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本身属于小学语文的学习范畴,但是由于科目的规划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需要涉及一些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文字题而言,大部分学生都会出现较大的理解错误,但是在教师重新读一遍题目过后,学生很快可以反应过来。学生不是没有看清题目,而是错误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因此,需要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问题中文字的含义。
一、培养自主性,提升阅读能力
当学生面对一些文字题的时候常常由于无法正确地理解题目意思,导致无法明确题目本意,进而出现差错。因此,在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从而正确的解答问题。
例如,在加减法运算过程中,计算20-5=?和35-18=?学生面对这种计算题的时候,由于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很容易解答,但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习题时主动将其变换为文字题。比如,第一个算式可以变为:“三年级一班组织春游,一共有20名男生,其中请病假的男生2名,参加数学竞赛的2名,有事请假的1名,请问最后去郊游的男生一共有多少?”将这个算式变换为文字题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读懂题目的意思。可以告知学生,首先找到一共有20名男生的信息并将总数设为20,然后再将请假的所有男生数相加,最终用总数减去请假的男生数,求差值,最终得到结果为15。通过这种变换的方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逐渐找到窍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养成主动阅读理解的习惯。
二、培养阅读逻辑性,提升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自身知识量较少,识字量也有限,在数学文字阅读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无法正确理解题意的现象,而教师一般会选择性地忽略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面对数学文字题时,学生往往会养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教师如何讲解,学生就如何学习,这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而是缺乏对题目意思的理解。
例如,在对2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将一个普通的算式放到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过后往往会轻而易举解答出来。如,18-10=8,这种算式,学生通过计算方式的把握可以准确地解答出来,但是将这种算式改变一种出题方法放在应用题当中,学生由于对题目意思缺乏理解会出现误区。比如,课外辅助资料当中的一个例题:“王叔叔有两个果篮,第一个篮子里装有10个苹果,第二个篮子里装有8个苹果。把第二个篮子里的苹果放到第一个篮子里,求第一个篮子里有多少苹果?此时如果第一个篮子里的苹果被拿出10个,还剩下多少苹果?”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其实只需要两个非常简单的计算“10+8=18和18-10=8”就可以解答,但是问题解答的前提是需要学生能正确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在第一个问题当中,学生往往很容易理解,就是将两个篮子里的水果相加,结果为18,但是到了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纠结,究竟第一个篮子里有10个苹果还是18个苹果,学生没有正确看待“此时”这个词语,由于阅读能力较差,导致学生解答问题出现困惑。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逻辑,首先让学生将每一句话分开理解,最终将理解的意思进行汇总。第一个篮子里装有10个苹果,第二个篮子里装有8个苹果,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理解,那么最终得出结论,两个篮子里共有18个苹果;把第二个篮子里的苹果放到第一个篮子里,求第一个篮子里有多少苹果?这时分析这句话,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个篮子里有18个苹果。
培养学生的阅读逻辑性,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采用数学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同时也会注重文字题目当中的关键性字眼,最终正确地理解题意,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培养阅读完整性,提升阅读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其中应用题、文字题等都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适当加入阅读教学,让学生能体会到阅读能力的提高对问题解答的帮助,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教学中,首先需要保证阅读过程中文字的完整性,在学生对文字题进行“审题”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其文字阅读的完整性。很多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缺乏,导致其出现跳字的现象,而数学文字题当中一句话就会改变一个题目的结果。
例如,体育馆里有20个篮球,其中损坏了8个,学校又采购了4个,此时体育馆有多少篮球?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随着学生的解题经验的提高,会存在一种自我主义,在粗略地读了一遍题目之后自以为完全理解了题目,仅仅看见了原来有20个篮球,后来损坏了8个,最终的结果就是20-8=12,最后剩下了12个篮球,由于学生阅读题目不完整,导致将最后采购的4个篮球忽视了,影响了最终的解题答案,而这个问题应当在减去8个篮球后再加上4个篮球,最终的结果应该是16个篮球。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完整性,避免学生被经验主义所误导。此外,还需要保证阅读的清晰性,很多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过于粗糙,没有注意到字眼差别,在数学文字题中,如果一个字出现了差错,最后影响的可能是整个题目的题意。比如,一个文具盒里面有10支铅笔,拿来5只,还剩多少支?在这个问题中考的是学生对于加法的理解,最终的解答方案就是10+5=15。但是如果将这个题目中的拿来变成拿走,就成了减法计算题,最终的解答方案就是10-5=5。
四、培养阅读积极性,提升阅读能力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数学文字题的理解能力不强,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失去兴趣。因此,在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文字题的阅读中找到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文字计算题的学习当中,教师需要将文字计算题当中的问题尽量讲解得符合学生的观念,特别是教师自主出题时,让学生能充分理解。比如文字计算题:“王师傅种了15个萝卜,第一天拔了8个,第二天拔了6个,请问菜园里还有多少个萝卜?”虽然这个问题贴合实际生活,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对于菜园、种萝卜、拔萝卜等事物了解程度不深,读题也提不起兴趣,而教师将这个问题若改成“兔妈妈家里藏了15个萝卜,第一天小白兔吃了8个,第二天小灰兔吃了6个,请问兔妈妈家还剩多少個萝卜?”这个题目带有一定的童话故事色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读题的积极性。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做好文字题目的关键所在,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将阅读能力的培养全都交给语文课堂,从而导致学生在解题时无法正确理解题意而出错。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需要从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逻辑性、完整性等方面出发,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自主性,提升阅读能力
