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应急避难视角下村落修缮策略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海南黎族村落船型屋建筑群对于研究黎族先民的历史与文脉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建造时期、建筑形式、历史故事等都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其不断被损坏,或遗弃,或拆毁。因此,文章基于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应急避难的视角,探讨和研究村落修缮保护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黎族;传统村落;修缮保护;应急避难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0 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基于海南黎族船型屋民居传统营造技艺的创新设计研究”(2020BG105)、2019 年海南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 (自然科学领域) 高层次人才项目 “海南自贸区 (港) 建设中热带建筑与地域文化的创新性融合研究”(2019RC197)、2020 年度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海南省初高中‘四点半课堂’一校一品、一专多能非遗特色艺术课程设置与应用研究”(Hnjg2020ZD-22)、2020年度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海南美丽乡村建设中灾害避难所设计研究”(Hys2020-319)研究成果。
  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的修缮保护越来越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修缮保护不仅可以重新焕发黎族建筑的文化魅力,而且有助于提升海南城市的未来形象。
  一、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修缮现状
  (一)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修缮状况
  在海南传统村落建筑中,船型屋是其代表,也是海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古老的住宅形式正在逐渐淡出生活的舞台,目前仍能保存下来的黎族村落仅有白查村、初保村、什寒村和洪水村等。为了对它们进行修缮保护,各个地区也采用了不同的修缮模式,主要为“福尔马林式”“整村迁移式”“部分改造式”等保护模式。但是,一些保护模式存在弊端,导致修缮保护工作呈现“千村一面”等现象,没有真正体现黎族建筑的地域文化价值。
  (二)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的不同修缮类型
  1.白查村“福尔马林式”的保护
  白查村位于海南东方市山区中,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该村走到了村落修缮保护的十字路口。随后,该村采用了“福尔马林式”的保护方式,虽然在整体上保护了村落民居免受再次破坏,但是这种方式的保护思路缺少人本主义思想,导致无人居住的村落失去人文情感价值。
  2.初保村“整村迁移式”的保护
  初保村具有典型的黎族船型屋和金字屋,2013年初保村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随着初保村少数民族文化的发掘,随之而来的是盲目无规划的旅游开发,给该村造成了一定的生态压力。在采取整村迁移的保护策略后,更是导致其成为一座“空心村”。
  3.什寒村“部分改造式”的保护
  琼中什寒村是海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该村引入旅游业,虽然在旅游业发展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完善,形成了较好的村落经济生态,但该村作为黎族、苗族聚居地,在修缮保护的工作中造成了黎族、苗族文化的混淆,出现建筑装饰文化混乱的现象。
  二、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建筑修缮应急空间配置及策略
  (一)建筑修缮应急空间配置体系
  芬兰建筑师尤嘎·尤基莱托认为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结合现实和潜在的文化、物质和环境资源,承担起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正是为了在修缮保护过程中,对关键构件以及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及时修复和保护。应急避难空间中的配置设施,是建筑修缮过程、构件保存中需求的载体,同时也是修缮应急避难和日常展示的媒介。
  配置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保护性、宣教性,不仅要起到对关键建筑构件进行及时修缮的作用,而且在视觉上要融入村落环境。同时,应根据空间本身特点、地域特征和村落现状进行设计布局。
  (二)建筑修缮应急空间的策略
  在目前海南传统建筑修缮的模式下,需要考虑如何对其进行修缮策略的调整,如何促使历史建筑的保护从“保”向“活”演变,实现历史建筑的可持续传承是我们今后必定要克服的难点。
  1.开拓理念、活化思想
  历史建筑之所以值得保护,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历史的痕迹彰显曾经存在过的人、物、事,能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回忆,让人触摸到时间的流动。因此,对黎族建筑的修缮保护需要立足于村落整体或者单个建筑物,将黎族民族文化的图形元素融入修缮过程,并且注重将黎族建筑融入现代生活,服务于社会。
