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南黎族村落船型屋建筑群对于研究黎族先民的历史与文脉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建造时期、建筑形式、历史故事等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其不断被损坏,或遗弃,或拆毁。因此,文章基于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应急避难的视角,探讨和研究村落修缮保护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黎族;传统村落;修缮保护;应急避难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 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海南黎族船型屋民居传统营造技艺的创新设计研究”(2020BG105)、2019 年海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自然科学领域) 高层次人才项目 “海南自贸区 (港) 建设中热带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研究”(2019RC197)、2020 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海南省初高中‘四点半课堂’一校一品、一专多能非遗特色艺术课程设置与应用研究”(Hnjg2020ZD-22)、2020年度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海南美丽乡村建设中灾害避难所设计研究”(Hys2020-319)研究成果。
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的修缮保护越来越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修缮保护不仅可以重新焕发黎族建筑的文化魅力,而且有助于提升海南城市的未来形象。
一、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修缮现状
(一)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修缮状况
在海南传统村落建筑中,船型屋是其代表,也是海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古老的住宅形式正在逐渐淡出生活的舞台,目前仍能保存下来的黎族村落仅有白查村、初保村、什寒村和洪水村等。为了对它们进行修缮保护,各个地区也采用了不同的修缮模式,主要为“福尔马林式”“整村迁移式”“部分改造式”等保护模式。但是,一些保护模式存在弊端,导致修缮保护工作呈现“千村一面”等现象,没有真正体现黎族建筑的地域文化价值。
(二)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的不同修缮类型
1.白查村“福尔马林式”的保护
白查村位于海南东方市山区中,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该村走到了村落修缮保护的十字路口。随后,该村采用了“福尔马林式”的保护方式,虽然在整体上保护了村落民居免受再次破坏,但是这种方式的保护思路缺少人本主义思想,导致无人居住的村落失去人文情感价值。
2.初保村“整村迁移式”的保护
初保村具有典型的黎族船型屋和金字屋,2013年初保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随着初保村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随之而来的是盲目无规划的旅游开发,给该村造成了一定的生态压力。在采取整村迁移的保护策略后,更是导致其成为一座“空心村”。
3.什寒村“部分改造式”的保护
琼中什寒村是海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该村引入旅游业,虽然在旅游业发展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完善,形成了较好的村落经济生态,但该村作为黎族、苗族聚居地,在修缮保护的工作中造成了黎族、苗族文化的混淆,出现建筑装饰文化混乱的现象。
二、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修缮应急空间配置及策略
(一)建筑修缮应急空间配置体系
芬兰建筑师尤嘎·尤基莱托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结合现实和潜在的文化、物质和环境资源,承担起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正是为了在修缮保护过程中,对关键构件以及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及时修复和保护。应急避难空间中的配置设施,是建筑修缮过程、构件保存中需求的载体,同时也是修缮应急避难和日常展示的媒介。
配置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保护性、宣教性,不仅要起到对关键建筑构件进行及时修缮的作用,而且在视觉上要融入村落环境。同时,应根据空间本身特点、地域特征和村落现状进行设计布局。
(二)建筑修缮应急空间的策略
在目前海南传统建筑修缮的模式下,需要考虑如何对其进行修缮策略的调整,如何促使历史建筑的保护从“保”向“活”演变,实现历史建筑的可持续传承是我们今后必定要克服的难点。
1.开拓理念、活化思想
历史建筑之所以值得保护,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历史的痕迹彰显曾经存在过的人、物、事,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回忆,让人触摸到时间的流动。因此,对黎族建筑的修缮保护需要立足于村落整体或者单个建筑物,将黎族民族文化的图形元素融入修缮过程,并且注重将黎族建筑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于社会。
2.注重引导、把控细节
在海南黎族传统建筑修缮保护过程中,正确科学的引导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地域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进而为海南地区开发旅游业助力。黎族传统建筑作为海南地域文化特殊的记忆载体,其中的一些建筑构件作为细节,就好像是建筑的微表情。对黎族建筑构件细节的把握,要注重对细节特殊性、丰富性和人性化的关注,促进海南地域文化持续发酵。
3.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关注
在海南,尊重、保护和重视黎族传统民居遗产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保护共识。目前,黎族部分村落的历史建筑尚存在宣传方式落后、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提升其受关注度,可以借助融媒体、宣传手册和文创衍生品等,有形式、有目的、有主题地开展宣传。
三、海南黎族传统村落
修缮保护策略
洪水村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内,洪水村的船型茅草屋是海南现存的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形茅草屋,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但是,随着海南居民住宅环境改善的步伐不断加快,村民们逐渐搬离原有的村落。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洪水村進行修缮保护的过程中,一些村民或村干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洪水村出现盲目拆旧建新的现象。对洪水村建筑不合理地开发与经营严重背离了对传统村落实施保护的初衷。金字形茅草屋的外观虽然被更新了,但破坏了原来简朴的村落景色,失去了传统村落独特的历史和自然价值。 (一)建立洪水村传统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
