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离不开农村群众文化的支持,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一方面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落地生根,一方面关系到“文化自信”层面的重要意义。因此,探究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供给方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针。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特色文化培育、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对农村文化供给的基本方式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建设是基本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既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镇街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同步建设,整体推进,实现农村群众文化供给方式的转变,这是当前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以本人所在的镇为例,加以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随着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战略的实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格局。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国家加大了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改善。新建镇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100余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10个、“农家书屋”12个。资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农民党员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实现共享。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手工编织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镇村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斷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10%。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镇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还仅限于部分试点村,全镇22个行政村,只有10个村建立了标准化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多数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100余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镇村各类文化活动开展比较好,而经济较困难的村文化活动开展的较少。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严重不足。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部分热爱文艺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导致农村文化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三无”文化站。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投入,加强农村综合文化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文化站要科学性的理解习总书记的讲话,要将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融入这个作品中,通过收集、整理、展出等不同的方式建设农村综合性文化站模式,进而前面落实“文化自信”的要求。把农村文化站室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级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镇村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加强农村特色化区域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文化活动内容决定着文化活动对群众的吸引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活动的成效。农村文化要由“小文化”发展成“大文化”,促使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镇文化站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利用方便农民参与的文化设施和场所,组织开展农民喜爱的、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要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要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引导群众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彰显本地特色。例如,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上,可以根据每个村落的不同发展史,建立不同的文化品牌,如该村樱桃种植比较广泛,那么在实际的发展中该村文化发展要集中围绕樱桃文化。区域化发展所注重的是一个地区内文化体系的构建是否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地域环境、资源环境等背景,在推动文化发展之路上能不能与经济、政策相互统一协调,形成系列性的发展模式,而群众文化建设上可以以镇政府做担保,鼓励创建民营企业文化等,并且可以形成文化、科技、经济同步发展的文化发展规模,以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有较大知名度的群众文化品牌。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采取有效途径和办法,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综合文化站。要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稳定思想,安心工作,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向专职化发展,要积极为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其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推进健康、向上、和谐的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要组织开展“十百千”活动,选拔10名文化拔尖人才为带头人,培养100名优秀专业人才,带动1000名骨干分子,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工作者,为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综合所述,“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特色文化培育、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农村群众文化发展阵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文化发展之路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所以,对待现阶段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严格落实党和国家的基本要求,领会农村群众文化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一方面丰富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落实“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建设是基本工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群众提供健康而又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既是深入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镇街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同步建设,整体推进,实现农村群众文化供给方式的转变,这是当前必须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以本人所在的镇为例,加以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后,随着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战略的实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目前,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主要以电视为主,以报刊杂志、网络传播、群众文化、广场文化为补充,呈现出现代化、多样化的格局。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国家加大了公共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改善。新建镇综合文化站1个,面积100余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10个、“农家书屋”12个。资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农民党员教育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相得益彰,实现共享。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手工编织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镇村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斷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10%。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镇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还仅限于部分试点村,全镇22个行政村,只有10个村建立了标准化的村级文化活动室,多数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100余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镇村各类文化活动开展比较好,而经济较困难的村文化活动开展的较少。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严重不足。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部分热爱文艺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导致农村文化人才流失;另一方面,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三无”文化站。
三、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投入,加强农村综合文化设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文化站要科学性的理解习总书记的讲话,要将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融入这个作品中,通过收集、整理、展出等不同的方式建设农村综合性文化站模式,进而前面落实“文化自信”的要求。把农村文化站室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级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镇村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二)加强农村特色化区域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文化活动内容决定着文化活动对群众的吸引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活动的成效。农村文化要由“小文化”发展成“大文化”,促使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镇文化站要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利用方便农民参与的文化设施和场所,组织开展农民喜爱的、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要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要发挥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引导群众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彰显本地特色。例如,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上,可以根据每个村落的不同发展史,建立不同的文化品牌,如该村樱桃种植比较广泛,那么在实际的发展中该村文化发展要集中围绕樱桃文化。区域化发展所注重的是一个地区内文化体系的构建是否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地域环境、资源环境等背景,在推动文化发展之路上能不能与经济、政策相互统一协调,形成系列性的发展模式,而群众文化建设上可以以镇政府做担保,鼓励创建民营企业文化等,并且可以形成文化、科技、经济同步发展的文化发展规模,以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目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有较大知名度的群众文化品牌。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采取有效途径和办法,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综合文化站。要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稳定思想,安心工作,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要向专职化发展,要积极为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其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推进健康、向上、和谐的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要组织开展“十百千”活动,选拔10名文化拔尖人才为带头人,培养100名优秀专业人才,带动1000名骨干分子,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村文化工作者,为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综合所述,“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强特色文化培育、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农村群众文化发展阵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文化发展之路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所以,对待现阶段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严格落实党和国家的基本要求,领会农村群众文化的内涵和发展规律,一方面丰富农村群众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落实“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