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轻幼儿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幼儿对艺术的整体感受、欣赏和理解,通过以写生《跳舞小人》为例,对该活动几个片段的观察与思考,探索如何有效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活动。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62-02
长期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存在这样的问题: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轻幼儿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幼儿对艺术的整体感受、欣赏和理解;老师常常在黑板上画个范例,要求幼儿依葫芦画瓢,稍有出格便加以制止和批评。这种美术活动的后果是幼儿的艺术感受能力、审美方式遭到破坏,审美经验严重缺失;同时在这种像与不像的标尺下,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被泯灭了。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调整策略,以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的目标和要求呢?
问题一:忽视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
案例:线描写生《跳舞小人》引题片段。
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三个跳舞高手,我们请她们表演吧。我们观察一下她们姿势有什么不同?幼儿:有的手是向上举的。幼儿:有的脚是点地的……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动态记录下来呢?
师以幼儿为模特,示范绘画过程:头—身体—手—脚。教师讲解后,幼儿开始写生,可是好多孩子迟迟不敢动笔。最后大部分幼儿作品与教师的一样。
长久以来,幼儿美术活动通常是先让幼儿欣赏范画,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作画。实践证明,这种活动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教师对这种方式加以改进,放手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但结果常常不如人意。不少孩子无所适从,孩子们大多数仍是坐着,手握画笔,不敢大胆地在纸上涂画,最后大部分作品还是临摹的图片。反思这一教学过程,美术活动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是忽视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在美术活动的指导中,首先要启发诱导幼儿创作激情。可以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萌发创作的欲望。利用主题墙的环境创设,诱导幼儿的创作灵感。
问题二:过份追求作品的效果,而忽略幼儿的情感体验
案例:水粉写生《跳舞小人》引题片段。
师:今天跳舞高手又要给小朋友表演舞蹈。你们看这女孩的姿势怎样?请小朋友按头—手—脚的顺序来说说。
个别幼儿举了手,教师请一幼儿来说说。
幼:她的头偏向右边,左手叉腰,右手向上举,一条腿弯曲,另一条腿斜斜的。
师:好,今天,我们要用水粉写生的方式记录下跳舞动作。
教师示范如何用水粉写生后,幼儿分组开始,大概轮到每组的第四个模特表演结束后,师:由于时间原因,我们下次再画吧,现在把你们的作品都拿过来吧。
此时有的没画完的孩子也只能依依不舍地停笔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幼儿观察舞蹈姿态,却忽视了幼儿情感倾向。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请一女孩来表现舞蹈的姿势,而对于舞蹈姿势的美,教师没有让幼儿事先感受,而是一下子就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结果导致了只有个别幼儿举手。教师忽略了幼儿的美术活动是一个绘画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有直观的感受和表达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在引题部分提问:“看完她的舞蹈,你觉得美吗?美在哪里?”让幼儿有一个美的熏陶和感受过程,那么对于姿势的感受也就容易表达出来。
问题三:以领导者的身份,凌驾于幼儿之上,忽视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
案例:水粉写生《跳舞小人》示范片段。
教师请一女孩当模特,示范用水粉写生。师:用排笔蘸些颜料后,我们先画什么?幼:头。教师画了一个圆点表示头部。幼:老师,眼睛呢?师:今天我们不画眼睛。师:接着画什么?幼:脖子。教师在画面上画了一个三角形表现身体部分,告知这是女孩的裙子。(可女孩穿的是短裤)幼:老师,那模特身上的花纹怎么没画?师:今天,我们是用比较简单的线条表现人物动态,如果我们画得太细,模特可能就站不住了。说完,教师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幼儿成品中大部分是老师怎么要求就怎么表现的。片段中,教师限制太多,用领导者的身份,凌驾于幼儿之上,违背了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原则,主要出现以下三个细节问题:①幼儿提问:老师,眼睛呢?教师的回答竟然是不要画眼睛。②舞蹈者穿的是短裙,而教师却引导幼儿用裙子表现所有女孩的形象,而忽视了写生本身的精髓所在。写生前的细致观察是很重要的,写生的东西应该是真实的。③当孩子问模特身上的花纹怎么没画的时候,教师的回答一下子把幼儿富有个性的质疑和创作精神给抹灭了。
在美术活动的指导中,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做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不断地给幼儿提供尝试创作的条件。其次,用孩子的想法去引导孩子。每个孩子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当部分幼儿想在这次写生中表现眼睛以及裙子的花纹时,教师可这样巧妙回答:“你也可以尝试一下,想想怎样把五官加上去”,从而引导幼儿思考,既解决了问题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从而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作。
问题四:忽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案例:水粉写生《跳舞小人》写生片段。