当学生面对一些文字题的时候常常由于无法正确地理解题目意思,导致无法明确题目本意,进而出现差错。因此,在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正确理解题意,从而正确的解答问题。
例如,在加减法运算过程中,计算20-5=?和35-18=?学生面对这种计算题的时候,由于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很容易解答,但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习题时主动将其变换为文字题。比如,第一个算式可以变为:“三年级一班组织春游,一共有20名男生,其中请病假的男生2名,参加数学竞赛的2名,有事请假的1名,请问最后去郊游的男生一共有多少?”将这个算式变换为文字题后,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读懂题目的意思。可以告知学生,首先找到一共有20名男生的信息并将总数设为20,然后再将请假的所有男生数相加,最终用总数减去请假的男生数,求差值,最终得到结果为15。通过这种变换的方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逐渐找到窍门,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养成主动阅读理解的习惯。
二、培养阅读逻辑性,提升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自身知识量较少,识字量也有限,在数学文字阅读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无法正确理解题意的现象,而教师一般会选择性地忽略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面对数学文字题时,学生往往会养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教师如何讲解,学生就如何学习,这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而是缺乏对题目意思的理解。
例如,在对2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将一个普通的算式放到学生面前,学生在学习过后往往会轻而易举解答出来。如,18-10=8,这种算式,学生通过计算方式的把握可以准确地解答出来,但是将这种算式改变一种出题方法放在应用题当中,学生由于对题目意思缺乏理解会出现误区。比如,课外辅助资料当中的一个例题:“王叔叔有两个果篮,第一个篮子里装有10个苹果,第二个篮子里装有8个苹果。把第二个篮子里的苹果放到第一个篮子里,求第一个篮子里有多少苹果?此时如果第一个篮子里的苹果被拿出10个,还剩下多少苹果?”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其实只需要两个非常简单的计算“10+8=18和18-10=8”就可以解答,但是问题解答的前提是需要学生能正确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在第一个问题当中,学生往往很容易理解,就是将两个篮子里的水果相加,结果为18,但是到了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会纠结,究竟第一个篮子里有10个苹果还是18个苹果,学生没有正确看待“此时”这个词语,由于阅读能力较差,导致学生解答问题出现困惑。因此,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逻辑,首先让学生将每一句话分开理解,最终将理解的意思进行汇总。第一个篮子里装有10个苹果,第二个篮子里装有8个苹果,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理解,那么最终得出结论,两个篮子里共有18个苹果;把第二个篮子里的苹果放到第一个篮子里,求第一个篮子里有多少苹果?这时分析这句话,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个篮子里有18个苹果。
培养学生的阅读逻辑性,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采用数学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同时也会注重文字题目当中的关键性字眼,最终正确地理解题意,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培养阅读完整性,提升阅读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其中应用题、文字题等都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适当加入阅读教学,让学生能体会到阅读能力的提高对问题解答的帮助,提高学生对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在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阅读教学中,首先需要保证阅读过程中文字的完整性,在学生对文字题进行“审题”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其文字阅读的完整性。很多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缺乏,导致其出现跳字的现象,而数学文字题当中一句话就会改变一个题目的结果。
例如,体育馆里有20个篮球,其中损坏了8个,学校又采购了4个,此时体育馆有多少篮球?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随着学生的解题经验的提高,会存在一种自我主义,在粗略地读了一遍题目之后自以为完全理解了题目,仅仅看见了原来有20个篮球,后来损坏了8个,最终的结果就是20-8=12,最后剩下了12个篮球,由于学生阅读题目不完整,导致将最后采购的4个篮球忽视了,影响了最终的解题答案,而这个问题应当在减去8个篮球后再加上4个篮球,最终的结果应该是16个篮球。因此,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完整性,避免学生被经验主义所误导。此外,还需要保证阅读的清晰性,很多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过于粗糙,没有注意到字眼差别,在数学文字题中,如果一个字出现了差错,最后影响的可能是整个题目的题意。比如,一个文具盒里面有10支铅笔,拿来5只,还剩多少支?在这个问题中考的是学生对于加法的理解,最终的解答方案就是10+5=15。但是如果将这个题目中的拿来变成拿走,就成了减法计算题,最终的解答方案就是10-5=5。
四、培养阅读积极性,提升阅读能力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数学文字题的理解能力不强,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失去兴趣。因此,在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文字题的阅读中找到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文字计算题的学习当中,教师需要将文字计算题当中的问题尽量讲解得符合学生的观念,特别是教师自主出题时,让学生能充分理解。比如文字计算题:“王师傅种了15个萝卜,第一天拔了8个,第二天拔了6个,请问菜园里还有多少个萝卜?”虽然这个问题贴合实际生活,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对于菜园、种萝卜、拔萝卜等事物了解程度不深,读题也提不起兴趣,而教师将这个问题若改成“兔妈妈家里藏了15个萝卜,第一天小白兔吃了8个,第二天小灰兔吃了6个,请问兔妈妈家还剩多少個萝卜?”这个题目带有一定的童话故事色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读题的积极性。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做好文字题目的关键所在,但是很多数学教师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将阅读能力的培养全都交给语文课堂,从而导致学生在解题时无法正确理解题意而出错。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而言,需要从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逻辑性、完整性等方面出发,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