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苗族巫词是民间宗教的产儿,又是苗族先民的创造。它具有宗教—神话的因素、角色化的诗化叙事结构、独特的诗化语汇和丰富的多义性,值得文艺家们去发掘、研究。
关键词:苗族巫词 诗化 审美
中图分类号:H179 文献标识码:A
苗族是一个善于用诗的方式进行思考的民族,从远古的时候起,一直“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荷尔德林语)。因此,苗族巫词大多是押韵或押调的诗行,具有独具特色的诗化审美效果。
一 苗族巫词蕴涵着宗教—神话思维的因素
苗族巫词的主要功用是送灵、驱鬼、祈福等。因此,它的诗化蕴涵着宗教—神话思维的因素。而宗教—神话思维具有神秘性与感官性,“拟人”与“想象”是其基本特点。
最初的人类对于大千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非科学的,他们常常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了解大自然,“把整个自然看成一个巨大的生物,能感到情欲和效果”。他们把无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和它们游戏,与它们说话,仿佛它们就是活人。这就是神话思维的基本方式,“以己度物”或叫“以物拟人”。《焚巾曲》用“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将蝴蝶、龙加以拟人化的生动描绘,极富个性与形象,给人以艺术感染力。我们从这样的描绘中,认识到人类祖先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神话思维的又一特征是想象性。马克思在论述神话的产生时指出:“想象力,这个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使人类开始创造出了还不是用文字来记载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的文学。”可见,想象在神话创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原始人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大脑机能还未成熟,所以便有其独特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逻辑推理力弱,想象力强。他们对于种种自然现象无知无识,深感惊奇,仅凭幼稚的想象去理解大自然,对大自然进行种种幻想,然后将他们幻想的东西以及那时的现实生活同人的征服自然的愿望,交错组合,巧妙编织,形象地展现出一个“幻想世界”,产生出一个个体现原始人奇特想象力的神话故事。
上述的“拟人性”和“想象性”是神话思维的基本方式,又是构成诗化思维的基本因素,二者区别在于:思维主体的不自觉与自觉、无意识与有意识,但要严加区分又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苗族巫词经过若干年的流传,巫师对其进行加工时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实行融合。因此,苗族巫词的诗化蕴涵着宗教—神话思维的因素,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 角色化的诗化叙事结构
我们知道诗人在写诗时,不管是否有“我”出现,都是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结构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义愤填膺的屈原在苍茫寥廓的天地间奔走呼号;杜甫的《春望》,全诗没著一个“我”字,但从诗题开始直至结句,却句句没离开“我”:头两句是“我”所见,三四句是“我”所感,五六句是“我”所盼,结尾是“人”所悲。综观全诗,诗人所表述的是罹遭国难、身陷贼军,“我”忧国忧民以及怀念家庭的忧郁心情。苗族巫词所表现的格调没有这么高,但诗化的叙事结构却是相同的。
苗族巫词每篇都有一个讲述角色。为了说明“宗教世界”的存在,这个角色必须说出或记下所有的话,而这个角色就是巫师:他是联系阳世与冥界的特殊人物;以他为中心的诗化叙事结构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苗族巫词是用诗化的形式来反映一个并不存在的宗教世界的,虚构的巫词有着超出故事所具有的意义:第一,苗族巫词不仅给了我们故事,而且也给了我们表现故事的方式;第二,苗族巫词具有超出用某种方式告诉我们故事的一种意义。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们以《焚巾曲》为例来进行分析:
“妈妈”的灵魂回到东方老家后,继续沿着彩虹往上走,“上到第二层,见当公挖塘,见熊公开田,挖井来灌田,清水往上冒”,巫师嘱咐“妈妈”“买水喝再走”;第四层是鬼梁坡,凶死的人才住这儿,善终的人只是过路,“鬼梁是冷坡,雪埋半截腿,寒风利如刀,要把头吹落,鬓发散乱飘,妈忧心忡忡”。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妈妈走明处,莫走暗角落。”鬼岭上有两个专门骗人的姑娘,怎么对付呢?“别同她讲话,不和她接触,绕过她们走。”爬到第五层,榜香老婆婆像座大山一样“撑天直直立”。她是来帮助“妈妈”上天的,然后,妈妈继续爬六至十二层,最终到达月宫——极乐世界。
这段巫词是以第一人称单数出现的讲述结构。“我”全知全能,既能上天又能入地,说话具有魔力,故事虚构的世界超出了本身的意义,把人带进了茫茫的宗教世界。
苗族巫词的诗化角色叙事结构有如下一些特点:
1 讲述角色贯穿在巫词的始终。这个角色可以使听众看到亡灵、鬼魂的喜怒哀乐,听众能通过角色营造的作品世界进入宗教世界。
2 角色向我们反映宗教世界时,“时间”已经被角色“剪碎”。苗族巫词的时间是根据角色的步伐来变化的:发生早的事情可以后来叙述,发生晚的事件可以提早叙述,甚至不同时代的人物,或者是并非客观存在的神话人物,也可以在同一时间参加同一活动。角色打破了物理时空,心灵幻化出许多美丽图景,产生了诗的审美效果。
3 讲述角色具有超乎寻常的感觉力,苗族巫词以巫师作为整个世界的反射镜的中心,然后把他所知道和觉察到的事情报告出来。反射镜内的事情由角色与之交流,便于抒发情感,使巫词具有情感性。
4 苗族巫词的讲述结构具有聚集的作用。它可以像诗那样把要强调的事情予以集中,不重要的事情予以忽略。
5 苗族巫词的讲述角色经常对宗教世界中的人物、神 、事件,作出评价和表示某种态度,或喜好、羡慕,或厌恶、轻蔑。他可以主张顺从或探求,冷漠或挑战。角色在自己反映的世界中会作出直爽的评价,并一次又一次地暗示自己在世界上起救世主作用。讲述角色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会使巫词独具诗的飘逸与空灵。
6 巫师经常通过巫词——诗化世界进入宗教世界,表达出对虚幻世界的各种信仰和态度。大量事实说明:“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语)诗,尤其如此。苗族巫词中许多诡奇的富于诱惑力的幻想,使听众心灵深处萌发出许多美好的愿望。苗族巫词诗化的自然界,既有现实世界的成分,又有诗的主观色彩,构成了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
三 苗族巫词语汇是诗化的语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苗族的诗化思维离不开苗族固有的诗化语言。苗族的许多语汇只可作“诗意的解会”,不像现代西方语言力求做到精确、规范。它具有模糊性、丰富性、灵活性的特征。
1 拟人。拟人就是赋予外在的客观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动作和行为,即物境人格化。在苗族巫词诗化的拟人手法与宗教—神话思维的拟人手法相同。在苗族巫词中,五培子树会知道人的寿命有多长;野猫看见某人的魂走了,会来给他的亲人报信。拟人使苗族巫词增加了诗的形象性和可感性。黑格尔在《美学》中论及拟人手法时说:“自然的和感性的事物用精神现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因而高尚化了。”因此,它能渲染诗的情绪和气氛,使巫词具有诗的意境。
2 比喻。苗族巫词中的比喻很多,例如,说鬼“像水淹那样满河满坝的来,像火烧那样遍山遍岭的来”。在巫词中,关于鬼的来历的说法很多,其中一则说鬼是巫师捉去关了,后因有人可怜它们误放出来的。这个比喻大胆新奇,用来形容鬼的来势之猛,并由本体的“虚”转化为喻体的“实”而实现了形象化。
3 反复。苗族巫词的重叠,是在句与句和节与节之间的反复。“遇到大的敬只鸡,遇到小的送个蛋,只要敬了门户清吉,只要敬了家宅平安。”(《苗族文学史》)这是句与句之间的反复。《焚巾曲》中有追叙“母亲”与“父亲”结合的过程,表现了“母亲”离开家乡,开始新生活的欢快心情。其中每节开头都用了反复,第一节是:“行行复行行,匆匆向前去,一步一个坡,两步两个坡”;第二节的开头是:“行行复行行,匆匆向前去,一步见哥寨,两步见哥村”;第三节的开头是:“行行复行行,步步向前去”。苗族巫词的反复颇具音乐的重复之美。从欣赏心理来说,我们喜爱熟悉的东西,也喜爱变化着的东西,但我们最喜欢的却是两者的结合。
