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亦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非语文化、娱乐化、功利化的倾向,笔者以为,改变其现状一是教师的正确引导,二是加强教材建设,便可使其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语文;综合学习;误区;反思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给新课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它对于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了多层面实践机会,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但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误区。
一、综合性学习存在着非语文化的倾向
综合性学习,它指的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是从综合性学习的方面加以界定的,明确了综合性学习具跨学科的特点。但其中的“联系”也表明,它仍以语文的学科特性为主。但这一宗旨却被许多教师曲解,导致在具体实践中滥用“跨学科”性的特点,把综合性学习课变成非马非驴的怪胎。例如“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以阅读教学课《黄河颂》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进行“探寻黄河文明、了解黄河忧患”的专题活动,活动可用问题研讨、文艺晚会、设计公益广告、写调查报告等,紧紧围绕語文学科的特点,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最后落实在口语交际与写作练习上。可有些教师都用大量的时间倡导环保意识,“戏曲大舞台”大谈戏曲种类、特点;“探索月球奥秘”却在讨论天文台的建筑特点——事实上这些并非不能谈,若舍本逐末,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政治课”“历史课”“生物课”等等,则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衷,而它跨学科的特性,最终应服务于语文,为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奠就基石。可目前这种“非语文化”的倾向却愈演愈烈。这除了与语文教师自身引导有误外,还与教材本身的设置有关。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中有一道研讨题:“为什么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说出黄河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径哪几个省区?”编者本来有为了使学生明白“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之目的,但乍看之下,这分明是地理课的内容吗!语文课承载的内容是否太多了?语文教师不也成了杂家!如此这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到底是什么,让人难以琢磨。因而,我们教师要清晰的了解综合性学习是什么,另一面在教材编定时,也要尽力避免致人误解的“非语文”内容,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而不姓“杂”。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的娱乐化倾向
综合性学习是要求学生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的集体活动,而“在做中学”、在玩中合作交流上不可避免地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带有娱乐性的色彩,这也提高了学生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果能把握娱乐性的“度”,却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七年级上册《戏曲大舞台》,有位教师便进行了一场“学唱家乡戏”的主题活动,主要是播放戏曲、秦腔、汉剧,学生学唱演练,还要谈谈对戏曲的认识,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轰轰烈烈中一堂课结束了,仔细的反馈一下学生了解“戏曲”民族文化的目的,觉得许多学生在喧闹的氛围中并无多大的收获,学生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谁演唱得好,谁跑了调,谁模仿得逼真,更多的感觉是开心好玩,“娱乐性”固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也使综合性学习遗失了原有的功能,反而导向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开展主题活动的出发点应落实在探究和交流上,不应满足于知道事物是什么,这些静态知识,更多的落实在“做什么”“怎样做”上,用动态知识指导技能的训练与促成技能的形成。关于“家乡戏”的主题活动,不应仅停留于家乡戏的特点和种类上,应将关注的重点落实在引导学生查找相关信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这才不会消失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三、用综合学习设置情境作文的倾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设置情境,解决学生过去在口语和作文教学,因缺乏具体情境而导致失误现象,但事与愿违,主题活动的开展仅满足于为下一步的写作积累素材,创设情境,就违反了综合性学习的初衷。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具有整体性,多元性、生成性。如专家所言“过程即目标”。事实上设计成功的主题活动固然对下步的写作作了良好的铺垫,但写作并非是终极目的,更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新型学习方式,但教师在写作取向上开展综合性学习,势必导致学生为写作而收集素材,为作文而编故事,结果热闹的主题活动后,还是写出假、大、空的作文,或是材料堆砌而无真情实感的废品。相反,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综合学习氛围,不预设功利性的作文的目的,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这就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契合。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为学生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驰骋奔放,但如何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另一面需加强教材建设,方可避免语文综合性学习陷入“黑马非马”的泥沼。总之,从失误中反思,从反思中进取,那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健康成长,将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陕西安康汉滨区丁河初级中学)
