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童在小说《黄雀记》中围绕着一起强奸案展开了三个少年成长命运中的羁绊与拉扯。作家对于白蓁的塑造,一定程度上是以女性的角度观照人物,以思考男权中心话语下的女性生存困境。笔者主要从颠覆传统的女性形象、男权社会的强势逼仄两方面来阐述白蓁命运的悲剧色彩,以探寻作家对于当下女性生存困境的诘问与思考。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性别意识
小说《黄雀记》围绕着一起强奸案展开了三个少年成长命运中的羁绊与拉扯,作家以线性时间的串联勾勒出一个关于时代缩影的悲剧。白蓁作为唯一女主角,诠释这起强奸案所关联的一系列成长史中最为悲情的角色。“白小姐的夏天”并非水草丰茂鲜花怒放的夏天,而是一个沉闷燥热、令人窒息的夏天,这一笔触映射其悲剧命运。作家试图假以这场悲剧考量当下女性的普遍生存困境。
一、颠覆传统的女性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是由儒家传统“三从四德”道德观造就的。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的刻画常常分为极端的两类:一则是为人称道的贤淑溫婉的正面形象,一则是或刁蛮或滥情等备受谴责的反面形象。《黄雀记》中女性特征并非秉承既定模式而塑造,白蓁不属于极端正面或反面的形象,这是对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一次大胆颠覆。
白蓁给自己赋予的“仙女”的称呼。其形象却并非传统对于“仙女”的定义。相反,她是一个傲慢专横,刁蛮无礼的女性。她似乎天生就能感受到来自整个世界的恶意,对于任何他者都呈现桀骜不羁但却又透露着性情中人的一面。她缺乏仙女的崇高人格,具有精于算计贪图小恩小惠的品德缺陷,但亦不乏纯粹耿直的性格。白蓁在遭遇强奸这一具有终身心理阴影的灾祸前后性格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这一横祸直接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使她变成了一个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这是仙女跌落凡尘的悲剧开始,也是作家取名“仙女”的引申义。在白蓁的人生态度里充满了强烈的排他性,这正是出于经历伤害后萌发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此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女子,势必预示着她所要经历充满着悲剧色彩的人生。
二、男权社会的强势逼仄
对于社会的拷问,是作家力图呈现给读者的思索。文本所写照的改革开放年代里,男女平等的呼吁并没有深入人心,相反在这样一个关乎文明阵痛的转型期内,男女地位在精神层面上有了更大的落差。在男权话语居中的社会逼仄下,女性只能在边缘徘徊,这也正是造成女性悲剧的客观社会因素。
物欲人欲肆意横流的时代转型期内,男性的性别优越感在欲望驱使下将女性定义为娱乐消遣或传宗接代的工具。在《黄雀记》中社会认同对于白蓁一类沦落风尘的女子多半采用实用主义的双重态度:一方面利用女性体验着金钱交易下的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又谴责咒骂这类女性的自轻自贱。柳生在娱乐场上混迹多年,游戏人间的态度丝毫没有显露对于风尘女子的同情关怀。柳生对于女性贞的在乎操根深蒂固,柳生的价值呈现无疑是普标男性价值观的的缩影。
同性间的隔膜是在强势男权社会浸染下的麻木心理造成的。男性主导下的社会,女性甚至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转而青睐并固守男权社会的价值观。邵兰英丧子后认定白蓁是幕后凶手而当众骂街的一幕体现了同性之间的误解和隔膜。在这场命运的纷争中,邵兰英丧子是受害者,但白蓁更是这场纠葛中受大的受害者。邵兰英难以产生出于对女性的悲情命运的谅解,将一切归咎于并非凶手的白蓁。这种男性本位意识下的“红颜祸水”观却移植在女性的意识里成为标举的旗帜,不免令人咋舌。
社会对于女性的薄凉也是小说中所反映的现实。对于白蓁的不幸遭遇,香椿树街上的民众并未给予其心灵上的关怀,更多报以幸灾乐祸的窥探心理。流言蜚语昭示着传播者潜意识中所热衷的虚张声势和嘲讽偏见。在“夜巴黎”驻唱为生的白蓁,被社会视为娱乐消遣的工具,故其孕后的妊娠反应得到了客人们的哄堂大笑和老板无情的解雇。民众未能从女子个人悲凉际遇的出发而产生心灵关怀,而是以世俗的市民心理冠以其“公共汽车”的称号。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逼仄极其残忍。此种社会认同下,女性很难为自己坚守住一片立足之地。这是时代的社会病征,更是女性的必然悲哀。
在这场性别的较量中,男权话语居于中心终究占了上风。女性的悲剧既受制于自身性别特点的局限性,更是长期男权社会价值认同的产物。但作家似乎并不认可男性文化霸权的现况。小说中与白蓁关联的男主角最终都归于非命,相反只有白蓁看清了男性本质,在水中洗礼,诞下遗腹子迎接新生。这一结局谕示了作家的思考:男权未必是社会的绝对主导。笔者认为,小说中的性别意识侧重于的作家对当下女性生存困境的审视与思考,但并没有明确给出一条脱离困境的路。就如苏童谈及《黄雀记》时的坦言:“我不是拯救者,我没法给出路。” 对于这一诘问,更多留待读者思考。
参考文献:
[1]苏童.黄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2]王澄霞.女性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苏童.我不是拯救者,也没法给出路[J].中国新闻周刊,2013(8).