  2.注重引导、把控细节
  在海南黎族传统建筑修缮保护过程中,正确科学的引导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地域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进而为海南地区开发旅游业助力。黎族传统建筑作为海南地域文化特殊的记忆载体,其中的一些建筑构件作为细节,就好像是建筑的微表情。对黎族建筑构件细节的把握,要注重对细节特殊性、丰富性和人性化的关注,促进海南地域文化持续发酵。
  3.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关注
  在海南,尊重、保护和重视黎族传统民居遗产已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保护共识。目前,黎族部分村落的历史建筑尚存在宣传方式落后、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提升其受关注度,可以借助融媒体、宣传手册和文创衍生品等,有形式、有目的、有主题地开展宣传。
  三、海南黎族传统村落
  修缮保护策略
  洪水村位于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内,洪水村的船型茅草屋是海南现存的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形茅草屋,堪称“黎族文化的活化石”。但是,随着海南居民住宅环境改善的步伐不断加快,村民们逐渐搬离原有的村落。通过调查了解到,在洪水村進行修缮保护的过程中,一些村民或村干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洪水村出现盲目拆旧建新的现象。对洪水村建筑不合理地开发与经营严重背离了对传统村落实施保护的初衷。金字形茅草屋的外观虽然被更新了,但破坏了原来简朴的村落景色,失去了传统村落独特的历史和自然价值。   (一)建立洪水村传统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
  洪水村目前仍然存在大量船型屋“残骸”(图1),这些没有烟火气的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自然吞噬,不加干预的话只会加快船型屋的消失速度。针对这些已破败或者面临破败但仍然没有合适保护策略的船型屋,建立传统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有利于对部分构件进行及时修复,存放船型屋关键性构件,例如选材的木头、搭接节点等,有利于为后期村落建筑保护提供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的参考。具有研究价值与意义的物件木舀、藤竹编器具和腰织机等可为后续再利用建设提供依据,使洪水村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流传。
  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在设计上应以“平急结合”为原则,即兼顾应急和日常使用两种功能需求,利用其功能和场所的优势应对不同阶段的需求。研究表明,人们在看到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环境及部件时,心里往往会产生共鸣,仿佛置身其中。应急避难空间应在满足保护建筑构件的功能的前提下,在不干扰的前提下植入展示的功能。
  (二)建立传统建筑构件保护体系
  黎族村落保护修复目前存在较大的问题,修缮过程中建筑构件的修原和保存也存在较大的争议。洪水村不同程度的建筑构架随处可见,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解剖”了船型屋的建筑构件和搭接方式。通过上述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的概念,进一步建立传统建筑构件保护体系,加深对洪水村传统建筑构件类型的了解与时代追溯,为现阶段洪水村的民居建设以及传统建筑保护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具有完善的建筑构件保护体系的前提下,这些存放在应急避难空间里的建筑记忆,在建筑完成修缮保护后都会以崭新的面貌回归黎族传统建筑当中,发挥它们的作用,讲述它们的历史故事。
  (三)提升黎族村落的文化关注度
  在洪水村传统村落建筑的保护中,也出现了因对村落文化不熟悉而产生的新旧结合的违和样式。例如部分还具有功能性的民居和谷仓为避免自然环境造成的屋面破损情况,将原先的茅草屋顶变成了现代工艺的铁皮屋顶(图2),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屋面的磨损但却失去了传统建筑的原真性。
  传统建筑修缮应急避难空间不仅需要起到修缮保护的作用,更应该发挥其展示和宣传传统建筑原真性的作用,加深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以及对原真性的了解,让建筑在留存的过程发挥其价值,成为地域文化和历史的物质载体。
  四、结语
  对海南黎族村落建筑遗产进行修缮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海南地域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海南地域文化的发展。通过对黎族建筑的修缮保护,为人们留下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建筑构件背后的故事、历史文脉、民俗风情。
  参考文献:
  [1]苏儒光.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与演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4(3):52-53.
  [2]张引.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28):145-147.
  [3]吴尧,毛一山.澳门居住建筑文化遗产的修缮保育与旅游开发:以郑家大屋为例[J].美术学报,2020(6):26-32.
