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外交也爱书法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两通手札成就一段缘分,是我万没想到的。近10年来,我以一个藏家而非专业学者的角度,关注着手札的作者李鸿谟,期许能发现些什么。2012年末,似有所感,草成千字短文,斗胆寄给贵刊。之后,贵刊编辑在电话中的一番明示和指教,让我换了一个视角,重新释读出手札的原文,并就李鸿谟的书法艺术成就有了浅显的拙见。同时,我也弥补了没有李鸿谟故居建筑外景图片的遗憾。想起这些,就觉得自己离所要发现的“李鸿谟”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好在我生活在冰城,还有机会去拾起散落的记忆。
  外交官写书法
  2008年4月,我在某报刊登了《滨江道尹李鸿谟手札》一文,披露李鸿谟除道台官位之外的书法家身份。同年10月31日该报又有报道,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南七道街的《滨江道尹李鸿谟故居藏身闹市》。李鸿谟故居是目前哈尔滨市中心区范围内发现的除马忠骏故居之外的名人故居。哈尔滨的市民惊奇地发现,冰城又多了一处值得炫耀的近现代建筑亮点。
  近年来,随着哈尔滨地方史研究的深入,李鸿谟的生平事迹逐渐被挖掘出来并披露于世,李鸿谟这个在哈尔滨及黑龙江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过重大贡献的地方长官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相关学术成果陆续出版发表。同时,民间也自发形成了一股“李鸿谟文物发现热潮”。而李鸿谟书法手札的最先披露,无疑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李鸿谟。我收藏的两通书法手札,也是已知公开发表的李鸿谟的书法作品。
  大约是10年前,在哈尔滨一家古玩城购民国年间潘龄皋作后记的《胡大川幻想诗》石印本,在其后,就附有两通纸本书法手札。一通“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以下简称手札一)署款:“鸿谟”,钤“李鸿谟印”,篆书阴文;另一通“尝有好事,就吾求习。吾乃粗举纲要,随而授之,无不心悟手从,言忘意得;纵未窥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以下简称手札二)署款:“谟书”,钤印同上。
  因为李鸿谟的名字比较陌生,所以得到这两通书法手札时并未在意。之后,在查阅资料时,才知道李鸿谟生于1870年,字虞臣,山东牟平解甲庄人。曾入京师同文馆俄文馆学习《万国公法》及外交交涉办法,之后作为政府官派的第一届出国留学生,到俄国圣彼得堡留学,是较早的科班出身的外交官。1910年,李鸿谟接任于驷兴,任黑龙江铁路交涉局总办。1914年,是李鸿谟仕途的巅峰,其身兼哈尔滨交涉员、吉林铁路交涉局总办、滨江道尹。经研究、考证,可以确认这两通手札确为滨江道尹李鸿谟晚年所书,是书录孙过庭《书谱》卷中的两段内容。
  从书迹看,李鸿谟的书法得力于“二王”,对孙过庭的草书用功极深,直追风神,而且醉心、沉迷于《书谱》。手札一阐释的是“篆隶草章”各呈美姿之要,而接下来《书谱》中的内容:“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虽然在手札中没有书录,但凛、温、鼓、和四字,想必也是李鸿谟倾心的书之妙谛。手札二,也契合了李鸿谟晚年学书体悟。借用孙过庭《书谱》中的一句“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可以深切体悟到李鸿谟在点画腾挪间赋予书之真性情,而展示的却是“形质”的高妙。
  李鸿谟的书法在当时就赫赫有名,可惜,其存世的作品鲜见。据介绍,李鸿谟书写的中堂《兰亭集序》,在当时已一字千金。达官显贵富商大贾,都以拥有李老先生的书法为荣。据李氏后人介绍,李鸿谟性格豪爽,晚年以教孙儿书法为乐。可谓逸趣陶然,人生快哉!
