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而且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方法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和语感的培养,更要承担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传统文化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课程。语文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恰恰为实现情感目标提供了范例。如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语言,存在的家园”对汉字和汉语的发展变化作了详尽地论证,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目标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懂得: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中学生不但要学好我国语言文字,用好语言文字,更要激發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情感。
2.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凝聚着先辈的心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作为一名中国人,学习、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知识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从无数先辈留下的成果中有所感悟,得到对自己人生的启发,进而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整合,充分利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例如教材中的一些文言文、经典诗词、名著节选等,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背诵、朗诵、阅读交流等实践性学习的方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难理解的文学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思想,进而掌握本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合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得出古代的“贬谪文化”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讲授学习《陈情表》,可以懂得儒家“孝”文化;《指南录后序》理解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君爱国”思想……每册课本中的富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都应该倾心倾力,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最终积淀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巧设课堂环节,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工作,要能够挖掘教材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合理提问,让学生们思考讨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的时候(第一课时解决字词并梳理课文),为了渗透传统文化,由本版块主题“经世济民”导入,首先提问“经世济民”的理解,学生们都回答不上来,这样,让他们查工具书掌握了内涵之后,再举例证明,学生们回答陆游、范仲淹、文天祥、屈原、司马迁……这样导入新课之后,开始探究“仁政”思想的内涵。在这一部分中重点探究三个问题:“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阶段的措施对当今社会治国理政有何现实意义?你认为梁惠王接受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了吗?既然这一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背景下是没有市场的,那么孟子又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由此引出孟子的胸怀天下、大任担当的家国情怀,进而向孟子致敬、向儒家思想致敬、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最后总结: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让我们自觉践行儒家思想,响应习总书记号召的十九大报告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3.从日常生活当中汲取素材,适时灌输传统文化
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早期农耕社会先民们与大自然斗争中总结的生存或生活经验,每一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深广的群众基础。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或中秋节等,再加上近年对传统节日进行了放假安排,所以,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追溯渊源,真正弄明白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文化,这样的传承更活,意义也更深远。
4.充分利用当地的课外资源,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内,还在课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本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充分发掘乡土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除了通过课内对历史故事、具体典故的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以外,还可以带领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古迹、欣赏传统书法碑帖、参看纪念馆等,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当学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并切身感受到带给自己的文化熏陶和感染的时候,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思考和探索,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利于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才能更有利于文化素养和自我品质的提高。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学习、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华,这也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丽丽,论述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及做法[J].教育:语文教育,242·2017年5月 第16卷
[2]尹丹,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教育,2017(3),23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方法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传授和语感的培养,更要承担起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传统文化可以实现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课程。语文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恰恰为实现情感目标提供了范例。如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语言,存在的家园”对汉字和汉语的发展变化作了详尽地论证,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目标的同时,更要让学生懂得: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中学生不但要学好我国语言文字,用好语言文字,更要激發热爱母语、热爱祖国的情感。
2.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凝聚着先辈的心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作为一名中国人,学习、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知识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在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从无数先辈留下的成果中有所感悟,得到对自己人生的启发,进而帮助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1.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课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整合,充分利用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来启发学生。例如教材中的一些文言文、经典诗词、名著节选等,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背诵、朗诵、阅读交流等实践性学习的方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难理解的文学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这样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思想,进而掌握本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结合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得出古代的“贬谪文化”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讲授学习《陈情表》,可以懂得儒家“孝”文化;《指南录后序》理解了传统文化中的“忠君爱国”思想……每册课本中的富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都应该倾心倾力,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中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动力,最终积淀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巧设课堂环节,渗透传统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工作,要能够挖掘教材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合理提问,让学生们思考讨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第二课时的时候(第一课时解决字词并梳理课文),为了渗透传统文化,由本版块主题“经世济民”导入,首先提问“经世济民”的理解,学生们都回答不上来,这样,让他们查工具书掌握了内涵之后,再举例证明,学生们回答陆游、范仲淹、文天祥、屈原、司马迁……这样导入新课之后,开始探究“仁政”思想的内涵。在这一部分中重点探究三个问题:“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阶段的措施对当今社会治国理政有何现实意义?你认为梁惠王接受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了吗?既然这一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以武力统治天下的背景下是没有市场的,那么孟子又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由此引出孟子的胸怀天下、大任担当的家国情怀,进而向孟子致敬、向儒家思想致敬、向优秀传统文化致敬。最后总结: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让我们自觉践行儒家思想,响应习总书记号召的十九大报告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3.从日常生活当中汲取素材,适时灌输传统文化
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早期农耕社会先民们与大自然斗争中总结的生存或生活经验,每一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历史渊源和深广的群众基础。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或中秋节等,再加上近年对传统节日进行了放假安排,所以,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追溯渊源,真正弄明白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文化,这样的传承更活,意义也更深远。
4.充分利用当地的课外资源,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不仅在课内,还在课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本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充分发掘乡土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除了通过课内对历史故事、具体典故的学习了解传统文化以外,还可以带领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文化古迹、欣赏传统书法碑帖、参看纪念馆等,让学生切身的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只有当学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并切身感受到带给自己的文化熏陶和感染的时候,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思考和探索,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利于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掌握,才能更有利于文化素养和自我品质的提高。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学习、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自觉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华,这也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丽丽,论述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及做法[J].教育:语文教育,242·2017年5月 第16卷
[2]尹丹,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教育,2017(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