师:模特们,开始做动作吧。有个孩子做了一个手臂交叉的动作。幼:老师,这个动作怎么画?幼:老师,我想用黄的颜料画,可是我蘸不到颜料,太远了。幼:老师,她挤我。不一会,又传来这样的声音:老师,我纸不够画了。原来是老师事先没有交代如何构图,结果导致纸张不够用的现象。老师便开始忙碌于给孩子添置新的画纸。
老师们普遍认为美术活动最好开展了,只有把前面的环节给孩子讲一讲,后面幼儿自主绘画就轻松了,其实不然。片段中,当孩子发现模特做了一个很难的动作时,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幼儿观察,错过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指导,结果本来应该在这一环节观察指导幼儿作画的却变成了只能忙于添置图画纸了。美术活动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既要有对孩子经验基础的了解,又要准备好孩子操作的教具学具,人手一份,非常繁琐,所以一定要细致考虑,把准备工作做好。准备充分一方面指数量充足,另一方面是指考虑细致,比如活动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状况,我们事先都要预想到,如片段中出现的纸张不够用等等,以及服装的准备、色彩的摆放、擦手的物品都要准备好。可以给孩子带上套袖,把颜色摆放在小组的中央,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不要放到一边,以免孩子够不到颜料或者颜色到处滴。可以给孩子准备擦手的毛巾、湿巾,便于随时擦掉蘸在手上的颜料。充分的准备可以让孩子们在色彩的世界里自由展现丰富多彩的图案世界。
问题五:忽视评价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案例:水粉写生《跳舞小人》评价片段。
教师将作品贴在展板上开始评价。师:你的模特是什么姿势,谁来说说?一幼儿举了手,指着自己的作品,想了好一会,说:他的左手弯曲往下,右手弯曲向上。师:那我们一起来模仿吧。幼儿在老师的指引下,懒洋洋地站起来表演,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而后,教师又请了一个孩子,提问了同样的问题。师:今天我们用水粉写生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姿势,还有一些孩子没完成,我们在以后的區域中继续开展吧。片段中幼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这与教师的评价本身漫无目的有很大的关系,在整个评价中,教师处于主导而且无目的的状态,忽视了评价对于提升幼儿水平的重要性。活动的评价以幼儿为主体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评价中要有方向,有目的。“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他们学会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我们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幼儿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幼儿的自尊心以及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比如教师可提问:“你喜欢哪幅图,为什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观察,从而发现作品当中富有个性化的地方。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只有时刻牢记“纲要”精神,以一颗童心走近孩子的心灵,去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激发幼儿想象,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让他们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262-02
长期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存在这样的问题:重技能的模仿和训练,轻幼儿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幼儿对艺术的整体感受、欣赏和理解;老师常常在黑板上画个范例,要求幼儿依葫芦画瓢,稍有出格便加以制止和批评。这种美术活动的后果是幼儿的艺术感受能力、审美方式遭到破坏,审美经验严重缺失;同时在这种像与不像的标尺下,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被泯灭了。针对这些问题,如何调整策略,以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的目标和要求呢?
问题一:忽视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
案例:线描写生《跳舞小人》引题片段。
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三个跳舞高手,我们请她们表演吧。我们观察一下她们姿势有什么不同?幼儿:有的手是向上举的。幼儿:有的脚是点地的……
师:那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动态记录下来呢?
师以幼儿为模特,示范绘画过程:头—身体—手—脚。教师讲解后,幼儿开始写生,可是好多孩子迟迟不敢动笔。最后大部分幼儿作品与教师的一样。
长久以来,幼儿美术活动通常是先让幼儿欣赏范画,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作画。实践证明,这种活动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教师对这种方式加以改进,放手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但结果常常不如人意。不少孩子无所适从,孩子们大多数仍是坐着,手握画笔,不敢大胆地在纸上涂画,最后大部分作品还是临摹的图片。反思这一教学过程,美术活动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是忽视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在美术活动的指导中,首先要启发诱导幼儿创作激情。可以运用诗歌、故事、猜谜语等形式,使幼儿获得愉悦、新奇的情感体验,萌发创作的欲望。利用主题墙的环境创设,诱导幼儿的创作灵感。
问题二:过份追求作品的效果,而忽略幼儿的情感体验
案例:水粉写生《跳舞小人》引题片段。
师:今天跳舞高手又要给小朋友表演舞蹈。你们看这女孩的姿势怎样?请小朋友按头—手—脚的顺序来说说。
个别幼儿举了手,教师请一幼儿来说说。
幼:她的头偏向右边,左手叉腰,右手向上举,一条腿弯曲,另一条腿斜斜的。
师:好,今天,我们要用水粉写生的方式记录下跳舞动作。
教师示范如何用水粉写生后,幼儿分组开始,大概轮到每组的第四个模特表演结束后,师:由于时间原因,我们下次再画吧,现在把你们的作品都拿过来吧。
