚好要去唐家村,那里是典型的传统村落,曾在2012年接受过湖北日报的记者采访,并发表过一篇通讯。
站长C给我们讲了一下政府对唐家村的一个长远计划:政府将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敦促将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搬迁出来,安置在铁炉村内。并在这里运用大量资金建立一套集旅游、农家乐、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度假村落。政府会雇佣专业管理人员,维护和管理这座传统村落……
我认为:首先且不说政府是否拿得出这一笔负责迁移和建造度假村的资金,就光重构民族文化这一条,就是一个需要费时费力的过程。这里白族的风俗和民族特征已经没有任何遗留,要从其他地方(如云南或湖南桑植等地)移植白族文化,这是否真的可行?仍有待我们查证。
三、铁炉乡三旺村见闻
(一)和老村长一起谈三旺村
在铁炉村待过之后,我们选择去距铁炉集镇30km左右的三旺村,因为那里是铁炉乡几个村子中经济、民间文化、社会管理比较典型和成功的村落。该村占地面积不详,共分9个村民小组,有431户,共计1641人,有耕地1966亩,林地1590亩。村口便是副村长D的家,鉴于他是村里比较有威望的人,干过几十年村干部的他对整个村子了如指掌,并对我们年轻人去走访农村表示欢迎和支持,以后的几天我们便选择在他家住。
首先我们从村长D师傅那里了解了一下整个村的基本情况:
在农业方面,这个村基本上只种烟、茶和玉米,其余粮食的种植量只用满足政府的任务。一方面,山下的住户基本上都已接通自来水,而山上的一部分人家还要靠蓄山泉和雨水生活,若大面积种植水稻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解决灌溉问题;另一方面,农民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种植粮食不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由于市场行情和实际需要,导致农民选择了茶叶和烟草这种经济作物,再就是在零碎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玉米。继续值得我们深究的是,他们现在种植茶和烟草,就一定会有很高的收入吗?听老村长D师傅说,以前种烟叶和茶叶还好,烟叶主要是卷烟厂来收购,但种茶叶现在实在是赚不到什么钱。首先是因为种的茶叶喷洒了过多的农药,导致收购中抽样检查的农业残留物较高,而农民不喷洒农药又不能保证产量,所以一般的国有或者大型茶加工场都不会来收购这里的茶叶,只能靠本地的几家小型加工厂进行第一道初步加工。再者,这里被群山阻隔,想要将这里的茶叶运送出去的话,只能通过公路运输而且成本高,导致出产的茶叶只能在本地销售而且价格低廉。另外,在畜牧业上,村里原来有一家一百多口猪的养猪场,结果因为销路不畅而倒闭,还办过一家养山羊的厂,也是因为运出去成本高,在这一带又需求不了这么多而倒闭了。现在存在的只是一些养几十只山羊的农户,都在自己家附近放养,基本没有什么规模和组织。 在创业就业方面,村里有几个在外地打工混得很不错的人,回家置房置车。也有在当地自主创业的,开茶厂、养猪场、养羊场、燃气厂、家具厂等,但涉农方面的都做得不尽如人意。反而其他如燃气厂、家具厂做得还不错。
在教育方面,现在的农民基本上都开始认识到受教育的好处,都尽量送自己的子女去读书,读得越高越好。整个乡的中小学都设在铁炉集镇,所以每个村的孩子要读中小学必须去住校。而且乡里狠抓教育,每年小学升重点初中,初中升重点高中的孩子有不少。
在娱乐方面,三旺村里的人没有自己中老年娱乐活动场所,不像铁炉村有中烟集团投资的可作为中老年人活动的广场,也不像铁炉村那样可以由乡政府出人力物力来组织参加县里的广场舞和一些乐器比赛。因此,这个村的娱乐比较单调,除了个别民间艺术爱好者在自己或自发组织一些训练,基本上在生产劳作完后就回家看电视和睡觉了。
在宗教信仰方面,村里家家正堂都供有天地师君亲的牌位。有的家中也另供奉观音菩萨和佛像等。听村长D师傅介绍,村里原有一个寺庙,里面有三四个僧人,里面有一个法号源光的和尚还在山上留了一座墓。但是寺庙和墓都在文革时被严重毁坏了,可见这里的群众原来还是有佛教徒。
四、铁炉白族人的历史渊
