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体认、领会和践行道德内涵和道德价值,提升对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教育价值的认同与内化,可通过开发系列课堂观察量表,对课堂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和改进,进而提升学生的教育价值认同度。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育价值;课堂观察;价值认同;课例研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48-04
教育价值是教育作为客体对教育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的不同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应有效触及道德知识符号、结构体系的内部意义与价值,让学生深刻理解、体认、领会、践行道德内涵和道德价值。然而,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内容选择上,缺少对蕴含在道德知识表层符号与内在结构之下教育价值的提炼与挖掘,易导致学生产生道德教育“知行脱节”“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等现象,消解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为此,自2011年11月开始,南京市教研室组建课堂观察中心组,展开对“提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课例研究,探讨提升教育价值认同度的方法和策略。
一、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可观察的内容很多。因此,确定课堂观察维度,设计科学和可操作的量表是课堂观察的前提和基础。设计量表前,研修小组围绕主题召开课前会议,针对教学内容,提取、整理、归纳能够体现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有效因素;并制定指标体系,搭建课堂观察的框架模型。由此,从多种维度对教育价值认同度进行分解、分析,解构课堂,以改进课堂,追求教学的内在价值。
二、课堂典型事件的分析与改进
教研组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人生难免有挫折”一框为观察样本,邀请了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商艳青老师作为授课人,先后进行了两次课堂观察。结合课堂观察数据和典型事件,探析提升教学内容教育价值认同度的策略。
【第一次课例研修】
事件1:量表一中,对于课前4个任务,学生完成人数都为0;教师在课前没有布置任何任务;上课前,学生较为喧闹,不能做到静侯老师,缺乏对课堂的期待。
分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未能让学生提前熟悉教学要点,从而产生学习的难点、疑点、盲点,这导致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影响了课堂的深层次参与,难以实现教育价值的认同。
事件2: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经历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主题辩论活动。根据量表二,在“学生对教育价值认同内化情况分析”这一维度上,从语言行为指标看,参与应答14人次,其中准确表达的12次,创造性表达的3次,错误表达的2次。例如,学生认为,遇到挫折可以绕过去,开拓新路;挫折是坏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失败,只有极少数人成功。从非语言行为指标看,活动开展中,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有3个小组未进入讨论状态,未能专注倾听的为8人。
分析:教师发出的指令不明确,并掺杂插话式指令,如可以随意站起来发言,导致课堂秩序、效率受到影响。如果教师能制定辩论规则,设计明确的程序,学生准备会更充分,应答会更自如。同时,教师辩论过程的组织也较为混乱,如辩论前2分钟的讨论,教师未能执行。对活动中意外生成的错误资源未能有效开发、及时纠偏、机智引导、灵活推动。
事件3:量表三中,在“课后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访谈”这一维度上,观察教师提出“期中考试假如没考好怎么办”的问题。学生回答:找出本身的错误,听取家长老师的意见;向同学寻求方法;要积极面对,寻求帮助。在问及“希不希望遇到挫折”时,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希望”。
分析: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对于在遇到挫折时应选择的合适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在“心态的从容”这一教育价值上,学生缺乏应有的认同。
课例研修小组建议:
1.满足需要。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被感知,并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成长需要是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的需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能否让学生主动地认同、内化,关键在于学生能否产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准学生的脉搏,读懂学生的困惑。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最需要的是遭遇挫折时能换一种思维和心态,坦然、积极面对挫折;能找到合适、有效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2.任务驱动。建议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设置一定容量、梯度的课前任务。学生完成了基础目标所对应的小任务,才可能产生完成后续开放性任务的驱动力。