【关键词】语文;综合学习;误区;反思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给新课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它对于开拓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了多层面实践机会,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但作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误区。
一、综合性学习存在着非语文化的倾向
综合性学习,它指的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综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是从综合性学习的方面加以界定的,明确了综合性学习具跨学科的特点。但其中的“联系”也表明,它仍以语文的学科特性为主。但这一宗旨却被许多教师曲解,导致在具体实践中滥用“跨学科”性的特点,把综合性学习课变成非马非驴的怪胎。例如“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以阅读教学课《黄河颂》为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进行“探寻黄河文明、了解黄河忧患”的专题活动,活动可用问题研讨、文艺晚会、设计公益广告、写调查报告等,紧紧围绕語文学科的特点,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最后落实在口语交际与写作练习上。可有些教师都用大量的时间倡导环保意识,“戏曲大舞台”大谈戏曲种类、特点;“探索月球奥秘”却在讨论天文台的建筑特点——事实上这些并非不能谈,若舍本逐末,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政治课”“历史课”“生物课”等等,则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初衷,而它跨学科的特性,最终应服务于语文,为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奠就基石。可目前这种“非语文化”的倾向却愈演愈烈。这除了与语文教师自身引导有误外,还与教材本身的设置有关。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中有一道研讨题:“为什么说‘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说出黄河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的?黄河有多长,流径哪几个省区?”编者本来有为了使学生明白“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之目的,但乍看之下,这分明是地理课的内容吗!语文课承载的内容是否太多了?语文教师不也成了杂家!如此这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到底是什么,让人难以琢磨。因而,我们教师要清晰的了解综合性学习是什么,另一面在教材编定时,也要尽力避免致人误解的“非语文”内容,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姓“语”而不姓“杂”。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活动的娱乐化倾向
综合性学习是要求学生通过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的集体活动,而“在做中学”、在玩中合作交流上不可避免地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带有娱乐性的色彩,这也提高了学生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果能把握娱乐性的“度”,却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七年级上册《戏曲大舞台》,有位教师便进行了一场“学唱家乡戏”的主题活动,主要是播放戏曲、秦腔、汉剧,学生学唱演练,还要谈谈对戏曲的认识,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轰轰烈烈中一堂课结束了,仔细的反馈一下学生了解“戏曲”民族文化的目的,觉得许多学生在喧闹的氛围中并无多大的收获,学生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谁演唱得好,谁跑了调,谁模仿得逼真,更多的感觉是开心好玩,“娱乐性”固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也使综合性学习遗失了原有的功能,反而导向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开展主题活动的出发点应落实在探究和交流上,不应满足于知道事物是什么,这些静态知识,更多的落实在“做什么”“怎样做”上,用动态知识指导技能的训练与促成技能的形成。关于“家乡戏”的主题活动,不应仅停留于家乡戏的特点和种类上,应将关注的重点落实在引导学生查找相关信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这才不会消失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三、用综合学习设置情境作文的倾向
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设置情境,解决学生过去在口语和作文教学,因缺乏具体情境而导致失误现象,但事与愿违,主题活动的开展仅满足于为下一步的写作积累素材,创设情境,就违反了综合性学习的初衷。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具有整体性,多元性、生成性。如专家所言“过程即目标”。事实上设计成功的主题活动固然对下步的写作作了良好的铺垫,但写作并非是终极目的,更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新型学习方式,但教师在写作取向上开展综合性学习,势必导致学生为写作而收集素材,为作文而编故事,结果热闹的主题活动后,还是写出假、大、空的作文,或是材料堆砌而无真情实感的废品。相反,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综合学习氛围,不预设功利性的作文的目的,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这就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契合。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为学生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驰骋奔放,但如何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方面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另一面需加强教材建设,方可避免语文综合性学习陷入“黑马非马”的泥沼。总之,从失误中反思,从反思中进取,那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健康成长,将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陕西安康汉滨区丁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