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对密州文化的贡献与影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q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北宋时期,苏轼知密州,超然思想在此形成并影响至今,豪放词风在此发轫且余韵犹存,书法绘画在此留下墨宝丰富了当地文化。他勤政爱民,文采出众,品格高尚。其影响历千年而不衰,其贡献逾万代而不朽。
  关键词:苏轼 密州文化 贡献 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罢杭州通判,十二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权知密州(任太守),虽然时间只有短短两年,却是他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文学创作笔耕不辍,佳品迭出,在某些方面达到了人生中的最高峰。据统计,苏轼两年内创作诗歌127首,词18首,文64篇,共计209篇。繁忙的政务之余,平均每三天就有一个作品问世,而且内容丰富,创新不断,凝成不少扛鼎之作。本文未敢就其坎坷的一生做全面评价,仅就其在密州的两年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 超然思想在密州形成并影响至今
  苏轼三十九岁来密州,当时蝗旱交加,民生凋敝。“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不仅政务繁杂,生活也不比江南安逸,甚至到了食不饱腹的程度。
  经过一年的精心治理,密州情况有所好转,百姓疾苦得到缓解。于是修葺北台,作为登览之用。旧台新成,如何命名呢?正在济南做官的苏辙(字子由)闻而赋之,道出了本意:“《老子》曰:‘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尝试以‘超然’命之,可乎?”(苏辙《超然台赋》)从中可以看出,“超然”的基本含义为“高超出众”、“离尘脱俗”之意。东坡欣然接受,遂命名“超然台”,并多次登台远眺,吟诗作词,且有《超然台记》传世。
  《超然台记》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密州地处桑麻之野,生活艰苦,而苏轼却能勇于面对,随遇而安,大有《论语·雍也》所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之定力。紧接着东坡先生阐发了“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的著名论断。人类的各种欲望是无限的,而物质世界能够满足我们欲求的东西却是有限的,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是不会长久的。为何出现这种反常状况?“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因此,苏轼为政主张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超然物外。
  超然台修成后,苏轼常在政务之余,携名士好友登台远眺,“放意肆志”。“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东眺卢山,想起了来此逃难的秦博士卢敖;西望穆陵,想到了周代军师吕尚、五霸之一齐桓公;北俯潍水,为汉代在潍水边立过军功的淮阴侯韩信不能善终而慨然太息!而于今,自己惟一能得到安慰的是“雨雪之朝,风月之夕”,“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相聚台上产生的这种“乐”,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到这里,不能不提到那首在超然台上作的千古名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该词读来琅琅上口,上下贯通,人见人爱。除了其字面表象,更重要的是其丰富的内涵。“明月”不明,“青天”不青,天上人间一个世道。朝廷里是什么情景,现在很难说。我不是不想“居庙堂之高”,但官场险恶,勾心斗角,令人心寒;只得在清冷的月光下,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做个地方官。现在还不能遁入空门,念佛修道。人之悲欢离合,月之阴晴圆缺,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改变的,只好随遇而安。兄弟二人相隔不远尚不能见面,更不论其他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指美好的皎月,祝愿天下人平安健康,不管相隔千里万里,都能欣赏明媚的月光。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此说法未免绝对,却道出了苏轼这首词的杰出地位。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苏轼在词中把天上与人间、自然与社会、朝廷与地方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来的怀才不遇、随遇而安的超然思想更复杂,更丰富,非经历仕途坎坷的人不能道也。此时的苏轼,已届不惑之年,其思想基础仍然是儒家的经世济时、积极入世占主导,但不排除佛教、道教的影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曾找来佛教经典研读,也曾与常山等处的道人有过来往。概括地说,儒释道集东坡先生于一身,相互作用融汇成了超然思想。这种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为官者和读书人,也延伸到老百姓的心目中。2007年诸城市斥巨资在原址重修超然台就是一个实证。
  二 救灾悯农贴近百姓的为政举措令人感动
  苏轼知密州时,正赶上连续干旱,蝗虫泛滥,盗贼猖獗,民不聊生。“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面对严重的现实,苏轼决定马上给皇帝写报告,如实反应灾情,请求减免或缓缴拖欠的税款,还要适当给予救济。
  苏轼在密州任上体察民情,尽职尽责。看到蝗虫漫天、禾苗萧条的景象,寝食不安。他并没有把救灾停留在上奏的公文和诗文中,而是身先士卒,带领百姓消灭蝗虫。他吸取各地捕虫经验,主张用火烧,或用泥土深埋。还实行“得米济饥还小补”的奖励办法,按捕蝗数量的多少,用小米来做实物奖励,调动百姓对捕蝗救灾的积极性,蝗灾得到了初步的控制。
   为尽快解除旱灾,苏轼绞尽脑汁,不惜斋戒沐浴,率众“祈雨”。常山在密州城南二十里,因祈雨常常灵验而得名。熙宁八年四月,苏轼又到常山祈雨,天降甘霖,缓解了旱情,他十分兴奋地写下《次韵章传道喜雨》诗。为发展农事,苏轼还兴修水利。他经过实地考察,在密州施行了两项水利建设,一是改造雩泉,并修建雩泉亭;第二项是筑堤引水,壅建淇水入城。
  那个年代百姓衣食无着,不能养活的孩子就弃之沟野,苏轼见了就收养。他在《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中写到:“洒泪寻城拾弃孩。”苏轼还动员老百姓收养这些孩子,并拨出粮食分给愿意收养孩子的人家,就这样救活的弃孩有数千人。
