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小平指出:“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影响终生,知识改变命运”可见习惯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抓养成教育,实质上就是抓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低年级更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必须抓好抓实,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老师,对那些心灵纯洁的就像一张白纸的孩子们来说,该如何进行行为习惯的教育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严格要求,抓好第一次,养成好习惯
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做作业、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做的这些事情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一生也挥之不去。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由这关键的第一次开头,头开得好,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连第一次都没有强化好,以后想要养成好习惯就难了。比如,开学的入学教育,就要严格要求。小学生太小,只有抓住这第一次,才能让学生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当集体都具有这种约束力的时候,个体在其中就具有了一种从众心理,当他不自觉地想动的时候,由于受到集体的影响,他就会克制自己,跟随大家的习惯。如此良性循环,学生习惯就会越养越好。而老师只是刚开始的时候会累一些,等到学生养成了习惯,老师就不必费多少力气了。第一次做作业是这样,其他讲卫生、遵守课堂纪律、社会起码的公德等习惯都是这样。
二、学规范,用规范,养成文明好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圍,纪律习惯就尤为重要。低段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利用晨会、班会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一日常规》。让他们知道,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规范、拘束自己的行为。比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五条:“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针对这一条,我每天主动向学生问好,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我都发自内心,出于真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都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成为懂礼貌的文明孩子。每天都能主动向老师问好,回家时与老师说声“再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三、运用多种方法,唤醒学生习惯养成意识
对于有些行为习惯,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应该这样做,或者还没能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意识,让学生觉的应该这样做并乐意这样做。
第一,事例启迪。即运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正反面事例,启迪学生将社会的需要转变为自己追求的需要的方法,逐步明确良好习惯与自身、良好习惯与家庭、良好习惯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受到基本的养成教育知识。
第二,情感体验。教师营造情景,借助小学生容易体验到的事件和场面,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体验,从而强化正确的认识,否定错误的要求的方法。
第三,强化。主要是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强化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
第四,说理。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强调习惯的重要性和具体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第五,仪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有重点地选择一两个典型习惯,举行一个仪式,教育学生。
第六,训练。训练是行为实践的基础,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一种意识的转化。
四、榜样引导法,养成良好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学生就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具有说服力强、号召力大的作用,时时都能受到激励。所以运用榜样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育学生讲究卫生,维护校园整洁;待人热情有礼貌。我是这样做的:从自身做起,看到地面上有纸屑,我就弯腰捡起来,放入垃圾桶里;从不随便吐痰。在校园里,遇到客人或老师,我就主动打招呼;当有学生向我问好时,我也常常报以微笑或说“谢谢”。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什么是讲卫生、什么是有礼貌。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了。瞧!学生们纷纷效仿老师的做法:不随便扔纸屑,不随地吐痰,见到纸屑就捡;见到老师、客人能主动问好。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从不迟到;要求学生不说谎,我就说到做到;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我就率先做到。学生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可见,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使养成教育人格化。使榜样的力量在养成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
低段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只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必须抓住时机,坚持不懈,循循善诱,使孩子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生”。
一、严格要求,抓好第一次,养成好习惯
一个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做作业、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做的这些事情会在人的脑海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有的甚至一生也挥之不去。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由这关键的第一次开头,头开得好,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连第一次都没有强化好,以后想要养成好习惯就难了。比如,开学的入学教育,就要严格要求。小学生太小,只有抓住这第一次,才能让学生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当集体都具有这种约束力的时候,个体在其中就具有了一种从众心理,当他不自觉地想动的时候,由于受到集体的影响,他就会克制自己,跟随大家的习惯。如此良性循环,学生习惯就会越养越好。而老师只是刚开始的时候会累一些,等到学生养成了习惯,老师就不必费多少力气了。第一次做作业是这样,其他讲卫生、遵守课堂纪律、社会起码的公德等习惯都是这样。
二、学规范,用规范,养成文明好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圍,纪律习惯就尤为重要。低段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纪律涣散。我利用晨会、班会引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一日常规》。让他们知道,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规范、拘束自己的行为。比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五条:“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针对这一条,我每天主动向学生问好,在与学生、家长、他人的交往中,在使用“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文明用语时,我都发自内心,出于真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都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成为懂礼貌的文明孩子。每天都能主动向老师问好,回家时与老师说声“再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三、运用多种方法,唤醒学生习惯养成意识
对于有些行为习惯,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应该这样做,或者还没能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意义,这就需要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唤醒学生的意识,让学生觉的应该这样做并乐意这样做。
第一,事例启迪。即运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正反面事例,启迪学生将社会的需要转变为自己追求的需要的方法,逐步明确良好习惯与自身、良好习惯与家庭、良好习惯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从而受到基本的养成教育知识。
第二,情感体验。教师营造情景,借助小学生容易体验到的事件和场面,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体验,从而强化正确的认识,否定错误的要求的方法。
第三,强化。主要是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不断强化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
第四,说理。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强调习惯的重要性和具体的要求,使学生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第五,仪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有重点地选择一两个典型习惯,举行一个仪式,教育学生。
第六,训练。训练是行为实践的基础,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一种意识的转化。
四、榜样引导法,养成良好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榜样,学生就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而且学起来看得见、摸得着,具有说服力强、号召力大的作用,时时都能受到激励。所以运用榜样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育学生讲究卫生,维护校园整洁;待人热情有礼貌。我是这样做的:从自身做起,看到地面上有纸屑,我就弯腰捡起来,放入垃圾桶里;从不随便吐痰。在校园里,遇到客人或老师,我就主动打招呼;当有学生向我问好时,我也常常报以微笑或说“谢谢”。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什么是讲卫生、什么是有礼貌。比起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了。瞧!学生们纷纷效仿老师的做法:不随便扔纸屑,不随地吐痰,见到纸屑就捡;见到老师、客人能主动问好。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迟到,我从不迟到;要求学生不说谎,我就说到做到;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我就率先做到。学生在老师的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可见,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使养成教育人格化。使榜样的力量在养成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
低段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只要教师不断地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我必须抓住时机,坚持不懈,循循善诱,使孩子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