3.思维激辩。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愤”“悱”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本课教学中,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活调查,收集学生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典型性、冲突性挫折,如设置“周末的时间都被补习班排满了,没时间参加其他活动,该怎么办”等两难情境,让学生进行辨析、选择。
4.明晰指令。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指令清晰、科学,执行到位。问题设计要与学生的理解水平相适切,表述要准确、简练,以免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和认同。
5.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情感激发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诱导。因此,建议教师可运用语言本身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适当运用多媒体将生动的图像、具体的音频、视频与主题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实现审美的愉悦、心灵的满足、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这样的方式既动之以“理”,又辅之以“情”,定会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如教师可播放典型人物,如孟佩杰的视频,让学生受到感触、感动和感染。在本课结尾处播放电子相册,以鲜活的素材为背景,将学生的个体生活拓展延伸到集体、社会、国家,以期情感与理性的升华。 【第二次课例研修】
事件1:量表二中,在“学生对教育价值认同内化情况分析”这一维度上,应答人次18人,都能做到准确表达,且角度多样(表达战胜挫折的方法)。此外,个别环节上出现创造性表达(涂色活动)。
分析:教师接受研修小组的建议,围绕教育价值的认同与内化这一主题调整、改进了教学设计。如活动一:挫折的色彩。播放孟佩杰的相关视频,提问:孟佩杰所遇到的挫折给她的人生经历涂上了一笔什么样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种颜色,并说明理由。学生在题板上描绘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创意。再如活动三:我来帮帮你。课前,商老师收集了同学们一些典型的挫折案例,并提出要求:请各个小组抽取一个挫折案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课本上的方法,讨论、总结出战胜它的有效方法。学生经历着有意义的活动,体验着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活动设计为学生的参与、认同创造了空间和条件。
事件2:量表三中,在“课后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访谈“这一维度上,教师提问:问题1.你和另一位同学犯了同样的错误,老师只批评了你,你怎么办?学生回答:以前会很郁闷,现在觉得要调整心态,从自身找原因,学会自我疏导。问题2.是否希望遇到挫折?学生回答: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希望遇到,因为能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问题3.遇到的挫折越多越好吗?学生回答:要适量。
分析:从应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度较高,懂得了要调整心态,选用恰当的方法;学生所认同的新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
课例研修小组建议:
1.关注兴趣。改进后的课堂,指令明确简洁,学生能准确领悟、执行指令要求,执行人数多。但在个别环节上,从量表二中“非语言行为”这一维度看,有1/3的学生未能进入讨论状态或未能积极参与讨论,可能是教师在语言激发和情境冲突性的设计上,以及材料的呈现方式上有所欠缺。因此,建议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
2.调控引导。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即时调控。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意外的风景,或一些学生不能真正参与等现象。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并及时加以引导,必将导致学生间更大的“贫富差距”。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善于察言观色,要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声音特色、故事插入、活动补充等方法,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愿的问题,拨动学生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心弦。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虽然较能体现主题,但教师讲述感染力的缺乏,课堂调控的不到位或缺失在本课教学中也表现明显,影响了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如在活动二“挖掘挫折智慧”环节,教师创设了考试紧张,与同学产生矛盾,住校生想家等四个情境,展示问题:1.战胜它,让我学会了__;2.不战胜它,会让我__。要求学生续写并展开讨论。观察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写,有的学生在讨论,一些学生则表现出无所适从。这说明讨论组织的不够合理。教师应及时调控,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观照课堂文化的构建。
3.改进践行。表达改进或践行的愿望是认同与内化价值的重要特征,教学应增设这样的设计。同时,课后可布置一次行为作业,也可设计主题活动并跟踪观察。
