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慧教学是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教学特色,笔者在《哪吒闹海》的听课实录中,深切感受到智慧的语文教学让孩子如同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一般,什么才是智慧的教学?
朗读:于朴素中生花
几乎每一节语文课都会进行一种最朴素的训练——朗读,薛老师也不例外。他不仅舍得在朗读上花时间,更在方法上别具匠心,使课堂上笑声连连。朗读有三个层次:
第一,读通顺。这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石。很多老师舍不得把时间花在最基本的“读正确、读通顺”上,认为这应该是学生预习时的事。话虽如此,可一旦老师上课不重视,学生焉能自觉做到“正确通顺”呢?在薛老师的课上经常能听到“真流利”“终于读通了”这样的评价,这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同时也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指向,一种引导。遇到读不通顺的学生,薛老师定会给他第二次第三次朗读的机会,直至读正确通顺为止。学生是很会看眼色的,老师坚持的东西,孩子们也会重视。
第二,读懂。薛老师把这一过程巧妙地结合在正确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抓关键词来实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学生读课文,老师写板书,课文读完,板书呈现如下:朗读板书——两件法宝——三闹东海,龙王父子 哪吒闹海,一摆 ,便 ;一扔 ,便 ;一抖 ,便 。老百姓 。通过板书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学生对照板书能全面地讲这个故事了,是多么有成就感啊!可想而知,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这正好验证了:成功的喜悦是一种非常好的动力,它能促使儿童产生努力学习的愿望。
第三,读好。只把课文读正确、通顺还不够,还要读好。薛老师说:“重要的词要读重音”“有轻有重,就有起有伏,就好听了”“我们朗读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再也、又,这样的副词也很重要,要读重音”……看似蜻蜓点水般简单的点拨,恰恰是学生迷雾中前行的拐杖,有了这些朗读方法的专业指点,学生一定能读好。
“概述、讲述、转述”训练一条龙
学生上了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年级越高,越有“失语”现象,真令人心寒。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师只是在教知识、教理解,而很少教“思考”。相比之下,薛老师在本课中“概述、讲述、转述”一课三说的设计可谓精妙绝伦。概述:长话短说,将一篇文章浓缩成三句话,训练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将前因后果连接起来的逻辑思维能力。讲述:短话长说,带上想象,结合生活感知,将一句话扩展为三句话、一段话,训练的是学生想象的张力和语言的丰满度。转述:从不同角色不同角度来讲故事,训练的是角色转换后语言、情感相应变化后的表达,以及全面正确感知事情经过的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热爱和运用语言文字,长期接受这样经过专业洗礼的课堂学习、说话训练,学生还会“失语”吗?
板书:纲举目张
自从电教媒体蓬勃发展以来,板书便被悄悄遗忘了。一节课上完了,黑板大多除课题外空空如也,一块块占了教室四分之一墙面的黑板成了摆设。学生热热闹闹地学了一节课,往往不能迅速回忆起学了什么,更不能有条理地将所学的知识要点罗列出来。“一学就忘”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吧。反观薛老师的黑板,那叫“物尽其用”,除了上面呈现的朗读板块的板书外,还有概述:一件事——三句话,为何闹?如何闹:闹如何?讲述:一句话——三句话;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 ,便大喝一声 ;哪吒转身一看,只见 ,便笑着说 ;夜叉一听,便 。转述:一个故事——三种说法(目的不同,说法不同);龙王(告状);哪吒(解释)编者(颂扬)。
不听课,只看这板书,估计读者也能对整节课有大致地了解。学生看这样的板书,获益就更明显,即对自己所学内容之重点种下一棵“知识树”。一旦调动其中一枝,整棵“树”都能清晰呈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而目张,举一而反三,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教材研读的效果
无疑,薛法根老师是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者”,不仅他的学生受益,听他课的老师也同样受益:坐在他的课堂里,你可以看到“智慧的表情”:愉快、欢悦、幸福,哪怕这样的“表情”是经过付出“刻苦、辛劳、思考……”换来的,也甘之如饴。这大概就是“雪粉团”日益壮大的原因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所以,这样的老师,教材研读的能力非常强,在讲解这课时,薛老师还找了很多资料,她说:“这个故事是明朝一个叫许仲琳的想出来的,他写了一本书叫《封神演义》。‘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巡海夜叉,就是专门在海上巡逻、巡视的夜叉,名叫李艮。”看似简简单单的课外知识都是执教者钻研教材力度、深度的见证;学习的热切愿望,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所以,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幽默,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一线教师的教学热情;“语文课载不动许多愁”,所以这样的老师,心中有着明确的航标,一课一得,一得一法,从从容容,用五十个办法教一个孩子,用一百个办法解决一个问题,踏踏实实地为学生打开一扇聪明的窗户。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