洪水村目前仍然存在大量船型屋“残骸”(图1),这些没有烟火气的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自然吞噬,不加干预的话只会加快船型屋的消失速度。针对这些已破败或者面临破败但仍然没有合适保护策略的船型屋,建立传统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有利于对部分构件进行及时修复,存放船型屋关键性构件,例如选材的木头、搭接节点等,有利于为后期村落建筑保护提供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的参考。具有研究价值与意义的物件木舀、藤竹编器具和腰织机等可为后续再利用建设提供依据,使洪水村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流传。
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在设计上应以“平急结合”为原则,即兼顾应急和日常使用两种功能需求,利用其功能和场所的优势应对不同阶段的需求。研究表明,人们在看到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环境及部件时,心里往往会产生共鸣,仿佛置身其中。应急避难空间应在满足保护建筑构件的功能的前提下,在不干扰的前提下植入展示的功能。
(二)建立传统建筑构件保护体系
黎族村落保护修复目前存在较大的问题,修缮过程中建筑构件的修原和保存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洪水村不同程度的建筑构架随处可见,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解剖”了船型屋的建筑构件和搭接方式。通过上述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的概念,进一步建立传统建筑构件保护体系,加深对洪水村传统建筑构件类型的了解与时代追溯,为现阶段洪水村的民居建设以及传统建筑保护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具有完善的建筑构件保护体系的前提下,这些存放在应急避难空间里的建筑记忆,在建筑完成修缮保护后都会以崭新的面貌回归黎族传统建筑当中,发挥它们的作用,讲述它们的历史故事。
(三)提升黎族村落的文化关注度
在洪水村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中,也出现了因对村落文化不熟悉而产生的新旧结合的违和样式。例如部分还具有功能性的民居和谷仓为避免自然环境造成的屋面破损情况,将原先的茅草屋顶变成了现代工艺的铁皮屋顶(图2),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屋面的磨损但却失去了传统建筑的原真性。
传统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不仅需要起到修缮保护的作用,更应该发挥其展示和宣传传统建筑原真性的作用,加深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以及对原真性的了解,让建筑在留存的过程发挥其价值,成为地域文化和历史的物质载体。
四、结语
对海南黎族村落建筑遗产进行修缮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南地域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海南地域文化的发展。通过对黎族建筑的修缮保护,为人们留下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建筑构件背后的故事、历史文脉、民俗风情。
参考文献:
[1]苏儒光.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与演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3):52-53.
[2]张引.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8):145-147.
[3]吴尧,毛一山.澳门居住建筑文化遗产的修缮保育与旅游开发:以郑家大屋为例[J].美术学报,2020(6):26-32.
[4]吴晓晖.德国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经验启示[J].中国名城,2020(12):41-48.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通讯作者:
张引,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设计与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关键词:黎族;传统村落;修缮保护;应急避难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 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海南黎族船型屋民居传统营造技艺的创新设计研究”(2020BG105)、2019 年海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自然科学领域) 高层次人才项目 “海南自贸区 (港) 建设中热带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研究”(2019RC197)、2020 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海南省初高中‘四点半课堂’一校一品、一专多能非遗特色艺术课程设置与应用研究”(Hnjg2020ZD-22)、2020年度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海南美丽乡村建设中灾害避难所设计研究”(Hys2020-319)研究成果。
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的修缮保护越来越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修缮保护不仅可以重新焕发黎族建筑的文化魅力,而且有助于提升海南城市的未来形象。
一、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修缮现状
(一)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修缮状况
在海南传统村落建筑中,船型屋是其代表,也是海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古老的住宅形式正在逐渐淡出生活的舞台,目前仍能保存下来的黎族村落仅有白查村、初保村、什寒村和洪水村等。为了对它们进行修缮保护,各个地区也采用了不同的修缮模式,主要为“福尔马林式”“整村迁移式”“部分改造式”等保护模式。但是,一些保护模式存在弊端,导致修缮保护工作呈现“千村一面”等现象,没有真正体现黎族建筑的地域文化价值。
(二)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的不同修缮类型
1.白查村“福尔马林式”的保护
白查村位于海南东方市山区中,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该村走到了村落修缮保护的十字路口。随后,该村采用了“福尔马林式”的保护方式,虽然在整体上保护了村落民居免受再次破坏,但是这种方式的保护思路缺少人本主义思想,导致无人居住的村落失去人文情感价值。
2.初保村“整村迁移式”的保护
初保村具有典型的黎族船型屋和金字屋,2013年初保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随着初保村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随之而来的是盲目无规划的旅游开发,给该村造成了一定的生态压力。在采取整村迁移的保护策略后,更是导致其成为一座“空心村”。
3.什寒村“部分改造式”的保护
琼中什寒村是海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该村引入旅游业,虽然在旅游业发展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完善,形成了较好的村落经济生态,但该村作为黎族、苗族聚居地,在修缮保护的工作中造成了黎族、苗族文化的混淆,出现建筑装饰文化混乱的现象。
二、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修缮应急空间配置及策略
(一)建筑修缮应急空间配置体系
