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討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误诊原因和鉴别诊断。方法:以人群为调查对象,对确诊的ERS进行汇总分析。结果:人群中ERS的发生率为3.4%,心电图初诊确诊率78.05%。结论:伴发症状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观察随访及相关检查有助于ERS的鉴别和确诊。
关键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 误诊 鉴别诊断
资料与方法
ERS的诊断标准[1]:ST段与J点一起抬高(0.1~0.4mV),S-T段凹面向上,多伴有较高的对称性T波,R波降支终末端有切迹或粗钝。多见于V2~V6,以V2~V3最明显,有时在Ⅱ、Ⅲ、aVF导联中也可出现。持续时间多较长,但在心率增快时可暂时恢复正常。
一般资料:以医院门诊健康体检人群为对象,共调查1211例,确诊ERS 41例,占3.4%,其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26~57岁,平均34.68±7.26岁,26~29岁9例,30~39岁22例,40~49岁7例,50~57岁3例。伴短阵胸痛8例,胸闷4例,心悸2例,心律失常4例。
结 果
心电图初诊确诊ERS32例,通过观察随访以及相关检查确诊9例,心电图初诊确诊率78.05%。
不能心电图确诊的ERS,初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3例,变异性心绞痛5例,急性心包炎1例。
具有临床症状的ERS,7例确诊肋间神经炎,2例确诊食管炎,1例确诊心脏神经官能症,3例无确切疾病的证据。
讨 论
ERS作为一种心电图变异,临床相对比较常见,文献报道以中青年人多见,健康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5%~9.1%[2]。本组病例平均年龄34.68±7.26岁,发生率为3.4%,与之相符。ERS的产生与某些心肌纤维动作电位的第三相时间缩短及第三相提前有关[1]。具有典型心电图特征者诊断不难,对于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而不完全具备特征性心电图表现者,则需观察随访以及相关检查才能正确诊断,须除外病理性S-T段抬高,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避免误诊。
本组心电图初诊确诊率为78.05%,能对大多数ERS进行正确的判断,但仍有约1/5的病例不能即时得出正确的结论。分析原因可能为:
(1)伴发的临床症状是影响正确结论的重要因素。本组不能即时做出正确判断的病例均为临床出现胸闷、短阵胸痛、心悸、心律失常者,而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常见临床表现,加之ST-T改变的非特异性,因而无充分临床证据排除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急症,使得ERS诊断延迟。3例初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最初均因胸闷和心律失常并存,而心电图不具备典型的ST-T弓背向下型抬高,以超急性期和急性期入院后,随访心电图并结合心肌酶学检查方得以确诊。急性心包炎时广泛导联ST段抬高,尤多见于Ⅰ、Ⅱ、aVF和V1~6导联,单凭心电图有时难以与ERS鉴别,组中1例后经心脏彩超排除了急性心包炎才作出ERS诊断。变异性心绞痛的ST-T改变呈一过性,且ST段凹面向下,可资鉴别。但非典型者则具有与ERS相似的心电图表现,本组5例分别经运动试验、药物试验、治疗效果观察和心电图随访得以确诊。
(2)尽管ERS属于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变异,但为了患者利益,除非具有典型心电图特征,并且没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别在与急性心肌梗死等急症难以明确界定时,医务人员常持谨慎态度。尽管如此,临床上在无确切证据排除类似心血管疾病的条件下,不作出ERS的诊断仍属必要,通过进一步随访和进行相关检查以确证,似更为妥善。追求ERS较高的初诊确诊率不能脱离临床实际和患者利益。
ERS作为一种良性的心电生理异常,胸痛等临床症状的出现,有些可以以并存疾病加以解释,如肋间神经炎、食管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但对无明确疾病证据者(本组3例无确切疾病的证据),患者所表现出的这些临床症状是否就是ERS的非特异性表现呢?有待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对于不具有典型心电图表现的ERS,误诊的重要原因是受到伴发临床症状的影响。借助于观察随访及相关检查手段,不仅有助于ERS的鉴别和确诊,对于保障患者利益,避免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漏诊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志寅,主编.诊断学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618.
