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文涉史的恩恩怨怨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5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是杨沫诞生一百周年。这位《青春之歌》的作者临终时把为数并不丰厚的积蓄捐献出来设置奖金,令人敬佩,一些回忆文章中谈及她的革命身世与创作道路,也颇具时代特点,很有思考价值。然而,但凡一提到张中行,这个《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生活原型,杨沫的第一任丈夫,不少人对杨就难免有些不以为然了。
  读过小说、看过电影的人,对余永泽这个知识分子中的反面典型,都留下过深刻印象。尤其在搬上银幕时,通过于是之先生惟妙惟肖的“再创造”,其自私、卑劣、猥琐的面目真是呼之欲出。这可苦了张中行先生,且不说作为艺术创作的小说离生活甚远,且又未用真名实姓,就算是生活中的张与小说里的余大体相同,又怎样呢?不是连“历史反革命”的帽子也没戴吗?然而,令人烦恼的是,也许艺术夸张的效果太好了,人们一旦从指指点点中了解到“这就是余永泽”之后,其反感与蔑视的态度要大大超过对一般的“地富反坏右”,张中行先生那些年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
  自然,也有叶圣陶先生那样德高望重的好上级。为了推广普通话,为了自己的吴侬软语不影响文字的纯洁,叶老的文稿一度都让张中行用标准的北方语言校正,发表或者出版时,则把稿费中相当部分给张,张再三拒绝也无济于事,这样的关怀使张永志不忘。但叶老这样的人毕竟太少,“从众”是咱们中国人的习俗,虽未必有恶意,但亲自领教一下,单周围的人的眼神也就够你受的了。
  好在拨乱反正之后,是非爱憎褒贬大变。尤其待《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大作陆续出版并风靡一时,张先生的真实面貌终于归了正,也焕发了光彩。然而同时,对杨的议论也就不免增多,口碑也就从而更下降了。但冷静地再想想,能一味怪罪、指责于她吗?时间虽不过短短数十年,可人们政治标准、道德原则以至价值观的变化,何其大也?恐怕不是哪个人担当得起的。
  谈起这类入文涉史的恩恩怨怨,这里还有一例,就是起义将领刘昌义将军。在电影《战上海》中,有一位蒋军负责人叫刘义,观众都说写的就是他。但刘昌义硬是不承认,在好些场合表态:“那不是我!”为什么呢?他指出:电影里写的是“投诚”,我是正儿八经“起义”的!为此他常耿耿于怀。
  投诚欤?起义欤?本也事出有因。刘将军早年属西北军,抗战有功,但始终是非嫡系的“杂牌”。早在1948年10月,刘经民革地下党员的介绍,就与民革中央军事特派员王葆真建立了联系,参加了民革,并接受了“待机起义”的任务,由于是单线联系,知道此事的人极少。特别是1949年5月,汤恩伯等人逃跑前夕,把几支部队交给了他这个原无实权的“副司令”,使他成了淞沪警备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北兵团司令兼五十一军军长,终于率所部五十一军、二十一军、一二三军全体官兵四万三千余人起义,投向人民怀抱。由于王葆真当时已被捕,原定的起义计划无法实施,临起义时因形势紧迫,联系人员又不得不更换,看起来就像是“兵临城下”的一次“投诚”了。到了拍电影时,为了艺术创作的需要,片中渲染了刘的内心“斗争”,情节上未表现当初与民革的联系与部署,现场的情况更向“投诚”靠拢,于是便害得刘将军怎么也接受不了。因为,在观众看来,无非是一场电影,落在刘将军身上,却要涉及政治地位甚至身家性命的,尽管电影里的角色少一个字,但事到临头,谁又说得清呢?