课堂观察的核心是“基于证据的推论”,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本次课例研修中,我们设计了三张量表,构建了围绕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进行课堂观察的“抓手”“支架”。这样,既有数据的统计,也有典型事件的分析,探索、追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融合,避免课堂事件、课堂行为被数据随意剥离出来,为被观察者理解、诠释课堂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增进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修正,让趋向科学、系统、专业的课堂观察服务课堂、引领课堂、着色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江苏南京 2111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育价值;课堂观察;价值认同;课例研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8-0048-04
教育价值是教育作为客体对教育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的不同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应有效触及道德知识符号、结构体系的内部意义与价值,让学生深刻理解、体认、领会、践行道德内涵和道德价值。然而,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内容选择上,缺少对蕴含在道德知识表层符号与内在结构之下教育价值的提炼与挖掘,易导致学生产生道德教育“知行脱节”“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等现象,消解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为此,自2011年11月开始,南京市教研室组建课堂观察中心组,展开对“提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内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课例研究,探讨提升教育价值认同度的方法和策略。
一、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可观察的内容很多。因此,确定课堂观察维度,设计科学和可操作的量表是课堂观察的前提和基础。设计量表前,研修小组围绕主题召开课前会议,针对教学内容,提取、整理、归纳能够体现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有效因素;并制定指标体系,搭建课堂观察的框架模型。由此,从多种维度对教育价值认同度进行分解、分析,解构课堂,以改进课堂,追求教学的内在价值。
二、课堂典型事件的分析与改进
教研组以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课“人生难免有挫折”一框为观察样本,邀请了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商艳青老师作为授课人,先后进行了两次课堂观察。结合课堂观察数据和典型事件,探析提升教学内容教育价值认同度的策略。
【第一次课例研修】
事件1:量表一中,对于课前4个任务,学生完成人数都为0;教师在课前没有布置任何任务;上课前,学生较为喧闹,不能做到静侯老师,缺乏对课堂的期待。
分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未能让学生提前熟悉教学要点,从而产生学习的难点、疑点、盲点,这导致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影响了课堂的深层次参与,难以实现教育价值的认同。
事件2: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经历挫折是好事还是坏事”主题辩论活动。根据量表二,在“学生对教育价值认同内化情况分析”这一维度上,从语言行为指标看,参与应答14人次,其中准确表达的12次,创造性表达的3次,错误表达的2次。例如,学生认为,遇到挫折可以绕过去,开拓新路;挫折是坏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会失败,只有极少数人成功。从非语言行为指标看,活动开展中,课堂秩序较为混乱,有3个小组未进入讨论状态,未能专注倾听的为8人。
分析:教师发出的指令不明确,并掺杂插话式指令,如可以随意站起来发言,导致课堂秩序、效率受到影响。如果教师能制定辩论规则,设计明确的程序,学生准备会更充分,应答会更自如。同时,教师辩论过程的组织也较为混乱,如辩论前2分钟的讨论,教师未能执行。对活动中意外生成的错误资源未能有效开发、及时纠偏、机智引导、灵活推动。
事件3:量表三中,在“课后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访谈”这一维度上,观察教师提出“期中考试假如没考好怎么办”的问题。学生回答:找出本身的错误,听取家长老师的意见;向同学寻求方法;要积极面对,寻求帮助。在问及“希不希望遇到挫折”时,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希望”。
分析:学生的回答说明他们对于在遇到挫折时应选择的合适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同。但是,在“心态的从容”这一教育价值上,学生缺乏应有的认同。
课例研修小组建议:
1.满足需要。需要常以一种“缺乏感”被感知,并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成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成长需要是基于人生命成长的立场,在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呈现的需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能否让学生主动地认同、内化,关键在于学生能否产生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准学生的脉搏,读懂学生的困惑。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最需要的是遭遇挫折时能换一种思维和心态,坦然、积极面对挫折;能找到合适、有效的方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2.任务驱动。建议教师运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设置一定容量、梯度的课前任务。学生完成了基础目标所对应的小任务,才可能产生完成后续开放性任务的驱动力。