4 对偶、反语、设问等。除了上述的几种修辞手法外,对偶、反语、设问的运用也较为普遍。
张泰明在《苗族风俗与风俗传说》一书中介绍了赌咒议榔的风俗。苗族榔规定好之后,要求人人遵守,为达此目的便赌咒。巫师左手抓公鸡,右手执刀,高声朗诵巫词。巫词末尾是谁违反榔规谁就“魂同猪走,头似鸡落”。诵毕杀鸡,滴血入酒坛,一人一碗,喝了鸡血酒后,一人拿一挂肉回家煮给全家人吃,让男女老少都受榔规约束。“魂跟猪走,头似鸡落”,这对偶句是巫词的核心,易记易懂,人人惧怕,因而人各自爱,对榔规少有触犯。
《焚巾曲》在叙述“妈妈”死的经过时,这样念道:
“哪个花脸面,哪个来嚷嚷,在寨边号叫,叫妈妈的魂,野猫花脸面,野猫真漂亮,往回叫别人,这回叫妈的灵魂。”
苗族认为野猫叫,就要死人;因此对野猫很厌恶。苗族称脏的人为“花猫猫”或“花野猫”。可见,这里称野猫漂亮是反语,增强了巫词的艺术表现力。全句自问自答,上下衔接自然流畅。
总之,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巫词的表现力,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苗族巫词的语汇是诗化的语汇,具有形象生动、灵活多变、高妙空灵的特点。
四 苗族巫词具有诗的多义性
苗族巫词的诗化特征还表现在多义性上。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与含糊,而是丰富与含蓄。
诗的多义性的产生与诗的“宣示义”和“启示义”有关。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就苗族巫词来说,其启示义可以分为四类:双关义、情韵义、深层义、象征义。这四类启示义,又以它们依赖宣示义的不同程度,各自构成一个系列。
1 双关义,它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例如,苗语“Vangl”为村子,“Hlat”为月亮;但“Hlat”又有“老人”、“祖先”、“妈妈”的意思。因而,巫词中的“Vangl hlat”就有两种意义:(1)月亮;(2)祖先居住的地方。《焚巾曲》里有这样一段:
“江山是主永长存,人是匆匆过路客,一人一段生存的时间,创下家业传后代,绣花传给女儿,待到寿终日,迈步向Vangl hlat,去和祖先住,永远回不来。”
在这里,“Vangl Hlat”既表示月宫,又表示是祖先居住的地方,有蝴蝶妈妈、姜央和各代祖宗,因此“Vangl Hlat”具有两种意思,造成了多义的审美效果。
2 情韵义。苗族巫词词语的情韵义是由于这些词语具有特定的内涵而产生的。凡是熟悉苗族巫术神话的听众一听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有关的故事。这些词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例如:枫树、 宇鸟、谷子,如果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很简单,可是它们无论出现在哪一首巫词里,都饱含着感情和韵味。巫词里的枫树与 宇鸟像吉祥的光环笼罩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想起亭亭如盖的枫树,想起天空的一轮皎月,想到如凤凰般美丽的 宇女神的保佑,加上情歌对答,此乐何极!苗族巫词的情韵义有时比词语原有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多方面启示,使巫词的诗意更浓郁。
3 深层义。苗族巫词的深层义隐藏在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有时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焚巾曲》里“妈妈”的亡灵离开家乡,同亲人告别,同一切物事告别,这时的巫词情感十分强烈,其意思有这样几层:(1)表现母亲对生的思念;(2)表现了母亲美好的心灵;(3)表明晚辈、寨邻对母亲一往情深。但除了这几层意思外,更深层的意思是:相信语言的巫术魔力,亡灵告别水井,不会回来作祟,使水井清水盈盈;告别菜园,亡灵不会回为作祟,使儿孙有菜吃。
苗族巫词的象征义,笔者曾在有关文章中谈到,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苗族巫词是民间宗教的产儿,是苗族先民的创造。它具有宗教—神话的多义性,值得文艺家们去发掘、研究。
参考文献:
[1] [意大利]维柯:《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2] 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委员会:《苗汉简明词典》,贵州民族出版社,1958年版。
作者简介:罗义群,男,1949—,贵州黄平县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工作单位: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苗族巫词 诗化 审美
中图分类号:H179 文献标识码:A
苗族是一个善于用诗的方式进行思考的民族,从远古的时候起,一直“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荷尔德林语)。因此,苗族巫词大多是押韵或押调的诗行,具有独具特色的诗化审美效果。
一 苗族巫词蕴涵着宗教—神话思维的因素
苗族巫词的主要功用是送灵、驱鬼、祈福等。因此,它的诗化蕴涵着宗教—神话思维的因素。而宗教—神话思维具有神秘性与感官性,“拟人”与“想象”是其基本特点。
最初的人类对于大千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非科学的,他们常常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了解大自然,“把整个自然看成一个巨大的生物,能感到情欲和效果”。他们把无生命的事物拿到手里,和它们游戏,与它们说话,仿佛它们就是活人。这就是神话思维的基本方式,“以己度物”或叫“以物拟人”。《焚巾曲》用“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将蝴蝶、龙加以拟人化的生动描绘,极富个性与形象,给人以艺术感染力。我们从这样的描绘中,认识到人类祖先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
神话思维的又一特征是想象性。马克思在论述神话的产生时指出:“想象力,这个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使人类开始创造出了还不是用文字来记载的神话、传奇和传说的文学。”可见,想象在神话创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原始人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大脑机能还未成熟,所以便有其独特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其中之一就是逻辑推理力弱,想象力强。他们对于种种自然现象无知无识,深感惊奇,仅凭幼稚的想象去理解大自然,对大自然进行种种幻想,然后将他们幻想的东西以及那时的现实生活同人的征服自然的愿望,交错组合,巧妙编织,形象地展现出一个“幻想世界”,产生出一个个体现原始人奇特想象力的神话故事。
上述的“拟人性”和“想象性”是神话思维的基本方式,又是构成诗化思维的基本因素,二者区别在于:思维主体的不自觉与自觉、无意识与有意识,但要严加区分又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苗族巫词经过若干年的流传,巫师对其进行加工时会“自觉”与“不自觉”地实行融合。因此,苗族巫词的诗化蕴涵着宗教—神话思维的因素,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 角色化的诗化叙事结构
我们知道诗人在写诗时,不管是否有“我”出现,都是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结构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义愤填膺的屈原在苍茫寥廓的天地间奔走呼号;杜甫的《春望》,全诗没著一个“我”字,但从诗题开始直至结句,却句句没离开“我”:头两句是“我”所见,三四句是“我”所感,五六句是“我”所盼,结尾是“人”所悲。综观全诗,诗人所表述的是罹遭国难、身陷贼军,“我”忧国忧民以及怀念家庭的忧郁心情。苗族巫词所表现的格调没有这么高,但诗化的叙事结构却是相同的。
苗族巫词每篇都有一个讲述角色。为了说明“宗教世界”的存在,这个角色必须说出或记下所有的话,而这个角色就是巫师:他是联系阳世与冥界的特殊人物;以他为中心的诗化叙事结构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苗族巫词是用诗化的形式来反映一个并不存在的宗教世界的,虚构的巫词有着超出故事所具有的意义:第一,苗族巫词不仅给了我们故事,而且也给了我们表现故事的方式;第二,苗族巫词具有超出用某种方式告诉我们故事的一种意义。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们以《焚巾曲》为例来进行分析:
“妈妈”的灵魂回到东方老家后,继续沿着彩虹往上走,“上到第二层,见当公挖塘,见熊公开田,挖井来灌田,清水往上冒”,巫师嘱咐“妈妈”“买水喝再走”;第四层是鬼梁坡,凶死的人才住这儿,善终的人只是过路,“鬼梁是冷坡,雪埋半截腿,寒风利如刀,要把头吹落,鬓发散乱飘,妈忧心忡忡”。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妈妈走明处,莫走暗角落。”鬼岭上有两个专门骗人的姑娘,怎么对付呢?“别同她讲话,不和她接触,绕过她们走。”爬到第五层,榜香老婆婆像座大山一样“撑天直直立”。她是来帮助“妈妈”上天的,然后,妈妈继续爬六至十二层,最终到达月宫——极乐世界。
这段巫词是以第一人称单数出现的讲述结构。“我”全知全能,既能上天又能入地,说话具有魔力,故事虚构的世界超出了本身的意义,把人带进了茫茫的宗教世界。
苗族巫词的诗化角色叙事结构有如下一些特点:
1 讲述角色贯穿在巫词的始终。这个角色可以使听众看到亡灵、鬼魂的喜怒哀乐,听众能通过角色营造的作品世界进入宗教世界。
2 角色向我们反映宗教世界时,“时间”已经被角色“剪碎”。苗族巫词的时间是根据角色的步伐来变化的:发生早的事情可以后来叙述,发生晚的事件可以提早叙述,甚至不同时代的人物,或者是并非客观存在的神话人物,也可以在同一时间参加同一活动。角色打破了物理时空,心灵幻化出许多美丽图景,产生了诗的审美效果。
3 讲述角色具有超乎寻常的感觉力,苗族巫词以巫师作为整个世界的反射镜的中心,然后把他所知道和觉察到的事情报告出来。反射镜内的事情由角色与之交流,便于抒发情感,使巫词具有情感性。
4 苗族巫词的讲述结构具有聚集的作用。它可以像诗那样把要强调的事情予以集中,不重要的事情予以忽略。
5 苗族巫词的讲述角色经常对宗教世界中的人物、神 、事件,作出评价和表示某种态度,或喜好、羡慕,或厌恶、轻蔑。他可以主张顺从或探求,冷漠或挑战。角色在自己反映的世界中会作出直爽的评价,并一次又一次地暗示自己在世界上起救世主作用。讲述角色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会使巫词独具诗的飘逸与空灵。
6 巫师经常通过巫词——诗化世界进入宗教世界,表达出对虚幻世界的各种信仰和态度。大量事实说明:“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语)诗,尤其如此。苗族巫词中许多诡奇的富于诱惑力的幻想,使听众心灵深处萌发出许多美好的愿望。苗族巫词诗化的自然界,既有现实世界的成分,又有诗的主观色彩,构成了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
三 苗族巫词语汇是诗化的语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苗族的诗化思维离不开苗族固有的诗化语言。苗族的许多语汇只可作“诗意的解会”,不像现代西方语言力求做到精确、规范。它具有模糊性、丰富性、灵活性的特征。
1 拟人。拟人就是赋予外在的客观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动作和行为,即物境人格化。在苗族巫词诗化的拟人手法与宗教—神话思维的拟人手法相同。在苗族巫词中,五培子树会知道人的寿命有多长;野猫看见某人的魂走了,会来给他的亲人报信。拟人使苗族巫词增加了诗的形象性和可感性。黑格尔在《美学》中论及拟人手法时说:“自然的和感性的事物用精神现象的形式表达出来因而高尚化了。”因此,它能渲染诗的情绪和气氛,使巫词具有诗的意境。
2 比喻。苗族巫词中的比喻很多,例如,说鬼“像水淹那样满河满坝的来,像火烧那样遍山遍岭的来”。在巫词中,关于鬼的来历的说法很多,其中一则说鬼是巫师捉去关了,后因有人可怜它们误放出来的。这个比喻大胆新奇,用来形容鬼的来势之猛,并由本体的“虚”转化为喻体的“实”而实现了形象化。
3 反复。苗族巫词的重叠,是在句与句和节与节之间的反复。“遇到大的敬只鸡,遇到小的送个蛋,只要敬了门户清吉,只要敬了家宅平安。”(《苗族文学史》)这是句与句之间的反复。《焚巾曲》中有追叙“母亲”与“父亲”结合的过程,表现了“母亲”离开家乡,开始新生活的欢快心情。其中每节开头都用了反复,第一节是:“行行复行行,匆匆向前去,一步一个坡,两步两个坡”;第二节的开头是:“行行复行行,匆匆向前去,一步见哥寨,两步见哥村”;第三节的开头是:“行行复行行,步步向前去”。苗族巫词的反复颇具音乐的重复之美。从欣赏心理来说,我们喜爱熟悉的东西,也喜爱变化着的东西,但我们最喜欢的却是两者的结合。
4 对偶、反语、设问等。除了上述的几种修辞手法外,对偶、反语、设问的运用也较为普遍。
