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工学结合是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良好的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是教学改革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的保证。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外延及内涵作为明确的概念和合理的制度固定下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教学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026-02
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自实施《职业教育法》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应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以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职人才的需求为着眼点,深层次思考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瓶颈,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育体系。[1]
一、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意义就是实现了高校、企业、行业的结合,是将在校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校内根据专业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的训练。工学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践,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获得工作经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它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实习、实践、就业,教师的再学习、科研、社会服务提供更大空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以职业人的角色参与到所学专业的实际生产环境中,是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良好工学结合制度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应该是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2]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是工学结合的首要目标,是一种优化教学设计,促进企业发展的双赢的培养模式。良好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需要正确合理制度的保障,其中工学结合制度处于核心位置。在新一轮全国高职骨干院校的建设中,有关于新课程体系建立、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深入成果,但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关制度的确立方面仍显不足,大多数只是出台了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并非从深层次规范工学结合制度的内涵及外延,也鲜见将工学结合制度作为长效机制有效应用在校外实习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案例。
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确定培养方向,明确权责,协调各方关系的一套科学合理的体系。根据工学结合的内涵来分析,工学结合制度中至少包含以下五个独立主体:在校大学生、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学校、企业。如果需要深入改革,共同制订相关标准和规范,将科研转换为经济生产力并获得效益,还会涉及行业协会、相关政府机构等组织。工学结合首先涉及的具体关系为学生、学校教师、学校间的关系;其次是学生、企业教师、企业间的关系;第三是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第四是学校和行业协会、政府机构间的关系。工学结合的核心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因此要使工学结合顺利有效进行,应改变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学生实践岗位不对口,实践理论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缺点,处理并协调好上述七个独立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工学结合制度就是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体系。[3]
三、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研究内容
(一)校企合作运行制度的研究
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强有力的补充,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学校师生、企业人员从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转变角色,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讲堂。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与所在地区的对口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仅仅是挂牌成立,并未进行深入的产学合作。目前,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订立得不够完善,如何协调双方间的关系,明确学校和企业两者间的权责和义务,是限制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发展的主要瓶颈。通过对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分析,建立一套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应通过职业教育的合同制度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合理有效的规范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关系。
(二)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监控是保证达到效果的重要手段,校企双方应共同承担学生在单位实习过程中的考核责任。高等职业院校应尽快转变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应与企业共同制订学生在单位期间的质量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应定期对学生的课程设置、管理流程、学习效果进行分析、记录、考核、评价,并指导学生进行改进。学习结束后,由校企双方的专职教师共同提供最终的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与考核。在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还应会同有关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对基地的建设情况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建立完整的实训基地评估考核制度。在注重教学质量监控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与企业协商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以质量监控促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不断深化。
(三)工学结合教学制度体系的框架设计研究
为了避免制度的冗余繁复,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分为四类:教学管理制度、专业建设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工学结合组织机构的管理与组成、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学生进行工学交替的管理与考核制度等。专业建设制度包括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维护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等。学生管理制度包括顶岗实习学生手册、顶岗实习学生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期间师生安全应急预案等。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导师制度、“ 双师型” 教师培养、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进行科研的管理办法等。
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深入分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仍有待完善和规划。有效利用工学结合在中国经济大发展时期为生产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可以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工学结合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渗透到学校与企业的发展中来,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满足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吕栋腾.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机电信息,2010.
[2] 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 职业技术,2008.
[3] 戴翔东.创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对策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0.
