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时代、作品与人生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bcn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哪位作曲家能像贝多芬那样,在一生中走完如此遙远的音乐旅程?贝多芬的巨大国际影响力令其他艺术家难以比肩。贝多芬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大师,能够在晚期作品中卓有成效地将现在、过去和未来,将庄严和世俗凝聚到一起?解开这些问题的钥匙,一定要以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为核心,立足时代背景,围绕人生经历而展开细致研究。
  【关键词】英雄;人生;纪念贝多芬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7-0010-01
  【本文著录格式】蔡超.英雄的时代、作品与人生——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J].北方音乐,2020,04(07):10,27.
  一、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推时势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生于德国波恩。伴随启蒙运动的思想冲击,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艺术不再是贵族所独享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常客。
  启蒙主义者认为“理性”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在音乐中,古典主义探索了富有理性和逻辑的庞大音乐构思形式,最终使情感得到适度的完满融合。文化艺术的发展,削弱了欧洲各个国家民族的界限,特别是音乐的发展,带动了欧洲一体化的倾向。18世纪下叶,维也纳成为欧洲音乐的中心地,形成了对近代西方音乐来说具有典范意义的维也纳古典风格。
  海顿,是古典风格最重要的奠基者,不仅确立了古典主义体裁和形式,而且树立了古典主义的精神风貌。莫扎特,则以其天才创作,推动了古典风格趋于完美。然而,这终究是一个行将灭亡的社会,法国革命敲响了旧社会政体的丧钟,预示了新音乐时代的开始。时代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最终完善了古典主义风格,他极具个性和充满时代斗争精神的音乐超越了古典主义精神范畴,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领路人。音乐学家Scott G. Burnham 曾提到,贝多芬的音乐似乎立即在西方音乐史上形成了一个分水岭,既是维也纳古典风格的顶峰,也是新音乐时代的开始。但乐评家E.T.A. Hoffmann却在1813年提出过如下观点,贝多芬的器乐打开了巨大而不可估量的世界。他的音乐挥舞着恐惧、敬畏、恐怖和痛苦,唤醒了浪漫的本质,永恒的渴望。因此,他是一个纯粹的浪漫主义作曲家!
  尽管学者对贝多芬属于哪个音乐时期有争议,但通过贝多芬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可见贝多芬中期受到了法国大革命思想冲击。这曲原是题献给拿破仑的,拿破仑称帝后,作品以“为纪念一位伟人而做的英雄交响曲”为题出版,歌颂了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献身的理想中的英雄。这部作品无论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远远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意义和风格,不仅将重大社会政治题材带入了交响乐体裁,形成了英雄性、群众性的新风格,而且确立了贝多芬交响套曲的哲理性布局。改变了交响乐的历史方向,震撼着19世纪初的听众。贝多芬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这样的时代背景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革命时过境迁的封建复辟时期,他通过《第九交响乐“合唱”》,最后申明了他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
  改变历史的永远是民众,但一帮乌合之众能做成什么大事!事件开始阶段,往往时势造英雄,然而当事件完全进入状态之后,个人之力将极有可能影响结局。Richard Taruskin 就曾谈到环境与贝多芬之间的相互作用。In the “Beethoven watershed” we have one of the clearest examples of symbiosis between a powerful agent and the intellectual milieu in which he thrived.在“贝多芬分水岭”中,可见贝多芬与环境之间的共生关系。
  大作和力作,一定和时代背景、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造就了肖斯塔科维奇、卡巴列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哈恰图良等作曲家。中国七十年代后,涌现了一批备受瞩目的“第五代”作曲家和“第五代”导演。难道“第六代”、“第七代”就不好吗?过度的关注度和对艺术作品及手稿等的不断再挖掘,将英雄神话一次次推向更高峰。
  二、艺术家与作品之间的方程式关系
  “唯有人的完美才能确保艺术品的完美”这样的假设,在音乐方面,简直尤其荒诞可笑!贝多芬书信和音乐手稿里那些潦草的字迹,虽然映衬了家庭生活的杂乱无章,也和他留给人们的印象相吻合。可与此截然相反的则是他井井有条的创作习惯。
  伟大的作曲家其人和其作是不具备可比性的。也许可以从一些例子中证明作曲家的人生大事会在音乐中得以体现。从严重的黄疸病中痊愈之后,贝多芬将此经历写入其奏鸣曲Op.110中。然而,这种将个人生活中的倾向性和意外事件与创作联系在一起的需求会把人们引入歧途。一个饱受痛苦的人必须创作痛苦,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必须要创作死亡,等等。音乐充满着反面例子。无忧无虑,幸福快乐,激情澎湃的作品很多都是在个人遭遇极大困难时诞生的,难道作曲家不可以这样创作!
  作品和人物之间应该是方程式的关系,艺术家作为方程式中的不变化的量,总是存在于他的艺术作品中。《Immortal Beloved》这部关于贝多芬传记的电影中,出现了皇帝钢协、致爱丽丝、奏鸣曲(克鲁采、悲怆、月光)、交响乐(3、5、6、7、9)、鬼魂三重奏等音乐杰作,可以说是串联起了贝多芬五味陈杂的一生。但可以用音乐串联人生,千万不要把音乐对等人生!从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逝世起,关于他的英雄神话就从未间断过,他的艺术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持久弥香。可贝多芬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大师,c小调的情绪又该如何理解,不应该仅靠作品分析或人生传记得出。时代、作品、人生其实是紧密联系的。试想一下,还原一个立体丰满的作曲家形象不是更有意思嘛!   参考文献
  [1]Scott G.Burnham,“Beethoven’s Influence on Musical Thought,”fro,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2nd ed.,section19-2.
