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不断融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实现了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多媒体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極性;在新知讲述环节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限制,引导学生交际;在课堂总结环节,运用多媒体建立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体认知所学。
关键词:中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对策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从依靠黑板、粉笔转变为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直观形象的画面、情境等引导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立对所学的整体认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要如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价值呢?
一、课堂导入,创设氛围,点燃兴趣
课堂导入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起始环节,也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带入到有效的学习状态之中,为新知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传统的中学英语导入活动开展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境:教师直接拿着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朗读词汇、理解语法等。如此机械的导入,削弱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基于此,我把握新课改时机,立足多媒体的价值,尝试在导入活动开展中,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词播放乐曲、视频等,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自主进入英语学习状态。以Earthquakes为例,在导入活动开展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唐山大地震》此影片的有关片段。毁灭性的画面一经展现,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在天翻地覆的画面感知中,不由心惊,产生地震真可怕这样的想法,甚至有些学生在脑海中浮现了这样的问题: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要如何应对地震呢?我们要如何在地震中保护生命呢?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自然会对“地震”产生探究兴趣。在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之后,我自然而然地展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使其顺利地进入新知课堂,对所学内容展开探究。如此教学,不仅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价值,还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新知讲解,创设情境,引导交流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自由交流。在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采取解析文本的方式,将文本中的词汇、语法等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觉得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样的灌输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的语言交际,导致“哑巴英语”的产生。语言的学习是以具体的语境为载体的,在缺乏语境的情况下,学生是难以扎实掌握语言知识,也无法对其进行灵活运用的。而且,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化的缺失,将使学生在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下,难以有效交际。针对诸此种种问题,我在组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将语言知识融入到情境中,还将语言文化融合其中,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并借助所学自由交际。以Festival around the world为例,本单元是以节日为话题的。节日是文化的结晶,在缺失文化的情况下,学生对节日的认知将是片面的。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各国的节日,将其带入到文化情境之中。接着,则重点展现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鼓励学生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对中西方的传统节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其差异所在。在这样的自主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建立对各国传统节日的深刻认知,还可以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对各国节日进行说明,加深对其理解。最后,我创设了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人,展现西方国家的感恩节和我国的父亲节或母亲节,以此在对话中,领略各国的文化风采。如此教学,不仅突破了重难点知识的限制,还使学生获得了英语学习主动权,在体验情境中,积累、运用所学,有利于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课堂总结,思维导图,整体认知
课堂总结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开展旨在检验学生的所学,帮助其建立整体认知。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组织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词汇、语法等以结构图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将之前所学的语言知识引入其中,从而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下,丰富知识储备,整体把握所学。
总之,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多媒体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新知讲述环节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限制,引导学生交际;在课堂总结环节,运用多媒体建立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体认知所学。从而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秋伶.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32):69.
[2]邓莉.农村中学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中学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对策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从依靠黑板、粉笔转变为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还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直观形象的画面、情境等引导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立对所学的整体认知,提高英语阅读教学质量。那么,我们要如何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价值呢?
一、课堂导入,创设氛围,点燃兴趣
课堂导入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起始环节,也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将学生带入到有效的学习状态之中,为新知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传统的中学英语导入活动开展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境:教师直接拿着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朗读词汇、理解语法等。如此机械的导入,削弱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基于此,我把握新课改时机,立足多媒体的价值,尝试在导入活动开展中,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词播放乐曲、视频等,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在多种感官的作用下,自主进入英语学习状态。以Earthquakes为例,在导入活动开展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唐山大地震》此影片的有关片段。毁灭性的画面一经展现,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在天翻地覆的画面感知中,不由心惊,产生地震真可怕这样的想法,甚至有些学生在脑海中浮现了这样的问题:地震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要如何应对地震呢?我们要如何在地震中保护生命呢?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学生自然会对“地震”产生探究兴趣。在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之后,我自然而然地展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使其顺利地进入新知课堂,对所学内容展开探究。如此教学,不仅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价值,还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新知讲解,创设情境,引导交流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自由交流。在传统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采取解析文本的方式,将文本中的词汇、语法等知识点展现在学生面前,觉得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样的灌输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的语言交际,导致“哑巴英语”的产生。语言的学习是以具体的语境为载体的,在缺乏语境的情况下,学生是难以扎实掌握语言知识,也无法对其进行灵活运用的。而且,语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化的缺失,将使学生在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下,难以有效交际。针对诸此种种问题,我在组织阅读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将语言知识融入到情境中,还将语言文化融合其中,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并借助所学自由交际。以Festival around the world为例,本单元是以节日为话题的。节日是文化的结晶,在缺失文化的情况下,学生对节日的认知将是片面的。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各国的节日,将其带入到文化情境之中。接着,则重点展现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鼓励学生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对中西方的传统节日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其差异所在。在这样的自主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建立对各国传统节日的深刻认知,还可以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对各国节日进行说明,加深对其理解。最后,我创设了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人,展现西方国家的感恩节和我国的父亲节或母亲节,以此在对话中,领略各国的文化风采。如此教学,不仅突破了重难点知识的限制,还使学生获得了英语学习主动权,在体验情境中,积累、运用所学,有利于英语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课堂总结,思维导图,整体认知
课堂总结是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其开展旨在检验学生的所学,帮助其建立整体认知。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在组织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往往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词汇、语法等以结构图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将之前所学的语言知识引入其中,从而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下,丰富知识储备,整体把握所学。
总之,在中学英语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多媒体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新知讲述环节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限制,引导学生交际;在课堂总结环节,运用多媒体建立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整体认知所学。从而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的过程中,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秋伶.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32):69.
[2]邓莉.农村中学的英语阅读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