此时有的没画完的孩子也只能依依不舍地停笔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幼儿观察舞蹈姿态,却忽视了幼儿情感倾向。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请一女孩来表现舞蹈的姿势,而对于舞蹈姿势的美,教师没有让幼儿事先感受,而是一下子就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观察,结果导致了只有个别幼儿举手。教师忽略了幼儿的美术活动是一个绘画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在美术活动中让幼儿有直观的感受和表达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在引题部分提问:“看完她的舞蹈,你觉得美吗?美在哪里?”让幼儿有一个美的熏陶和感受过程,那么对于姿势的感受也就容易表达出来。
问题三:以领导者的身份,凌驾于幼儿之上,忽视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
案例:水粉写生《跳舞小人》示范片段。
教师请一女孩当模特,示范用水粉写生。师:用排笔蘸些颜料后,我们先画什么?幼:头。教师画了一个圆点表示头部。幼:老师,眼睛呢?师:今天我们不画眼睛。师:接着画什么?幼:脖子。教师在画面上画了一个三角形表现身体部分,告知这是女孩的裙子。(可女孩穿的是短裤)幼:老师,那模特身上的花纹怎么没画?师:今天,我们是用比较简单的线条表现人物动态,如果我们画得太细,模特可能就站不住了。说完,教师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幼儿成品中大部分是老师怎么要求就怎么表现的。片段中,教师限制太多,用领导者的身份,凌驾于幼儿之上,违背了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的原则,主要出现以下三个细节问题:①幼儿提问:老师,眼睛呢?教师的回答竟然是不要画眼睛。②舞蹈者穿的是短裙,而教师却引导幼儿用裙子表现所有女孩的形象,而忽视了写生本身的精髓所在。写生前的细致观察是很重要的,写生的东西应该是真实的。③当孩子问模特身上的花纹怎么没画的时候,教师的回答一下子把幼儿富有个性的质疑和创作精神给抹灭了。
在美术活动的指导中,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做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活动中不断地给幼儿提供尝试创作的条件。其次,用孩子的想法去引导孩子。每个孩子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获得愉悦、成功的情感体验。当部分幼儿想在这次写生中表现眼睛以及裙子的花纹时,教师可这样巧妙回答:“你也可以尝试一下,想想怎样把五官加上去”,从而引导幼儿思考,既解决了问题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从而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作。
问题四:忽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案例:水粉写生《跳舞小人》写生片段。
师:模特们,开始做动作吧。有个孩子做了一个手臂交叉的动作。幼:老师,这个动作怎么画?幼:老师,我想用黄的颜料画,可是我蘸不到颜料,太远了。幼:老师,她挤我。不一会,又传来这样的声音:老师,我纸不够画了。原来是老师事先没有交代如何构图,结果导致纸张不够用的现象。老师便开始忙碌于给孩子添置新的画纸。
老师们普遍认为美术活动最好开展了,只有把前面的环节给孩子讲一讲,后面幼儿自主绘画就轻松了,其实不然。片段中,当孩子发现模特做了一个很难的动作时,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幼儿观察,错过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指导,结果本来应该在这一环节观察指导幼儿作画的却变成了只能忙于添置图画纸了。美术活动需要准备的工作很多,既要有对孩子经验基础的了解,又要准备好孩子操作的教具学具,人手一份,非常繁琐,所以一定要细致考虑,把准备工作做好。准备充分一方面指数量充足,另一方面是指考虑细致,比如活动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状况,我们事先都要预想到,如片段中出现的纸张不够用等等,以及服装的准备、色彩的摆放、擦手的物品都要准备好。可以给孩子带上套袖,把颜色摆放在小组的中央,每个人都能够得到,不要放到一边,以免孩子够不到颜料或者颜色到处滴。可以给孩子准备擦手的毛巾、湿巾,便于随时擦掉蘸在手上的颜料。充分的准备可以让孩子们在色彩的世界里自由展现丰富多彩的图案世界。
问题五:忽视评价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案例:水粉写生《跳舞小人》评价片段。
教师将作品贴在展板上开始评价。师:你的模特是什么姿势,谁来说说?一幼儿举了手,指着自己的作品,想了好一会,说:他的左手弯曲往下,右手弯曲向上。师:那我们一起来模仿吧。幼儿在老师的指引下,懒洋洋地站起来表演,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而后,教师又请了一个孩子,提问了同样的问题。师:今天我们用水粉写生的形式表现人物的姿势,还有一些孩子没完成,我们在以后的區域中继续开展吧。片段中幼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这与教师的评价本身漫无目的有很大的关系,在整个评价中,教师处于主导而且无目的的状态,忽视了评价对于提升幼儿水平的重要性。活动的评价以幼儿为主体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评价中要有方向,有目的。“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他们学会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我们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幼儿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幼儿的自尊心以及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比如教师可提问:“你喜欢哪幅图,为什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观察,从而发现作品当中富有个性化的地方。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只有时刻牢记“纲要”精神,以一颗童心走近孩子的心灵,去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激发幼儿想象,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让他们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