本乡中有四成是白族人,整个村以刘、王、钟、向为主。鹤峰白族与桑植白族同根同源,他们大部分是“爨僰军”的后裔。据《元史·兀良合台传》载:元宪宗三年(南宋宝佑元年即1253年),元将兀良合灭大理国。元宪宗八年(1258年),兀良合台本打算率军从云南经广西,直捣南宋后方的潭州(今湖南长沙),因兵力不足,兀良合台便在大理征募组建了一支两万多人的“爨僰军”忽必烈即位后,兀良合台便不再得到重用,于是这支“爨僰军”被遣散,而其中一部分军士则流落在长江两岸。元至元七年(1270年),驻守江西省宁州(今修水县)、高安县的钟迁一、谷均万、王朋凯三人带领“寸白军”“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涉慈阳(今慈利)”,当来到湘鄂川黔交界的武陵山地区时,遂解甲归田,在此定居下来,生息繁衍,成为湘西白族的来源。清康熙年间,白族后裔从桑植迁入麻寮千户所地(今鹤峰走马镇马家柘坪一带),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麻寮千户所的这部分地区划归鹤峰州。
我们走访了一家刘姓老人,他从家中拿出了一本年代较久远的族谱。据他所说,村中刘姓无论是白族、土家族,还是汉族,他们都自认是刘邦的后代,并在宋朝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由宗族头人刘庆公从江西迁至湖北鹤峰,其子孙在成立白族乡后分别选择不同的民族认同。同时,根据中南民族大学张丽剑的研究,现铁炉境内白族以谷、王、钟、熊四大姓氏为主,因长期与汉族、苗族、土家族等兄弟民族居住在一个地区,已通用汉语。
五、结论
经实地考察,我发现在铁炉乡的铁炉村和三旺村已经没有云南白族那种土生土长的白族文化,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婚丧嫁娶、民歌音乐等各个方面已经与当地的汉族、土家族基本没什么差别。
而政府想逐渐帮助本地人扶持起具有白族特色的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想使本地人逐渐捡回云南那些具有白族的原汁原味的元素,想建立一套集旅游、农家乐、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度假村落……但这些想法的实施不仅仅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更多的是要真正让白族文化重回铁炉,让铁炉的白族人不仅仅只是在民族识别的时候认同自己是白族,更要让他们在服饰、饮食、歌谣、茶道等方面看到白族自身的文化元素,身为白族人不忘祖先,不忘文化,永远值得他们骄傲。在这些方面,政府所做的确实比较欠缺,整个计划仅仅只是在计划当中,落实有难度且不说,政府在更多的时候,只是倡导人们开始往这个方向走,而并没有在后续给予更多地扶持和照顾。
总的来说,政府应该在塑造民族经济和文化上,起到引导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作用,既要积极引导,更要注意后期的扶持与管理;不仅仅是花钱拨款解决问题,更要组织人力物力去坚持创造品牌。要有这样的理念,才能真正地谈得上重新构建民族文化。(作者单位:1.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2.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剑.湘鄂西白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J].民族大家庭,2008,06:38-40.
[2]张丽剑.铁炉白族乡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J].咸宁学院学报,2011,07:11-12.
[3]寸丽香.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J].大理文化,2009,02:53-58.
[4]陈辉.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
[5]刘木球.民族乡治理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1.
