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这种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存在诸多误区与不足,教师应进行列举并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开展再探索。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1-0024-01
在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课改”已经推向纵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大多数语文教师认可和推崇的教学举措。而且,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探索实践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却存在不少误区并暴露出诸多问题。在此,笔者作了一些探索、罗列,并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作简要阐述。
一、存在问题
1.“自主学习”成“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它的核心是“想学”“自主”。而现实中,我们往往看到教师不假思索就简单地向学生发出指令:“下面开始自学”这种简单而机械的教学举措实际上已经偏离“自主学习”的轨道而踏上了“自由学习”的歧途,演变成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方法、散沙式的学习。不但占用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学无所得。
2.“合作学习”仅成为一种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追求形式的华美,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到某个教学环节时要求学生迅速分组,然后展开讨论,再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讨论未结束也“紧急制动”,然后由小组代表交流。从教学内容看,一些本不需要合作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也命令学生讨论,美其名曰“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看似风光无限,却并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无谓流逝,而语文教学的面目也失去了本真。
3.探究学习流于表层,缺乏深度。一般情况下,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总会有重点、难点问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才能使学生的感受、理解、体悟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语文课堂有精彩生成。但我们所看到的“探究”往往是学生在教师命令下的被动操作,很少是自省、主动探究,而学生所谓的“探究”之后的交流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路、观点高度相似或雷同,难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理解感悟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课堂生成寥寥无几甚至颗粒无收。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引导再探索
1.点燃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就要先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欲望,使其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进行到“探究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这一环节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鲁迅在仙台学医,碰到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好老师,他的成绩虽然不拔尖但也很不错了,可是这时‘他的意见却变化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第24~31段并深入思考,一定能够揭开谜底……”教师的引导性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彻底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引导中看似未涉及“自主学习”的字眼,但学生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了,效果不言而喻。
2.基于问题本身价值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真正合作。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如果只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确难以完成或达不到应有的深度,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了。如教学《威尼斯商人》,教师在组织学生概括出夏洛克、安东尼奥等人的性格特点之后,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引导学生组织合作学习——分角色朗读加表演。要求组内成员每人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要表演的人物,反复练习读台詞,再配以简单合适的表情和动作,可以使用道具。成员之间要互相配合,注意讲话的速度、语调、节奏等,反复排练,觉得满意了就申请在全班面前表演……学生从分工、练习、表演、师生评价中对人物性格特点的体会理解定能逐步深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得到洗礼,教学目标在合作中得以实现。
3.关注内心体验,引导深层探究。探究是指在掌握“双基”的前提下,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它是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基础上的一种质的飞跃,也是一种主动性和创造性活动。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产生疑问、主动探索、解决疑问、获得解答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由此观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性、阶梯式学习方式,只要教师吃透精神,引导得当,就能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使学生充分发扬个性,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 诺 依)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1-0024-01
在课堂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课改”已经推向纵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大多数语文教师认可和推崇的教学举措。而且,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探索实践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却存在不少误区并暴露出诸多问题。在此,笔者作了一些探索、罗列,并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作简要阐述。
一、存在问题
1.“自主学习”成“自由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它的核心是“想学”“自主”。而现实中,我们往往看到教师不假思索就简单地向学生发出指令:“下面开始自学”这种简单而机械的教学举措实际上已经偏离“自主学习”的轨道而踏上了“自由学习”的歧途,演变成一种无目的、无组织、无方法、散沙式的学习。不但占用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学无所得。
2.“合作学习”仅成为一种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追求形式的华美,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到某个教学环节时要求学生迅速分组,然后展开讨论,再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讨论未结束也“紧急制动”,然后由小组代表交流。从教学内容看,一些本不需要合作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也命令学生讨论,美其名曰“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看似风光无限,却并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无谓流逝,而语文教学的面目也失去了本真。
3.探究学习流于表层,缺乏深度。一般情况下,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总会有重点、难点问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才能使学生的感受、理解、体悟达到一定的程度,使语文课堂有精彩生成。但我们所看到的“探究”往往是学生在教师命令下的被动操作,很少是自省、主动探究,而学生所谓的“探究”之后的交流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路、观点高度相似或雷同,难以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理解感悟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课堂生成寥寥无几甚至颗粒无收。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引导再探索
1.点燃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就要先激活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欲望,使其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藤野先生》,进行到“探究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这一环节时,教师是这样引导的:“鲁迅在仙台学医,碰到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好老师,他的成绩虽然不拔尖但也很不错了,可是这时‘他的意见却变化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产生了弃医从文的想法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第24~31段并深入思考,一定能够揭开谜底……”教师的引导性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彻底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引导中看似未涉及“自主学习”的字眼,但学生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了,效果不言而喻。
2.基于问题本身价值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真正合作。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如果只让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确难以完成或达不到应有的深度,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了。如教学《威尼斯商人》,教师在组织学生概括出夏洛克、安东尼奥等人的性格特点之后,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引导学生组织合作学习——分角色朗读加表演。要求组内成员每人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要表演的人物,反复练习读台詞,再配以简单合适的表情和动作,可以使用道具。成员之间要互相配合,注意讲话的速度、语调、节奏等,反复排练,觉得满意了就申请在全班面前表演……学生从分工、练习、表演、师生评价中对人物性格特点的体会理解定能逐步深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中得到洗礼,教学目标在合作中得以实现。
3.关注内心体验,引导深层探究。探究是指在掌握“双基”的前提下,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它是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基础上的一种质的飞跃,也是一种主动性和创造性活动。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产生疑问、主动探索、解决疑问、获得解答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由此观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性、阶梯式学习方式,只要教师吃透精神,引导得当,就能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使学生充分发扬个性,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责任编辑 诺 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