2 陈国伟,郑中锷,主编.现代心脏内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55-1156.
关键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 误诊 鉴别诊断
资料与方法
ERS的诊断标准[1]:ST段与J点一起抬高(0.1~0.4mV),S-T段凹面向上,多伴有较高的对称性T波,R波降支终末端有切迹或粗钝。多见于V2~V6,以V2~V3最明显,有时在Ⅱ、Ⅲ、aVF导联中也可出现。持续时间多较长,但在心率增快时可暂时恢复正常。
一般资料:以医院门诊健康体检人群为对象,共调查1211例,确诊ERS 41例,占3.4%,其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26~57岁,平均34.68±7.26岁,26~29岁9例,30~39岁22例,40~49岁7例,50~57岁3例。伴短阵胸痛8例,胸闷4例,心悸2例,心律失常4例。
结 果
心电图初诊确诊ERS32例,通过观察随访以及相关检查确诊9例,心电图初诊确诊率78.05%。
不能心电图确诊的ERS,初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3例,变异性心绞痛5例,急性心包炎1例。
具有临床症状的ERS,7例确诊肋间神经炎,2例确诊食管炎,1例确诊心脏神经官能症,3例无确切疾病的证据。
讨 论
ERS作为一种心电图变异,临床相对比较常见,文献报道以中青年人多见,健康人群中的发生率为2.5%~9.1%[2]。本组病例平均年龄34.68±7.26岁,发生率为3.4%,与之相符。ERS的产生与某些心肌纤维动作电位的第三相时间缩短及第三相提前有关[1]。具有典型心电图特征者诊断不难,对于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而不完全具备特征性心电图表现者,则需观察随访以及相关检查才能正确诊断,须除外病理性S-T段抬高,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避免误诊。
本组心电图初诊确诊率为78.05%,能对大多数ERS进行正确的判断,但仍有约1/5的病例不能即时得出正确的结论。分析原因可能为:
(1)伴发的临床症状是影响正确结论的重要因素。本组不能即时做出正确判断的病例均为临床出现胸闷、短阵胸痛、心悸、心律失常者,而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常见临床表现,加之ST-T改变的非特异性,因而无充分临床证据排除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急症,使得ERS诊断延迟。3例初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最初均因胸闷和心律失常并存,而心电图不具备典型的ST-T弓背向下型抬高,以超急性期和急性期入院后,随访心电图并结合心肌酶学检查方得以确诊。急性心包炎时广泛导联ST段抬高,尤多见于Ⅰ、Ⅱ、aVF和V1~6导联,单凭心电图有时难以与ERS鉴别,组中1例后经心脏彩超排除了急性心包炎才作出ERS诊断。变异性心绞痛的ST-T改变呈一过性,且ST段凹面向下,可资鉴别。但非典型者则具有与ERS相似的心电图表现,本组5例分别经运动试验、药物试验、治疗效果观察和心电图随访得以确诊。
(2)尽管ERS属于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变异,但为了患者利益,除非具有典型心电图特征,并且没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别在与急性心肌梗死等急症难以明确界定时,医务人员常持谨慎态度。尽管如此,临床上在无确切证据排除类似心血管疾病的条件下,不作出ERS的诊断仍属必要,通过进一步随访和进行相关检查以确证,似更为妥善。追求ERS较高的初诊确诊率不能脱离临床实际和患者利益。
ERS作为一种良性的心电生理异常,胸痛等临床症状的出现,有些可以以并存疾病加以解释,如肋间神经炎、食管炎、心脏神经官能症等。但对无明确疾病证据者(本组3例无确切疾病的证据),患者所表现出的这些临床症状是否就是ERS的非特异性表现呢?有待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对于不具有典型心电图表现的ERS,误诊的重要原因是受到伴发临床症状的影响。借助于观察随访及相关检查手段,不仅有助于ERS的鉴别和确诊,对于保障患者利益,避免其他器质性疾病的漏诊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志寅,主编.诊断学大辞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618.
2 陈国伟,郑中锷,主编.现代心脏内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5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