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2-226
“语用”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应用,具体讲就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实践性学科”。这无疑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本位要指向语用。所谓“语用”就是指语言文字运用,而 “语用课堂”就是以文本为依托,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用“亲历”和“历练”来构建高效的语用课堂。
“语用型”教学的实践应当突出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和特点;二个是旨在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各种“历练”,是构建有效语用课堂的基本策略。
所谓“亲历”,就是亲自经历、亲身体验。一个人言语能力的提高,肯定是自己的事,其他任何什么人都是无法越俎代庖的,必须强化自身的亲历亲为和切实体验。“没有人能真正传授一种语言,只能提供条件让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自然地发展起来。”(洪堡特)而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亲历”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如高段课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为什么如此脍炙人口,就是因为他把“五觉”描写全溶进了文章。我们在教学此文时,便可以从训练学生的“五觉”入手。为激发学生的“视觉”学文的兴趣,在老师声请并茂地进行示范朗读或录音伴奏朗读中让学生欣赏课文插图或CAI课件,如嫩绿的小草钻出大地的画面;百花争艳的画面;兴高采烈的孩子放风筝的画面等,从直接的视觉来刺激学生,使课文所写的内容显得更形象,更生动,更富有“立体电影”效果,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满足,得到快乐。为增强“听觉”的直觉感受,我在课堂上播放了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让学生感受文中牧童活泼欢快的心情;再来一段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学生马上就置身于鸟语花香的春海中,陶醉在春天无与伦比的精彩乐章中了,此时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练习,学生的体会会更深、更丰富。还有一位低段老师在教学“蛙”字时,她先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而引出“虫字旁”,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虫”的由来,并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在古代虫的范围很宽泛,像昆虫类动物、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都可以称之为“虫”,所以一般与虫类有关的字都是虫字旁。随之又出示了蜜蜂、蝴蝶、蜘蛛、蛇、蛙、蜥蜴等图片,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认读这些生字。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完整的认识了“蛙”字,而且还了解了汉字文化,拓展了识字内容,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并把汉字文化渗透到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字。
所谓“历练”,就是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反复地练。因为,语用是一种驽驭语言的技能,凡属技能都需反复历练,多写才能笔顺,勤练方可文畅。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比如阅读和写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经阅读引路,实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仔细寻找,每一篇课文都能寻找到“练笔之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找准“练笔处”, 运用了课文本身的例子,设计各种形式的练笔。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在练笔中达到统一,使三维目标在練笔中达到整合。保证课内有充足的时间写完,并要评价赏析一些片段,让写成为一种常态,一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如学完了武松打死老虎的精彩片段,出示武松打虎的图片,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动词和恰当的修辞方法也来写一写打虎。有生动的例子可以仿写,又结合图片传递出来的信息,写一写也很有意思。再如《彩色的翅膀》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可以抓住文末极富内涵的句子“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进行品读感悟。这“朝阳”不正是海岛的未来吗?如一缕初升的太阳,绽放出彩色的光芒。映照在“五彩的蝴蝶”身上,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这情,这景很自然地能让人思绪万千、心潮腾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了练笔训练——“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让我们也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同学们放飞思绪,一幅幅海岛新景在孩子们的笔端如灵泉般地涌现。
在阅读教学中反复历练。如一位低段宋老师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她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秋天之美。接着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结果班级绝大多数孩子喜欢的都是这几句话“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最后,在自由读、齐读、赛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语言的魅力,而且有的孩子还学习用作者的表达方式自编了课文:“枝头挂满火红的灯笼,葡萄穿上彩色的衣服,大豆鼓起圆圆的肚子,棉花绽开可爱的笑脸”。 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的阅读,从而识透语境,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妙笔。语文教材中的各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家范作,这些作品对学生的习作有着很好的引导示范作用。所以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作品的示范作用,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历练中掌握和提高语用能力和水平。