3.思维激辩。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愤”“悱”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本课教学中,建议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活调查,收集学生不同生活领域中的典型性、冲突性挫折,如设置“周末的时间都被补习班排满了,没时间参加其他活动,该怎么办”等两难情境,让学生进行辨析、选择。
4.明晰指令。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指令清晰、科学,执行到位。问题设计要与学生的理解水平相适切,表述要准确、简练,以免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和认同。
5.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的情感激发,这种情感激发是一种对学生的评价、诱导。因此,建议教师可运用语言本身具备表情达意的工具性特征,适当运用多媒体将生动的图像、具体的音频、视频与主题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实现审美的愉悦、心灵的满足、情感的激励、个性的陶冶。这样的方式既动之以“理”,又辅之以“情”,定会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如教师可播放典型人物,如孟佩杰的视频,让学生受到感触、感动和感染。在本课结尾处播放电子相册,以鲜活的素材为背景,将学生的个体生活拓展延伸到集体、社会、国家,以期情感与理性的升华。 【第二次课例研修】
事件1:量表二中,在“学生对教育价值认同内化情况分析”这一维度上,应答人次18人,都能做到准确表达,且角度多样(表达战胜挫折的方法)。此外,个别环节上出现创造性表达(涂色活动)。
分析:教师接受研修小组的建议,围绕教育价值的认同与内化这一主题调整、改进了教学设计。如活动一:挫折的色彩。播放孟佩杰的相关视频,提问:孟佩杰所遇到的挫折给她的人生经历涂上了一笔什么样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种颜色,并说明理由。学生在题板上描绘自己的想象,展示自己的思考与创意。再如活动三:我来帮帮你。课前,商老师收集了同学们一些典型的挫折案例,并提出要求:请各个小组抽取一个挫折案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课本上的方法,讨论、总结出战胜它的有效方法。学生经历着有意义的活动,体验着成功的乐趣,这样的活动设计为学生的参与、认同创造了空间和条件。
事件2:量表三中,在“课后对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的访谈“这一维度上,教师提问:问题1.你和另一位同学犯了同样的错误,老师只批评了你,你怎么办?学生回答:以前会很郁闷,现在觉得要调整心态,从自身找原因,学会自我疏导。问题2.是否希望遇到挫折?学生回答:遇到挫折是难免的,希望遇到,因为能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问题3.遇到的挫折越多越好吗?学生回答:要适量。
分析:从应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度较高,懂得了要调整心态,选用恰当的方法;学生所认同的新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
课例研修小组建议:
1.关注兴趣。改进后的课堂,指令明确简洁,学生能准确领悟、执行指令要求,执行人数多。但在个别环节上,从量表二中“非语言行为”这一维度看,有1/3的学生未能进入讨论状态或未能积极参与讨论,可能是教师在语言激发和情境冲突性的设计上,以及材料的呈现方式上有所欠缺。因此,建议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增强课堂吸引力。
2.调控引导。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即时调控。课堂中经常出现一些意外的风景,或一些学生不能真正参与等现象。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并及时加以引导,必将导致学生间更大的“贫富差距”。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善于察言观色,要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表现及时调整教学,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声音特色、故事插入、活动补充等方法,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愿的问题,拨动学生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心弦。
改进后的教学设计虽然较能体现主题,但教师讲述感染力的缺乏,课堂调控的不到位或缺失在本课教学中也表现明显,影响了学生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如在活动二“挖掘挫折智慧”环节,教师创设了考试紧张,与同学产生矛盾,住校生想家等四个情境,展示问题:1.战胜它,让我学会了__;2.不战胜它,会让我__。要求学生续写并展开讨论。观察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写,有的学生在讨论,一些学生则表现出无所适从。这说明讨论组织的不够合理。教师应及时调控,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观照课堂文化的构建。
3.改进践行。表达改进或践行的愿望是认同与内化价值的重要特征,教学应增设这样的设计。同时,课后可布置一次行为作业,也可设计主题活动并跟踪观察。
课堂观察的核心是“基于证据的推论”,目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本次课例研修中,我们设计了三张量表,构建了围绕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认同与内化进行课堂观察的“抓手”“支架”。这样,既有数据的统计,也有典型事件的分析,探索、追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融合,避免课堂事件、课堂行为被数据随意剥离出来,为被观察者理解、诠释课堂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增进各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修正,让趋向科学、系统、专业的课堂观察服务课堂、引领课堂、着色课堂。
(作者单位:南京市百家湖中学 江苏南京 2111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