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于“大历史观”在中国通史教学中的渗透,从应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时空差异;重视事件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必然性;注重预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内在规律;推荐相关历史读物,培养学生大历史观四个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大历史观”;中国通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5-343
在如今的教学中,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了重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相比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大历史观”是黄仁宇提出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其以归纳和对比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一方面,其更符合当今唯物史观的理念,将研究的重点由“应当如是”变为“何以如是”,更加重视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实用性,契合当今时代对历史学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其也倡导将历史事件的研究放置到更加漫长的时间段,这与以整个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中国通史是相当契合的。故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用各种方法渗透“大历史观”,以此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
一、应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时空差异
大历史观注重拉长时间段,在更大的时间视角下考虑历史事件的发生,思考国家制度的内在变革,探究在漫长的时间段中,中国逐渐落后,西方国家逐渐反超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以单一的知识进行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其中的变化的。对比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同一制度不同时间段的差异,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这对于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大历史观的视角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历史有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每个历史时期教学之前,教师都可以在叙说阶段展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拓展其他文明同时期的状况。当然,以世界史上的近代为分界点,对于国外历史的展示也是分为孤立和统一两种方法。如在“隋唐五代”这一历史时期的总说性讲述中,教师就可以以思维导图辅助讲解“隋唐五代时期的世界历史与中国”这一内容。其中,基于当时各个国家交流较少的特点,教师可以分别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兴盛与衰败、大食帝国的兴起与分裂等事件。而在“清时期的世界历史与中国”这一总结环节,教师则可以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成两条发展脉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中国与西方国家就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对比,以此让学生了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力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了解到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落,并最终被火炮打开国门的必然性。这样,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比较,教师有效让学生就不同时代的中国,中国与国外的历史进行了对比,这对于学生充分了解一个较长时间段历史发展的脉络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重视事件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必然性
相比传统的历史学习,大历史观更加重视探究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当然,在相关结论的得出中,大历史观也倡导以事实而非道德对事件进行评判,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单纯地讲解历史事件是不合适的。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教师即需要重视历史事件的总结,让学生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充分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历史必然性。
例如在“三国和两晋”这一时期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以魏武帝曹操为中心,让学生对奠定三国局势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进行分析。这两场战争都是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其中,曹操分别扮演胜利者和失败者的角色。教师让学生从实力对比、战术、统领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在实力对比上,学生不仅要注重人数,还需要注意士兵的精锐程度以及当地的环境是否适合士兵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似巨大的实力差距并没有想象的大,很难弥补军事统领的战略失误。而通过胜利和失败原因的分析,教师能充分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有效渗透大历史观。
三、注重预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内在规律
大历史观将对历史的研究放置在更加漫长的时间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仅要考虑历史事件短期的影响,也要考虑历史事件的长远影响。在大历史观中,得到的结论往往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同时,大历史观也相当注重历史研究的实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历史中学习到的知识和规律应用到当今时代相当重要。而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长远影响,还需要充分与现实结合,引导学生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分析,以此在历史学习中掌握相应的规律。
例如在“安史之乱”的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有人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标志,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你认为,安史之乱会对之后的王朝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效让学生将视野从唐朝一个朝代拓展到整个封建王朝,这对于学生从更长的时间段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在问题探究之后,教师还可以询问:“从安史之乱中,你们获得了怎样的教训?其对如今的生活和学习有着什么指导呢?”这样,通过长时间影响和预测分析活动的开展,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封建王朝发展的规律,还有效发挥了历史学习的实用性,这对于大历史观的落实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推荐相关历史读物,培养学生大历史观
任何知识的学习,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当今的教学中,学习者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是相当必要的。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将大历史观的方法论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非集中地让学生认识大历史观。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荐相关的读物,让学生在课下系统地学习大历史观是相当必要的。
例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中国大历史》和《万历十五年》。前者较为系统、全面地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解析,可以作为学生“大历史观”的入门读物。其中,著作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对中国的地理区位进行了解析,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能发展成灿烂文明的必然性。而《万历十五年》则以历史中看似平平无奇的年份——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以小见大,从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李贽等历史人物的人生脉络展示中国封建王朝衰亡的必然性。当然,在书最后的附录中,还有黄仁宇先生所作的“《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这一篇文章,对大历史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而在这两部“大历史观”的代表著作阅读完毕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总结“大历史观”的内涵,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通过相关课外历史读物的阅读,教师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大历史观,这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有着巨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素养和能力培养越发重要的当下,大历史观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变得愈发重要。在這样的情况下,教师一方面需要注重历史事件的比较、综合和预测分析。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向学生推荐与大历史观相关的读物。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将历史中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当今时代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更加广阔的视野,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春敏.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2.
[2]李君如.习近平的历史思维、大历史观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10(05):11-17.