芬兰建筑师尤嘎·尤基莱托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结合现实和潜在的文化、物质和环境资源,承担起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正是为了在修缮保护过程中,对关键构件以及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及时修复和保护。应急避难空间中的配置设施,是建筑修缮过程、构件保存中需求的载体,同时也是修缮应急避难和日常展示的媒介。
配置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保护性、宣教性,不仅要起到对关键建筑构件进行及时修缮的作用,而且在视觉上要融入村落环境。同时,应根据空间本身特点、地域特征和村落现状进行设计布局。
(二)建筑修缮应急空间的策略
在目前海南传统建筑修缮的模式下,需要考虑如何对其进行修缮策略的调整,如何促使历史建筑的保护从“保”向“活”演变,实现历史建筑的可持续传承是我们今后必定要克服的难点。
1.开拓理念、活化思想
历史建筑之所以值得保护,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历史的痕迹彰显曾经存在过的人、物、事,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回忆,让人触摸到时间的流动。因此,对黎族建筑的修缮保护需要立足于村落整体或者单个建筑物,将黎族民族文化的图形元素融入修缮过程,并且注重将黎族建筑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于社会。
2.注重引导、把控细节
在海南黎族传统建筑修缮保护过程中,正确科学的引导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地域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进而为海南地区开发旅游业助力。黎族传统建筑作为海南地域文化特殊的记忆载体,其中的一些建筑构件作为细节,就好像是建筑的微表情。对黎族建筑构件细节的把握,要注重对细节特殊性、丰富性和人性化的关注,促进海南地域文化持续发酵。
3.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关注
在海南,尊重、保护和重视黎族传统民居遗产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保护共识。目前,黎族部分村落的历史建筑尚存在宣传方式落后、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提升其受关注度,可以借助融媒体、宣传手册和文创衍生品等,有形式、有目的、有主题地开展宣传。
三、海南黎族传统村落
修缮保护策略
洪水村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内,洪水村的船型茅草屋是海南现存的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形茅草屋,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但是,随着海南居民住宅环境改善的步伐不断加快,村民们逐渐搬离原有的村落。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洪水村進行修缮保护的过程中,一些村民或村干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洪水村出现盲目拆旧建新的现象。对洪水村建筑不合理地开发与经营严重背离了对传统村落实施保护的初衷。金字形茅草屋的外观虽然被更新了,但破坏了原来简朴的村落景色,失去了传统村落独特的历史和自然价值。 (一)建立洪水村传统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
洪水村目前仍然存在大量船型屋“残骸”(图1),这些没有烟火气的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自然吞噬,不加干预的话只会加快船型屋的消失速度。针对这些已破败或者面临破败但仍然没有合适保护策略的船型屋,建立传统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有利于对部分构件进行及时修复,存放船型屋关键性构件,例如选材的木头、搭接节点等,有利于为后期村落建筑保护提供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的参考。具有研究价值与意义的物件木舀、藤竹编器具和腰织机等可为后续再利用建设提供依据,使洪水村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流传。
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在设计上应以“平急结合”为原则,即兼顾应急和日常使用两种功能需求,利用其功能和场所的优势应对不同阶段的需求。研究表明,人们在看到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环境及部件时,心里往往会产生共鸣,仿佛置身其中。应急避难空间应在满足保护建筑构件的功能的前提下,在不干扰的前提下植入展示的功能。
(二)建立传统建筑构件保护体系
黎族村落保护修复目前存在较大的问题,修缮过程中建筑构件的修原和保存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洪水村不同程度的建筑构架随处可见,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解剖”了船型屋的建筑构件和搭接方式。通过上述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的概念,进一步建立传统建筑构件保护体系,加深对洪水村传统建筑构件类型的了解与时代追溯,为现阶段洪水村的民居建设以及传统建筑保护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具有完善的建筑构件保护体系的前提下,这些存放在应急避难空间里的建筑记忆,在建筑完成修缮保护后都会以崭新的面貌回归黎族传统建筑当中,发挥它们的作用,讲述它们的历史故事。
(三)提升黎族村落的文化关注度
在洪水村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中,也出现了因对村落文化不熟悉而产生的新旧结合的违和样式。例如部分还具有功能性的民居和谷仓为避免自然环境造成的屋面破损情况,将原先的茅草屋顶变成了现代工艺的铁皮屋顶(图2),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屋面的磨损但却失去了传统建筑的原真性。
传统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不仅需要起到修缮保护的作用,更应该发挥其展示和宣传传统建筑原真性的作用,加深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以及对原真性的了解,让建筑在留存的过程发挥其价值,成为地域文化和历史的物质载体。
四、结语
对海南黎族村落建筑遗产进行修缮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南地域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海南地域文化的发展。通过对黎族建筑的修缮保护,为人们留下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建筑构件背后的故事、历史文脉、民俗风情。
参考文献:
[1]苏儒光.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与演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3):52-53.
[2]张引.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8):145-147.
[3]吴尧,毛一山.澳门居住建筑文化遗产的修缮保育与旅游开发:以郑家大屋为例[J].美术学报,2020(6):26-32.
[4]吴晓晖.德国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经验启示[J].中国名城,2020(12):41-48.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通讯作者:
张引,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设计与文化生态环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