郑欣(1987-)男,湖北武汉人,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调查点概况
湖北鹤峰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州的东南部,与湖南省毗邻。铁炉乡隶属于鹤峰县,位于鄂西东南边陲,地处武陵山脉,东邻湖南石门,南毗湖南慈利,西接湖南桑植,北靠本县走马。铁炉乡距湖南桑植县城96公里,离鹤峰县城126公里,走水路到慈利江垭大坝只有60公里。湖北省惟一白族乡——铁炉白族乡所辖有12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4445户,总人口达15100人。其中,白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2.7%。铁炉是一个多民族集散地,除白族外,还有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在这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铁炉乡海拔地势较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全乡林用地面积29万亩,人均20.71亩;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4%。
二、铁炉村见闻
(一)铁炉村整体概况
铁炉村位于铁炉集镇,下辖10个村民小组,大约有500来户人家,总人口1873人,土地总面积1524.8公顷,粮食总产量为621吨,林地面积2.2万亩,现有柑橘面积350亩,茶园面积880亩;生猪出栏915头,山羊出栏300只。该村属于江垭水库重点移民村之一,是整个行政乡的核心,也是当地人民工作生活的核心,不仅乡镇府等重要机构和山区移民的安置小区都在该村之中,更重要的是卫生所、乡中小学、汽车站、邮局等关系到人们衣食住行的重要场所在铁炉村一应俱全。
走在铁炉村的街道上,我们不难发现房屋统一刷成白色,上面有中国风的图画,据当地村民反映这是政府专项拨款粉刷的。我们刚到时正是黄昏时分,就选择住在前村主任的家里,也是他开的一家旅馆,名字挺有意思叫“明治大酒楼”。在茶余饭后,我们与服务生说明了来意,便攀谈起来,下面是我们的部分访谈记录。
访谈对象,A女性,20岁,现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大三学生,前村主任的女儿,现在正放暑假在家中,充当家里的临时服务员。
访谈者:“听说你父亲是前村主任,同时能开这么一家旅馆,而且把你和你的妹妹都教育得这么好,在当地一定是个能人。他什么时候回家?我们想从他那里了解铁炉乡白族的一些基本情况。”
A:“村口死了个人,我们这里的老支书,这几天他得守在那里,估计都回不来。”
访谈者:“你们这里的白族文化特征明显吗?比如说婚丧嫁娶的仪式中、平时的民歌、乐器中有白族人特有的地方吗?”
A(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了,跟现恩施其他地方的土家族、汉族一个样子,我觉得没有一点区别。”
(二)夜遇村主任
在我们出门之后,天已经完全黑了,整个镇子不大,我们走了一圈,发现很多新建的房屋基本没有灯光,可见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而村口有一家灯火辉煌,敲锣打鼓。我们猜那是有人去世的那一家,就和随行者一起去看看。在老板娘的介绍下我们访谈了前村主任B。
访谈对象B,男性,50岁以内,穿着朴素随意,非常健谈。
访谈者:“您觉得铁炉这里的白族文化还存在吗?从生活的一点一滴中能否看得出来?”
B(微微一笑说道):“基本不存在了,生活都和汉族、土家族一样。这里的一支白族人是从湖南桑植那边迁移过来的,在当年成立白族乡的时候,很多人上报的是白族。而现在无论是迁徙过来的那支,还是后来自认是白族的人基本都没有白族的风俗习惯了。”
访谈者:“我们进村的时候,看到村公告栏那里宣扬有关于白族的饮食、歌舞和习俗,如果像您说的那样现在铁炉已经没有白族文化了的话,政府的这种对文化的再构建,是否会成功?”