[责任编辑:王朝元]
[收稿时间]2012-07-18
[基金项目]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重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企业先导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项目编号:SGH12594。2.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课题“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创新与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吕栋腾(1984-),男,陕西长安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机电系统控制。姜鑫(1984-),男,黑龙江鸡西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教学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026-02
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采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自实施《职业教育法》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应从实际出发,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以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职人才的需求为着眼点,深层次思考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关键环节和主要瓶颈,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教育体系。[1]
一、高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工学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意义就是实现了高校、企业、行业的结合,是将在校学生的学习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在校内根据专业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的训练。工学结合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践,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获得工作经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基础。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它能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实习、实践、就业,教师的再学习、科研、社会服务提供更大空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以职业人的角色参与到所学专业的实际生产环境中,是培养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良好工学结合制度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应该是实际生产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岗位。[2]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是工学结合的首要目标,是一种优化教学设计,促进企业发展的双赢的培养模式。良好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需要正确合理制度的保障,其中工学结合制度处于核心位置。在新一轮全国高职骨干院校的建设中,有关于新课程体系建立、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深入成果,但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关制度的确立方面仍显不足,大多数只是出台了一些简单的规章制度,并非从深层次规范工学结合制度的内涵及外延,也鲜见将工学结合制度作为长效机制有效应用在校外实习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案例。
工学结合教学制度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确定培养方向,明确权责,协调各方关系的一套科学合理的体系。根据工学结合的内涵来分析,工学结合制度中至少包含以下五个独立主体:在校大学生、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学校、企业。如果需要深入改革,共同制订相关标准和规范,将科研转换为经济生产力并获得效益,还会涉及行业协会、相关政府机构等组织。工学结合首先涉及的具体关系为学生、学校教师、学校间的关系;其次是学生、企业教师、企业间的关系;第三是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第四是学校和行业协会、政府机构间的关系。工学结合的核心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因此要使工学结合顺利有效进行,应改变工学结合过程中出现的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学生实践岗位不对口,实践理论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缺点,处理并协调好上述七个独立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工学结合制度就是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体系。[3]
三、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研究内容
(一)校企合作运行制度的研究
校外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强有力的补充,是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学校师生、企业人员从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转变角色,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讲堂。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与所在地区的对口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但仅仅是挂牌成立,并未进行深入的产学合作。目前,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订立得不够完善,如何协调双方间的关系,明确学校和企业两者间的权责和义务,是限制校外实训基地,工学结合发展的主要瓶颈。通过对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分析,建立一套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应通过职业教育的合同制度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合理有效的规范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关系。
(二)工学结合教学制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监控是保证达到效果的重要手段,校企双方应共同承担学生在单位实习过程中的考核责任。高等职业院校应尽快转变传统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应与企业共同制订学生在单位期间的质量评价标准。校企双方应定期对学生的课程设置、管理流程、学习效果进行分析、记录、考核、评价,并指导学生进行改进。学习结束后,由校企双方的专职教师共同提供最终的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与考核。在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还应会同有关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对基地的建设情况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检查,建立完整的实训基地评估考核制度。在注重教学质量监控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与企业协商开发新的实训项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以质量监控促进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不断深化。
(三)工学结合教学制度体系的框架设计研究
为了避免制度的冗余繁复,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工学结合教学制度分为四类:教学管理制度、专业建设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工学结合组织机构的管理与组成、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工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学生进行工学交替的管理与考核制度等。专业建设制度包括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建设、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维护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等。学生管理制度包括顶岗实习学生手册、顶岗实习学生管理规定、顶岗实习期间师生安全应急预案等。教师管理制度包括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顶岗实习导师制度、“ 双师型” 教师培养、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进行科研的管理办法等。
通过广泛的调研和深入分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仍有待完善和规划。有效利用工学结合在中国经济大发展时期为生产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先决条件可以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工学结合作为一项长效机制渗透到学校与企业的发展中来,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满足新兴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 参 考 文 献 ]
[1] 吕栋腾.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机电信息,2010.
[2] 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 职业技术,2008.
[3] 戴翔东.创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对策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0.
[责任编辑:王朝元]
[收稿时间]2012-07-18
[基金项目]1.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重点课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企业先导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项目编号:SGH12594。2.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11年课题“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制度的创新与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吕栋腾(1984-),男,陕西长安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机电系统控制。姜鑫(1984-),男,黑龙江鸡西人,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