  [4]吴晓晖.德国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经验启示[J].中国名城,2020(12):41-48.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通讯作者:
   张引,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建筑遗产保护设计与文化生态环境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体现,可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引入公共艺术,从而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强化农民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意识。公共艺术的存在可使公共文化理念在广大农村积极有效地传播,提升农民的公共审美,强化信息沟通,增强文化自信。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需要
期刊
摘 要:牖在江南古典园林空间营造中不仅可以使空间与空间之间产生连续性的联系,还可以丰富园内景观层次,使有限的景观空间达到延展的效果,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以江南古典园林为例,文章从空间渗透、虚实设计、视界超越三个方面去分析研究牖在园林空间营造中的作用,深入了解其在江南古典园林空间营造中的意义,并举例说明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转换应用,为牖在现代化景观设计中应用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指导。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博物馆文化传播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文化传播是博物馆满足新时代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互联网时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趋势。文章以福建博物院“五馆服务工程”为例,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如何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创新发展,最终吸引更多人关注博物馆、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边界”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传播
期刊
摘 要:书店是商业建筑的一种,其销售的书籍是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书店同时还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高地,书店的经营状况、书店建筑空间的演变备受社会关注。文章梳理了我国書店的发展历程及其建筑空间发展的变化,以广州为例对现存有代表性的四十余处书店进行调查,总结了广州书店发展的四个阶段,并选取了新华书店永汉北路店、新华书店荔湾教育书店、广州购书中心与方所四家书店为代表案例,研究了小型书店、中型书店、大型书
期刊
摘 要:砖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筑,楼阁式砖塔是中国各种寺塔中常见的样式,其历史的发展与演变,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国古代高层建筑的技艺、艺术与精神象征的演变。文章分析了仿木楼阁式砖塔的含义,具体以溧水区永寿寺塔为例,对永寿寺塔的现状与保护进行总结。  关键词:仿木;楼阁式砖塔;永寿寺塔  一、仿木楼阁式砖塔  砖塔闻名于北魏时期,距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楼阁式砖塔各层沿东
期刊
摘 要:对于传统民居建筑这一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必须跨越单纯的显性的建筑本体现象进行文化、历史、政治、宗教、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深层次探索。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苏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挖掘出蕴藏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富有历史特色和地域特征的建筑文化价值,为苏北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对苏北地区民族性、地域性新建筑创作具有指导意义,更有利于打造苏北地域旅游和文化品牌,促进苏北地域文化圈的
期刊
摘 要:蘇州双塔市集在菜场设计改造过程中,从提供便民服务与多元功能空间、表达艺术趣味与生活治愈、承载生活记忆与城市文化、促进邻里互动与文旅发展等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人文情怀。该设计改造有助于改善传统菜场的问题,彰显生活美学与人文叙事,满足市民购物休闲、艺术审美与文化获得等需求,也有助于促进社区邻里互动与古城文旅发展,为未来菜场设计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塔市集;菜场;设计改造;人文情怀;市井文化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发展水平差距显著。加快农村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新农村建设涉及方面众多,文章以传统民居建筑为切入点,参考全国各地多个乡村建设案例,分析岭南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建筑保护活化的价值重要性及实践可行性。  关键词:岭南农村;传统建筑;保护活化  地处岭南的广东珠三角地区已经发展为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达经济
期刊
摘 要:纪念性景观空间环境的塑造包含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通过物质景观空间的营造表达出纪念主题的情感精神空间,是它的中心思想所在。文章结合具体创作案例分析了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情感空间塑造的方法,以促进淮海战役纪念性景观空间及此类景观环境的设计建造。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淮海战役;情感空间;环境塑造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红色文化传承视阈下淮海战役纪念性建筑与景观设计
期刊
摘 要:中国建筑集团作为国家大型中央企业,充分发挥自己在投资、设计及建造领域的优势,近年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深度参与全国的乡村振兴。文章综述整理相关文献和中国建筑集团近年来参与的乡村振兴实践,并结合上海市青浦区章堰村乡村振兴项目,提出中国建筑集团参与乡村振兴的三大思考,即:策劃先行,规划引领;校企合作,强强联合;造节营销,IP打造。中国建筑集团参与乡村振兴的一大探索,即乡村产业振兴。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