张泰明在《苗族风俗与风俗传说》一书中介绍了赌咒议榔的风俗。苗族榔规定好之后,要求人人遵守,为达此目的便赌咒。巫师左手抓公鸡,右手执刀,高声朗诵巫词。巫词末尾是谁违反榔规谁就“魂同猪走,头似鸡落”。诵毕杀鸡,滴血入酒坛,一人一碗,喝了鸡血酒后,一人拿一挂肉回家煮给全家人吃,让男女老少都受榔规约束。“魂跟猪走,头似鸡落”,这对偶句是巫词的核心,易记易懂,人人惧怕,因而人各自爱,对榔规少有触犯。
《焚巾曲》在叙述“妈妈”死的经过时,这样念道:
“哪个花脸面,哪个来嚷嚷,在寨边号叫,叫妈妈的魂,野猫花脸面,野猫真漂亮,往回叫别人,这回叫妈的灵魂。”
苗族认为野猫叫,就要死人;因此对野猫很厌恶。苗族称脏的人为“花猫猫”或“花野猫”。可见,这里称野猫漂亮是反语,增强了巫词的艺术表现力。全句自问自答,上下衔接自然流畅。
总之,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巫词的表现力,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苗族巫词的语汇是诗化的语汇,具有形象生动、灵活多变、高妙空灵的特点。
四 苗族巫词具有诗的多义性
苗族巫词的诗化特征还表现在多义性上。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与含糊,而是丰富与含蓄。
诗的多义性的产生与诗的“宣示义”和“启示义”有关。宣示义是诗歌借助语言明确传达给读者的意义;启示义是诗歌以它的语言和意象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就苗族巫词来说,其启示义可以分为四类:双关义、情韵义、深层义、象征义。这四类启示义,又以它们依赖宣示义的不同程度,各自构成一个系列。
1 双关义,它可以借助多义词造成。例如,苗语“Vangl”为村子,“Hlat”为月亮;但“Hlat”又有“老人”、“祖先”、“妈妈”的意思。因而,巫词中的“Vangl hlat”就有两种意义:(1)月亮;(2)祖先居住的地方。《焚巾曲》里有这样一段:
“江山是主永长存,人是匆匆过路客,一人一段生存的时间,创下家业传后代,绣花传给女儿,待到寿终日,迈步向Vangl hlat,去和祖先住,永远回不来。”
在这里,“Vangl Hlat”既表示月宫,又表示是祖先居住的地方,有蝴蝶妈妈、姜央和各代祖宗,因此“Vangl Hlat”具有两种意思,造成了多义的审美效果。
2 情韵义。苗族巫词词语的情韵义是由于这些词语具有特定的内涵而产生的。凡是熟悉苗族巫术神话的听众一听到这类词语,就会联想起有关的故事。这些词连同它们各自的感情和韵味一起浮现出来,使词语的意义变得丰富起来。例如:枫树、 宇鸟、谷子,如果从字面上理解,意思很简单,可是它们无论出现在哪一首巫词里,都饱含着感情和韵味。巫词里的枫树与 宇鸟像吉祥的光环笼罩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想起亭亭如盖的枫树,想起天空的一轮皎月,想到如凤凰般美丽的 宇女神的保佑,加上情歌对答,此乐何极!苗族巫词的情韵义有时比词语原有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多方面启示,使巫词的诗意更浓郁。
3 深层义。苗族巫词的深层义隐藏在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有时可以一层一层地剖析出来。《焚巾曲》里“妈妈”的亡灵离开家乡,同亲人告别,同一切物事告别,这时的巫词情感十分强烈,其意思有这样几层:(1)表现母亲对生的思念;(2)表现了母亲美好的心灵;(3)表明晚辈、寨邻对母亲一往情深。但除了这几层意思外,更深层的意思是:相信语言的巫术魔力,亡灵告别水井,不会回来作祟,使水井清水盈盈;告别菜园,亡灵不会回为作祟,使儿孙有菜吃。
苗族巫词的象征义,笔者曾在有关文章中谈到,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苗族巫词是民间宗教的产儿,是苗族先民的创造。它具有宗教—神话的多义性,值得文艺家们去发掘、研究。
参考文献:
[1] [意大利]维柯:《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2] 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委员会:《苗汉简明词典》,贵州民族出版社,1958年版。
作者简介:罗义群,男,1949—,贵州黄平县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工作单位: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