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舒婷,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其著名诗歌《致橡树》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律动,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爱情观的向往之情。本文就来解读舒婷的这部著名的诗歌作品《致橡树》。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解读;诗人
舒婷,中国当代诗人中朦胧诗的代表性诗人,厦门市文联主席。舒婷的《致橡树》是她的爱情诗歌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歌颂了平等自由的爱情观,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了爱情的热烈、真挚与坚贞。这首诗在青年人中广为流传。
一、《致橡树》中平等的爱情观
对舒婷《致橡树》的解读有很多种,首先一种不得不提出来的就是这是一个倡导平等爱情观的爱情诗。通过诗中所表达的种种情感,我们都能够看到里面的情感倾向。诗人想要表达的爱情不是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受到桎梏的情感,而是新时代女性所追求的平等的爱情,这样的“平等”在《致橡树》中着实让人感动。
在第一节中有“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开场就表达出木棉的情感,并不是为了高攀,也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一厢情愿等。木棉的认为的爱情是平等的,没有其它邪念的爱情,所以诗歌中表达出了木棉爱情的动机的纯净,只为爱情本身,采用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这种情感,读罢让人感动不已。
当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还能够发现一些爱情中的不平等的现象,新时代来临之际,这样的不平等尤其明显,人们看待爱情都是以丰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爱情婚姻充满了交换意识,有的为了攀龙附凤,有的为了炫耀等,爱情已经不再如当初纯粹,当今社会潜在的不平等还是存在的,所以诗人歌颂了这样一种平等的爱情观,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情意。这样的纯粹的爱情令人向往,掀起了人们内心对于爱情最初追求的念想。人们还是会为一些最初的美好而感动。
在第三节中有“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又能够看出爱情的平等的追求之心,我们是恋人就彼此分担所有的甘苦与困难,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相守在一起,这就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不离不弃。
二、《致橡树》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舒婷的这首《致橡树》除了表达了一种对平等爱情的歌颂,也渗透出了女性的独立意识。舒婷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在1977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女性的解放也还并没有想象中彻底,传统的爱情与家庭伦理观依然盛行于祖國大地,那个时候舒婷的这首对平等歌颂的爱情诗,让人们的内心像泄闸的洪水一样,人们压抑的内心好像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舒婷的这首《致橡树》就是爱情方面的突破口,站在女性角度的诗歌,却让男性和女性都为之感动。
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社会还处于混沌期,女性的地位并不像想象中平等,很多家庭受传统伦理观影响,在女孩子涨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会给她相亲嫁人,那个时候很多家庭出生地的女孩子还不能违抗家庭的意思,所以仍然还有一些包办婚姻的出现。除了包办,社会舆论对大龄单身女性也有着一定的压力,导致总体上而言,女性在爱情婚姻中有着不平等的地位。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男性对女性的看法也是一样,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在爱情中女性应该处于被动地位,男性应该处于主动地位。这一看法也是导致舒婷创作这首诗歌的缘由。在这首诗歌中,“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明木棉并不信奉在爱情中作为一种牺牲品与附属品,不是爱情中的点缀,而是与对方站在同等位置上的相爱相守。“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就能够看出,诗人所想要表达的爱情是建立在女性独立的基础上的,女性不是附属品,而和男性一样是“树的形象”,这颗“树”在橡树旁,不是蹲着,而是站着,有着同样的形象在一起,彼此恋慕,心心相印。
舒婷的这首诗放在当代也依然受用,这就是其诗歌一直受到欢迎的原因。每读一次都能够感受到一种爱情的力量,一种女性的独立的意识,这样的意识让我们在爱情中充满了能量,不再畏惧,不再怯懦,而是变得勇敢与坚强起来。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对于爱情的看法,不管是在当代还是在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看法总是有太多的附属条件,这样的附属条件让真正的爱情变得不再纯粹,人们的感情生活并没有随着物质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好,现在的离婚率反而越来越高。所以舒婷的这首《致橡树》才能够流传至今,也不会被淘汰。
三、结语
舒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朦胧派诗人代表,她的《致橡树》是当代爱情诗歌的典范之作,歌颂了男女平等的爱情,强调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意识,平等的爱情是没有附加条件的相爱相守,这样的爱情观在依然适用于当代生活中的爱情。
参考文献
[1] 张景艳.比肩而站中的忖思——舒婷《致橡树》的另维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