  历史上,文学作品写真实人物,失真的也有不少,譬如曹操、刘备、诸葛亮,《三国志》和《三国演义》里就大相径庭。但尚无大碍,因为一是时间已久,二是利害关系也不大。而近几十年,由于社会动荡,有失常态,文艺又全数介入政治,甚至“利用小说反党”也成了“一大发明”,那事情有时候就变得纠缠不清,教人招架不住了。
  如今,一切归为常态,文艺创作是创作,历史事实是事实,泾渭该是分明了。尤其是,“阶级斗争”这条纲已不复存在,很多人和事就算纠缠起来也不难解开了。如此局面真该持续发展下去,这无论对文学还是对历史,甚至对寻常百姓,都是“幸甚,幸甚”之事。
  (作者为民革上海市委原副主委)
其他文献
专为工农兵大学生编写的《艺用人体结构》教材,为集体署名,真正作者却云遮雾障,编写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功到垂成时编写者忽受“抬举”,转岗去“上旺组画”。大幸这本教材出版后成了“魔法”教材,为抱有艺术理想的海内外学子,开启速成人物画技法直通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艺术人才。  国画大家方增先以其亲身经历,为我们拂去历史尘埃,将4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首次完整地呈现。  在浙江桐庐,我编写过一本教材,是我在人物画
期刊
1965年底、1966年初,经恩人彭厚安、蒋竹茹夫妇介绍,我与张耀新开始恋爱。1967年2月19日到徐汇区结婚登记处领取了结婚证。这是法定结婚日,实际上并没有结婚。因为只有持有结婚证才有资格申请房子。很幸运,1967年秋末冬初,华东局机关分配我们租用康平路100弄5号楼510室的一间房子做婚房。康平路100弄是当时上海最好的住宅大院,只有正厅、副部级的人才能住进去,家家有电话,相当多的人家还有红机
期刊
最近从网上看到贵刊今年第一期发表的《1966年安亭事件中的张春桥》在流传。我们读了这篇文章,觉得不错,它是一位当事人写的,确如你们所说“提供了所亲历的一些史料”,行文使人有身临其景的感觉。但我们觉得也有重要情节仿佛不符合事实,比如说:“12日晚,张春桥与江青通了长途电话。与‘工总司’几个小时的接触,张春桥已经倒向‘工总司’。他告诉江青,安亭事件是上海工人登上文化大革命舞台的标志,他认为只要他表态支
期刊
谈到1949年后的王造时先生,人们往往引用杜甫诗中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加以评论。据说这是因为当年赫赫有名的“七君子”,除去1944年病逝的邹韬奋和1946年被暗杀的李公朴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剩余五人中有四人担任京官(沈钧儒担任了最高法院院长,史良、章乃器、沙千里也先后出任部长职务),唯独王造时没有被安排行政职务,一直在上海复旦大学教书。王造时1957年到全国政协开会时,老朋友潘大逵为
期刊
痛定思痛之余,不自觉如日坐愁城,孤陋寡闻,一旦忽又听到首长亲切的讲话,安得不令我起由衷的感动。  柯书记的讲话大概是分三个方面,即从整风结果谈到党和政府兴无灭资政策,最后是谈到右派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改造问题,柯书记的讲话是详尽恺切,明白畅晓的,对于整风结果方面,是以具体事例,来证明各项收获,其对于兴无灭资方面,曾郑重指出,这是党的决心,并且说共产党宣言,是毫无秘密的,谈到右派分子和资产阶级
期刊
2014年1月14日下午,《世纪》杂志社举办了2014年第1期《王安忆之父:南洋归雁的传奇》新闻发布会,著名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应邀出席,来自《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文汇读书周报》、《联合时报》、《党史信息报》、中新社上海分社、人民日报上海分社、东方网、上海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上海记者站、《天天新报》、《上海法治报》等媒体的20余位记者出席本次发布会。  
期刊
宋子良是西南运输总处  第二任主任  “七七事变”爆发,中国人民揭开了八年抗战的伟大序幕,但从当时中日两国国力对比来看,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若要长期坚持抗战,就必须争取军械弹药、汽油汽车等军事战略物资的外援。日本侵略者也同样看到了这一关系到抗战全局的关键所在,于1937年8月20日悍然宣布封锁中国沿海,阻止其它国家援助中国的抗战物资进入中国境内。因此如何开辟有效的对外通道,击破日军封锁,成为坚持抗
期刊
(一)  看到严修师怀念周斌武师的文章,心头又是一颤。突然浮上脑海的,竟是李叔同《送别》里的“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浊酒一瓢尽余欢,今宵别梦残”。如果把“知交”句改作“师辈俱零落”,那就全然是今日之心境了。  当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时,正值“反右”之后。不少老师,如中文系的陈子展、徐澄宇、乐嗣炳等教授都被划作“右派”,有的发遣新疆,有的发送广西,留在上海的如陈子展先生也足不履校园,不但无从受
期刊
一、两次透露次子蒋纬国身世  蒋介石次子蒋纬国究竟是否蒋介石所亲生?  对此问题,长期以来坊间有不少的版本与演义,众说纷纭。肯定亲生的证据是蒋介石与蒋纬国两人无论在公开还是私下场合,均以父子身份示人,亲密无间。蒋家族谱中,蒋纬国与蒋经国并列。否认亲生的基本版本是,蒋纬国系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与日本女子所生,戴因惧怕太太钮永恒而不敢认养。蒋介石与戴为浙江同乡,在日本期间交往密切,主动认养了蒋纬国。然而,
期刊
1964年春的一天,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在一次会议上对当时的解放日报社总编辑魏克明说:“这次有你们的了,上次跳过了。”接着,他传达了毛主席在1964年1月同吴冷西关于报纸工作的谈话中有关表扬《解放日报》的一段话:“《解放日报》比较注意抓思想,抓思想工作,值得看一看。”  柯庆施对毛主席表扬《解放日报》,当然是高兴的,但也勾起他6年前的一桩心事。1958年1月,毛主席给中共广西省委刘建勋、韦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