关键词:苏童;《黄雀记》;性别意识
小说《黄雀记》围绕着一起强奸案展开了三个少年成长命运中的羁绊与拉扯,作家以线性时间的串联勾勒出一个关于时代缩影的悲剧。白蓁作为唯一女主角,诠释这起强奸案所关联的一系列成长史中最为悲情的角色。“白小姐的夏天”并非水草丰茂鲜花怒放的夏天,而是一个沉闷燥热、令人窒息的夏天,这一笔触映射其悲剧命运。作家试图假以这场悲剧考量当下女性的普遍生存困境。
一、颠覆传统的女性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是由儒家传统“三从四德”道德观造就的。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的刻画常常分为极端的两类:一则是为人称道的贤淑溫婉的正面形象,一则是或刁蛮或滥情等备受谴责的反面形象。《黄雀记》中女性特征并非秉承既定模式而塑造,白蓁不属于极端正面或反面的形象,这是对传统女性形象塑造的一次大胆颠覆。
白蓁给自己赋予的“仙女”的称呼。其形象却并非传统对于“仙女”的定义。相反,她是一个傲慢专横,刁蛮无礼的女性。她似乎天生就能感受到来自整个世界的恶意,对于任何他者都呈现桀骜不羁但却又透露着性情中人的一面。她缺乏仙女的崇高人格,具有精于算计贪图小恩小惠的品德缺陷,但亦不乏纯粹耿直的性格。白蓁在遭遇强奸这一具有终身心理阴影的灾祸前后性格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这一横祸直接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使她变成了一个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这是仙女跌落凡尘的悲剧开始,也是作家取名“仙女”的引申义。在白蓁的人生态度里充满了强烈的排他性,这正是出于经历伤害后萌发的自我保护意识。如此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女子,势必预示着她所要经历充满着悲剧色彩的人生。
二、男权社会的强势逼仄
对于社会的拷问,是作家力图呈现给读者的思索。文本所写照的改革开放年代里,男女平等的呼吁并没有深入人心,相反在这样一个关乎文明阵痛的转型期内,男女地位在精神层面上有了更大的落差。在男权话语居中的社会逼仄下,女性只能在边缘徘徊,这也正是造成女性悲剧的客观社会因素。
物欲人欲肆意横流的时代转型期内,男性的性别优越感在欲望驱使下将女性定义为娱乐消遣或传宗接代的工具。在《黄雀记》中社会认同对于白蓁一类沦落风尘的女子多半采用实用主义的双重态度:一方面利用女性体验着金钱交易下的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又谴责咒骂这类女性的自轻自贱。柳生在娱乐场上混迹多年,游戏人间的态度丝毫没有显露对于风尘女子的同情关怀。柳生对于女性贞的在乎操根深蒂固,柳生的价值呈现无疑是普标男性价值观的的缩影。
同性间的隔膜是在强势男权社会浸染下的麻木心理造成的。男性主导下的社会,女性甚至丧失了自己的话语权,转而青睐并固守男权社会的价值观。邵兰英丧子后认定白蓁是幕后凶手而当众骂街的一幕体现了同性之间的误解和隔膜。在这场命运的纷争中,邵兰英丧子是受害者,但白蓁更是这场纠葛中受大的受害者。邵兰英难以产生出于对女性的悲情命运的谅解,将一切归咎于并非凶手的白蓁。这种男性本位意识下的“红颜祸水”观却移植在女性的意识里成为标举的旗帜,不免令人咋舌。
社会对于女性的薄凉也是小说中所反映的现实。对于白蓁的不幸遭遇,香椿树街上的民众并未给予其心灵上的关怀,更多报以幸灾乐祸的窥探心理。流言蜚语昭示着传播者潜意识中所热衷的虚张声势和嘲讽偏见。在“夜巴黎”驻唱为生的白蓁,被社会视为娱乐消遣的工具,故其孕后的妊娠反应得到了客人们的哄堂大笑和老板无情的解雇。民众未能从女子个人悲凉际遇的出发而产生心灵关怀,而是以世俗的市民心理冠以其“公共汽车”的称号。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逼仄极其残忍。此种社会认同下,女性很难为自己坚守住一片立足之地。这是时代的社会病征,更是女性的必然悲哀。
在这场性别的较量中,男权话语居于中心终究占了上风。女性的悲剧既受制于自身性别特点的局限性,更是长期男权社会价值认同的产物。但作家似乎并不认可男性文化霸权的现况。小说中与白蓁关联的男主角最终都归于非命,相反只有白蓁看清了男性本质,在水中洗礼,诞下遗腹子迎接新生。这一结局谕示了作家的思考:男权未必是社会的绝对主导。笔者认为,小说中的性别意识侧重于的作家对当下女性生存困境的审视与思考,但并没有明确给出一条脱离困境的路。就如苏童谈及《黄雀记》时的坦言:“我不是拯救者,我没法给出路。” 对于这一诘问,更多留待读者思考。
参考文献:
[1]苏童.黄雀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2]王澄霞.女性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苏童.我不是拯救者,也没法给出路[J].中国新闻周刊,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