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比作一场长跑,那么高三复习就相当于最后的冲刺,若冲刺顺利,很可能在最后的关头脱颖而出,甚至成为高考中的一匹黑马;反之则可能发挥失常,甚至与心爱的高校失之交臂,使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作为主要学科之一,高三数学复习一直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为了给高中学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为了在高考这场战役中打出漂亮的一仗,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高三复习上。那么,如何才能顺利地进行高三数学复习呢?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在此与广大同行共勉。
一、做好准备工作,明确复习策略
1.认真解读《考试说明》,了解最新的高考动向
俗话说“有备无患”,充分的准备是进行高考复习的前提和基础。《考试说明》是了解最新高考动向必不可少的资料,其对考试的性质、要求、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各方面的内容均作了纲领性的阐述,相当于高考命题的航标,对高考复习有着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在进行全面复习前,一定要认真解读当年的《考试说明》,以便对高考动向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复习中抓住重点,做到复习不超纲,少走弯路,避免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在充分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数学教师还应认真分析历年的高考真题,注意观察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有哪些明显的变化,体现了命题者怎样的思路和理念,各种题型在试卷中占有怎样的比重,主要考察了哪些知识点等等,为复习做好准备。
2.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明确复习策略
了解了高考动向和命题特点之后,教师就要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明确复习策略,努力减少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障碍。在复习过程中注意把握教材,注重基础,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以课本知识为主,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学生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对于代数中的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知识点,就可以举一反三,以二次方程为基础、二次函数为主线将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复习的系统性。
二、合理规划,分阶段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高三数学复习来说,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当然,复习安排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整体上讲高三后期的复习(几次模拟训练) 需要经历一个由易到难,再由难到易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于复习的安排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即第一阶段是全面复习,第二阶段为专题复习,第三阶段则是模拟训练。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在这三个阶段的复习中分别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采取哪些策略。
1.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是复习的基础阶段,主要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以达到查漏补缺、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概念、定理的准确理解;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运用和掌握;公式、定理的推导运用以及相互的联系、变形和巧妙运用。
这一时期的复习方法应遵循从大到小、先粗后细的原则,将以往所学的单个的知识点、知识片断重新整合知识链、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使零碎的知识点得以系统化、综合化。具体实践中,可辅以图线、表格、口诀等手段进行。
2.第二阶段,专题复习,巩固提高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侧重于强调和突出重点,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思想方法。与第一阶段纵向、顺序的复习方式不同,这一阶段的复习以横向为主,进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教师应着重归纳一些解题的思想方法,如归纳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以及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等。例如,下面这道例题即采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等差数列{an}的公差d<0,Sn为前n项之和,若Sp=Sq(p,q∈N,p≠q),则如何用d,p,q表示Sn的最大值。
解:由Sp=Sq , p≠q可求得a1=d。
∵d<0,
∴a1>0,当且仅当 时Sn最大。
由an≥0 得n≤,由an+1≤0得,n≥,
∴≤n≤,∵n∈N,∴要以是否为正整数即p+q是奇数还是偶数为标准分两类讨论。
(1)当p+q为偶数时n=,Sn最大且(Sn)max=d。
(2)当p+q为奇数时,n=或n=, Sn最大,且(Sn)max=d。
由此可见,分类讨论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同时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掌握所学知识。
3.第三阶段,模拟训练,冲刺拔高
模拟训练相当于高考之前的热身赛,是最后的冲刺拔高阶段。与前两个阶段注重对知识点的总结复习不同,模拟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这个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应试技巧的训练和心理状态的调整上。在题型的选择上要重精不重多,教师可精心挑选几套切合实际的训练题,在讲练结合的基础上提炼数学思想和观点,武装学生的思想,使其在考试中能够从容应对,以不变应万变。
总之,高三复习需要在一个学期内将三年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复习,同时要避免重要知识点的遗漏,无疑是个庞大的工程,这时,科学有效的复习策略与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相信科学合理的复习方式,加上师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为学生的高中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师学荣.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反思.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0(04)
