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初一这一关键性的一年中与孩子们一起共同进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选择了从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回顾起来主要是:
一、多变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傳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为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引入时我常常以问题作为出发点,选择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同时问题情境的设置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如初一几何第三章《三角形》中《3.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在引入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任意画一个三角形,你能否再画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画好后请你剪下来验证一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热烈地讨论,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情况:有的学生用的是先确定一角再确定两边的画法;有的学生是利用尺规根据三边关系画的(这正是后面所要学的一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有的学生是利用了垂直、平行、对顶角来省去作图中使用量角器的麻烦。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利用自己对数学图形的感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剪一剪、试一试从直观上验证了自己的画法。
二、布置作业多样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作业布置如何体现这一基本理念,如何调整作业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位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通过作业的布置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如自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开始时每天的第一样作业是复习,最后一项作业是预习,而且把具体的页数写清楚,提出具体的预习提纲,加强学生看书的针对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让家长签字,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课本习题、自编习题、计算类题目、表述类题目(如单元小结、学习体会、数学故事、小论文等)互相穿插,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新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和关于改革评价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新的数学学习评价理念。该理念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作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这些评价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是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又一重要环节。
对于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施,我主要借鉴了成长档案袋法。因为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高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其次,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学习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纵观一学期的工作,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数学后进生有一部分正在转化为中等生。当然也存有一些困惑,如:课堂教学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状态比较积极主动,能批判性地听取同学的意见,但有时会过分地挑剔质疑,钻牛角尖,有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业布置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反之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有时学生并不独立完成,需要合作交流的学生又不会合作,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不求甚解,学生这些不正常的作业心理直接影响着作业的质量和效果;再如大班额的学生如何管理档案袋、怎样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做档案袋、如何对成长档案袋进行评分并纳入到学生发展的终结性评价之中等等。
一、多变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傳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为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引入时我常常以问题作为出发点,选择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同时问题情境的设置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如初一几何第三章《三角形》中《3.5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在引入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任意画一个三角形,你能否再画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画好后请你剪下来验证一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了,热烈地讨论,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情况:有的学生用的是先确定一角再确定两边的画法;有的学生是利用尺规根据三边关系画的(这正是后面所要学的一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有的学生是利用了垂直、平行、对顶角来省去作图中使用量角器的麻烦。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利用自己对数学图形的感知,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剪一剪、试一试从直观上验证了自己的画法。
二、布置作业多样化,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作业布置如何体现这一基本理念,如何调整作业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位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通过作业的布置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如自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开始时每天的第一样作业是复习,最后一项作业是预习,而且把具体的页数写清楚,提出具体的预习提纲,加强学生看书的针对性,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让家长签字,从而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课本习题、自编习题、计算类题目、表述类题目(如单元小结、学习体会、数学故事、小论文等)互相穿插,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新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和关于改革评价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新的数学学习评价理念。该理念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作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这些评价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是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又一重要环节。
对于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施,我主要借鉴了成长档案袋法。因为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高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其次,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学习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纵观一学期的工作,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数学后进生有一部分正在转化为中等生。当然也存有一些困惑,如:课堂教学强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状态比较积极主动,能批判性地听取同学的意见,但有时会过分地挑剔质疑,钻牛角尖,有时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业布置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多,关注合作互动的题目少,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反之要求独立完成的题目有时学生并不独立完成,需要合作交流的学生又不会合作,致使学生应付式完成,不求甚解,学生这些不正常的作业心理直接影响着作业的质量和效果;再如大班额的学生如何管理档案袋、怎样让学生更主动地去做档案袋、如何对成长档案袋进行评分并纳入到学生发展的终结性评价之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