B:“我觉得不会成功,政府对于本地文化的重建首先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这个以现在的财力和能力是办不到的;其次,要在本地培养文化元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一个适合的环境,而现在的政府难以创造这样的环境。”
(三)铁炉乡的唐家村规划
第二天,我们起的比较早,先围着整个小镇子走了一圈,发现村口有一座“南昭遗风”的牌坊,整个铁炉村被几座山包围着,在镇上的可以看到半山腰的梯田和住户。早餐、晚餐都与恩施市去乡政府搜集资料,铁炉乡政府文化站的站长C接待的我们,在交谈和将政府部分可以给的资料给我们之后,他刚好要去唐家村,那里是典型的传统村落,曾在2012年接受过湖北日报的记者采访,并发表过一篇通讯。
站长C给我们讲了一下政府对唐家村的一个长远计划:政府将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敦促将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搬迁出来,安置在铁炉村内。并在这里运用大量资金建立一套集旅游、农家乐、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度假村落。政府会雇佣专业管理人员,维护和管理这座传统村落……
我认为:首先且不说政府是否拿得出这一笔负责迁移和建造度假村的资金,就光重构民族文化这一条,就是一个需要费时费力的过程。这里白族的风俗和民族特征已经没有任何遗留,要从其他地方(如云南或湖南桑植等地)移植白族文化,这是否真的可行?仍有待我们查证。
三、铁炉乡三旺村见闻
(一)和老村长一起谈三旺村
在铁炉村待过之后,我们选择去距铁炉集镇30km左右的三旺村,因为那里是铁炉乡几个村子中经济、民间文化、社会管理比较典型和成功的村落。该村占地面积不详,共分9个村民小组,有431户,共计1641人,有耕地1966亩,林地1590亩。村口便是副村长D的家,鉴于他是村里比较有威望的人,干过几十年村干部的他对整个村子了如指掌,并对我们年轻人去走访农村表示欢迎和支持,以后的几天我们便选择在他家住。
首先我们从村长D师傅那里了解了一下整个村的基本情况:
在农业方面,这个村基本上只种烟、茶和玉米,其余粮食的种植量只用满足政府的任务。一方面,山下的住户基本上都已接通自来水,而山上的一部分人家还要靠蓄山泉和雨水生活,若大面积种植水稻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解决灌溉问题;另一方面,农民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种植粮食不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由于市场行情和实际需要,导致农民选择了茶叶和烟草这种经济作物,再就是在零碎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玉米。继续值得我们深究的是,他们现在种植茶和烟草,就一定会有很高的收入吗?听老村长D师傅说,以前种烟叶和茶叶还好,烟叶主要是卷烟厂来收购,但种茶叶现在实在是赚不到什么钱。首先是因为种的茶叶喷洒了过多的农药,导致收购中抽样检查的农业残留物较高,而农民不喷洒农药又不能保证产量,所以一般的国有或者大型茶加工场都不会来收购这里的茶叶,只能靠本地的几家小型加工厂进行第一道初步加工。再者,这里被群山阻隔,想要将这里的茶叶运送出去的话,只能通过公路运输而且成本高,导致出产的茶叶只能在本地销售而且价格低廉。另外,在畜牧业上,村里原来有一家一百多口猪的养猪场,结果因为销路不畅而倒闭,还办过一家养山羊的厂,也是因为运出去成本高,在这一带又需求不了这么多而倒闭了。现在存在的只是一些养几十只山羊的农户,都在自己家附近放养,基本没有什么规模和组织。 在创业就业方面,村里有几个在外地打工混得很不错的人,回家置房置车。也有在当地自主创业的,开茶厂、养猪场、养羊场、燃气厂、家具厂等,但涉农方面的都做得不尽如人意。反而其他如燃气厂、家具厂做得还不错。
在教育方面,现在的农民基本上都开始认识到受教育的好处,都尽量送自己的子女去读书,读得越高越好。整个乡的中小学都设在铁炉集镇,所以每个村的孩子要读中小学必须去住校。而且乡里狠抓教育,每年小学升重点初中,初中升重点高中的孩子有不少。
在娱乐方面,三旺村里的人没有自己中老年娱乐活动场所,不像铁炉村有中烟集团投资的可作为中老年人活动的广场,也不像铁炉村那样可以由乡政府出人力物力来组织参加县里的广场舞和一些乐器比赛。因此,这个村的娱乐比较单调,除了个别民间艺术爱好者在自己或自发组织一些训练,基本上在生产劳作完后就回家看电视和睡觉了。