  道尹是个啥官
  道尹为民国时期的官名。民国三年(1914年)5月,袁世凯公布省、道、县官制,分一省为数道,全国共93道,改各省观察使为道尹,管理所辖各县行政事务,隶属省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6月,北洋政府内务部通令废道尹,裁撤道尹。据史料记载,李鸿谟1910年曾任黑龙江全省铁路交涉局总办,1914年9月至1915年3月,任吉林省西北路道道尹;1916年3月至1917年11月,再任滨江道尹。
  光绪二十三年至民国二年(1898年至1913年),黑龙江全省交涉总局隶属于黑龙江将军衙门,是掌管全省中外交涉事务的行政机关。中东铁路修筑事起,黑龙江省地方中外交涉之事增多。光绪二十三年初,于省城设黑龙江全省交涉处,专司交涉。庚子之乱后,俄兵驱境,交涉事务日渐繁多。呼兰、墨尔根两城先后设置交涉分局。在哈尔滨期间,李鸿谟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国家利益。
  1911年10月到1912年7月,李鸿谟与俄方达聂耳进行了艰苦谈判,最终与俄改定了木材采伐合同,划清了伐木界限、签订了《增订中东铁路公司在江省指明地段砍备应用木植之副合同》。据了解,哈尔滨开埠第一个行政机构——滨江关道(亦称哈尔滨关道)于1905年设立在傅家甸(今道外区),为中级地方政权机关。其行政首领为道尹,由省行政长官呈国务总理、大总统委任,掌理该道政务,并可依法发布关道的单行章程,受省行政长官的委任或命令,监督财政、司法以及铁路交涉,节制调遣驻道内的巡防、警备队等事宜。该道尹有委任本公署职员及对辖区内的县知事监督权。其内部组织机构有内务、外交、财政、实业四科,公署设有卫队。滨江道尹公署成立初期下辖10县。滨江道尹公署撤销后,成立滨江市政筹备处。
  散落民间的李鸿谟书迹十分罕见。这两通书法手札,片纸虽薄,却沧桑尽染。斯人已逝,书迹尚存。这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值得珍存的文化符号。
  路过:造访李鸿谟故居
  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我从位于道外区北二十道街的道台府,穿行到靖宇大街上。漫步在有近百年历史的老街上,当代的市井繁荣,让淹没在喧嚣尘世、散落可见的一幢幢现代巴洛克建筑独标风骨。想想城市的变迁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人所带给你的故事,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
  哈尔滨是近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其文物特点是近现代代表性建筑较多,近现代重要史迹偏少,而名人故居尤为罕见。19世纪末,面包石铺就的靖宇大街上,名流、政客、商贾云集。旧制官员李鸿谟隐退后,也同样懂得享受生活。《老街漫步》记载,靖宇街324-330号的二层楼房为原滨江道尹李鸿谟的故居,始建于1935年,人称“李家公馆”。用当代人的眼光看,这是典型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传统的中式牡丹、葡萄等图案与欧式的立柱和檐口相得益彰。当年李鸿谟一家及亲属、账房和佣人等十多口人住在这里,除李家住房外,还有客房、佣人房、车库等,房间里设施完备,安有自来水和电话。
  闲暇时,李鸿谟与故交旧友诗书唱和,与宋小廉、马忠骏等喝茶叙旧。每年春节期间,艺人们到李公馆门前献艺,李鸿谟都会观看艺人们的表演,抛下大把赏钱。据记载,李鸿谟就在这里度过自己的晚年,1943年在此谢世。
  漫步老街,回望一眼在风雪中伫立的“李家公馆”,我暗想,有关李鸿谟精彩人生的故事还将被人续写,你一定能读到。
  旅行笔记
  历史的记忆,散落于零零散散的遗存之物,只待有缘人慧眼相识。哈尔滨收藏者王金辉即是这样一位有缘人,也有着这样一双慧眼。之于李鸿谟,他是“伯乐”,正因他孜孜不倦的研究,才得以让早已被遗忘的历史人物被今人所知。而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您是否也准备好了呢?