[2]莫忠生.新课标下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探微.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范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一、做好准备工作,明确复习策略
1.认真解读《考试说明》,了解最新的高考动向
俗话说“有备无患”,充分的准备是进行高考复习的前提和基础。《考试说明》是了解最新高考动向必不可少的资料,其对考试的性质、要求、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等各方面的内容均作了纲领性的阐述,相当于高考命题的航标,对高考复习有着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在进行全面复习前,一定要认真解读当年的《考试说明》,以便对高考动向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在复习中抓住重点,做到复习不超纲,少走弯路,避免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在充分研究《考试说明》的基础上,数学教师还应认真分析历年的高考真题,注意观察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有哪些明显的变化,体现了命题者怎样的思路和理念,各种题型在试卷中占有怎样的比重,主要考察了哪些知识点等等,为复习做好准备。
2.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明确复习策略
了解了高考动向和命题特点之后,教师就要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明确复习策略,努力减少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障碍。在复习过程中注意把握教材,注重基础,构建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以课本知识为主,对所学知识重新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学生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对于代数中的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知识点,就可以举一反三,以二次方程为基础、二次函数为主线将问题联系起来,提高复习的系统性。
二、合理规划,分阶段复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高三数学复习来说,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复习内容和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当然,复习安排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整体上讲高三后期的复习(几次模拟训练) 需要经历一个由易到难,再由难到易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于复习的安排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即第一阶段是全面复习,第二阶段为专题复习,第三阶段则是模拟训练。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在这三个阶段的复习中分别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采取哪些策略。
1.第一阶段,全面复习,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是复习的基础阶段,主要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以达到查漏补缺、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概念、定理的准确理解;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的运用和掌握;公式、定理的推导运用以及相互的联系、变形和巧妙运用。
这一时期的复习方法应遵循从大到小、先粗后细的原则,将以往所学的单个的知识点、知识片断重新整合知识链、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使零碎的知识点得以系统化、综合化。具体实践中,可辅以图线、表格、口诀等手段进行。
2.第二阶段,专题复习,巩固提高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侧重于强调和突出重点,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思想方法。与第一阶段纵向、顺序的复习方式不同,这一阶段的复习以横向为主,进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教师应着重归纳一些解题的思想方法,如归纳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以及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等。例如,下面这道例题即采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等差数列{an}的公差d<0,Sn为前n项之和,若Sp=Sq(p,q∈N,p≠q),则如何用d,p,q表示Sn的最大值。
解:由Sp=Sq , p≠q可求得a1=d。
∵d<0,
∴a1>0,当且仅当 时Sn最大。
由an≥0 得n≤,由an+1≤0得,n≥,
∴≤n≤,∵n∈N,∴要以是否为正整数即p+q是奇数还是偶数为标准分两类讨论。
(1)当p+q为偶数时n=,Sn最大且(Sn)max=d。
(2)当p+q为奇数时,n=或n=, Sn最大,且(Sn)max=d。
由此可见,分类讨论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同时训练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的能力,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掌握所学知识。
3.第三阶段,模拟训练,冲刺拔高
模拟训练相当于高考之前的热身赛,是最后的冲刺拔高阶段。与前两个阶段注重对知识点的总结复习不同,模拟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这个阶段的重点应放在应试技巧的训练和心理状态的调整上。在题型的选择上要重精不重多,教师可精心挑选几套切合实际的训练题,在讲练结合的基础上提炼数学思想和观点,武装学生的思想,使其在考试中能够从容应对,以不变应万变。
总之,高三复习需要在一个学期内将三年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复习,同时要避免重要知识点的遗漏,无疑是个庞大的工程,这时,科学有效的复习策略与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相信科学合理的复习方式,加上师生的共同努力,定会为学生的高中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师学荣.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反思.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0(04)
[2]莫忠生.新课标下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探微.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范附属中学江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