朗读:于朴素中生花
几乎每一节语文课都会进行一种最朴素的训练——朗读,薛老师也不例外。他不仅舍得在朗读上花时间,更在方法上别具匠心,使课堂上笑声连连。朗读有三个层次:
第一,读通顺。这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石。很多老师舍不得把时间花在最基本的“读正确、读通顺”上,认为这应该是学生预习时的事。话虽如此,可一旦老师上课不重视,学生焉能自觉做到“正确通顺”呢?在薛老师的课上经常能听到“真流利”“终于读通了”这样的评价,这既是对学生的肯定,同时也是朗读训练的一种指向,一种引导。遇到读不通顺的学生,薛老师定会给他第二次第三次朗读的机会,直至读正确通顺为止。学生是很会看眼色的,老师坚持的东西,孩子们也会重视。
第二,读懂。薛老师把这一过程巧妙地结合在正确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抓关键词来实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学生读课文,老师写板书,课文读完,板书呈现如下:朗读板书——两件法宝——三闹东海,龙王父子 哪吒闹海,一摆 ,便 ;一扔 ,便 ;一抖 ,便 。老百姓 。通过板书课文内容一目了然,学生对照板书能全面地讲这个故事了,是多么有成就感啊!可想而知,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这正好验证了:成功的喜悦是一种非常好的动力,它能促使儿童产生努力学习的愿望。
第三,读好。只把课文读正确、通顺还不够,还要读好。薛老师说:“重要的词要读重音”“有轻有重,就有起有伏,就好听了”“我们朗读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再也、又,这样的副词也很重要,要读重音”……看似蜻蜓点水般简单的点拨,恰恰是学生迷雾中前行的拐杖,有了这些朗读方法的专业指点,学生一定能读好。
“概述、讲述、转述”训练一条龙
学生上了一节又一节的语文课,年级越高,越有“失语”现象,真令人心寒。主要原因就在于:老师只是在教知识、教理解,而很少教“思考”。相比之下,薛老师在本课中“概述、讲述、转述”一课三说的设计可谓精妙绝伦。概述:长话短说,将一篇文章浓缩成三句话,训练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将前因后果连接起来的逻辑思维能力。讲述:短话长说,带上想象,结合生活感知,将一句话扩展为三句话、一段话,训练的是学生想象的张力和语言的丰满度。转述:从不同角色不同角度来讲故事,训练的是角色转换后语言、情感相应变化后的表达,以及全面正确感知事情经过的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热爱和运用语言文字,长期接受这样经过专业洗礼的课堂学习、说话训练,学生还会“失语”吗?
板书:纲举目张
自从电教媒体蓬勃发展以来,板书便被悄悄遗忘了。一节课上完了,黑板大多除课题外空空如也,一块块占了教室四分之一墙面的黑板成了摆设。学生热热闹闹地学了一节课,往往不能迅速回忆起学了什么,更不能有条理地将所学的知识要点罗列出来。“一学就忘”大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吧。反观薛老师的黑板,那叫“物尽其用”,除了上面呈现的朗读板块的板书外,还有概述:一件事——三句话,为何闹?如何闹:闹如何?讲述:一句话——三句话;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 ,便大喝一声 ;哪吒转身一看,只见 ,便笑着说 ;夜叉一听,便 。转述:一个故事——三种说法(目的不同,说法不同);龙王(告状);哪吒(解释)编者(颂扬)。
不听课,只看这板书,估计读者也能对整节课有大致地了解。学生看这样的板书,获益就更明显,即对自己所学内容之重点种下一棵“知识树”。一旦调动其中一枝,整棵“树”都能清晰呈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而目张,举一而反三,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教材研读的效果
无疑,薛法根老师是一位“明智的脑力劳动者”,不仅他的学生受益,听他课的老师也同样受益:坐在他的课堂里,你可以看到“智慧的表情”:愉快、欢悦、幸福,哪怕这样的“表情”是经过付出“刻苦、辛劳、思考……”换来的,也甘之如饴。这大概就是“雪粉团”日益壮大的原因吧!
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所以,这样的老师,教材研读的能力非常强,在讲解这课时,薛老师还找了很多资料,她说:“这个故事是明朝一个叫许仲琳的想出来的,他写了一本书叫《封神演义》。‘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巡海夜叉,就是专门在海上巡逻、巡视的夜叉,名叫李艮。”看似简简单单的课外知识都是执教者钻研教材力度、深度的见证;学习的热切愿望,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动力。所以,老师用自己的智慧、幽默,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点燃一线教师的教学热情;“语文课载不动许多愁”,所以这样的老师,心中有着明确的航标,一课一得,一得一法,从从容容,用五十个办法教一个孩子,用一百个办法解决一个问题,踏踏实实地为学生打开一扇聪明的窗户。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