其他文献
铜炉收藏在当今收藏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制作过一批,它在合金配制、熔炼、铸造及表面处理技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故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宣德炉在市面上极为罕见。然后世,宣德炉却成为人们热衷于收藏和把玩的对象,民间也竞相仿制。由于宣德炉的仿制数量越来越多,『宣德炉』从广义上而言演变成明清铜香炉的代名词。  中国铜炉文化历史悠久,在用香习俗的推动下,汉代已诞生中国铜炉的鼻祖“博山炉”。至明
期刊
三十多年的书法复兴之路,风骚迭起,俊彦辈出,各种字体均涌现了诸多世所瞩目的代表性书家。小楷毫不例外地焕发了巨大的活力,投稿和入选数量在历次重要展览中一直居高不下。而在这个领域持续不断地精耕细作,构建自家风格,并终于成为领军人物的,明臣兄是当之无愧的重要一员。  我与明臣兄交往有年,虽然谋面机会不多,但他洵洵儒雅的君子气度,使人一见即心生亲近,并且很容易由人及书而联想起他的小楷。这给我很深的印象。 
期刊
赵冷月书法,或说他这一类的书法,没有按『道理』写,所以也就没有『答案』。他把找寻答案这样的事情,交给了所有喜欢和不喜欢看他书法的人。  写字,被当作艺术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的尴尬。每个字,每句话,都有十分明确的字面意思,而让你看的,却又不是这个明确的字面意思,是超越字面另外的意思。不像绘画,让你看山水,当然就不是让你从中看见花鸟或人物;让你看猪狗就当然不奢望你从中看到猫鼠或者茄子黄瓜。书
期刊
原本是一通通简单的书信、便条,一转身就成了价值不菲的文物、艺术品,信札收藏市场虽然不像书画市场那样天价频频,但却一直有着自身的小规律、小情绪。很多阅历丰富的人痴迷信札,大半生都是信札的忠实粉丝;很多年纪轻轻的人也来触摸信札,好像以此接近历史上的某个片段。小小一纸书信,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收藏信札收藏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封信可以改变历史  日前,梁启超的146件信札拍卖在国内藏界再起风云,这批藏品的
期刊
前几日去西安,采访老朋友王勇超先生,他现任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  同行的还有古玉、古瓷、古砚的几位玩家。  参观完馆藏的十几个古民居和8000多个明清时期的拴马桩,几位藏友惊叹不已,连连说不虚此行。  平心而论,王院长的藏品从数量上看,无人能比,我们想了几个口号,比如“关中回来不看院”,“关中回来不看桩”,甚至“关中回来不看槽”(王院长收藏了上千个马槽)。但作为挚友,我们又忍不住直言相告,王院
期刊
《文徵明和陶渊明一九日闲居诗一及其父子信札合册》一以下简称合册一,纸本,书和画一共十四开,其中书法尺幅每开大约纵21.5cm,横12cm,绘画尺幅略大,原为台湾华氏家族旧藏,后归无锡博物院。从书册整体装裱情况来看,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联并无十分严谨的逻辑顺序,应为后人重新装裱而成。  该书册的第一、二开是清代顾子长为文徵明的《九日闲居诗》补作的一幅设色小景山水画,一座院落里几株古树高耸,太湖石林立,
期刊
2012年,我们踏上寻藏的旅途,经历了一次美妙的文化发现。沿途中,有相逢的喜悦,也有智慧的荣光。收藏的故事,就是探求的故事,求的是搜寻藏品的种种趣味,是赏玩藏品的脉脉情衷。而收藏的真谛不仅仅是保存,而是在探索中发现藏品背后的故事。收藏者,应该是文化的探寻者。
期刊
贵刊“一九四二”的特别策划,是一期非常成功的策划,既紧贴热门话题,又具有历史深度。还原70年前的历史真相,离不开历史的物证,所谓物证,就是我们天天念叨的“收藏”。倘若没有了这些收藏品,我们几乎无法回到历史的现场。一张饥民啃树皮的照片,比之千百万空洞的文字更有说服力。  1942年,中国大地灾难深重,不只是饥饿一项,艺术界的劫难也是空前的惨烈。一幅表现灾民流离失所、四方逃难的名画恰巧诞生于1942年
期刊
如果您是二十年前认识的方继孝,那么二十年后您拨打他的手机,话筒那端依旧还是那个方继孝。二十年来,他始终没有换号。“换了,老朋友可能就找不着我了。”  而在不久前,正是因为“不变”的手机号,让方继孝捡了个漏。一位年届九十的信札经营者,想兜售一批信札,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方继孝,可俩人至少已十年没有联系。老人告诉他,如果这个电话无法拨通,那么下一个电话会打给拍卖公司。为啥第一个想到了方继孝?老人说:“我
期刊
印香让我国历史悠久的熏香仪式多了一层人文的精神境界。明末清初大文豪李渔生面别开的“笠翁香印”可证一例。而晚于李渔百十年后出生的丁月湖,则无疑是继承、发展、完善了印香这一人文戏法的杰出代表。  月湖名,南通石港人,生于道光九年(1829年),卒于光绪五年(1879年),一生不求仕进,曾在外游幕多年,倦归之后,隐于石港卖渔湾。偶然的触机,成就了他勒改旧观的《印香图谱》。并付诸实施,遂成雅制。  丁月湖
期刊