[2] 马树华.从语境理论角度探究《致橡树》的多重意蕴[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
作者简介:胡丹妮,长沙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舒婷;致橡树;解读;诗人
舒婷,中国当代诗人中朦胧诗的代表性诗人,厦门市文联主席。舒婷的《致橡树》是她的爱情诗歌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诗歌歌颂了平等自由的爱情观,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了爱情的热烈、真挚与坚贞。这首诗在青年人中广为流传。
一、《致橡树》中平等的爱情观
对舒婷《致橡树》的解读有很多种,首先一种不得不提出来的就是这是一个倡导平等爱情观的爱情诗。通过诗中所表达的种种情感,我们都能够看到里面的情感倾向。诗人想要表达的爱情不是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受到桎梏的情感,而是新时代女性所追求的平等的爱情,这样的“平等”在《致橡树》中着实让人感动。
在第一节中有“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开场就表达出木棉的情感,并不是为了高攀,也不是为了炫耀,更不是一厢情愿等。木棉的认为的爱情是平等的,没有其它邪念的爱情,所以诗歌中表达出了木棉爱情的动机的纯净,只为爱情本身,采用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这种情感,读罢让人感动不已。
当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还能够发现一些爱情中的不平等的现象,新时代来临之际,这样的不平等尤其明显,人们看待爱情都是以丰厚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爱情婚姻充满了交换意识,有的为了攀龙附凤,有的为了炫耀等,爱情已经不再如当初纯粹,当今社会潜在的不平等还是存在的,所以诗人歌颂了这样一种平等的爱情观,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情意。这样的纯粹的爱情令人向往,掀起了人们内心对于爱情最初追求的念想。人们还是会为一些最初的美好而感动。
在第三节中有“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表明恋人要“同甘苦,共患难。”又能够看出爱情的平等的追求之心,我们是恋人就彼此分担所有的甘苦与困难,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相守在一起,这就是爱情的最高境界,不离不弃。
二、《致橡树》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舒婷的这首《致橡树》除了表达了一种对平等爱情的歌颂,也渗透出了女性的独立意识。舒婷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在1977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女性的解放也还并没有想象中彻底,传统的爱情与家庭伦理观依然盛行于祖國大地,那个时候舒婷的这首对平等歌颂的爱情诗,让人们的内心像泄闸的洪水一样,人们压抑的内心好像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舒婷的这首《致橡树》就是爱情方面的突破口,站在女性角度的诗歌,却让男性和女性都为之感动。
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社会还处于混沌期,女性的地位并不像想象中平等,很多家庭受传统伦理观影响,在女孩子涨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会给她相亲嫁人,那个时候很多家庭出生地的女孩子还不能违抗家庭的意思,所以仍然还有一些包办婚姻的出现。除了包办,社会舆论对大龄单身女性也有着一定的压力,导致总体上而言,女性在爱情婚姻中有着不平等的地位。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男性对女性的看法也是一样,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在爱情中女性应该处于被动地位,男性应该处于主动地位。这一看法也是导致舒婷创作这首诗歌的缘由。在这首诗歌中,“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说明木棉并不信奉在爱情中作为一种牺牲品与附属品,不是爱情中的点缀,而是与对方站在同等位置上的相爱相守。“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就能够看出,诗人所想要表达的爱情是建立在女性独立的基础上的,女性不是附属品,而和男性一样是“树的形象”,这颗“树”在橡树旁,不是蹲着,而是站着,有着同样的形象在一起,彼此恋慕,心心相印。
舒婷的这首诗放在当代也依然受用,这就是其诗歌一直受到欢迎的原因。每读一次都能够感受到一种爱情的力量,一种女性的独立的意识,这样的意识让我们在爱情中充满了能量,不再畏惧,不再怯懦,而是变得勇敢与坚强起来。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的对于爱情的看法,不管是在当代还是在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看法总是有太多的附属条件,这样的附属条件让真正的爱情变得不再纯粹,人们的感情生活并没有随着物质条件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好,现在的离婚率反而越来越高。所以舒婷的这首《致橡树》才能够流传至今,也不会被淘汰。
三、结语
舒婷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朦胧派诗人代表,她的《致橡树》是当代爱情诗歌的典范之作,歌颂了男女平等的爱情,强调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意识,平等的爱情是没有附加条件的相爱相守,这样的爱情观在依然适用于当代生活中的爱情。
参考文献
[1] 张景艳.比肩而站中的忖思——舒婷《致橡树》的另维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
[2] 马树华.从语境理论角度探究《致橡树》的多重意蕴[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
作者简介:胡丹妮,长沙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