  苏轼在密州任上,正是王安石变法时期,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艰难,提出“因法以便民”,尽量减小新法实施中给老百姓带来的压力。为根除盗贼四起的现象,苏轼严厉打击、惩治首恶,维护治安。
  三 豪放词风在密州发轫,激荡文坛,余韵犹在
  苏轼才华横溢,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有的全才,在诗、词、文、赋诸方面皆有建树。其诗与黄庭坚齐名,世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世称苏辛;文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驾,同属“唐宋八大家”。而词这种文学体裁,兴起于晚唐,风行于五代。到北宋初年,内容还是多写儿女私情,离愁别绪。苏轼很早就开始了词曲写作,但在来密州前,尚没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为人称道。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在密州得知辽威逼宋朝割地七百里的消息后,拍案而起,率众打猎,写下了铿锵有力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和《祭常山回小猎》诗。在词和诗中,苏轼分别自比汉时魏尚与晋时谢艾,盼望朝廷能重用自己,拉弓上箭,报国安边。以下为《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时的苏轼,年届四十。当时骑马打猎被认为是青年人的事,所以自认“老夫聊发少年狂”。他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戴着棉帽穿着皮衣,像将军带领士兵冲下山岗,这是何等的气势啊!城里的百姓都出来观阵,像是看当年孙权射虎那样。酒喝到尽兴,胆子也壮了,正适合开弓放箭。鬓角有点白发,又有什么妨碍?不知朝廷哪一天能派像冯唐那样的使臣,带着皇帝的节信来起用我。那时我会拉开彩绘的强弓,像满月,朝向西北,射掉天狼星——西北入侵的敌人。
  这首《密州出猎》,堪称苏轼第一首成熟而完整的豪放词,其中塑造的豪迈激昂、报效疆场的志士形象,也属词史上首次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后世评论家对东坡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诗文作家更多受其影响。清人赵翼称赞他“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另外一层,苏轼还提倡“以诗为词”、“诗词合流”,现录《祭常山回小猎》诗为佐证: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 ,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一诗一词,内容相近,体裁不同,相互配合,共同奏响了豪放之歌。
  四 提倡金石书画,弘扬密州文化
  密州曾是古琅琊郡的中心地区,乃中国书法史上的圣地。苏轼到密州后,从民间访得琅琊秦碑,甚是珍重,专门请人摩勒上石,置之超然台上,并为此作记,由此可见苏轼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琅琊秦篆的神髓,便是备四时之气,真力弥漫,茂密苍浑,这与苏轼书法的风韵特点实有共同之处。他所修建的超然台其实就是密州最大的碑林,为后来的书法爱好者提供楷模,目前尚能查看的拓片还存176幅。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善用浓墨肥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其代表作是《东武集》。黄庭坚云:“本朝善书法者,自当推(苏)为第一。”苏轼绘画,师从文同,喜画墨竹。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又善作枯木怪石,重视神似,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竹石图》。
   苏轼喜爱文物,对密州金石学者产生了更大影响。这种“好古”的热情与本地实事求是的学风结合起来,使密州金石之学蔚为大观,从某种意义上说代表了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平。较苏轼稍后的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编写的《金石录》就是例证。赵明诚是密州人,对苏轼十分钦佩,对他的书迹也非常珍爱。到了清代,密州金石学更是繁荣。
  五 崇尚教化,尊重人才,品格高雅
  北宋时期,各州都设有州学,负责培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才。密州州学里的几位教授都是饱学之士,如章传、陈开、赵杲卿等,苏轼与他们交情甚笃,经常在一起吟咏唱和,对遇到的困难尽力帮助解决。每逢初一、十五,贤达书生几十人相聚超然台上,吟诗诵词,作赋著文。密州民众重视教育,崇尚学业,蔚然成风。其弟苏辙深有感触地说:“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
  苏轼知密州两年,勤政之余,还多次登临境内的卢山、常山、九仙山等,亲自主持设计,为这片热土增加了许多人文景观:熙宁八年五月,修常山庙;夏秋,筑扶淇新堤;年底,葺北台(超然台)。九年三月,建快哉亭;六月,作山堂;秋,构盖公堂。而且每兴一处,他都有感而发,饱蘸激情,留下了许多壮丽的篇章,至今广为传诵。
  不止于此,更可贵的是苏轼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为官清廉,不贪财货;风流倜傥,倾倒士林。这些优秀品质和脱俗风格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继任者留下的“仰苏堂”长久悬挂在历代大堂上。
  往事越千年,超然台上站。回忆苏轼不平凡的一生,令人感慨万千。现代诗人臧克家(诸城籍)生前曾写过一篇缅怀苏轼的文章,题目叫做《仰望苏东坡》,读罢令人震撼。写成本文,却觉非“仰望”二字不足以表达后人的敬佩之情!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科研处计划项目成果,编号:S07WZ64。
  
   参考文献:
   [1] 游国恩、王起:《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 沈舟、安振兴:《文艺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 张清吉:《古郡风流》,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4] 栾凤恭、李敦景:《苏东坡的密州岁月》,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版。