  [2]E.T.A Hoffmann,“Beethoven’s Instrumental Music”,1813.
  [3]Richard Taruskin,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Volume2,Music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Chapter12,The First Romantics, page651.
  [4]Lockwood,Lewis,The Music and Life of Beethoven[M]. W.W.Norton,2003.
  [5]Burnham,Scott,“History of the Myth,”from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section19-1.
  [6]Richard Taruskin, Music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Chaper12,The First Romantics.
  [7]Kerman,Joseph and Alan Tyson,“The Three Periods”, from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section 11.
  [8]Craig Wright.聆聽音乐(第五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9]罗曼·罗兰.名人传[M].第一部分贝多芬传,1900.
  [10]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布伦德尔谈钢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1).
  作者简介:蔡超(1989—),女,汉族,新疆人,苏州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研三在读),四川音乐学院本科毕业,中学二级,研究方向:音乐(钢琴表演)。
其他文献
书院作为地方教育资源的载体,其修建与发展体现着国家政策的规范与控制,同时也反映了地域社会各势力之间力量强弱的对比。在九姓长官司地区,书院修建主导权的变动也体现了当地土客势力的交锋及此间国家政府所扮演的角色。  乾隆十九年,长官司任启烈复捐俸重修讲堂,增建两廊。四十六年,邑生王星照义助中田十亩…其掌教修金皆长官分俸支应。嘉庆十七年,蒙芸浦赵学使、有堂方方伯俯念蜀士教养未周,札示频颁,募资举义。长官任
期刊
摘要:“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两学一做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1847年7月,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马克思、恩格斯受同盟委托起草了《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并参与制定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关于党的性质,《宣言》指出,“共
期刊
摘要:苏童在小说《黄雀记》中围绕着一起强奸案展开了三个少年成长命运中的羁绊与拉扯。作家对于白蓁的塑造,一定程度上是以女性的角度观照人物,以思考男权中心话语下的女性生存困境。笔者主要从颠覆传统的女性形象、男权社会的强势逼仄两方面来阐述白蓁命运的悲剧色彩,以探寻作家对于当下女性生存困境的诘问与思考。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性别意识  小说《黄雀记》围绕着一起强奸案展开了三个少年成长命运中的羁绊与
期刊
摘要:自由问题是西方哲学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通过分析何为自由?逃避自由的根源及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最终得出结论—解决现代人矛盾:自由与孤独的办法是由消极的逃避自由走向积极的追求自由,通过生产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劳动着眼于现实世界,积极地肯定他人,保留自己的个性,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获得积极的自由状态,从而减轻因逃避自由造成的无能为力感,最终解决现代人的矛盾—孤独与自由。  
期刊
以赛亚·伯林是20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者,他继承发展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他的作品关涉着自由主义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话题转向。伯林著《俄国思想家》也是旨在说明多元主义和现代性社会的必然关系。  自由主义强调意志自由,否认必然性的支配作用。自由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为所欲为,有绝对意志自由的。资产阶级曾经高举个人主义的旗帜,一度成为反抗教会权利赢得宗教解放的有力武器。但另一方面,自由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因而助长
期刊
摘要: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既借鉴了克罗齐美学思想的长处,又克服了其中的缺陷,从而对艺术传达、文艺与道德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朱光潜对克罗齐否认艺术传达为艺术创作过程的观点的偏颇之处进行了分析,并且全面细致地梳理了文艺与道德的关系,从而克服了克罗齐美学思想的一些缺陷,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传达;文艺;道德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一书既借鉴了克罗齐美学的
期刊
(一)  迪士尼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翻拍多次,此次电影的拍摄由动漫和真人实景的组合,可谓别具一格。故事虽是第一次了解,但影片乍看之下,却惊喜满满、收获多多。  首先,善良带给人意外收获:  美女与野兽,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无论如何也碰撞不出爱的火花。随着影片情节的展开,我心中的好奇也一直挥之不去,想要了解两个差异如此之大的人究竟如何能够在一起。如果贝儿不是救父心切,她不会孤身闯入阴森恐怖的古堡;不
期刊
摘要: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历来被称为戏剧中的经典,作为一部悲剧,本文试图从发生在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伯爵身上的矛盾冲突分析这部悲剧的审美蕴含,最终把悲剧矛头指向了两人对语言的错误利用上,通过分析他们的悲剧揭示出这部戏剧描述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救赎的世界,“好人”与“坏人”都无法逃避命运的车轮,神和命运的不作为让所有人走向了毁灭。  关键词:语言现象;悲剧性矛盾冲突;救赎  莎士比亚的戏剧向来被称作经典,而
期刊
摘要:看客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特殊的群体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看客形象主要成熟于鲁迅的笔下,在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中时常出现。而在鲁迅之后,许多文学家也着重刻画了看客的形象。其中,莫言对看客群体的关注和描写,在其文学作品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论文以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为例,分析其中看客形象,进而研究其美学价值与批判精神。  关键词:莫言;看客形象  中国的“看客文化”由来已久
期刊
摘要:文章将从文本与电影的文化背景出发,对比分析“理智与情感”的主题表达及其方式方法的异同。  关键词: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李安;跨文化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小说题材“仅限于周围三四户人家”,“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中平凡人物”,存留了18世纪英国乡绅阶级女性的生活场景。戏剧冲突明显是简·奥斯汀小说的突出特点之一,这也是她的小说被不断搬上银幕生成电影文本的一个原因。电影文本的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