“语用”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应用,具体讲就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实践性学科”。这无疑强调了语文教学的本位要指向语用。所谓“语用”就是指语言文字运用,而 “语用课堂”就是以文本为依托,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用“亲历”和“历练”来构建高效的语用课堂。
“语用型”教学的实践应当突出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即借助文本,通过感悟、欣赏言语现象,感受语言使用的精妙和特点;二个是旨在将所感受的言语现象转化为语用的实践,即教师创设具体的语用情境,迁移从文本感受到的言语现象,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让学生各种“历练”,是构建有效语用课堂的基本策略。
所谓“亲历”,就是亲自经历、亲身体验。一个人言语能力的提高,肯定是自己的事,其他任何什么人都是无法越俎代庖的,必须强化自身的亲历亲为和切实体验。“没有人能真正传授一种语言,只能提供条件让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自然地发展起来。”(洪堡特)而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亲历”表现为: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如高段课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为什么如此脍炙人口,就是因为他把“五觉”描写全溶进了文章。我们在教学此文时,便可以从训练学生的“五觉”入手。为激发学生的“视觉”学文的兴趣,在老师声请并茂地进行示范朗读或录音伴奏朗读中让学生欣赏课文插图或CAI课件,如嫩绿的小草钻出大地的画面;百花争艳的画面;兴高采烈的孩子放风筝的画面等,从直接的视觉来刺激学生,使课文所写的内容显得更形象,更生动,更富有“立体电影”效果,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满足,得到快乐。为增强“听觉”的直觉感受,我在课堂上播放了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让学生感受文中牧童活泼欢快的心情;再来一段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学生马上就置身于鸟语花香的春海中,陶醉在春天无与伦比的精彩乐章中了,此时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练习,学生的体会会更深、更丰富。还有一位低段老师在教学“蛙”字时,她先引导学生分析字形,从而引出“虫字旁”,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虫”的由来,并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在古代虫的范围很宽泛,像昆虫类动物、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都可以称之为“虫”,所以一般与虫类有关的字都是虫字旁。随之又出示了蜜蜂、蝴蝶、蜘蛛、蛇、蛙、蜥蜴等图片,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认读这些生字。这样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完整的认识了“蛙”字,而且还了解了汉字文化,拓展了识字内容,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并把汉字文化渗透到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汉字。
所谓“历练”,就是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反复地练。因为,语用是一种驽驭语言的技能,凡属技能都需反复历练,多写才能笔顺,勤练方可文畅。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以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为基础。比如阅读和写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充分发挥阅读的作用,经阅读引路,实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只要我们仔细寻找,每一篇课文都能寻找到“练笔之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应找准“练笔处”, 运用了课文本身的例子,设计各种形式的练笔。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在练笔中达到统一,使三维目标在練笔中达到整合。保证课内有充足的时间写完,并要评价赏析一些片段,让写成为一种常态,一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如学完了武松打死老虎的精彩片段,出示武松打虎的图片,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动词和恰当的修辞方法也来写一写打虎。有生动的例子可以仿写,又结合图片传递出来的信息,写一写也很有意思。再如《彩色的翅膀》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可以抓住文末极富内涵的句子“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进行品读感悟。这“朝阳”不正是海岛的未来吗?如一缕初升的太阳,绽放出彩色的光芒。映照在“五彩的蝴蝶”身上,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这情,这景很自然地能让人思绪万千、心潮腾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了练笔训练——“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让我们也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同学们放飞思绪,一幅幅海岛新景在孩子们的笔端如灵泉般地涌现。
在阅读教学中反复历练。如一位低段宋老师教学《秋天的图画》一课时,她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秋天之美。接着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结果班级绝大多数孩子喜欢的都是这几句话“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最后,在自由读、齐读、赛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语言的魅力,而且有的孩子还学习用作者的表达方式自编了课文:“枝头挂满火红的灯笼,葡萄穿上彩色的衣服,大豆鼓起圆圆的肚子,棉花绽开可爱的笑脸”。 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深入的阅读,从而识透语境,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妙笔。语文教材中的各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家范作,这些作品对学生的习作有着很好的引导示范作用。所以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作品的示范作用,大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历练中掌握和提高语用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