   [5] 李增坡、邹金祥:《超然文丛》,西泠印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徐培富,男,1958—,山东诸城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高职学院管理,工作单位: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初广永,男,1971—,山东诸城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20世纪的澳大利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小说家,女作家克莉斯蒂娜·斯特德就是其中之一,其代表作《热爱孩子的男人》淋漓尽致地展示了19世纪早期西方经济危机下烦躁不安的家庭婚姻问题。本文拟以句法层面的小说文体分析为切入点,探析《热爱孩子的男人》的独特的小说文体风格。  关键词:澳大利亚文学 小说文体 句法 《热爱孩子的男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影响下,文体
期刊
摘要 创作心理学告诉我们,生活中印象深刻的境遇、经历和体验,如经反复刺激在作家意识中留下心理沉淀,就会形成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即心理原型。心理原型凝聚着作家的经验、情感和心态,它潜在于作家的意识深处,有意无意地制约着其对题材、人物、情节等的艺术处理。就简·奥斯丁而言,生活处境和心理经历使她对婚恋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关注,并形成了以婚恋上的平等观念、选择渴望为基本内容的心理原型。奥斯丁作品中的形象和主题
期刊
摘要 Irony过去被译为“反讽”,也因此,它常被误认为讽刺。本文将“Irony”译为“艾弄尼”,以保持该词的原意。事实上,艾弄尼分为言语艾弄尼与观察艾弄尼:言语艾弄尼是指说一件事,但意味着另一件事;观察艾弄尼是指事实与某人所想或期待的不一样。本文以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为例,列举了奥斯丁使用艾弄尼塑造的七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及其使用艾弄尼的特点。进而阐明:缺少了艾弄尼,奥斯丁笔下的人物就不会如此栩
期刊
摘要 《郑风》是中国春秋时期郑国的民歌,共有21篇,在“十五国风”中不仅篇幅最多,而且情歌居多。诗歌中女主人公情感大胆热烈,敢于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迥然不同于京畿之地女子之神态,表现出东迁后郑国欲摆脱礼教束缚、寻求自由的崭新气象。《郑风》何以多情歌?究其原因,则是郑国商业的繁荣、独特的风俗以及原始野合习俗的遗留等相互结合的结果。   关键词:《郑风》 情诗 市民意识 地方风俗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 《春江花月夜》的主旨历来被认为是“爱情”、“离愁”或“宇宙意识”、“生命意识”,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揭示《春江花月夜》的主旨,即表现漂泊者的生命激情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因此,漂泊的感悟才是贯穿《春江花月夜》全诗的主线。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 漂泊 主旨 主线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春江花月夜》主旨的困惑与解读误区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公认的杰作
期刊
摘要 《左传》行人辞令中的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它们之所以在《左传》行人辞令中大量存在,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因由的。立足于春秋特定的时代背景,从文化和心理角度探究春秋行人之所以建构适切委婉语的深刻因由,有助于揭示春秋行人在外交上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左传》 行人辞令 委婉语 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熔铸于《左传》行人辞令中的委婉
期刊
摘要 班固在《答宾戏》中,以宾主问答的方式,阐明“立言”的价值,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而发出的渲泄情绪。同时,班固以积极的方式化解内心的焦虑,表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积极的文化心理。作为汉代文人的代表,班固的思想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折射出汉代文人的个人情绪。  关键词:《文选·答宾戏》 立言 个人情绪 怀才不遇 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班固作《答宾戏》,阐明自己专于文章著述的
期刊
摘要 李贺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与个性的诗人,其诗歌内容多是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诗中有一股抑塞磊落之气。本文通过他的诗歌作品对其死亡忧虑产生的因素、外在表现和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与企盼作一番探讨,并指出李贺诗歌创作所体现出的哲学之思及悲剧美。  关键词:李贺诗歌 死亡忧虑 哲学之思 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李贺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
期刊
摘要 陈森的《梅花梦》传奇在格律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全本129曲,南、北曲调组合形式多样,不仅在使用北套方面突破了北曲杂剧的形式限制,存在北套南曲化的现象;而且在南北合套方面,完全按照剧情的发展来安排唱法,体现出创作上的重辞而轻律的观念。《梅花梦》善于运用集曲的形制,择调以系辞,从而避免了不少辞律相乖的问题。  关键词:《梅花梦》 曲牌 集曲 格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清
期刊
摘要 人格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是用人性的眼光和人本主义的原则来审视男女平等的内涵,主张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自由个性的发展。在贾宝玉身上有着曹雪芹对两性平权的思考,只有当男性的传统社会性别角色被修正乃至颠覆之时,女性才可能获得全面而彻底的解放。而女性只有自重,男女平等的理想境界才能实现。  关键词:曹雪芹 “宝黛恋” 男女平等 价值追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宝黛恋”是长篇巨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