[3]宋雪丽.大历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王平,1979年8月,男,硕士研究生,满,辽宁凌海,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历史教学法。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习近平的历史观融入中国通史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GJGH2019015。
关键词:“大历史观”;中国通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5-343
在如今的教学中,能力和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了重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相比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正确思维方式的培养。“大历史观”是黄仁宇提出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其以归纳和对比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一方面,其更符合当今唯物史观的理念,将研究的重点由“应当如是”变为“何以如是”,更加重视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实用性,契合当今时代对历史学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其也倡导将历史事件的研究放置到更加漫长的时间段,这与以整个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中国通史是相当契合的。故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用各种方法渗透“大历史观”,以此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
一、应用比较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时空差异
大历史观注重拉长时间段,在更大的时间视角下考虑历史事件的发生,思考国家制度的内在变革,探究在漫长的时间段中,中国逐渐落后,西方国家逐渐反超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以单一的知识进行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其中的变化的。对比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同一制度不同时间段的差异,了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这对于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大历史观的视角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历史有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在每个历史时期教学之前,教师都可以在叙说阶段展现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并拓展其他文明同时期的状况。当然,以世界史上的近代为分界点,对于国外历史的展示也是分为孤立和统一两种方法。如在“隋唐五代”这一历史时期的总说性讲述中,教师就可以以思维导图辅助讲解“隋唐五代时期的世界历史与中国”这一内容。其中,基于当时各个国家交流较少的特点,教师可以分别讲述西罗马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的兴盛与衰败、大食帝国的兴起与分裂等事件。而在“清时期的世界历史与中国”这一总结环节,教师则可以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成两条发展脉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中国与西方国家就经济基础、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对比,以此让学生了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力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了解到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落,并最终被火炮打开国门的必然性。这样,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比较,教师有效让学生就不同时代的中国,中国与国外的历史进行了对比,这对于学生充分了解一个较长时间段历史发展的脉络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重视事件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必然性
相比传统的历史学习,大历史观更加重视探究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探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当然,在相关结论的得出中,大历史观也倡导以事实而非道德对事件进行评判,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在这一过程中,单纯地讲解历史事件是不合适的。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教师即需要重视历史事件的总结,让学生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充分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历史必然性。
例如在“三国和两晋”这一时期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以魏武帝曹操为中心,让学生对奠定三国局势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进行分析。这两场战争都是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其中,曹操分别扮演胜利者和失败者的角色。教师让学生从实力对比、战术、统领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在实力对比上,学生不仅要注重人数,还需要注意士兵的精锐程度以及当地的环境是否适合士兵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似巨大的实力差距并没有想象的大,很难弥补军事统领的战略失误。而通过胜利和失败原因的分析,教师能充分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有效渗透大历史观。
三、注重预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内在规律
大历史观将对历史的研究放置在更加漫长的时间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仅要考虑历史事件短期的影响,也要考虑历史事件的长远影响。在大历史观中,得到的结论往往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同时,大历史观也相当注重历史研究的实用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历史中学习到的知识和规律应用到当今时代相当重要。而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长远影响,还需要充分与现实结合,引导学生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分析,以此在历史学习中掌握相应的规律。
例如在“安史之乱”的学习之后,教师就可以提出“有人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标志,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你认为,安史之乱会对之后的王朝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等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效让学生将视野从唐朝一个朝代拓展到整个封建王朝,这对于学生从更长的时间段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有着巨大的作用。当然,在问题探究之后,教师还可以询问:“从安史之乱中,你们获得了怎样的教训?其对如今的生活和学习有着什么指导呢?”这样,通过长时间影响和预测分析活动的开展,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掌握了封建王朝发展的规律,还有效发挥了历史学习的实用性,这对于大历史观的落实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推荐相关历史读物,培养学生大历史观
任何知识的学习,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在当今的教学中,学习者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是相当必要的。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将大历史观的方法论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非集中地让学生认识大历史观。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荐相关的读物,让学生在课下系统地学习大历史观是相当必要的。
例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黄仁宇先生的代表作《中国大历史》和《万历十五年》。前者较为系统、全面地对中国的历史进行了解析,可以作为学生“大历史观”的入门读物。其中,著作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对中国的地理区位进行了解析,能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能发展成灿烂文明的必然性。而《万历十五年》则以历史中看似平平无奇的年份——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以小见大,从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李贽等历史人物的人生脉络展示中国封建王朝衰亡的必然性。当然,在书最后的附录中,还有黄仁宇先生所作的“《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这一篇文章,对大历史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而在这两部“大历史观”的代表著作阅读完毕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总结“大历史观”的内涵,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通过相关课外历史读物的阅读,教师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大历史观,这对于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有着巨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素养和能力培养越发重要的当下,大历史观在中国通史的教学中变得愈发重要。在這样的情况下,教师一方面需要注重历史事件的比较、综合和预测分析。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向学生推荐与大历史观相关的读物。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将历史中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当今时代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更加广阔的视野,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春敏.历史与现实:黄仁宇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2.
[2]李君如.习近平的历史思维、大历史观和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6,10(05):11-17.
[3]宋雪丽.大历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王平,1979年8月,男,硕士研究生,满,辽宁凌海,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历史教学法。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习近平的历史观融入中国通史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GJGH201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