在宗教信仰方面,村里家家正堂都供有天地师君亲的牌位。有的家中也另供奉观音菩萨和佛像等。听村长D师傅介绍,村里原有一个寺庙,里面有三四个僧人,里面有一个法号源光的和尚还在山上留了一座墓。但是寺庙和墓都在文革时被严重毁坏了,可见这里的群众原来还是有佛教徒。
四、铁炉白族人的历史渊
本乡中有四成是白族人,整个村以刘、王、钟、向为主。鹤峰白族与桑植白族同根同源,他们大部分是“爨僰军”的后裔。据《元史·兀良合台传》载:元宪宗三年(南宋宝佑元年即1253年),元将兀良合灭大理国。元宪宗八年(1258年),兀良合台本打算率军从云南经广西,直捣南宋后方的潭州(今湖南长沙),因兵力不足,兀良合台便在大理征募组建了一支两万多人的“爨僰军”忽必烈即位后,兀良合台便不再得到重用,于是这支“爨僰军”被遣散,而其中一部分军士则流落在长江两岸。元至元七年(1270年),驻守江西省宁州(今修水县)、高安县的钟迁一、谷均万、王朋凯三人带领“寸白军”“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涉慈阳(今慈利)”,当来到湘鄂川黔交界的武陵山地区时,遂解甲归田,在此定居下来,生息繁衍,成为湘西白族的来源。清康熙年间,白族后裔从桑植迁入麻寮千户所地(今鹤峰走马镇马家柘坪一带),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麻寮千户所的这部分地区划归鹤峰州。
我们走访了一家刘姓老人,他从家中拿出了一本年代较久远的族谱。据他所说,村中刘姓无论是白族、土家族,还是汉族,他们都自认是刘邦的后代,并在宋朝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由宗族头人刘庆公从江西迁至湖北鹤峰,其子孙在成立白族乡后分别选择不同的民族认同。同时,根据中南民族大学张丽剑的研究,现铁炉境内白族以谷、王、钟、熊四大姓氏为主,因长期与汉族、苗族、土家族等兄弟民族居住在一个地区,已通用汉语。
五、结论
经实地考察,我发现在铁炉乡的铁炉村和三旺村已经没有云南白族那种土生土长的白族文化,生活习俗、饮食习惯、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婚丧嫁娶、民歌音乐等各个方面已经与当地的汉族、土家族基本没什么差别。
而政府想逐渐帮助本地人扶持起具有白族特色的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想使本地人逐渐捡回云南那些具有白族的原汁原味的元素,想建立一套集旅游、农家乐、民族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度假村落……但这些想法的实施不仅仅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更多的是要真正让白族文化重回铁炉,让铁炉的白族人不仅仅只是在民族识别的时候认同自己是白族,更要让他们在服饰、饮食、歌谣、茶道等方面看到白族自身的文化元素,身为白族人不忘祖先,不忘文化,永远值得他们骄傲。在这些方面,政府所做的确实比较欠缺,整个计划仅仅只是在计划当中,落实有难度且不说,政府在更多的时候,只是倡导人们开始往这个方向走,而并没有在后续给予更多地扶持和照顾。
总的来说,政府应该在塑造民族经济和文化上,起到引导者和管理者的双重作用,既要积极引导,更要注意后期的扶持与管理;不仅仅是花钱拨款解决问题,更要组织人力物力去坚持创造品牌。要有这样的理念,才能真正地谈得上重新构建民族文化。(作者单位:1.湖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2.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剑.湘鄂西白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J].民族大家庭,2008,06:38-40.
[2]张丽剑.铁炉白族乡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J].咸宁学院学报,2011,07:11-12.
[3]寸丽香.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J].大理文化,2009,02:53-58.
[4]陈辉.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9.
[5]刘木球.民族乡治理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